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称:奥古斯特·罗丹
外文名称:Auguste Rodin
国籍:法国
出生地:法国巴黎
出生日期:1840年11月12日
逝世日期:1917年11月17日
职业:雕塑家
毕业院校:巴黎美术工艺学校
信仰:基督教
主要成就:伟大的现实主义雕塑艺术家,西方雕塑史上一位划时代的人物
代表作品:《思想者》《加莱义民》《青铜时代》《手》《雨果》《吻》 《巴尔扎克》
19世纪法国最有影响的雕塑家:奥古斯特·罗丹
奥古斯特·罗丹(Auguste Rodin,1840年11月12日-1917年11月17日),法国雕塑艺术家。他在很大程度上以纹理和造型表现他的作品,倾注以巨大的心理影响力,被认为是19世纪和20世纪初最伟大的现实主义雕塑艺术家。罗丹在欧洲雕塑史上的地位,正如诗人但丁在欧洲文学史上的地位,罗丹同他的两个学生马约尔和布德尔,被誉为欧洲雕刻"三大支柱"。他不愧是一个伟大的雕刻家。
奥古斯特·罗丹是19世纪法国最有影响的雕塑家,他一生勤奋工作,敢于突破官方学院派的束缚,走自己的路,他善于吸收一切优良传统,对于古希腊雕塑的优美生动及对比的手法,理解非常深刻,其作品架构了西方近代雕塑与现代雕塑之间的桥梁,罗丹是西方雕塑史上一位划时代的人物。欧洲两千多年来传统雕塑艺术的集大成者、20世纪新雕塑艺术的创造者。
奥古斯特·罗丹生于一个贫穷的基督教家庭。他的父亲是一名警务信使,母亲是穷苦的平民妇女。罗丹从小喜爱美术,其他功课却很糟糕。在姐姐玛丽的支持下,失望的父亲不得不同意把他送进巴黎美术工艺学校。姐姐玛丽靠自己挣得的工钱来供给他食宿费,因此罗丹从小就深深地敬爱他的姐姐。他14岁随荷拉斯·勒考克(Lecongde Boisbaudran)学画,后又随巴耶学雕塑,并当过加里埃·贝勒斯(Carrier Belleuse)的助手,去比利时布鲁塞尔创作装饰雕塑五年。
1875年游意大利,深受米开朗基罗作品的启发,从而确立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他的《青铜时代》《思想者》《雨果》《加莱义民》《巴尔扎克》《走路的人》等作品都有新的创造,曾受到法国学院派的抨击。包含着186件雕塑的《地狱之门》的设计,即因当时官方阻挠而未能按计划实现,只完成《思想者》《吻》《夏娃》等部分作品。
他善于用丰富多样的绘画性手法塑造出神态生动富有力量的艺术形象。生平作了许多速写,别具风格,并有《艺术论》传世。罗丹在欧洲雕塑史上的地位,正如诗人但丁在欧洲上的地位。罗丹和他的两个学生马约尔和布德尔,被誉为欧洲雕刻"三大支柱"。
对于现代人来说,他是旧时期(古典主义时期)的最后一位雕刻家,又是新时期(现代主义时期)最初一位雕刻家。他的一只脚留在古典派的庭院内,另一只脚却已迈过现代派的门坎儿。可以说,罗丹用他在古典主义时期锻炼得成熟而有力的双手,用他不为传统束缚的创造精神,为新时代打开了现代雕塑的大门;当年轻的艺术家们蜂拥而入向前跑去时,他却已入衰迈之年,他走不动了。他的创作对欧洲近代雕塑的发展有较大影响。
罗丹偏爱悲壮的主题,善于从残破中发掘出力与美,这使他的艺术具备博大精深的品格。
生平
罗丹进的美术工艺学校是蓬巴杜夫人所宠幸的画家巴歇利埃在1765年创建的,学生在这里学习装帧艺术和制图。在这里他遇到了终生敬仰的启蒙老师荷拉斯·勒考克。勒考克是一个普通的美术教员,但他一开始就鼓励罗丹忠实于真正的艺术感觉,而不要按照学院派的教条去循规蹈矩。也许正是这种教导影响了罗丹的一生。在此期间,他常去卢浮宫临摹大师的名画。由于买不起油画颜料,罗丹转到了雕塑班,并从此爱上了雕塑。
勒考克又介绍他到当时法国著名的动物雕塑家巴耶(1796-1875)那里去学习,使他受到良好的基础训练。在渡过三年艰苦而勤奋的学习时间后,罗丹踌躇满志,准备投考巴黎美术学院。
勒考克把罗丹介绍给当时著名的雕塑家曼德隆(1801-1884),让他作为推荐人在罗丹的入学申请书上签字,但这也没用,罗丹落选了。第二年依然落选。第三年,一个老迈的主持人在罗丹的名字旁边干脆写上:"此生毫无才能,继续报考,纯系浪费。"就这样,未来的欧洲雕刻巨匠,竟被巴黎美术学院永远拒之门外。这对渴望成为雕塑家的年轻的罗丹,是一个沉重打击。
更大的打击接踵而来,罗丹心爱的姐姐玛丽因失恋而入修道院了,两年之后,她柔弱的精神和肉体承受不了失意而又清寒枯索的生活,因病去世。罗丹的精神在这双重打击下彻底崩溃了,他毅然走上姐姐的路,当了一名修道士。但是罗丹强健的肉体供给他源源不断的欲望,其中创造欲望在一颗艺术家的心中燃起了难以遏制的火焰,使对上帝和艺术同样虔诚的罗丹陷入内心的矛盾和痛苦。
善良而明达的修道院院长埃玛尔,从罗丹受压抑的表情上看出了他的心思。他创造条件让罗丹有机会去画画和雕刻。当他看到罗丹确有才气后,就劝说罗丹还俗,去继续其雕塑事业,"用艺术为上帝服务"。这样鼓励罗丹。罗丹用一颗被抚慰而充满感激的心在修道院为埃玛尔院长做了一件雕像,这件雕像显示出23岁罗丹已经具备当一个雕塑家的洞察力、技巧和手劲儿。
艺术的开始
罗丹重新回到勒考克身边,在他的帮助和支持下,开始了边工作边自学的奋斗生涯。雇不起模特儿,他就请一个塌鼻的乞丐毕比给他当模特儿。乞丐的丑陋使罗丹看到了在其被磨损的脸上,有着人类所共有的愁苦和凄凉,同时他也想到了那位终生辛苦劳作而孤独的雕塑大师米开朗基罗。从而在罗丹的眼中生活的美丑和艺术的美丑有了不同意义。他创作时注意光在作品表面的表现,将其所要展现的思想内涵融入到作品中去,使雕塑艺术成为一种强有力的语言,人们在思想上所感受的内容要远远超过视觉感受。这一艺术思想正是大师米开朗基罗在晚年苦苦追求,而经过三百多年后第一次在罗丹的《塌鼻男人》得以成熟展现,并贯穿其一生,成为它们的灵魂和魅力的源泉。
罗丹不仅是一位雕塑大师,同时又是一位伟大的老师。他的学生或者助手,哪怕是仅仅有过交往,都在艺术上深受罗丹的影响。但罗丹作为先生从不在艺术观点上束缚学生们,因此他的学生都能成熟为自己的独特风格而脱颖而出。他们学习的是罗丹的创造精神以及全神贯注的精神,所以其中出类拔萃者甚多,有些日后与老师齐名。
罗丹艺术论
《罗丹艺术论》是对欧洲雕塑史的科学总结,又是个人经验的精练概括,其中贯穿着罗丹对前人的崇敬、对名作的卓见和创作的喜悦、深思的刻痕、点滴的自省。当年傅雷先生任教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翻译此书作"美学讲义"发给学生,意在未曾涉及纯粹美学之前,先对于美术名作的形式与精神有一确切认识与探讨。重编彩图本紧扣大师谈话,将二百余幅美术名作与谈话内容融为一体,更利于名作的欣赏和名著的理解。
罗丹在巴黎举办作品展,确立他作为一个雕塑家的声誉。他的主要贡献在于恢复西方雕塑对人类的理解和对精神世界的表现,被认为是雕刻史上最伟大的肖像雕塑家。1864年,罗丹随著名动物雕塑家路易·巴耶学雕塑,由于刻苦努力,进步很快。后又到有"小美术学院"之称的卢浮宫学画,画室主人是第二帝国时代很有名气的装饰雕刻大师阿尔贝欧内斯特-加里埃-贝勒斯。经过一段时间学习,罗丹己具备了成为一个优秀雕刻家的条件。35岁之前,罗丹的个人风格还没有确定,1875年,罗丹访问意大利,对伟大的米开朗基罗赞赏备至,对其日后的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
展出引起了不少议论,许多人不承认这是,因为它太逼真了,说它是根据真人塑造的。此事对罗丹震动不小,使他开始思考作品的表现问题,他感到极端近似意味着毫无新意,且不利于表现深层的思想感情。因此,以后的作品形象生动且富于内在的精神气息。他的代表作共186个,其中有一巨作《地狱之门》,历时37年,直到他逝世也没有完成,其中的《思想者》《吻》等被放大,独立成为享誉世界的名作。
罗丹的师生恋:19岁成了他的学生,相恋十年最后被关进疯人院
她19岁时成了他的学生,20岁时爱上44岁的他。
他们热恋10年却无法结婚,因为他离不开任劳任怨的老情人。
她因绝望而精神失常,人生最后30年在疯人院度过。
他77岁时娶了72岁的老情人,结婚那年夫妻俩相继离世……
这不是电视剧里的狗血剧情,而是一段真实的三角奇恋。
他,是法国雕塑艺术大师罗丹,打造了闻名世界的雕塑《思想者》;
她,是罗丹最美丽最有才华的女学生,雕塑家卡米耶•克洛岱尔。
他们的爱情故事,简直比小说中的情节更离奇。
1864年,法国一名普通税务官家里,一个特别的女孩呱呱坠地。这孩子有着饱满的额头、秀气的五官、清澈的眼睛。这就是故事的女主人公,卡米耶•克洛岱尔。
小卡米耶纤弱的身体里,似乎注入了不安分的灵魂。当别的小女孩抱着洋娃娃时,她却喜欢用泥巴捏娃娃来玩,经常弄得满身都是泥土,让妈妈头疼不已。
然而,父亲却认为她有艺术天赋,惊讶于她的心灵手巧。
小卡米耶还有一点异于常人。她的胸中常常激情似火,过剩的情感无处泄。有几个下着暴雨的夜晚,她在野外疯狂奔跑,光着脚在泥地里溅起水花。
少女时代的卡米耶很美丽,却并不爱笑。喜爱她的弟弟保罗,给她起了个绰号——“隐形的魔鬼”。天知道她的体内蕴藏着多大的能量。而妈妈却不喜欢这个怪异的孩子,觉得她以后会惹来大麻烦。
父亲不想埋没女儿的才华,不顾妻子的反对,将女儿送到艺术家布歇那里当学徒。此后,卡米耶对雕塑的热爱,更加狂热。
1883年,卡米耶在老师的推荐下,来到了罗丹的工作室。此时的她,已出落成亭亭玉立的19岁美女。而43岁正值盛年的罗丹,也已在业界颇有盛名。
眼前的这个女子,让罗丹十分惊讶。她苗条的身躯里,似乎蕴藏着无尽的力量,他从她深邃闪动的眸子,就能看出对艺术的狂热。而罗丹满腮虬髯,五官线条粗犷,手臂结实粗壮,仿佛是一件富有个性的雕塑,也让卡米耶怦然心动。
罗丹送给卡米耶一块大理石,她很快为弟弟雕了一尊半身像。为了表示感谢,她用剩下的边角料,雕刻了一只栩栩如生的脚,送给了罗丹。罗丹对这只脚赞叹不已,发现卡米耶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决定请她做自己的学生兼助手。
然而,罗丹的“特殊癖好”却吓到了卡米耶。一天,罗丹正对裸体女模,进行暧昧的抚摸,这一幕恰巧被卡米耶瞥见。他在她心中的形象,瞬间失去了光辉。
卡米耶不再来罗丹这里,这让罗丹有些六神无主。因为他正在创作大型组雕,需要这么一个优秀的助手,而且卡米耶的美丽和才华,也让他产生了爱意。
于是他放下架子,亲自登门拜访,让卡米耶受宠若惊。 罗丹的真诚感动了卡米耶,她再次燃起对他的爱慕,他们开始了双宿双栖的浪漫生活。卡米耶如同一副催化剂,给罗丹带来了无穷的灵感。在此期间,罗丹创作出大量优秀的作品,比如缠绵浪漫的《吻》和《永恒的偶像》。
而作为得力助手,卡米耶也参与创作了《加莱义民》、《地狱之门》大型组雕。
他们都属于情感充沛的天才,却又各有不同。卡米耶将少女时无法疏解的情怀,全都倾注在艺术和罗丹身上了。而罗丹呢,他旺盛的激情除了献给艺术和卡米耶,还献给了无数其他的情人。
一些丰腴的女模特,以与罗丹上床为荣幸。就连当时著名的舞蹈家邓肯,也曾因没将童贞献给罗丹而抱憾终生。
然而,最让卡米耶烦恼的,并不是这些昙花一现的情人,而是罗丹的老情人,罗丝·贝莉。虽然贝莉已经四十多岁了,罗丹却从没想过要抛弃她。
卡米耶提出结婚时,罗丹就将贝莉搬出来。他的理由是——他不能抛下贝莉不管!
为什么在年轻美女们的簇拥下,罗丹却难以舍弃一个人老珠黄的女人?原来,这与罗丹少年时的经历有关。
罗丹出身贫寒,学习成绩也并不出色,对美术却情有独钟。姐姐玛丽说服父亲,将罗丹送进巴黎美术工艺学校。家里没钱给他交食宿费,玛丽就打工赚钱供弟弟学习。
如果不是姐姐的支持,罗丹也许会继续过贫苦的生活,庸庸碌碌走完这一生。因此,罗丹从小就对姐姐怀有深厚的情感。
然而,姐姐因为一次失恋,20岁的年纪就香消玉殒,这成了罗丹一生的遗憾。
在他没有成名,穷困潦倒的时候,缝纫女工罗丝·贝莉走进了他的生活。她也曾是如花似玉的美人,却心甘情愿成为他的奴仆,和他住在废弃的马厩里,做他的模特,当他的助手,还要缝缝补补贴补家用。
后来,她为他生下一个儿子,生活的担子更重了。她的身材渐渐走样,光滑的脸蛋生出皱纹,金黄的秀发掺杂了银丝,她变成了一个庸常而且多病的家庭主妇。
而此刻的罗丹逐渐成名,财源滚滚,魅力大增,美女不断。艺术家是需要新的情人,来挖掘灵感源泉的。
不过,罗丹始终对贝莉不离不弃,哪怕她们笑她又老又丑。这不仅因为他们曾经共患难,更因为他在她身上,看到了姐姐的影子——她们都是甘于奉献的贤良女子。
罗丝·贝莉虽然年老色衰,却曾与罗丹共患难,像他的姐姐一样包容着他。因此,无论他与哪个美女寻欢作乐,最后都要回到年老色衰的贝莉身边。在她那里,他才会获得踏实与平静。
然而,倔强的卡米耶怎会轻易妥协?尤其她为他几度怀孕流产后,她更渴望名正言顺成为他的妻子。
她看着情人的眼睛,问了他最后一次:“你到底娶不娶我?”他依然是那句:“我总不能像开除女佣那样开除她……”
于是,她愤然离开他们同居的家,此时她已为他奉献了整整10年。
她是那么怨恨他,却又如此思念他,因此她铸造了青铜的《罗丹胸像》,并参加了美术展览。这尊雕像引起了轰动,获得了“黑白银质纪念章”,卡米耶也被提名为国家艺术协会会员。
人们注意到了这位才华横溢的女雕塑家,订单如纸片一样飞来。此时,罗丹也来到她身边,诉说着心底的思念,并夸赞她是一流的雕塑家。
他甚至承诺,他要娶她为妻。这让她心潮澎湃,期待不已。然而,过了一段时间,他再次回到贝莉身边,将自己的承诺抛之脑后。
卡米耶压抑着心底的爱恨,她只能通过雕塑来宣泄痛苦。在此期间,她连续创作出《华尔兹》、《画家》、《城堡小女人》等富有个性的作品。
这些作品中,融入了她对情欲的渴望,与情人缠绵的遐想,却遭到了保守人士的指责,他们认为她有伤风化,放纵无耻,玷污了艺术。
那个时代,是不允许女人真正成功的。于是,恶意的攻击接踵而来,罗丹也出于忌妒,加入诽谤她的队伍,宣称她抄袭他的创意。甚至他最亲的弟弟保罗,也无法接受她的艺术观念,逐渐与她疏远。
她不再接到订单,很快身无分文。没钱时,她甚至要卖掉好朋友送她的画。她羞赧地对朋友解释:“……您会原谅我的,是不是?您了解所有陷入绝境、走投无路的艺术家的疯狂举动……”
她又开始在雨中狂奔,任凭尖锐的石块刺伤她的脚。她灵秀的目光逐渐黯淡,有时含着一丝恐惧。她认定,罗丹,这位曾经的情人,在密谋陷害她。
为此,她将罗丹家的玻璃砸碎,甚至给文化部长寄去猫粪,还毁掉了自己全部作品,以防“被其他人剽窃”。
1905年的一天,一位叫阿兰的模特去见她。她战战兢兢地打开门,然后一把将阿兰拉进门,瞪大眼睛说:“昨天夜里,两个家伙想要撬开我的窗子……是罗丹命令他们杀死我……”还没等说完,卡米耶就昏倒在地。
1913年,最宠爱卡米耶的父亲去世了,她觉得自己辜负了父亲的厚爱,精神问题更加严重。家人无奈之下,将她送进了巴黎维耶艾弗精神病院。
从此,世界上少了一位女艺术家,精神病院多了一个女疯子。 第二年,她又被转到南部的蒙德维尔格精神病院,在那里度过了将近30年的悲惨时光。
在精神病院里,她没有家人,没有朋友,没有艺术,只有满腔的悲愤、恐惧、绝望。她苦苦哀求医生,将她转到家乡的医院,至少还能偶尔看到妈妈和弟弟保罗,然而一个疯子的请求,谁又会去理会呢?
又过了一年,77岁的罗丹给了老情人一个婚礼。此时,贝莉已经72岁,风烛残年。她一生似乎都在等待这一刻,现在她的心愿已了,没什么可牵挂的了。两周后,她就离开了人世,以罗丹夫人的身份。
不久后,罗丹也一病不起,结束了他伟大荒唐的一生,与贝莉合葬在一起。
而这所有的一切,卡米耶却一无所知。她在与世隔绝的世界里,任凭自己年华老去。
1943年10月的一天,囚禁了30年的卡米耶终于解脱了。她不再恐惧,不再悲伤,也不再有任何期待。她去了一个自由自在没有爱恨的世界。她走完了79年悲惨的人生,终于可以做回自己了。
她离开时,身边没有任何亲人,世界早在30年前就将她遗忘。
卡米耶死后三十多年,她的才华和成就才再次被人提起。当人们寻觅她的遗骨时,却发现那片坟地早被征用。
罗丹以卡米耶为模特创作的《思》,从这件作品的轮廓可以看到卡米耶曾经的美好。
她是否只是一个梦?也许只有那些硕果仅存的雕塑,还记得她曾经来过……
“我掉进了深渊。我生活在一个如此可笑、如此奇异的世界里。我生活里的梦想,仅仅是梦魇罢了。”
——卡米耶·克洛岱尔 1935年5月24日于蒙德维尔格精神病院
法国雕塑艺术家罗丹有哪些代表作,罗丹的经典作品赏析
奥古斯特·罗丹生于一个贫穷的基督教家庭。他的父亲是一名警务信使,母亲是穷苦的平民妇女。罗丹从小喜爱美术,其他功课却很糟糕。在姐姐玛丽的支持下,失望的父亲不得不同意把他送进巴黎美术工艺学校。姐姐玛丽靠自己挣得的工钱来供给他食宿费,因此罗丹从小就深深地敬爱他的姐姐。
《青铜时代》
以一个像植物一样律动而舒展的青年人体,表现人类刚从自然束缚中过来的状态,以象征人类从蒙昧走向文明的时代特征。这件作品与的风格迥然不同,因而受到攻击和诋毁,成为艺术界争论的对象,不断地遭到攻击。但是历史证明,的这件人体,是初始的真实象征和生动写照。
《青铜时代》,青铜,高1.74米,创作于1876年-1877年,现位于法国。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怀着盲目的民族主义爱国之情应征入伍,中途病退回家。身无分文的曾在自己的雕像上刻上他的老师卡里埃-贝勒斯的名字去赚钱,被人发现后赶出了工作室。一个也曾在贝勒斯工作室学习过的人,拉着他合伙作些传统雕像卖钱。不久,对这一切感到厌恶,他想逃出来,想呼吸一点真正的艺术空气。
他用手中仅有的一点钱去了荷兰和意大利,在那里他为所折服。在他心中酝酿已久的创作冲动终于爆发出来。他匆匆赶回了巴黎,用了18个月的时间做了一个男人体。他请一个身材优美的年轻士兵给他作模特儿。他把这个雕像做成左手拿着棍子,正在走动中,突然被眼前的什么事怔住了,收住脚步,抬头呆望着,右手揪着自己的头发,那样子非常天真而自然。青铜的裸体男人被赋予普通人的人性,它表现出人的忧虑、羞怯和敬畏感。它和真人一样大小,罗丹最初把它命名为"被征服者"。
在展览会上遭到失败后,范·拉斯鼓励他,建议把那根棍子取消,并改名为《青铜时代》。应该说这个名字是很贴切的,它重新为雕像赋予了深意。它表现了人类从原始社会中过渡到现代,它象征着"人类黎明"或"人类的觉醒"。真实地塑造了一个匀称而完美的青年男性人体,他的体态非常自然生动,左腿支撑全身,右腿稍弯曲,脚趾微微着地。左手好似持杖,右臂举起,手扶在头顶,使躯干和四肢的肌肉随之发生起伏变化。他的头微向后仰,双目合闭,好似即将从梦中醒来。整个姿态和面部表情十分和谐,他舒展全身,正在解脱一切束缚,开始发出内在的力量。全身的轮廓结构不仅均匀、完美,并体现了精确的解剖知识。
在展览会上,《青铜时代》被评论界认为是用人体浇铸而成的,罗丹一时间成了下流的骗子。罗丹向美术院提出抗议,美术院则派了五名组成的评审团来到罗丹的工作室。罗丹没有参照任何模特儿,当众塑造了一个男性裸体。在这个即兴创作的人像上,罗丹令人无可怀疑地表现了他那精确的解剖知识和卓越的技巧,它无言地击败了这场声势浩大的攻击。
《地狱之门》
这件大型雕塑共有186个形象,是根据但丁的《神曲·地狱篇》构思创作的,历时达37年,直到他去世前一年还在修改。《地狱之门》代表的是罗丹更为内在的痛苦与压抑的灵魂。为了《地狱之门》,罗丹用了一年的时间来阅读但丁的《神曲》,沉浸在但丁用文字塑造的虚幻世界里,用100多幅把书中描写的八层地狱画了出来,他运用中国水墨勾勒轮廓,用褐色水彩颜料衬出阴影,以体现出立体效果;有些画还只是直接演绎但丁的原意,如弗兰切斯加、乌哥利诺、地狱中形形色色的罪人,以及代表但丁本人的思想者。有的已不是简单的解释性的插图,而是评论性的阐述了。罗丹很快就对这个题材展开,引进了一系列新的形象。从这些新形象,不难看到诗人波德莱尔对他的影响。罗丹想要创造整个世界,把人类的种种感情都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地狱之门》原定于1884年完成,但罗丹却一再拖延,历时37年,直到他逝世也没有完成。1900年展出的石膏像模型中,几乎已经完全删除了所有的圆雕像。罗丹去世后,《地狱之门》是由巴黎罗丹博物馆第一任馆长最后定型的。1926年,应美国费城罗丹博物馆之请,这件巨作浇铸成青铜雕像陈列在该馆。
《思想者》
这件作品将深刻的精神内涵与完整的人物塑造融于一体,体现了罗丹雕塑艺术的基本特征。罗丹的人体雕塑不仅展示人体的刚健之美,而且蕴藏着深刻与永恒的精神。这是一个强劲而富有内力,成熟而又深刻的形象。那生命感强烈的躯体,在一种极为痛苦状的思考中剧烈地收缩着,紧皱的眉头,托腮的手臂,低俯的躯干,弯曲的下肢,似乎人体的一切细节都被一种无形的压力所驱动,紧紧地向内聚拢和团缩,仿佛他凝重而深刻的思考是整个身体的力量使然。罗丹认为深刻的思想是靠富有生命活力的人体来表现的,所以,他的人体雕塑不仅展示人体的刚健之美,而且蕴藉着深刻与永恒的精神。
《思想者》在1904年沙龙上展出,但这个巨大的雕像使罗丹在晚年又一次受到了猛烈的攻击。美术学院、法兰西学院的支持者们称它为"妖怪""猿人"。罗丹的朋友们筹集了15万法郎买下了这座塑像作为对反对派的答复。他们把塑像赠给巴黎市,准备立在先贤祠前。罗丹断定市政厅不会允许把《思想者》竖立在巴黎市内的,但是对方提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罗丹同意退回为《地狱之门》预支的费用再加利息,市政厅则接受这座《思想者》并将它立在先贤祠前。罗丹感到了安慰,这将是他第一件矗立在巴黎市内公共广场上的作品,同时美术部购买了一件《思想者》的复制品,并作为礼物赠给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正式完工的《思想者》的铜像安放在先贤祠的前面。《思想者》是罗丹晚年最伟大的杰作,在以后的社会进程中一直发生着强大的作用。尤其在20世纪初,它被视为改造世界力量的象征。列宁就曾对两名赴伦敦参加俄国社会民主党代会而要路经法国的青年代表说你们一定要去看看罗丹的《思想者》。
《加莱义民》
《加莱义民》,青铜,208.5×239×190.5厘米,法国雕塑家罗丹创作于1884年-1886年,现存法国加莱市。这件作品是大型纪念碑雕塑,这组雕塑以恢弘而真实的历史情境,
表现了一种及为悲壮而崇高的精神气节与牺牲行为,以精致而深刻的心理表现,形象地刻画了在死亡面前,不同人物的情感与个性。同时,还以独特的群像形式,突破了传统纪念碑雕塑的程式。《加莱义民》是罗丹的代表性群雕之一,它取材于历史上的一个真实故事。14世纪中叶英军入侵法国,加莱城无法抵抗,只好忍辱接受了投降条件:让六个有威望的城民拿着加莱城的钥匙去英军处受降并被处死,这些人必须光着头,穿囚犯的衣服,脖子上套着绳子。为了保全加莱城人民的生命财产,这六个义民光荣地献出了生命。
19世纪后叶,为了纪念这六位壮烈牺牲的市民,加莱城政府决定在市中心建立这一纪念群雕。罗丹以真实手法创作了这一组历史人物,赋予了每个人独特的个性和精神状态,有坚定者、有绝望者、有听随自然者。
《巴尔扎克》
《巴尔扎克》是法国19世纪文坛巨星,他的作品具有浪漫主义激情和批判现实主义的精神。罗丹对他非常敬慕,十分乐意为他塑像。所以1891年法国文学家协会委托罗丹雕塑一尊巴尔扎克像时,他当即表示我要做一番非同寻常的事业。在罗丹10岁时,巴尔扎克就已去世。因此在形象的塑造上,他做了大量的阅读、考察和研究,前后作了四十多件形象习作,着意刻画一代文豪的外貌和精神特征。雕刻家认为,创造形似的巴尔扎克不是主要的,我考虑的是他的热情工作,他的艰难生活,他的不息的战斗,他的伟大的胆略和精神,我企图表现所有这一切。
罗丹塑造的巴尔扎克是个夜间漫步的形象。文豪习惯于夜间穿着睡衣工作,所以罗丹让他披着睡衣在星空下沉思,那宽大的睡衣包裹着屹立的巨人。据说原来作的小稿中,巴尔扎克有一双智慧的手。罗丹在征求他的学生、助手布德尔的意见时,布德尔赞美地说:"他这双手雕得太好了!"罗丹听后拿起锤子就砸掉了这双手,因为他怕这双手过分突出而让人忽略了主要的部分。人们看到的巴尔扎克,双手被睡袍紧紧遮盖,面部精神被突现了出来,在月光下好像独自整夜在行走、思考。
作品完成后,出人意料的是委托人拒绝接受,甚至指责这尊雕像像一只企鹅、一个雪人、一堆煤、一个怪胎、不成形的幼体动物。还有人认为巴尔扎克像是19世纪末颓废风气和精神错乱的象征。即使一些善良的人也认为它"哲理过多,造型不足"。法国文学家协会决定废除合同,理由是他们在"粗制滥造的草稿"中很难认出巴尔扎克的形象。面对这一切批评、指责,罗丹却说:"我的巴尔扎克像,他的动态和模样使人联想到他的生活、思想和社会环境,他与社会生活是不可分离的,他是个真实的活生生的人。"他还认为"巴尔扎克像是我一生的顶峰,是我全部生命奋斗的成果,我的美学理想的集中体现"。
其他主要作品
《伤鼻的男子》(1864年)、《青铜时代》(1876年)、《圣约翰的说教》(1878年)、《地狱之门》(1880年-1917年)、《亚当》(1880年)、《夏娃》(1881年)、《加莱义民》(1884年-1886年)、《吻》(1886年)、《巴尔扎克》(1897年)、《雨果》(1897年)。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