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李日知
国 籍:唐代
出生地:郑州荥阳
逝世日期:715
职 业:唐代进士出身、司刑丞
唐朝李日知人物生平简介,旧唐书传
武则天天授年中 (690—691),累迁司刑丞,时法令严厉,吏争为酷,独日知执法宽平无冤滥,曾为一犯量刑与少卿胡元礼强争,终免囚死。唐中宗神龙初(705),为给事中,寻加朝散大夫。唐睿宗景云元年 (710),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转御史大夫,知政事如故,不以进退为意。时安乐公主大兴土木,营建馆第,馆成,中宗临幸,宴饮从官,命赋诗文,日知独以规诫,睿宗后来说:“虽朕亦不敢谏,非公挺直,何能尔?”景云元年 (710),韦后被诛,以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次年进侍中。玄宗先天元年 (712),转刑部尚书,罢知政事。日知事母至孝,廉洁奉公,不治田园,家产屡空。
旧唐书传
神龙初,为给事中。日知事母至孝。时母老,尝疾病,日知取急,调侍数日而鬓发变白。寻加朝散大夫。其母未受命妇邑号而卒,将葬发引,吏人赍告身而至,日知于路上即时殒绝,久之乃苏。左右皆哀恸,莫能仰视。巡察使、卫州司马路敬潜将闻其孝悌之迹,使求其状,日知辞让不报。服阕,累迁黄门侍郎。
时安乐公主池馆新成,中宗亲往临幸,从官皆预宴赋诗。日知独存规诫,其末章曰:"所愿暂思居者逸,莫使时称作者劳。"论者多之。
景云元年,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转御史大夫,知政事如故。明年,进拜侍中。先天元年,转刑部尚书,罢知政事。频乞骸骨,请致仕,许之。
初,日知将有陈请,而不与妻谋,归家而使左右饰装,将出居别业。妻惊曰:"家产屡空,子弟名宦未立,何为遽辞职也?"日知曰:"书生至此,已过本分。人情无厌,若恣其心,是无止足之日。"及归田园,不事产业,但葺构池亭,多引后进,与之谈宴。开元三年(715)卒。
折狱大理
原文:
李侍中日知初为大理丞。武后方肆诛戮,大卿胡元礼承旨欲陷人死,令日知改断,再三不从。元礼使谓李曰:“胡元礼在,此人莫觅活。”李起谓使者:“日知谘卿:李日知在,此人莫觅死。”竟免之。(《隋唐嘉话》下。又见《大唐新语》四)
译文:
武则天(她在位期间,李日知任大理相,管理司法方面的事情。当时常常有反对武则天的官员遭到杀戮)
一次,一个叫胡元礼的大官,按武则天的旨意,想通过李日知将一个无辜的人处死,李日知坚决不答应。
那位大官依仗武则天的权势,再次派人到李日知的府上,狐假虎威地大声喊到:“胡元礼在此,这个人休想活!”面对这个狂妄之徒,李日知义正辞严地拒绝道:“李日知在此,这个人不会死!”
由于李日知执法如山,铁面无私,最终,武则天和胡元礼的阴谋也没有得逞。
不肯杖人
刑部尚书李日知自为畿赤,不曾打杖行罚,其事亦济。及为刑部尚书,有令史受敕三日,忘不行者。尚书索杖剥衣,唤令史总集,欲决之。责曰:“我欲笞汝一顿,恐天下人称你云撩得李日知嗔,吃李日知杖。你亦不是人,妻子亦不礼汝。”遂放之。自是令史无敢犯者,设有稽失,众共谪之。(《朝野佥载》五)
中正
昆明池者,汉孝武所穿,有蒲鱼利,京师赖之。中宗朝,安乐公主请焉,帝曰:“前代已来,不以与人。不可。”主不悦,因大役人徒,别掘一池,号曰“定昆池”。既成,中宗往观,令公卿赋诗。李黄门日知诗云:“但愿踅思居者逸,无使时传作者劳。”及睿宗即位,谓之曰:“当时朕亦不敢言,非卿中正,何能若是!”无何而迁侍中。(《隋唐嘉话》下。又见《唐语林》一)
知足
李日知为侍中,频乞骸骨,诏许之。初,日知将欲陈请,不与妻谋。及还饰装,将出居别业,妻惊曰:“家室屡空,子弟名宦未立,何为辞职也?”日知曰:“书生至此已过分,人情无厌,若恣其心,是无止足也。”(《大唐新语》三)
李日知公平执法,教妻知进退,告老还乡
李日知,唐代荥阳(今河南荥阳县东北)人。他由进士及第,入朝为官。
唐武则天天授年间(690一692),李日知任司刑丞,负责刑狱之事。这时候,正是律令森严、法网张狂的时候,武则天任用的许多酷吏,用刑罚均极为严酷,动辄给人罗织罪名,致人于死地。李日知却独能公平执法,不肯轻易入人以罪。一次,李日知免除了一个囚犯的死刑,少卿(官职名)胡元礼对此却不服,坚持要处死这个囚犯。两人较上了劲,胡元礼说道:只要我不离此任,这个囚犯就休想活着!李日知毫不妥协,针锋相对地说道:只要我不离此任,这个囚犯就死不了!两人僵持不下,分别将案情上奏武则天,请求裁决。结果,武则天采纳了李日知的意见,没有判这个囚犯死刑。
又有一次,唐中宗李显的女儿安乐公主,跟她父亲要昆明池,以供她沐浴之用。虽然安乐公主是唐中宗李显的小女儿,平时李显对她很宠爱,但这次却没有答应她的这一要求。李显说:昆明池历朝以来都没有给过人。安乐公主心有不满,便派差役动土,在昆明池旁边,另掘一个大池,起名为定昆池。完工后,中宗李显,亲自驾幸祝贺,群臣也都赋诗填词,以示庆贺。安乐公主平时骄横跋扈,无人敢惹,此时此刻,群臣就更不敢对她有所批评了。独有李日知,却不买安乐公主的帐,在所写贺诗的末章,对安乐公主提出规箴,有句曰:
但愿暂思居者逸,无使时传作者劳。
为此,唐睿宗李旦,即位以后,十分敬佩地对李日知说:当时连朕都不敢劝谏。不是先生刚直,怎么能够做到这样!不久,便将李日知提拔为侍中。从以上两件事,可见李日知立朝为官时的铮铮骨气和正直不阿的品格。
但是在封建时代,像李日知这样处世行事,实在是很难的。到唐玄宗李隆基先天元年(712),李日知被贬为刑部尚书。李日知见为官之难,便屡屡请求退职回乡。在他的一再请求下,朝廷准他退休回家乡。
李日知一次次请求退休,都是一个人所为,并没有告诉家中。待到朝廷批准他的请求后,李日知便开始整理行装,准备启程。李日知的妻子对此毫无思想准备,大为吃惊,问丈夫道:家中毫无产业,财物空空,你为什么辞职辞得这么急啊?(唐刘肃《大唐新语》卷三载李日知妻子语曰:家室屡空,子弟名宦未立,何为辞职也?
则可见其子女尚没有取得功名。此处据《新唐书》李日知本传)李日知耐心地说服妻子道:我官职做到现在的地步,已经超过了我的本分。人的私欲哪里会感到满足啊?如果一味地放纵私欲,追求下去,永远也不可能有满足的时候!妻子终于被他说服,夫妻两人,心安理得地回家乡去了。
李日知退休以后,不治田园以逐利,过着淡泊的生活。唐玄宗开元三年(715),他在家中逝世。
揭秘:古代官员们都有着怎样的住房福利和待遇?
别看现在我国人民买房难,在古代,住房也是最让国家重视的问题。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人口众多,幅员辽阔,但是适合居住的土地面积少,所以住房成了人们生活当中的一个困难问题。古代官员对于住房更是有着高标准,政府也制定和更改过很多措施,以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但很多中低收入者仍然买不起房,而官员的住房,更是历代政府都很重视的问题,那么古代是怎样解决官员住房问题的呢?
官员的住房名叫“官舍”。为了办公方便,官舍与官衙常常连在一起。白天在官衙办公,晚上回官舍住宿,年复一年,天天如此,理当如此在官员们看来,自己是“朝廷命官”,国家理当解决官员住房。秦王朝建立之后,忙着清理战争遗迹,解决好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等重大问题,来不及考虑管员住房问题,秦王朝就垮台了。
刘邦建立汉王室之后,官员住房问题提上议事日程,向全国发布了《同安辑令》。其中规定:凡是列侯这一级官员,都发给官印绶带,赐给宽大的住宅;俸禄两千石的武官,可以迁居首都长安,赐给差一点的住宅。这是给予开国功臣的住房待遇,同时也给一般官员解决住房。《汉书.何并传》载:“(何并)性清廉,妻子不舍官舍。”是说何并为官清廉,不让老婆孩子到他的官舍。不用说何并是有公房的。《汉书》卷九十三还记载了这样一件事:侍中董贤为了变现自己,节假日也不回家,汉哀帝大受感动,“若吏妻子居官寺舍”,把其妻搬进董贤在宫中的住所。从这两个例子来看,西汉至少在中后期,管员有了居住的公房,而且家属也可以进来住上几天。
随着社会的发展,官员越来越多,官舍建设速度跟不上管员数量的增长,于是出现官多房子少的问题。《后汉书》卷二七载:太中大夫张湛“称疾不朝,居中东门候舍。”太中大夫食禄千石,常伴皇帝左右,像皇帝身边的这种人,还要等候房子,可见官舍到了何等紧张的地步。另从《文献通考》卷四十七记看,汉晋时全国管员总数约为7000人,隋朝后扩大到12576人,唐朝膨胀至18805人,其中在首都当官的就有2620人。怪不得顾况对白居易说:“米价方贵,居亦弗易。”其实,当时的长安不仅米贵,住房也是很紧张。可以相见,两千多名居住在长安的管员,大都有了老婆孩子,还有奴仆杂役等等,需要解决多少房子?
官舍如此紧张,是必须解决的一大难题,大唐政府从改变衙舍建筑的格局入手,将办公的地方和居住之处分为两处,衙门原地不动,管员住宅建在外城。从史料记载来看,先后共建起108“坊”。这样,管员家属不能再住公房。不过,在办公区域仍然有管员单身宿舍,主要为管员值班之用,也适当照顾单身的年轻管员。同事,朝廷对那些德高望重,为国家做出过重要贡献的大臣,在住房方面实行特殊政策,允许他们住在官舍,如果管员调动或者或者退休,还要办好住房交接手续。比如,唐玄宗批准宰相李日知退秀,这位老臣“及还饰袋,将出居别业”,很快找了别的房子,很痛快的就退出了公房。
住房改革以后,那些拖儿带女的官员,如果在长安城里没有老家,就要自己建房,那些经济紧张的人就只好买“二手房”了,官员们从此有了自己的私房,既解决了管员住房紧张的问题,又大大减少了国家对官舍建设的开支,取得了官舍改革的成功,因而被后来的朝代效仿,不再为官舍的紧张而头疼了。
宋朝时期,朝廷在京都和各地州府,设有管理公房的专门机构。在京城开封做官没有私宅的,不论是谁包括那些高级官员,都要租房子住,《宋史》卷二七五记载大将军刘福,他的几个孩子劝他盖大房子,刘将军为此大发脾气:“我受禄厚,足以僦舍以庇...。”坚持不造房子,仍租房子居住。结果刘福眼睛一闭,他的儿孙差点流浪街头。《宋史》卷二八七还有这样的记载:副宰相杨砺,位高权重,照样没有自己的房子。他死后宋真宗登门悼念,才发现杨砺是在陋巷里租房子住,以至于皇帝的轿子都抬不进去。堂堂副宰相混到了这种地步,可见宋代宋代官员住房是怎样的情况。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