令狐熙隋朝官员

本 名:令狐熙

字 号:字长熙

所处时代:隋朝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耀州

主要成就:武康郡公

官 职:鸿胪少卿

终 年:63岁

令狐熙是什么人?令狐熙隋朝官员生平简介

令狐熙,名门望族之后,北周封疆大吏令狐整的儿子。

令狐熙生性严谨,有雅量,虽在家里,也终日很严肃。不随便与宾客交结,凡是交结的,必定是一时的名士。他博览群书,尤其精通《三礼》。善骑马射箭,颇知音乐。

开始因通晓经典而任吏部上士,不久授他帅都督、辅国将军,转任夏官府都上士,都有能干之名。因遭母丧而离职,几乎悲不自胜。他父亲告诫他说:“真正的孝道,在于安定亲人的心,在道义上不应该绝子孙。我现在还活着,你又独自一个,没有娶妻,怎能悲伤太过,让我担忧呢?”令狐熙此后才稍稍喝点粥。

服丧满后,任小驾部。又遭父丧,不拄拐杖站不起来,有人听到他的哭声,没有不为他哭泣的。河阴之战,朝廷令他戴孝从军,回京后任职方下大夫,袭爵任彭阳县公,食邑二千一百户。

到宇文邕平定北齐,他因留守京城之功,增加食邑六百户。升任仪同,历任司勋、吏部二曹中大夫,当时很有声誉。

出任地方

开皇元年(581年),杨坚篡周建隋,令狐熙以本官身份代行纳言之事。不久授他司徒左长史,加授上仪同,晋爵为河南郡公。

当时吐谷浑进犯边塞,他以行军长史身份随元帅元谐讨伐敌人,因功升任上开府。碰上蜀王杨秀出镇蜀地,选拔王爷的僚属,都要一些正人君子,以令狐熙为益州总管长史。没到任,就拜授沧州刺史。当时华山以东地区承北齐之弊,户口簿籍大多是假的。令狐熙晓谕百姓,让他们各自回乡,回去的有一万户。在任几年,民风大好,被称为好刺史。

开皇四年(584年),杨坚幸巡洛阳,令狐熙来朝见,官吏百姓怕他被调走,在路边痛哭。到令狐熙又回沧州时,百姓出境迎接,在路上欢呼叫喊。在州里得到了白乌、白鹿、嘉麦等祥瑞之物,甘露降落到庭前的柳树上。

开皇八年(588年),转任河北道行台度支尚书,沧州吏民追思他,都立碑歌颂他的功德。到行台废置时,授他并州总管司马。后调任雍州别驾。不久当长史,迁任鸿胪卿。

政绩第一

后以本官身份兼任吏部尚书,去决断五部尚书之事,被称为聪明能干,杨坚很信任他。杨坚祭祀泰山还京,路经汴州,厌恶那里太富庶,多有奸诈经商之事,于是让令狐熙任汴州刺史。令狐熙一到汴州,便禁止游食,抑制工商,百姓有向街道开门经商的,把门都堵了,船客停在城外散居的,勒令他们群居,侨居他乡的百姓,让他们归本务农。有官司没及时了结的,都决断发送。令行禁止,被称为良政。

杨坚听说后嘉奖他,回头对侍臣们说:“邺城,是天下难治理的地方。”令相州刺史豆卢通,让他学习令狐熙的办法。这年令狐熙来京朝见杨坚,考定政绩,他为天下之最。杨坚赐给他布帛三百匹,并颁告天下。

招抚岭南

杨坚因岭南夷人、越人老是反叛,调令狐熙去总管桂州等十七州的军事,同意他随机行事,刺史以下官员,他可以按制度补授。给他军帐内人员五百人,赐他布帛五百匹,派人送给他家中用度,改封他为武康郡公爵。

令狐熙到桂州,大施恩典,讲究信誉,那些部落首领互相说:“以前的总管,总以兵力相威胁。如今的总管以手教相告,我们怎能违背他呢?”于是相率归附。此前,州县梗阻,官员大多无法到任,在总管府处理政事。令狐熙派他们全部到任,为他们修建城邑,开设学校,汉人夷人都很感激,那里被称为大行教化。

当时有个叫宁猛力的,与陈后主同一天出生,自称貌有贵相。在陈国时,已占据南海。平定陈国后,杨坚因便安抚他,就授他安州刺史。但他骄傲,恃其险阻,未曾参见总管等长官。令狐熙写信告诫他,说明与他交朋友的意思。他母亲有痰疾,令狐熙又送药物给她。宁猛力很感动,到总管府请求拜见总管,表示不敢为非作歹。

令狐熙因州县的名字多有相同的,于是上奏朝廷,请求改安州为钦州,黄州为峰州,利州为智州,德州为欢州,东宁为融州,杨坚都听从了。他在职几年,上表说:“我忝寄岭表,到现在四年了。我的年纪,已经六十一了。才能既轻,任务又重,我很惭愧,很害怕,常想收起我的拙劣,避让贤才,以稍稍免一点官谤。但我所管辖的地方太大,安抚尤其困难,我虽未能马上革除夷人旧习,他们也慢慢地认识到皇朝的教化。但我以前就患消渴症,现在更严重。我的精力精神,很快就要全老了。我年轻时,尚且不如他人,何况如今年纪又老,疾病又重,怎能当此重任!请解除我现在的职务。”杨坚不许可,赐他一些医药。

令狐熙接诏,让交州渠帅李佛子入朝,李佛子想谋反,所以请求仲冬时再上路。令狐熙以为他只是想拖一拖,也就同意了。[4] 有人上朝告令狐熙受佛子贿赂,而放了他,杨坚听了很怀疑。不久李佛子造反的信息传到京城,杨坚大怒,以为受贿是真的,就派使者抓令狐熙到京师来。

忧愤而卒

令狐熙生性一向刚烈,郁郁不得志。到了永州,因忧愤发病而去世,时年六十三岁。杨坚余怒未消,于是没收他的家产。

行军总管刘方活捉李佛子,把他送到京师,说令狐熙实在没有贪赃受贿。这时,杨坚才醒悟,于是召来令狐熙的四个儿子,让他们作官。他的小儿子令狐德芬,最为有名。

《隋书·列传第二十一》《北史· 列传第五十五》有传

【隋书·令狐熙传】原文翻译,令狐熙,字长熙,敦煌人也

令狐熙,字长熙,敦煌人也,代为西州豪右。熙性严重(尊重;办事严肃认真)有雅量,虽在私室,终日俨然。不妄通宾客,凡所交结,必一时名士。博览群书,尤明《三礼》;善骑射,颇知音律。起家以通经为吏部上士,寻授帅都督,转夏官府都上士,俱有能名。以母忧去职,殆不胜丧。其父戒之曰:“大孝在于安亲,义不绝嗣。何得过尔毁顿,贻吾忧也!”熙自是稍加饭粥。及武帝平齐,以留守功,增邑六百户。进位仪同,历司勋、吏部二曹中大夫,甚有当时之誉。

高祖受禅之际,熙以本官行纳言事。寻除司徒左长史,进爵河南郡公。时吐谷浑寇边,以行军长史从元帅元谐讨之,以功进位上开府,后拜沧州刺史。时山东承齐之弊,户口簿籍类不以实。熙乃晓谕之,令自归首,至者一万户。在职数年,风教大洽。开皇四年,上幸洛阳,熙来朝,沧州吏民恐其迁易,悲泣于道。及熙复还,百姓出境迎谒,欢叫盈路。

及上祠太山还,次汴州,恶其殷盛,多有奸侠,于是以熙为汴州刺史。下车禁游食,抑工商,民有向街开门者杜之,船客停于郭外星居者,勒为聚落,侨人逐令归本,其有滞狱,并决遣之,令行禁止,称为良政。上闻而嘉之,顾谓侍臣曰:“邺都者,天下难理处也。”其年来朝,考绩为天下之最,赐帛三百匹,颁告天下。

上以岭南夷、越数为反乱,征拜桂州总管十七州诸军事,许以便宜从事,刺史以下官得承制补授。熙至部,大弘恩信,其溪洞渠帅更相谓曰:“前时总管皆以兵威相胁,今者乃以手教相谕,我辈其可违乎?”于是相率归附。先是,州县生梗,长吏多不得之官,寄政于总管府。熙悉遣之,为建城邑,开设学校,华夷感敬,称为大化。(选自《隋书·令狐熙传》,有删改)

译文:

令狐熙,字长熙,敦煌人,他家世代都是西州的豪门大族。令狐熙生性严谨持重,有宽宏的度量,即使是在家里,也终日庄重。他不随便与宾客交往,凡结交的,都是当时的名士。他博览群书,尤其精通《三礼》;他擅长骑马射箭,精通音律。因为通晓经典,从家里被征召出来,担任吏部上士,不久被任命为帅都督,继而调任为夏官府都上士,都有能干的名声。因为母亲去世离职,几乎不能忍受失去母亲的悲伤。他父亲劝诫他说:“最大的孝道在于让父母心里安慰,在道义上不让家族断绝了后代。怎么能因悲伤过度而精神委顿呢,让我忧心啊!”令狐熙从此才慢慢地吃饭了。等到周武帝平定北齐,他因留守京城有功,增加食邑六百户。他先后担任司勋、吏部二曹中大夫,很得时人的赞誉。

高祖即位时,令狐熙以本官身份代行纳言之事。不久他被授为司徒左长史,晋爵为河南郡公爵。当时吐谷浑侵犯边塞,他以行军长史的身份随元帅元谐讨伐敌人,凭借功劳升任上开府知府,后来接任沧州刺史。当时山东地区沿袭了北齐的弊政,住户人口大都不按照实际情况来登记入册。令狐熙就晓谕百姓,让他们各自回乡,当时回乡的就有一万户。他在任几年,风尚教化遍及沧州。开皇四年(584年),皇上来到洛阳,令狐熙前往朝见,沧州的官吏百姓怕他被调走,在路边悲痛饮泣。到令狐熙又返回沧州时,百姓出境迎接,欢呼叫喊声充满整条道路。

皇上祭祀泰山回京,临时在汴州停留,对当地因商贸富庶繁盛,不法之徒众多的社会风气很厌恶,于是任命令狐熙担任汴州刺史。令狐熙一到汴州就严禁百姓游手好闲、不劳而食,抑制手工业和商业,百姓有向街开门经商的,就禁止他们,凡停留在城外分散居住的船客,都勒令他们聚居到村落里,在外乡居住的百姓,都赶他们回乡务农,有积压或拖延未审结的案子,都审判发落,有令即行,有禁必止,被百姓称为良政。皇上听说后嘉奖他,回头看着侍臣们说:“邺城,是天下难治理的地方。”这年令狐熙来京朝见皇上,考定政绩,他是天下第一,皇上赐给他布帛三百匹,并颁告天下。

皇上因为岭南夷人、越人多次反叛作乱,就调令狐熙去总管桂州等十七州的军事,同意他随机行事,刺史以下官员,他可以按制度补授。令狐熙到桂州,大施恩典,讲究信誉,那些居住在溪洞中的部落首领互相交流说:“以前的总管,总是以武力来威胁我们,如今的总管有事却是亲笔写信相告,我们怎能违背他呢?”于是一起归附朝廷。在此之前,州县行政出现障碍,朝廷任命的官员大多不去付任,却把政务放在总管府里来办。令狐熙全部遣散了他们,并为当地修建城邑,开设学校,各族百姓感激敬佩,对社会风气极为称赞。

隋朝知名人物盘点,短命王朝却人才济济

杨雄宽容,礼贤下士,朝廷上下对他赞不绝口,隋文帝杨坚心存猜忌,不愿他统领兵马。开皇九年八月,杨坚采取明升暗降之法,晋升杨雄为司空,夺去了他的兵权。杨雄失去了实权,自然知道杨坚的心思,遂闭门闲居,不与外界来往,逐渐淡出了隋朝的政治舞台。

高颎,字昭玄,一名高敏,自称是勃海郡蓚(tiao,今河北省景县)人。其父高宾原任东魏谏议大夫,在东西魏分裂时,来到西魏,成为独孤信属下的幕僚,赐姓独孤氏。高宾曾任北周齐公宇文宪的长史,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襄州总管府司录。独孤信被杀后,因高宾曾是其父的幕僚,两家还保持着密切关系,独孤伽罗也经常到高家走动。高颎从小就非常聪明,十七岁时就担任宇文宪的记室。杨坚担任北周丞相时,将高颎引入自己的幕府,在平定尉迟迥之乱中,高颎立下大功,被晋升为丞相府司马,成为杨坚最为信任的臣下。杨坚经常称呼他独孤,而不直呼其名,以示尊崇。隋朝建立后,高颎历任尚书左仆射、左卫大将军、左领军大将军。开皇九年的灭陈之战,晋王杨广虽然是名义上的三军统帅,但高颎担任杨广的元帅长史,是三军实际上的最高统帅。消灭陈国后,杨广打算留下陈叔宝的爱妃张丽华(旧史称二十岁的杨广对三十多岁的张丽华倾心似乎是误传,且杨广深知独孤皇后对男人纳妾非常痛恨,岂敢这样?),但高颎却说:“周武王灭掉商朝,诛杀了妲己,如今消灭了南陈,不应再留下张丽华。”遂处死了张丽华,杨广对此一直怀恨在心(更多人认为,杨广与高颎之间的矛盾还是南下统率权力的斗争,高颎依仗隋文帝对自己的信任不把杨广放在眼里,这应该是二人矛盾产生的根本原因)。后来,右卫将军庞晃、将军卢贲等人多次在隋文帝面前说高颎的坏话,隋文帝大怒,将他们全都免官,还对高颎说:“独孤公就如同一面镜子,越是磨砺就越光洁。”隋文帝曾命高颎、贺若弼谈谈灭陈之事,高颎谦虚地说:“贺若弼一开始就献上灭陈的十条计策,后来又亲自率军在蒋山苦战,臣不过是一介文臣,岂敢与猛将争功!”隋文帝听罢哈哈大笑,对高颎谦让的作风赞赏有加,不久,隋文帝又命高颎第三子高表仁娶了太子杨勇的女儿。

虞庆则,京兆栎阳(今陕西省临潼区东北)人,本姓鱼。祖上在赫连夏国为官,遂定居在灵武(今宁夏自治区平罗县东北),世代为北方豪强。虞庆则身高八尺(隋代一尺=29.6cm,八尺近2.4m),会说鲜卑语,身披双重铠甲,左右带两个箭囊,能飞马左右射箭。北周时期,因战功而被任命为石州(今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总管。入隋后,虞庆则历任内史监、吏部尚书、京兆尹、尚书右仆射。灭陈以后,隋文帝驾临晋王杨广府,设宴招待群臣。隋文帝说:“高颎平定江南,虞庆则讨平突厥,这都可谓是大功啊!”开皇九年,虞庆则又转调为右卫大将军、右武候大将军。

苏威,字无畏,京兆武功(今陕西省眉县东)人。其父苏绰,威北周名臣。苏威在北周时即历任使持节、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稍伯下大夫、开府。杨坚担任北周丞相时,高颎多次向杨坚推荐,杨坚一见之下顿时大喜。入隋后,即拜其为太子少保,又兼任纳言、民部尚书,后又兼任大理卿、京兆尹、御史大夫,与高颎二人一起执掌朝政。治书侍御史梁毗以苏威身兼五职弹劾,隋文帝说道:“苏威遇不到我,就无从发表他的言论;我得不到苏威,又怎能大行其道?杨素口才当世无双,但说到斟酌古今,帮助我治理天下,则不是苏威的对手。苏威如果遇到乱世,就是南山四皓之类的人物,岂能轻易令其屈就呢!”不久,又拜其为刑部尚书,免去了太子少保、御史大夫之官。后苏威又历任民部尚书、吏部尚书,兼领国子祭酒。开皇九年,又拜为尚书右仆射。隋朝的很多制度都出自高颎、苏威二人之手,经过二人的不懈努力,隋朝开皇时期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除了上述这些人,隋朝初年可谓人才济济,出现了不少名臣。赵煚,字贤通,天水西(今甘肃省天水市西南一百二十里)人。北周宇文泰时,被任命为相府参军事,后转为中书侍郎。历任陕州刺史、荆州总管长史、民部中大夫、益州总管长史、天官司会、御正上大夫。入隋后,被晋封为大将军,赐爵金城郡公,邑二千五百户,历任相州刺史、陕州刺史、冀州刺史。

赵芬,字士茂,与赵煚同乡。北周时,为东京小宗伯,镇守洛阳。因向杨坚通报了尉迟迥与司马消难之间的阴谋而深得杨坚的信任,入隋后,被拜为尚书左仆射,与郢国公王谊一起修订法律,不久又兼任内史令。  杨尚希,弘农(今河南省灵宝市)人。在北周时历任国子博士、太学博士、太子宫尹、计部中大夫、东京司宪中大夫、司会中大夫。入隋后,被拜为度支尚书。在他的建议下,隋文帝合并了天下郡县,不久,又任命其为兵部尚书、礼部尚书。  长孙平,字处均,河南洛阳人。北周时曾任卫王宇文直的侍读,武帝宇文邕密谋诛杀宇文护时,卫王宇文直经常派长孙平与武帝联络,等到武帝诛杀了宇文护后,任命其为乐部大夫。杨坚与长孙平关系密切,开皇三年,隋文帝拜其为度支尚书。在他的建议下,隋文帝下令在全国各地设立义仓(即常平仓)。后转为工部尚书,名为称职。当时有人告发大都督邴绍诽谤隋文帝是个昏聩之君,隋文帝大怒,将要诛杀邴绍。长孙平劝谏道:“崇山峻岭、江河湖泊能够藏污纳垢,才显得高大、深厚,俗话说:‘不痴不聋,未堪作大家翁。’这话虽小,但可以比喻大事。邴绍的话本就不该传到陛下的耳中,陛下如今又要杀掉人家,臣恐怕会有损陛下的圣德。”隋文帝就赦免了邴绍,并下令以后凡是诽谤之罪的,就不要再上奏了。

元晖,字叔平,河南洛阳人。北魏宗室,其祖父元琛,就是与元雍斗富的那位,元晖眉目如画,北周时曾历任相府中兵参军、武伯下大夫、仪同三司、宾部下大夫、大冢宰宇文护长史、司宪大夫。入隋后被拜为都官尚书,兼领太仆。历任左武候将军、兵部尚书、魏州刺史等职。  韦师,字公颖,京兆杜陵人。北周时任宾部大夫,入隋后晋升为河北道行台兵部尚书、山东河南十八州安抚大使,兼领晋王杨广司马。平陈之役,以本官兼任元帅掾,南陈灭亡后,陈国的仓库全部都交由韦师管理,韦师秋毫无犯,非常清白。后来,隋文帝替太子杨勇的长子、长宁王杨俨纳韦师之女为妃。  韦世康,北周文帝宇文泰的女婿,入隋历任礼部尚书、吏部尚书、襄州刺史、信州总管等职,后担任并州、扬州、益州、信州四大总管之一的信州总管。

杨异,字文殊,弘农华阴人。北周时历任宁都太守、行济州事。入隋后被拜为宗正少卿,后又担任蜀王杨秀的益州总管长史、西南道行台兵部尚书、宗正少卿、刑部尚书、吴州总管。  苏孝慈,扶风人。北周时历任中侍上士、宣纳上士、工部上大夫。入隋后历任太府卿、大司农、兵部尚书,后为太子右卫率、太子右庶子、左卫率等职。  李雄,字毗卢,赵郡高邑人。北周时历任辅国将军、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小宾部、凉州总管长史。入隋后担任晋王杨广河北行台兵部尚书。  柳机,字匡时,河东解人。其父柳庆为魏尚书左仆射。北周时期柳机历任司宗中大夫、御正上大夫、华州刺史。入隋后被任命为纳言。其子柳述娶了隋文帝与独孤皇后的第五女兰陵公主。在女婿们中间,隋文帝唯独对柳述特别器重。  李礼成,字孝谐,陇西狄道人。北周时任民部中大夫。其妻去世后,李礼成聘杨坚的妹妹为继室,入隋后,被拜为陕州刺史、左卫将军、右武卫大将军等。

元孝矩,河南洛阳人。北魏宗室,原本有兴复北魏的大志,后来,宇文泰给侄儿宇文护娶了元孝矩的妹妹,元孝矩受到宇文氏家族的敬重,遂不再怀有二心。杨坚为了拉拢元孝矩,又为长子杨勇聘其女儿为妻,入隋后,立其女为皇太子妃,拜其为寿州总管。  长孙览,字休因,河南洛阳人。祖父长孙稚,为北魏太师,北周时,长孙览历任大都督、车骑大将军。入隋后,杨坚给第四子蜀王杨秀娶了长孙览的女儿,长孙览后任泾州刺史。长孙览的堂侄长孙晟是李唐太宗李世民长孙皇后的父亲。  另有张煚、刘仁恩、郭均、冯世基、厍狄飐等人也都分别在朝廷中担任要职,不过,他们大多都是先朝老臣,背景复杂,虽然他们大多也都非常称职,但隋文帝对他们更多的是尊重,而且,他们大多都在开皇前期就已去世了,因此,对隋朝政局的影响非常有限。

宇文庆,字神庆,河南洛阳人。原为北周大将军、延州总管、宁州总管。宇文庆与杨坚私交很深,是杨坚的心腹,入隋后被拜为左武卫将军,进位上柱国,数年后,出任凉州总管。不久,又被征召回京,不再任职。郭荣,字长荣,自称是太原人。郭荣的父亲曾为杨忠司马,因此,郭荣与杨坚是发小,关系亲密。入隋后,被拜为内史舍人、通州刺史。  庞晃,字元显,榆林人。原为北周卫王宇文直的部下,后投靠了杨坚,成为杨坚心腹。入隋后被拜为右卫将军,但庞晃个性太强,当时,广平王杨雄当权,庞晃却总是凌辱杨雄,又与高颎不和,因此,一直未能加官,后为怀州刺史。李安,字玄德,陇西狄道人。杨坚担任北周丞相时,引为侍从。入隋后,拜为内史侍郎、尚书左丞、黄门侍郎。平陈之役,他被任命为杨素的司马,后任右领军大将军。

李德林,字公辅。是个神童,几岁就会背左思的《蜀都赋》,十五岁时能背诵五经以及古今文集,每天数千字,后来博览群书,下笔成章。在北齐,李德林历任丞相府行参军、员外散骑侍郎、给事中、中书舍人、中书侍郎、仪同三司。北齐灭亡后,北周武帝宇文邕久闻李德林的大名,命令小司马唐道和来到李德林家中,说道:“平定齐国唯一的好处就是得到了你。朕本来担心你会跟随齐主东逃,今天听说你还在家里,朕非常欣慰,请赶快前来见上一面。”李德林入宫后,武帝命令内史字文昂询问北齐的风土人情、人物善恶,留在宫中三天才让他回家。北周武帝曾在云阳宫用鲜卑语对群臣说:“我过去总是听说李德林的大名,等见到他写的诏书檄文,我甚至认为此人必定是天上之人,岂能想到今日我竟然能使唤此人,令其给我撰写诏书,这真是太奇妙了!”杨坚担任北周丞相后,李德林也投靠了他,被任命为丞相府属,加仪同大将军。入隋后,因李德林反对大肆屠杀北周宗室,隋文帝大怒,没有给其加官进爵,只授予一个内史令。李德林在北齐时曾奉命撰写《北齐书》,但没有完成,后来,其子李百药后在唐贞观年间终于完成了《北齐书》。

牛弘,字里仁,安定鹑觚(今甘肃省灵台县)人。牛弘容貌俊伟,性格宽厚,好学博闻。在北周时,历任中外府记室、内史上士、纳言上士、内史下大夫、仪同三司。入隋后,被授予散骑常侍、秘书监。牛弘建议隋文帝鼓励天下百姓献书,隋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下诏凡是向朝廷贡献一卷书的,赏赐一匹细绢。开皇三年,牛弘又被任命为礼部尚书,奉命撰写《五礼》一百卷,规范了当代的礼仪制度。开皇六年,他又被任命为太常卿。九年,隋文帝下诏命其修订雅乐及乐府歌词,与姚察、许善心、何妥、虞世基等人一起制订新乐。杨素恃才傲物,在朝中只推崇高颎,敬重牛弘,厚待薛道衡,而对苏威全然不放在眼里,其余群臣,无不被其凌辱。史称:“时杨素恃才矜贵,贱侮朝臣,唯见弘未尝不改容自肃。”尚有卢恺、令狐熙、宇文弼、张衡、薛胄、薛道衡、明克让、许善心等等。杨素,字处道,弘农华阴人。他容貌俊伟,是个美髯公,年少即胸怀大志,不拘小节,与牛弘二人都非常好学,文笔很好,还善写草书、隶书。北周大冢宰宇文护引为中外记室,后拜为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杨坚担任北周丞相时,对杨素非常器重,任命其为汴州刺史,参与平定了尉迟迥的叛乱。入隋后,杨素被拜为上柱国、御史大夫;平陈之战中,杨素统率上游隋军,夺占了南陈汉口以上地区,晋封为越国公、拜为纳言、内史令。史称,杨素风流倜傥,多才多艺,优于高颎,但“推诚体国,处物平当,有宰相识度,不如颎远矣。”

韩擒虎,字子通,河南东垣人,后家新安。其父韩雄,北周时官至大将军。韩擒虎从小就有胆有识,又喜欢读书,历任永州刺史、和州刺史,入隋后被拜为庐州总管,灭陈之战,韩擒虎率领五百精锐骑兵径直闯入朱雀门,活捉了陈后主。回京后,贺若弼与韩擒虎在隋文帝面前争功,贺若弼说:“我在蒋山苦战,击败陈军精锐部队,生擒敌人的猛将,威震敌胆,韩擒虎根本就没好好打一仗,岂能与我相比!”韩擒虎说:“原本根据陛下的指示,命令臣与贺若弼合军一处,贺若弼竟敢擅自行动,与敌人接战,死伤累累。臣率领五百轻骑,兵不血刃,直入金陵,生擒陈叔宝,端掉了敌人的老巢。等到傍晚,贺若弼才来到金陵城下,臣打开城门让他进来。他的功劳岂能与我相比!”后来,突厥使者来到隋朝,隋文帝说:“你们听说过江南陈国的天子吗?”使者回答:“听说过。”隋文帝让人将使者带到韩擒虎的面前,说道:“这个就是活捉陈国天子的人。”韩擒虎怒目而视,突厥使者吓得战战兢兢,不敢仰视。

贺若弼,字辅伯,河南洛阳人。其父贺若敦在北周时被宇文护忌所杀,临刑之际,他对儿子说:“我立志要讨平江南,然而,却未能实现,你要完成我的夙愿。另外,我是因为言语不慎而死,你一定要牢记在心!”拿出一把锥子猛刺贺若弼的舌头,告诫他要汲取自己的教训,一定要谨言慎行。入隋后,高颎推荐贺若弼文武双全,堪当灭陈大任,隋文帝遂任命其为吴州总管。贺若弼献上灭陈十条计策,隋文帝连连称善。灭陈后,被拜为右领军大将军,转右武候大将军。  达奚长儒,字富仁,代人。在北周历任使持节、抚军将军、通直散骑常侍,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等职。入隋后,进位上大将军,历任宁州刺史、鄜州刺史、襄州总管、兰州总管、荆州总管。  贺娄子干,字万寿,代人。北周时任使持节、仪同大将军、秦州刺史。入隋后,历任榆关总管十镇诸军事、云州刺史,负责隋朝北边防务。史万岁,京兆杜陵人。善骑射,好读兵书,在平定尉迟迥之乱中,因战功被封为上大将军。平陈之役,又以战功加上开府。下余将领还有刘方、冯昱、王璟、李充、杨武通、陈永贵、房兆、王长述、李彻、崔彭、杜彦、高劢、独孤楷等人,隋唐之间名将、猛将如云,还有很多,后面依次会提及。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