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鲁道福·格拉齐亚尼
外文名:Rodolfo Graziani
国 籍:意大利
出生地:意大利菲力亭诺
出生日期:1882年8月11日
逝世日期:1955年1月11日
职 业:驻北非意大利军总司令,意大利社会共和国国防部长
毕业院校:摩德纳军事学院
代表作品:《我保卫了祖国》
鲁道福·格拉齐亚尼是谁?意大利陆军元帅格拉齐亚尼生平简介
鲁道福·格拉齐亚尼(意大利语:Rodolfo Graziani,1882年8月11日——1955年1月11日), 意大利王国陆军元帅,第二次世界大战战犯。他对于装甲战的认识和运用,可以说比坦克大王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还要早。他在1930年的利比亚以及1935年的埃塞俄比亚,便对机械化诸兵种合成部队进行了编制以及实战运用。
格拉齐亚尼于1882年出生,1908年开始在殖民军中服役,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1927年起,在驻利比亚的意大利军任职。1930年晋升为少将,1932年晋升为中将。1930~1934年,担任意大利驻利比亚殖民军队总司令,多次指挥殖民军讨伐利比亚阿拉伯民族的反抗。被称为“屠夫”。还吊死了利比亚民族英雄奥马尔·穆赫塔尔。1935年,任意属索马里总督,晋升为上将。1935~1936年第二次意大利埃塞俄比亚战争期间,任南方集团军司令,率部从南部入侵埃塞俄比亚。在埃塞俄比亚的作战中,他将麾下的军队中编成四支机动部队,分别交给了他的四位所信赖的指挥官,即马雷蒂集群,贝尔贡佐利集群,阿贡斯蒂尼集群和弗鲁斯基集群。前两者以装甲部队为主,另外两队以步兵为主,宛如日后德军中的装甲师与装甲掷弹师的关系。整个战役中,从索马里出发的格拉齐亚尼军是配角,其兵力远远不及由厄立特里亚出发的埃米利奥·德·博诺元帅军,然而他的高机动性部队始终不同于其他战线,而一直能占有主动与优势。而上述的贝尔贡佐利集群,其指挥官有"电胡须"的别名,在西班牙内战中也赫赫有名。1936年5月晋升为元帅,接替巴多格里奥元帅任埃塞俄比亚总督。1937年2月遇刺,12月奉命返回意大利。1938年任意属东非名誉总督。1939年9月,任意大利本土军司令。1939年10月,任意大利陆军参谋长。
意大利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1940年7月在传奇人物伊塔诺·巴尔博空军元帅可疑地死于己方的高射炮火之后,再任利比亚总督兼驻北非的意大利军总司令,指挥25万军队对英军的作战,攻击令下的时候,格拉齐亚尼便不止一次地直谏,他说其部队的尚未准备就绪,各种装备,补给都不足。刚愎自用的贝尼托·墨索里尼强令进攻。
1940年9月,格拉齐亚尼元帅率意第10集团军入侵埃及,并占领地中海沿岸西迪拜拉尼地区。意大利军队共20万人,编9个师,分别部署在5个筑垒营地。意指挥部麻痹大意,既不组织侦察,又不派出翼侧警戒。当时,英军驻中东总司令韦维尔将军只有一支3万多人的军队和一个不完整的坦克师。面对兵力悬殊的情况,韦维尔突发奇想,打造了一支“橡皮部队”,实施疑兵之计。英第8集团军(原称“尼罗河”集团军)司令韦维尔将军决定实施一次有限目标的战役:把意大利军队从被占领的埃及领土驱逐出去。因此,最初仅动用驻埃及军队的四分之一(1个步兵师和1个装甲师),共约1.5万人。
橡皮坦克充足气体后可担任巡逻任务,放掉气体后装进板球袋里携带方便;“野炮”可以装进饼干盒内;两吨型橡皮载重卡车放掉气体后还没有弹药箱大。工程兵制造了坦克履带痕迹。一条假公路一直修到西迪·巴拉尼以南,因为格拉齐亚尼的军队就驻扎在那里。英军让阿拉伯人领着成群的骆驼在沙漠里行动。骆驼身后拖上耙形装置,走动便会掀起漫天灰尘,从空中观察就像移动中的庞大的坦克纵队。意大利飞机在高空拍摄到的情景使格拉齐亚尼相信,在他的右翼有一支强大的英军坦克、大炮部队。同时,有情报说英军增援部队正在途中。格拉齐亚尼害怕侧翼受击和被坦克部队切断,就命令他的部队停止前进,沿着亚历山大公路掘壕防守。
韦维尔采用“橡皮部队”迷惑敌人的同时,极其秘密地调动部队于12月9日发起突然攻击;英装甲坦克第7师和随后跟进的印度步兵第4师,穿越意军营地之间未设防的30公里宽的间隙地,从后方向意军营地发起攻击。英军的进攻完全出乎意军所料;此时虽然意军处于优势,但因为先入为主,格拉齐亚尼坚持认为英军兵力强大(格拉齐亚尼据说有“恐英症”)。因此,在英军的进攻面前意军全面退却,意军指挥部已无法指挥军队,致使韦维尔的军队前进了1000公里,一举突入利比亚。英军继续跟踪追击退却之敌,于1941年1月5日进占拜尔迪耶,1月22日进占图卜鲁格,2月6日进占班加西。但是,根据英国内阁的决议,战役于1941年2月10日中止,部队在阿盖拉设防固守。
1941年3月,因马特鲁港战役失败被撤销全部军职,被召回意大利并解除指挥职务。
1943~1945年,在纳粹德国占领意大利北部期间,格拉齐亚尼又被起用。1943年,在墨索里尼被德军救出后成立的所谓“意大利社会共和国”中任国防部长,在此任期之内,他积极组织对游击队的清剿和对和平居民的镇压。同时,他还强力组织向德国大规模移民,为经济崩溃的德国输送了大批劳动力。1945年4月28日,被意大利游击队抓获。
1948年和1950年两次接受审判,被判处有期徒刑19年,但同年8月被特赦释放。获释后,积极参与新法西斯党活动,著有回忆录《我保卫了祖国》。1955年1月11日,73岁的格拉齐亚尼在罗马死去。
二战初期德国闪电战主力坦克,这是这个铁盒子助德秒杀法国
1935年,阿道夫·希特勒命令研制一种15吨的新型坦克。1936年,第一辆三号原型车由戴姆勒——奔驰公司生产,到1937年底共生产了15辆。三号坦克是战争初期德军的主力坦克,它在坦克发展史上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938年10月,装备了37mm KwK 35/36 L/46.5火炮的 E型投产,并采用了由30年代设计的新的悬挂系统,它成为以后三号坦克的标准。1939年10月,已生产了约100辆E型坦克。1940年开始,Ausf F型投产,更换了更大马力的“迈巴赫”HL120TRM 型汽油机。1940年8月到所有安装37mm火炮的三号E型与F型被换装了50 毫米42 倍口径KwK38 火炮及航向机枪。
人员: 5人
发动机: Maybach HL 120 TRM / 12-cylinder / 265hp Maybac
三号坦克h HL 120 TRM / 12-cylinder / 265hp
速度: 公路: 40km/h土路: 23km/h
行程: 公路: 165km 土路: 115km
载油量: 320升
长: 5.38m/6.41m (含火炮)
宽: 2.91m
高: 2.44m
武器:3 x 7.92mm MG34机枪
50mm KwK 38 L/42或50mm KwK39 L/60炮
弹药:7.92mm - 6450发
50mm - 79 发
装甲: 10-37mm /10-47mm
直到1939年E型三号坦克出现后才开始正式量产,量产由数家厂商共同负责。在研发其间1937年至1940年中,德国政府并计划把三号和四号坦克标准化,以应付战事。波兰战场上,面对着波军的落后装备,三号坦克大显神威。但是在法国战役的经验显示37毫米炮已经不敷应用,甚至发生无法贯穿英国步兵坦克的情况,而同样的情形也出现在北非战场中。因此后来生产的三号坦克F型至M型都改装备上50毫米KwK38 L/42及KwK39 L/60型火炮以对抗敌军坦克。
从1943年2月到43年4月,100辆M型坦克被改装为喷火坦克,装备了14mm的火焰喷射器(射程55——60米)。该型坦克原是为用于斯大林格勒的城市作战,但实际上它并未到达它的目的地。该型坦克并不成功,后来,有多数被改装了回去。1942年投产的N型装备了KwK 40 L/24 75mm主炮,它是最后有长底盘的三号坦克,也是整个三号坦克系列的最后一型。N型坦克被装备到虎式坦克营,以保护虎式坦克遭敌步兵袭击。
1942年,三号坦克作为主力已显得落后了。在苏联战场中,低初速的50毫米炮已对随后出现的T-34无法造成严重伤害。因此陆军部作出一个方案:继续生产三号坦克,但只作为支援用,并以三号突击炮取代。在1942年生产的N型因而配上75毫米KwK37 L/24低速炮,这种炮的初速度较低并可射击高爆弹药,适合执行计划中的反步兵及近距支援的任务,而车上会带有64发75毫米炮弹和3450发机枪弹药。
三号坦克在战争初期是一种优秀的坦克,它为以后的德军坦克打下了基础,三号坦克是二战德军第一种在火力、机动性、防护性找到完美平衡的坦克,尽管有种种缺点,比如火力和装甲无法抗衡法国B1或苏联T-34坦克,但却是德国闪电战时期的标志,三号坦克在战争初期使用广泛,从波兰到法国,从巴尔干到北非,从巴巴罗萨到莫斯科,三号坦克都是毋庸置疑的主力坦克。
德媒曝入侵波兰细节:闪电战的成功出乎高层意料
英国传单直击德国自信心的核心。从1939年秋起,大量传单被抛到德国上空,上面写到:“1917年在东线取胜——1918年回到困苦的家乡——1939年再次在东线取胜——1940年呢?”
没什么比这句话能更准确地表达大多数德国民众的担心了。因为,尽管对东方邻国的战役出人预料地快速取胜——但大多数德国成年人还记得22年前的形势。
当时沙俄这个东方的敌人被打败,德军占领了中欧和东欧直至高加索的广大地区。但仅仅一年后,德意志帝国就不得不向西方的敌人投降,德皇退位。
德国国防军以出人意料的方式战胜波兰军队也没有改变德国人的这种矛盾情绪。尽管宣传部门对闪击波兰的“包装”让人产生了另一种印象,但事实上,德军从未将波兰之战设计为新型战争乃至“闪电战”。
德军将领当然知道己方的优势,尤其是部分师的现代化装备,也清楚波兰军队的弱点。但除了海因茨·古德里安等为数不多的新型战争的理论家外,德国坦克部队看似毫不费力的推进令绝大多数指挥官感到惊讶。摩托化先头部队在第一周就推进了200多公里。尽管遭遇了零星抵抗,但徒步行军的步兵也在几天内前进了65公里。
9月14日,德军完成了对波兰首都的钳形攻势。德军谈判代表要求华沙军民不作抵抗地交出城市,但被拒绝。8天后华沙被全面包围。
开战仅几天后,波兰政府和总司令部就不得不南迁,并在9月的第3周逃到了原本是盟国的罗马尼亚。鉴于德国开动战争机器,罗马尼亚为安全起见宣告中立。于是,波兰成了孤家寡人,独自抗击强大的德国国防军,且从9月17日起在东边抵抗同样强大的红军——因为斯大林来取这个希特勒在8月签署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秘密附加协议中许给自己的战利品。
尽管波兰陆军最迟从1939年9月22日德国和苏联在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举行胜利阅兵式后就已宣告战败,但波兰民族没有屈服。更准确地说:华沙人没有屈服。他们知道,自己将面对残忍的占领政权。他们希望,在德国进攻波兰后立刻向希特勒德国宣战的西方强国或许还是会出兵干预。
首都决心不屈服。华沙不是堡垒。这座城市没有值得一提的防御工事,且城内只有约12万军人,其中大部分是散兵游勇。
但这座城市不想投降。如果投降,居民除失去自由或许还有生命外,也将失去尊严。许多人宁愿有尊严地死去也不愿忍辱偷生。有不同想法的人则向周边地区逃亡——尽管德国坦克前锋部队已从市郊包围了这座城市,但包围圈直到9月的第3周才真正闭合。
德国空军从开战第一天起就空袭了居民区;现在空袭明显加强。德军宣称的目标是轰炸华沙,直至其失去抵抗能力。从国际法对战争的规定看,这种作法在1939年是个灰色区域。根据从1914年至1918年的一战中得出的经验教训,国际联盟在2次世界大战之间曾商议通过一份旨在保护城市免遭空袭的公约,但该公约从未正式生效。
德国飞机在近2000次空袭中投下近千吨炸弹和燃烧弹,有时甚至将装满的油桶从运输机敞开的舱门直接抛出去。
在发起最后一轮进攻前,德国炮兵轰击了华沙郊区的临时战线。超重型列车炮和攻城臼炮也投入作战。防御者的确毫无反抗之力。然而,他们还是抵挡住了1939年9月25日德军发起的首次冲锋。
此时仍试图逃亡的华沙人被有针对性的火力赶回市区。只有中立的外国人可以在美国外交官的率领下通过一条通道离开战区。但党卫军突击队拦住了犹太人和被他们认作犹太人的人。
在首次冲锋失败一天后,关于首都内波兰军队投降的谈判开始了。9月27日午间,停火协议生效。至此波兰之战实质上已经结束。
国防军投入本次战争的总共160万军人中,有1.6万人阵亡,伤者约为死者的2倍,波兰军队的损失是德军的4倍。和开战前的预期相比(当时国防军领导层中的悲观论者曾宣称,总兵力折损20%就算少的),这是一个出人预料的结果。
然而,将领们还是一致违背了希特勒在秋天就在西线发动进攻的想法。因为和波兰不同,法国和英国拥有现代化的空军和装甲兵。坦克的性能也明显优于从1935年起匆忙研发出来的德国坦克。
入侵波兰的61个德军师中只有5个装甲师。其他师大都徒步行军,并用马车运输物资。令德军最终也在西线大获全胜的关键不是技术装备,而是战术指挥。这一点将在后续战争进程中得到验证。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