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称:利奥波德二世
外文名称:英语:Leopold II of Belgiu
国籍:比利时
出生日期:1835年4月9日
逝世日期:1909年12月17日
职业:比利时国王
主要成就:刚果自由邦的创立人和拥有者
配偶:奥地利女大公玛丽·亨丽埃塔
父亲:利奥波德一世
母亲:路易斯-玛丽
刚果自由邦的创立人和拥有者——利奥波德二世,利奥波德二世的简介
利奥波德二世(1835年4月9日-1909年12月17日),全名利奥波德·路易斯·菲利普·马里·维克多(Leopold Louis Philippe Marie Victor),1865年继承父亲利奥波德一世成为比利时国王。他是刚果自由邦的创立人和拥有者。
利奥波德二世 Leopold II(1835年4月9日-1909年12月17日),全名利 奥波德·路易斯·菲利普·马里·维克多(Leopold Louis Philippe Marie Victor),1865年继承父亲利奥波德一世成为比利时国王(1865-1909年在位)。在位期间对内依靠工商业资产阶级,实行自由贸易政策,使比利时发展成为工业国。但这并不是他出名的地方,他之所以出名是因为他是一个殖民帝国主义分子,有"殖民主义之王"的称谓。1876年组织国际非洲协会,以考察和开发非洲为名,以个人名义霸占刚果大片土地,称之为刚果自由邦,1885年4月30日比利时国会正式授予他刚果自由邦君主称号。他对当地居民的残酷剥削、压迫和屠杀,遭到世界舆论的谴责。列宁讽刺他是一个"生意人、金融家、奸商"。 1908年刚果转归比利时政府管辖,成为比利时殖民地,即比属刚果(今扎伊尔共和国)。利奥波德二世时期的比利时政府多次参与侵略中国。
缓冲小国
利奥波德二世出身于德意志的萨克森-科堡-哥达家族,是科堡公爵的后裔。科堡公国在1806年被拿破仑征服,并入"莱茵同盟"。公爵的孙子、利奥波德二世的父亲利奥波德亲王投靠了俄国。1814年欧洲联军打败拿破仑之后,利奥波德亲王随俄国使团访问伦敦,与英王乔治四世的长公主夏洛特结婚(1817年病故)。因此,科堡家族与英王室成为近亲。1830年"九月革命"之后比利时脱离荷兰而独立,在1831年的伦敦会议上得到众大国的承认。同年国民议会通过了宪法,规定比利时为一个王国。11月18日比利时国会宣布废黜荷兰奥兰治王朝的统治而独立,推举利奥波德亲王为君主,这是在当时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能为该国国民和欧洲诸大国都接受的不多的人选之一,这位王子便成为比利时历史上第一位国王利奥波德一世。1832年利奥波德一世迎娶法国平等王路易·菲利浦的公主路易丝一玛丽为妻,生下二男一女,长子利奥波德·路易·腓力浦·玛丽·维克多,即后来继位的利奥波德二世。利奥波德一世在位期间,比利时奉行中立的政策,经过他35年的经营,这个新生的夹缝中的小国终于挺过了种种成长中的烦恼,在大西洋东岸的肥沃土壤上站稳了脚跟。
小利奥波德的青少年时代就是在这种列强纷争的环境中度过的。他的父亲经常在柏林、维也纳的宫廷中进行穿梭外交,他也常陪伴在旁,深受熏染。1848年法国二月革命后,路易·拿破仑·波拿巴在法国重建独裁统治,比利时面临新的威胁。利奥波德一世转而依靠英国及奥地利等强国,他强迫小利奥波德与哈布斯堡家族长公主玛丽-亨莉特结婚。比利时国小力弱,备受他国欺凌的情景,给小利奥波德留下难忘的印象。他想到自己长大后,"想方设法要做一番大事业","要使比利时变得伟大、强盛"。
1865年,利奥波德一世病死,小利奥波德继位,时年30岁,他也成为比利时第一位本土出生的国王。他的统治被认为是比较成功的,对工人运动采取"退让"政策,允许工会合法存在,从而缓和了国内的阶级矛盾。并顺应历史潮流,于1893年在比利时实现了普选制。他对内奉行重商主义,推行自由贸易政策;使比利时搭上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列车,比利时在十九世纪最后三十年和二十世纪最初的年代,工业迅速发展。比利时制造的蒸汽机、柴油机等在世界市场上处处可见。它成了"欧洲的工厂",经济和军事实力大为增强。在他的统治期内,还解决了一件困扰比利时的大事,他抛弃了其父在位时坚持的一个统一的国家应有统一的语言的主张,让荷兰语成为与法语地位平等的官方语言。自1886年起,比利时所有硬币和纸币都用荷、法语言印制。这使北方讲荷兰语的佛莱芒人同南方讲法语的瓦莱人实现了和解,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比利时金融资产阶级的羽毛丰满起来以后,便强烈要求向外扩张,涌进世界市场,加入殖民列强瓜分世界的行列。
殖民之王
利奥波德二世早就有对外扩张的野心。1861年,他就在一封信里写道,他"收集的资料足以说服臣民要在海外积极扩张势力"。以后他一直争辩说:"只有靠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直接联系,才能保全商品和资本的输出场所,同时获得廉价原料的供应"。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他曾多次拟制殖民扩张计划,其中一部分是他的父亲留传下来的,目标是征服中国或远东的某一地区;但是,他清楚地看到,"亚洲已经没有插足之地",于是把目光转向了非洲还未被侵占的中部地区。
利奥波德二世对非洲的野心由来已久。正如达伊在其传记著作《利奥波德二世》中所指出:"他(指利奥波德二世)想在非洲做出一番事业,并且为了该国的繁荣而打算大干一下。开辟殖民地的想法差不多使他着了迷,而他又几乎不敢讲出来。但是,实际上他却等待着一切时机"。他继位不久,在他的授意下,比利时外交部的一名档案专家埃米尔·班宁,竭力鼓吹"打开非洲中部,就会带来商业和工业的利益",提出了向非洲中部殖民的报告,要他以"科学"的旗号在非洲"建立殖民据点",并用交通线把它们连接起来。
利奥波德二世非常狡诘,他知道比利时的实力无法同英法等国匹敌,公开向非洲中部派遣远征军,目标太明显了。于是,他在"科学考察"、"废除奴隶制"等"人道主义"的幌子掩饰下,把侵略的魔爪伸向非洲的心脏地区。
1875年,利奥波德二世决定"对非洲作一番谨慎的试探"。他建议召开一次国际地理会议来讨论非洲大陆问题。1876年9月,会议在布鲁塞尔举行,参加国有英、法、德、比等7国。利奥波德二世以"东道主"的身份主持了会议。他在开幕词中说,"打开地球上唯一尚未进入的地区,并使之文明化,冲破笼罩着当地全体居民的黑暗,我敢大胆地讲,这是一次十字军远征,这次远征与我们这个进步的时代是很相称的"。会议决定成立"国际考察和开发中非协会"(又称"国际非洲协会"),各国成立分会。利奥波德二世从他父亲遗留给他的1,500万法郎中,向"协会"提供1,000万法郎以示支持。此后,利奥波德二世就在这个"协会"的掩护下,实行其扩张计划。他还找到了一个愿意为其扩张计划效劳的探险家--享利·莫顿·斯坦利。
斯坦利在非洲探险的事迹,特别是他在刚果河上游地区的活动和他发现刚果河以南刚果盆地的物产非常丰富的消息,使利奥波德二世垂涎欲滴。1878年1月,他派出两名心腹抢先来到法国的马赛港,迎接刚从非洲探险回来的斯坦利。后来,斯坦利在巴黎同利奥波德二世进行了密谈,并原则上达成协议。斯坦利答应在利奥波德二世"指定的非洲任何地方工作5年",在"合同期间,未征得国王事先同意,不公布任何消息,不举行任何报告会"。在这之前,1877年11月25日,利奥波德二世在布鲁塞尔召开了第一次国际非洲协会全体会议,讨论非洲的经济问题(征税、筑铁路等)。会上正式成立"上刚果研究委员会"(1882年起改名"国际刚果协会"),作为"国际考察和开发中非协会"的分会。利奥波德二世的得力助手施特劳赫上校任主席,利奥波德二世为其提供部分资金。
1879年1月2日,斯坦利向"上刚果研究委员会"提出上半年的预算案获得通过。1月25日,他便带领一支探险队去非洲。8月,这支探险队进入刚果盆地。到1884年6月斯坦利回到欧洲时,对刚果盆地的辽阔地区进行了勘察。斯坦利通过种种卑劣手段,建立了约20多个(一说40个)据点,强迫当地酋长缔结了450多个"保护"条约,使大片大片的土地转让给了"国际刚果协会"。这就是后来的"刚果自由国"的核心部分。
利奥波德二世的代理人在刚果河地区的活动和"国际刚果协会"对刚果盆地的占领,使列强之间发生了冲突。当时,法国以皮埃尔·萨沃尼昂·德·布拉柴为首的探险队也在刚果河下游地区活动;葡萄牙政府则在刚果河口拥有据点,同法国的扩张产生了矛盾。1884年2月26日,英国同葡萄牙订立条约,英承认葡对刚果河口领地的主权。英葡条约遭到其他列强的反对。列强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张。利奥波德二世派出代理人到各国进行活动,力图使各国承认其在刚果的特权,进一步挑起各大国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1884年11月至1885年2月,奥托·冯·俾斯麦在法国的支持下于柏林召开了有15国代表参加的国际会议,以调解列强在刚果盆地的矛盾和斗争。利奥波德二世在幕后积极活动,操纵会谈,开展秘密外交,取得了成功。与会多数大国正式承认"国王陛下为国际刚果协会在非洲建立的自由国的元首",列强取得在刚果河地区自由贸易、自由通航等权利。
1885年4月30日,比利时国会正式授予利奥波德二世"刚果自由国国王"的称号。比比利时本土大70倍的刚果成了国王的私人财产,它的首都--利奥波德维尔--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柏林国际会议标志着利奥波德二世在刚果的投机事业的最高峰。
利奥波德二世在"刚果自由国"建立了一套称为"利奥波德制度"的独裁统治制度。"刚果自由国"的大臣都由利奥波德二世任命,并对他负责。利奥波德二世的政权从当地居民中招募士兵,建立了一支14,000人的军队,以维护他的统治权。利奥波德二世颁布一系列法令,宣布"刚果自由国"的主要资源属于他个人所有,所有"无主"土地都收归国有,国家将一部分土地转让给垄断公司;禁止私人购买贵重产品,特别是橡胶、象牙;规定土人要用橡胶和象牙纳税,此外还要交其他实物赋税。尤以缴纳橡胶税一项最为残酷,因为它没有固定的数额,而由殖民机关或官吏任意规定。土人为了交付橡胶,必须四出采伐,橡胶林很快被采尽;殖民者还把采集橡胶的土人当作"活靶子"进行射击。人们把这种橡胶税称为"鲜血染红的橡胶税"。土人被强征筑铁路,大批死于疾病、饥饿和枪托、皮鞭之下,不少人逃离工地。殖民当局只好到西非招募非洲人,甚至到澳门招募中国人去充当劳工。利奥波德二世还颁布法令,把土人束缚在自己的住地内,未经许可不得离开,违者格杀勿论。在利奥波德二世统治时期,"刚果自由国"的人口差不多减少了一半。他为了展示在非洲的业绩,在布鲁塞尔郊外建了一座"非洲宫",如今已经成为人们反思殖民行为的对象。
利奥波德二世以"刚果自由国"为基地,对邻国进行侵略扩张活动,企图扩大其版图。他觊觎尼罗河,阴谋夺取东非海岸。1889-1890年,列强在布鲁塞尔举行国际会议,讨论禁止奴隶贩卖问题。利奥波德二世在这次会议之后,扯起"反对贩卖奴隶",实行"人道主义"的旗帜,对早就垄断了东非地区象牙、橡胶和奴隶贸易的阿拉伯人和斯瓦希利人发动战争,把自己的统治权扩大到了整个刚果盆地。
1881-1899年,苏丹爆发了声势浩大的马赫迪起义。英国殖民势力被驱逐到红海岸边几个港口。马赫迪国家在苏丹有效地行使着自己的统治权。英国政府力不从心,进退维谷。利奥波德二世认为这是向苏丹南部地区渗透的好机会。1894年、1895年初,"刚果自由国"的军队进攻马赫迪起义者,但屡遭失败,不得不退回。英国政府为了借助利奥波德"刚果国"的力量来镇压马赫迪起义者,在1894年5月12日以埃及"保护国"的身份签署协定,同意将加扎勒河流域、阿伯特湖的马哈吉港,以及从瓦德拉伊和拉多直到法绍达的尼罗河左岸租借给利奥波德二世,作为"酬谢"。自1896年年中开始,比利时殖民者重又展开军事行动,继续对马赫迪起义者的战争,打算占领苏丹南部地区。利奥波德二世是镇压马赫迪起义的帮凶。
利奥波德二世帮助英国人镇压马赫迪起义者、残酷镇压以巴泰泰拉人为首的土著居民的起义,以及"刚果自由国"野蛮残忍的统治制度,在十九世纪最后几年间,陆续在报刊上有所披露。到1900年,这方面的材料更多了。不仅比利时国内,欧洲其他国家特别是英国的报刊,英国的传教会和教士,都动员起来开展一场反对利奥波德二世"暴政"的宣传活动。英国记者埃德蒙·莫雷尔在这方面起了突出的作用。他将收集到的大量材料整理成书,引起了世界舆论的关注。
1904年,莫雷尔在英国政府的暗中支持下,成立了"刚果改革协会",揭发利奥波德二世的暴政,主张实行改革。英国政府一直对刚果盆地怀有野心,这时也正式向比利时政府递交照会书,"抗议"利奥波德二世在"刚果自由国"的措施"违反"柏林会议的决议。利奥波德二世被迫于1904年9月派遣一个调查委员会到刚果去。1905年秋,这个调查委员会在报告中,尽管竭力洗刷国王个人的罪责,但不得不承认主要的控诉事实。调查委员会的报告公布后,利奥波德二世成了众矢之的。但他仍死死抓住这块"肥肉"不放。1906年6月,他在给国务大臣们的信件中还说什么"刚果的权利纯属我个人所有,这是我辛苦经营和不惜工本的结果"。他在放弃对刚果的统治权之前,赶紧把大量土地租让给美、英、法、比资本家组成的4家公司,如国际刚果森林矿业公司得到了140万公顷,美国刚果公司得到120万公顷。
比利时议会在国内外舆论的压力下,1907年3月2日表示同意接管刚果。利奥波德二世仍不肯交出统治权。1908年8月20日,比利时议会在经过激烈争辩后,以83票对54票和9票弃权通过由比利时"无条件接管刚果"的法案。比利时议会的法案得到多数列强的认可。"刚果自由国"从利奥波德二世的私人领地变成了比利时的殖民地(即比属刚果)。比利时议会的法案标志着利奥波德二世政治生命的完结。1909年,这位名噪一时的国王死去了。临终前他还抱怨说:"我为我的国家所做的一切,都是在我没有祖国的时候做的"。
身后影响
利奥波德二世在非洲的是非功过正在由后人激烈地评说之中,但这不属于本文讨论的重点。本文主要讨论他对非洲殖民化并被纳入全球体系之中所起的作用有多大。我认为,从巨大的数字反差来看(如上文所述,从1876年的10。8%到1900年的90。4%),1876年的"国际地理会议"在加速非洲殖民化进程方面的作用还是很明显的,而且利奥波德二世在其中的个人作用很大。但19世纪的非洲毕竟不同于15世纪的美洲,不是一个跟其它文明地区隔绝的世外桃源,欧洲人的足迹早已遍布非洲沿海;而且由于当时世界其他大洲可瓜分的土地已基本被列强瓜分完毕,非洲成为19世纪末资本主义列强争夺的重点已不能避免,没有利奥波德二世的"国际非洲协会",这个历史进程也必然会进行下去。
利奥波德二世在刚果的暴行:留下了历史上最残暴最难以想象的残酷记忆
在所有曾沦为殖民地的国家中,刚果(金)(旧称扎伊尔,现名刚果民主共和国,首都金沙萨)的经历是最为离奇而悲惨的。这个非洲第二大国当年既不是屈服于西方列强中的某个殖民强国,也不是被诸如英国东印度公司这样组织严密的特许企业所蚕食,甚至都不是被科尔特斯、皮萨罗这样的冒险家率领军队攻陷,而纯粹是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个人野心的牺牲品。这种野心并不是那种古老的土地征服的欲望,倒不如说是一种想要拼命赚钱的浮士德式资本主义冲动,他身上“资本家”的那一面远远压倒了“征服者”的那一面,因此,这位国王毕生都不曾踏足这块自己私人控制的领地,也因此从未看到一滴因掠夺杀戮流出的血,但却留下了历史上最残暴的征服者都难以想象的残酷记忆。
马克思曾说过:“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这番话用在这段历史上是再确切不过了。撇开道德因素,纯粹从资本角度看,利润极其丰厚的那些生意当然最值得投入,而要做到这一点,最好就是完全不需任何“成本”。为了做到这一点,资本原始积累时期通常都以一种史无前例的残酷无情对待自然界和奴隶劳动力。近代西方人在殖民地肆意采矿、伐木、滥捕滥杀有经济价值的野生动物,不惜满手肮脏地驱使奴隶,说到底都是因为这些自然资源和劳动力“根本不花钱”。正如《美国企业史》(本巴鲁克塞利格曼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6月版)中所说,19世纪镀金时代的美国富豪为了积累他的利润,假如为此要“在十年内把六个州的森林全部砍光,他将乐于让后人自己照应自己”。
非洲中部地区的不幸在于:它的确很丰饶。刚果(金)是世界上铜矿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尽管这是后来才探明的,但至少一目了然的是:这儿有着非洲最大的热带雨林区,木材、象牙极为丰富,土壤和气候也非常适合栽种橡胶树。象牙是尤其值钱的东西,当时的欧美商人都在疯狂高价收购这种用途广泛的商品,而且最完美的是,它像毒品、贵金属一样,价值高而占用空间小,一头普通非洲象的象牙足可制作数百个琴键或几千个假牙。
1874年英国探险家斯坦利横穿黑非洲后,他想要“开发”这块处女地的提议被英国政府冷落,却得到了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的热切支持。这位国王早就在世界地图上到处搜寻能实现自己殖民帝国梦想的落脚点,而盛产象牙的刚果盆地显然是理想的猎物——只要无情地压榨当地人,象牙和木材足以偿付他在当地建立“贸易站”的前期资本投入。唯一的问题,是1860年代的欧洲已经开始出现越来越强的反对奴隶制的呼声,但这也难不倒他。比利时当时是一个没有殖民地的小国,也正因此,利奥波德二世可以宣称没有任何殖民野心,并且利用他身为国王的身份进行广泛的周旋,把自己打扮成一个反对非洲奴隶贸易、推进当地社会进步的倡导者。这种虚伪是这段历史中最讽刺的一幕:悲惨的掠夺与杀戮,竟然是在人道主义和科学考察的幌子下进行的。
他的迂回策略大获成功。1885年,这个由他个人控制的“刚果自由邦”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甚至还得到了比利时议会提供的巨额无息贷款,来支持他在刚果从事的“人道主义工作”,因为他承诺将刚果自由邦作为自己财产的一部分“赠送”给比利时。要理解刚果(金)的历史为何如此悲惨,这可能也是一个关键点:相比起那些由列强的殖民部或组织严密的特许公司所控制的殖民地,被个人控制的领地更容易受到权力的任意处置,在他眼里,这就像自己的私产,怎么做都可以。至于对后人和当地人的影响,那都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
在这一点上,资本主义显示出它是一种特别短视的文明。获利是当下的、自己的,而长远的代价则由别处、别人来承担。很多国家甚至对本国的开发都采取类似模式。正如《贸易打造的世界》(彭慕兰、史蒂文托皮克著,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纪文景2018年2月版)一书中所说的,“有数百年时间,巴西人都是寅吃卯粮,消耗本应留给下一代的东西来维生”,他们之所以能以低价咖啡攻占世界市场,就在于土地便宜而肥沃,为此恣意砍烧树木后栽种咖啡幼苗,没有遮阳,没有施肥,除了锄,没用其他工具,等土地肥力耗尽后再换另一块森林摧残。其结果,巴西大西洋沿岸的森林被完全毁坏。利奥波德国王只不过是把这种掠夺性的逻辑发挥到了空前残酷的地步罢了,更何况在他眼里,那些非洲中部的野蛮人甚至根本不能算是人类,驱使、奴役、杀戮他们,可能就跟北美殖民者疯狂滥捕滥杀野牛没什么本质区别。
最终,这位国王通过他的黑暗帝国,掠夺了2.2亿法郎(约合今天11亿美元),满足了他“死时是亿万富翁”的愿望,但他却公开宣称“作为刚果的管理者,我没有任何薪水”。这是又一例证:当一个统治者宣称自己完全无私时,一定要小心。不过,值得留意的一点是:尽管他在刚果河流域为所欲为,他在比利时国内却没什么值得一提的劣迹。在那里,他是一个受宪法约束的君主,王室的权力逐渐让位于选举产生的议会,尽管他对此牢骚不断,但事实正如书中所言,“利奥波德对这块辽阔土地的独裁统治与他在国内越来越小的权力形成鲜明对比”。1880~1920年间,刚果盆地的人口在其残酷统治下减少近半,总数高达骇人的1000万,这说到底是因为他和他的人在那里的权力不受任何限制。这也是自西班牙帝国以来的欧洲政治传统之一:在远方缔造帝国,能为国王和权贵避开国内的限制,在海外可以用一种更为家产制的方式,尝试在国内不能做的事。
在一代人的时间里,他成功地瞒过了西方上流社会和公众舆论,最终揭露其残酷统治真相的,大多都是一些小人物。1890年率先站出来的乔治威廉姆斯是一个美国黑人传教士,后来掀起舆论反对声浪的艾德蒙莫雷尔是英国利物浦船运公司的职员和记者,爱尔兰血统的罗杰凯斯门特是英国基层外交官。正如《美国政治中的道德争论》(雷蒙德塔塔洛维奇、拜伦W戴恩斯编,重庆出版社2001年10月版)中所说的,“对犯罪的斗争是由利益团体王国里的侏儒而不是巨人来发动的”。这不仅是由于他们更少利益牵扯,也因为他们通常更多站在第一线了解实际发生的内情。
这段历史给我们的另一个启示是:站出来揭露真相的批评者不一定也没必要是道德完人。威廉姆斯身为传教士,却在外吹牛说自己拿到过事实上从未获得的博士学位,甚至在致利奥波德国王的公开信中还假称自己是上校,不仅如此,他还赖账、隐瞒未婚妻自己其实在美国已有妻儿;莫雷尔则固执、很少承认错误,甚至对非洲人带有某些种族偏见;至于凯斯门特,则是一个隐蔽的同性恋——这在那个时代一旦公开,足以让他身败名裂。很多人(我们中国人尤其容易)倾向于认为,一个人如果自己在道德上都不完美,那就没有“资格”去批评指责别人。但在一个公共舆论的时代,一个批评者本身的道德如何并不是重点,重点是他所说的究竟是否事实。
当然,正确的声音不一定最响亮,要让公众了解真相,宣传技巧和道德感同样重要。虽然书中认为斯坦利在叙述自己的探险经历时“极擅夸张”,而利奥波德二世在操纵自己宣传机器时也“精于伪装”,但公平地说,莫雷尔这样的“好人”也和“大反派”一样,都必须善于运用媒体来赢得公众倾听。他们面对的是同一群公众:19世纪被新兴的报纸和杂志形塑了自己的观念的社会中坚力量,夸张、激烈批判和伪装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为了迎合他们的立场。利奥波德二世之所以需要伪装,是因公开实行奴隶制已不得人心,违背时代潮流;斯坦利的夸张叙述也是因为那时的人们喜欢读的就是这类惊险刺激的历险故事,否则他的游记就不可能大卖;甚至是莫雷尔,即便站在正义的立场上,他懂得向公众说话的天赋也极其重要——只有这样才能让人们确信,应当做点什么来阻止利奥波德国王。
如果说利奥波德国王在构筑其黑暗帝国时,想的是满足自己的野心和牟利冲动,那么站在他对立面揭发真相的人则更多是出于对一种道德和人类生存权利的捍卫。这种对立在西方近代史上屡屡出现,我们中国人也不陌生:当年那些英国的鸦片贩子都坚称,“生意”与道德无关,往中国运载鸦片只是为了“满足中国人需求”;而最早站出来批评这种观点的另一群英国人则不安地认为,这在道德和宗教上都是站不住脚的,是在犯罪。如今,我们作为后人更关注的则是另一个问题:如何清除那些有毒的遗产。毕竟,当初的那些不计后果的做法,通常正是后来的一代代人在承受代价。在刚果(金),“利奥波德国王的鬼魂”仍然盘桓未去,他的统治所造成的深远后果迄今清晰可见。这也是历史研究的价值,它不仅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下,还能促进一种批判性的反思。
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到底有多残暴?利奥波德二世的殖民统治
利奥波德二世(1835年4月9日-1909年12月17日),全名利奥波德·路易斯·菲利普·马里·维克多(Leopold Louis Philippe Marie Victor),1865年继承父亲利奥波德一世成为比利时国王。他是刚果自由邦的创立人和拥有者。
利奥波德二世是比利时人的国王,主要是因创建并残酷剥削刚果自由邦而为人所铭记。利奥波德出生在布鲁塞尔,是利奥波德一世和奥尔良的玛丽·路易莎的第二个儿子,他于1865年12月17日继承他父亲的王位,保持王位直到他去世。利奥波德创建了刚果自由邦,一个在非洲中部的刚果地区掠夺橡胶和象牙的私人项目,强征当地人为他劳动,造成了大约300万刚果人死亡。
19世纪下半叶,在帝国主义列强瓜分非洲的狂潮中,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卷入了争夺刚果河流域地区的竞争。1878年,利奥波德筹资成立了“上刚果研究委员会”(1882年改组为“国际刚果协会”),并雇佣殖民鹰犬斯坦利为其代理人,开始了其在中西非地区建立殖民帝国的侵略活动。他以“国际刚果协会”比利时分会的名义,与斯坦利签订了五年的协议,规定斯坦利应从刚果河口向东到上游湖泊地区修建一条200英里的大道,使刚果河下游的酋长们承认并接受“国际非洲协会”的保护。但比利时议会对这个项目不感兴趣,不愿意为国王拨款,利奥波德干脆就自己掏腰包来资助斯坦利。 从1879年开始,斯坦利以利奥波德二世的代理人身份,在刚果河流域进行了一系列活动,诱使当地的酋长签订了450多个条约,建立了22个“商站”。但斯坦利在刚果的活动遭到法、葡、英等国的抵制和反对。
1884年11月15日至1885年2月26日,帝国主义列强召开了瓜分非洲的柏林会议。利奥波德利用列强间的矛盾,进行会外交易,争取到英、法、德等15个国家的同意,将今刚果(金)地区划归他个人所有,号称“刚果自由邦”,4月30日,比利时议会通过法案,承认刚果为国王的私人领地,同意利奥波德二世就任刚果自由邦国王。8月1日,利奥波德二世通知列强,正式宣布刚果自由邦成立。
利奥波德二世国王陛下柏林会议划分了利奥波德的统治范围,但界线不明。这是因为,当时与会者对刚果的地理情况并不十分清楚,许多地区仍是欧洲人一无所知的空白点;加之其他列强对刚果的土地也极感兴趣,笼统圈划范围便于他们插手。法国和葡萄牙分别觊觎乌班吉和隆达,英国则企图染指加丹加。因此,利奥波德要建立起自己的独立王国,就必须与这些对手做交易。1887年4月29日和1894年8月14日,利奥波德二世与法国签订了两个协定,划分了双方在乌班吉地区的边界;1891年5月,与葡萄牙订约,确定了刚果自由邦同葡属领地——卡奔达和安哥拉的边界;1894年5月12日,又同英国签订条约,划定了刚果自由邦同英属罗得西亚的界线。
“刚果自由邦”还曾行文我国当时的清朝政府,甚至在1898年7月,不远万里专门派员来北京签订通商条约。虽仅两款,却是我国同黑非洲国家最早签订的条约之一。这事已经赫然载入我国史册(见《清史稿·邦交》之八)。
在与列强谈判的同时,利奥波德继续组织许多支武装探险队,四面出击,对刚果自由邦圈定的范围实行有效占领。早在柏林会议前,斯坦利等殖民探险家的活动已为利奥波德攫取了刚果河下游的大片土地。因而此后的探险多是在边缘地区进行的:乌班吉—韦累河流域,开赛河—宽果河流域、加丹加及洛马米河以东地区。
1886—1892年,自由邦先后派出范热尔、巴埃和范克尔克霍文三支探险队渗入乌班吉—韦累河流域,凭借武力,迫使当地酋长签订条约,接受自由邦统治。刚果人民以部落为单位,顽强抵抗殖民者。1888年,亚科马族武士击溃范热尔纵队;1891年,布贾人大败范克尔克霍文纵队,歼灭殖民军60人。但由于各部落互不联系,各自为战,终被殖民军各个击破。
对开赛河—宽果河流域的占领由沃尔夫、维斯曼、勒马里奈尔和范德维尔德四支探险队负责。前三支在1885—1889年间考察了开赛河及其几个支流,修建了卢埃博、卢卢阿堡和卢散博等几个军事据点。后一支在1890年建立了东宽果河区。与乌班吉—韦累河地区不同,这些地区是刚果古文明中心之一,库巴、卢巴和隆达王国虽已衰弱,但仍统治着这些地区。比利时人的征服行动遭到了他们的反抗,其中隆达王国卡松戈的抵抗尤为顽强。1885—1900年,姆韦内·普图领导人民英勇斗争,屡败殖民军。最后,比利时人采用分化瓦解的卑鄙手段,勾结当地贵族,杀害了姆韦内·普图,征服才得以完成。
对加丹加的占领从1890年展开。年底,勒马里奈尔由卢散博据点出发,1891年4月到达姆西里首都本凯亚,向他提出接受刚果自由邦保护,遭到姆西里的坚决拒绝。4月15日,在利奥波德授意下,一批企业家成立加丹加公司,同刚果自由邦订立条约,负责占领和开发加丹加,作为交换,刚果自由邦拥有加丹加公司1/10股份。5—10月,公司相继派出斯太尔斯等率领的武装纵队。12月20日,斯太尔斯部下杀害姆西里。22日,姆西里的儿子班达被立为酋长,成为比利时人的傀儡。
洛马米河以东地区是阿拉伯人的天下。在整个19世纪80年代,比利时人慑于阿拉伯人的威力,采取怀柔政策,只不过是缓兵之计。到80年代末,其他地区的绥靖工作接近完成,征服阿拉伯人的任务便提上日程。刚果自由邦以强大殖民军为后盾,收起怀柔政策,强征象牙税。双方矛盾激化,冲突时有发生。1892年5月,霍迪斯泰探险队悍然在里巴—里巴升起刚果自由邦旗帜,与阿拉伯人发生武装冲突。探险队几乎全部被歼。此时,阿拉伯人拥兵10万,刚果自由邦只有3500人,阿拉伯人占有数量上的绝对优势。
在洛马米河畔恩冈杜的泰泰拉人的酋长贡戈·卢泰泰是阿拉伯人的忠实伙伴(他曾是蒂波·蒂普的奴隶)。1890年—1892年,卢泰泰率本族人民英勇抗击比利时人,一度还与卢巴王国的卡邦戈协同作战,屡败殖民军。但在近代化的军队面前,泰泰拉武士还是失败了。1892年9月,卢泰泰投降。泰泰拉人并未屈服,在1895、1897和1901年先后举行三次起义,坚持斗争到1908年,沉重打击了殖民者。
早在1886年,鲁马利扎的军队已同刚果自由邦部队发生冲突。鲁马利扎聪明能干,善于指挥,深受战士爱戴。军队战斗力颇强,屡败刚果自由邦军队。1892年后,刚果自由邦增调四支远征队合力围剿,经过两年血战,到1894年3月才将鲁马利扎赶至德属东非。
蒂波·蒂普虽在1890年返回桑给巴尔,但其主要力量仍留在刚果,包括驻守在卡松戈的塞富(蒂普之子)、斯坦利瀑布区的拉希德(蒂普之侄)、卢阿拉巴河的基邦热素丹和里巴—里巴的恩塞勒拉酋长都是他的羽翼。1892年5月,恩赛勒拉一举消灭霍迪斯泰远征队。不久,塞富也在卡松戈杀死刚果自由邦驻节代表。战争全面爆发。1893年4月22日,重镇卡松戈失守。10月20日,双方在洛马米河进行决战,阿拉伯人惨败,塞富死于此役。1894年12月,基邦热兵败被俘。
至此,刚果自由邦完成了对其2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的实际占领。这是一场自始至终通过无数场血战完成的真正的军事征服。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