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津美治郎侵华战争的罪魁之一

中文名:梅津美治郎

外文名:Umezu Yoshijiro

国 籍:日本

民 族:大和族

出生地:北九州大分县

出生日期:1882年1月4日

逝世日期:1949年1月8日

职 业:军人

毕业院校:日本陆军士官学校、陆军大学

信 仰:军国主义

主要成就:策划签订《塘沽协定》

军 衔:陆军大将

靖国神社A级战犯——梅津美治郎

梅津美治郎(Umezu Yoshijiro ,1882年1月4日-1949年1月8日)日本北九州大分县人,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日本在任时间最长的关东军司令和末任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是日本军国主义侵华战争和对外扩张侵略政策的重要人物,侵华战争的罪魁之一,东京审判的28个法西斯战犯之一,最高军衔为大将。

人物生平

曾逼迫何应钦签署臭名昭著的《何梅协定》,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时任陆军省次官。在5年担任关东军司令期间,大肆压榨并屠杀中国东北地区的人民,同时策划对苏联开战,并签署了扩建七三一部队的命令。后因日本的形势急转直下而回国转任参谋总长,直至日本政府被迫投降。 1948年11月,梅津以甲级战犯罪被判处无期徒刑。1949年1月8日,梅津美治郎因患癌症死于东京巢鸭监狱。他在日本军界被认为是一个手腕灵活、精明强干的将军,从他的经历也可看出,梅津美治郎一直是飞黄腾达、青云直上的。一些历史学家对他的评价是:“个子不高,表面上态度和蔼,毫无傲慢之气,而且用语也给人以谦恭文雅的感觉。但此人事实上表里不一,着实是个人面兽心的人。如不着军装,绝大多数人都想不到他就是统帅着百万侵华日军的大将司令官。”

内向聪明梅津美治郎出生在北九洲大分县的农民家庭。这个地方知名军人辈出,是个出名的战犯县。出了五个陆军大将。海军最后的军令部总长丰田副武大将也是这的人。日本陆军先后共有16位参谋总长,这里就出了三个:河合操、金谷范三和梅津美治郎。还有两个大将是南次郎和阿南惟几。一般说来,九州地方出身的军人基本上是属于“萨摩(明治)—上原(大正)—皇道(昭和)”这一派阀体系的。而大分县却是个反例,占主流的是“长洲—宇垣—统治”派的军人。这个梅津美治郎即是昭和时期统治派军人的骨干(广义的统治派包括宇垣派阀,而狭义的统治派指的是永田、冈村、东条的“一夕会”那帮人)。7岁时,父亲亡故,母亲带着梅津和其兄改嫁到大分县丰后高田町的是永家。这种家境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贫穷和受歧视使他性格变得内向偏执。但是梅津很聪明,不是一般的聪明。1897年9月,十五岁的梅津美治郎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熊本陆军地方幼年学校,三年之后又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1903年11月,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15期毕业。1904年3月,被任命为少尉,分到第1步兵联队任职。参加日俄战争。归乃木希典的第三军指挥,在旅顺的肉弹攻击中身负重伤,1906年4月得到每年350元终身年金和一枚获得五级金鵄勋章。梅津1908年考入陆军大学,1911年11月他以首席的身份毕业于陆大23期,硬是把有奇才之称的永田铁山压到了次席。这期第三名是后来摔死在南洋特晋大将的前田利为侯爵,第四名是后曾任参本演习课长、1929年殉职的藤冈万藏,第五名是侵华战争时驻山西的第1军司令官、战败时自决的筱冢义男,第六名是后来陆军三羽鸟之一、皇道派中坚小畑敏四郎。1912年3月晋升为大尉,任第1联队中队长。同年6月,调任参谋本部部员。

职业军人

梅津美治郎是个学究型的军人,大多是出任军事研究及驻外武官等职务。1913年4月,梅津调任驻德国使馆武官,两年之后,改任驻丹麦使馆武官。1917年5月,奉调回国任参谋本部部员。1918年6月晋升为少佐,1919年第二次前往欧洲。同年11月任驻瑞士使馆武官。1921年6月又回到参谋本部任职。在此期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梅津虽然未直接参加这次战争,但此次大战为他研究军事提供了极好的机会。1919年4月,在第二次去欧洲之前,由当时任参谋本部第1部部长的宇垣一成做媒,梅津与当时很有名气的法官木场贞长之长女木场清子结为伴侣。木场清子1925年12月17日死于结核病。此后,梅津一直独身。1922年2月,梅津晋升为中佐。同年3月调入陆军省任军务局军事课高级课员,并兼任陆军大学军制学教官。1924年12月,梅津晋升为大佐,前往第3步兵联队,任联队长。1928年8月调任陆军省军备局军事课长。1930年8月晋升为少将,调任第1旅团旅团长。1931年8月,梅津美治郎任日军参谋本部总务部长,负责拟定陆军编制和主管参谋人事工作。一个半月后,日本关东军突然在中国东北沈阳策动“九·一八”事变,梅津对关东军参谋石原莞尔发动事变的谋略不满,认为这违背了日本军部《满蒙问题解决方策大纲》中“约以一年时间做好准备,于明春以后实行”的侵略方针。日军侵占东北后,军事压力陡增,梅津与军务局长小矶国昭及梅津部下第一课长东条英机、军事课长永田铁山协商,制定出军备改革方案,以满足应急军备的需要。梅津是日本典型的军国主义分子,旧职业军人气味很浓。他没有多余的爱好,就是考虑问题彻底而周密,冷静细致的搜集情报,关注事态的发展,他非常崇拜军人的尚武精神,认为军人不能为政治所左右,军人的最大愿望就是当大将,而不是当首相;如果想当首相,就是歪门邪道。他极其厌恶军人介入政治,自己也从不参加任何派别组织。1937年1月,当宇垣大将奉命组阁时,梅津正担任陆军次官。尽管宇垣曾经是梅津的大媒人,关系非同一般,但梅津还是基于自己以往的观点,极力反对宇垣组阁,宇垣组阁终于失败。

何梅协定

《塘沽协定》签订后,日本军队不满足仅将河北省东北部划为非军事地区,为巩固伪满,分裂华北,排挤东北军和国民政府驻华北的军队,遂于1934年3月派梅津美治郎接替中村孝太郎任中国驻屯军司令官。1934年9月,梅津晋升为中将。当时中国屯驻军只有两个大队,并不敢与中国军队正面冲突,素以稳重出名的梅津美治郎决心利用国民政府正在集中兵力剿共的时机,通过威胁手段实现军部的意图。1935年5月,梅津借口中国当局援助东北义勇军孙永勤部进入滦东“非武装区域”,天津日租界发生两名亲日新闻记者被杀事件,向国民党北平军分会代理委员长何应钦提出“驱逐东北系及中央势力出华北”的无理要求,并从东北调遣日军入关,进行武力威胁,6月9日,华北驻屯军司令官梅津向国民党政府北平军分会代理委员长何应钦提出“觉书”,并限三天答复。由驻屯军参谋长酒井隆与驻北平公使馆武官高桥坦会见何应钦,(主谋其实就是这两人)强迫他接受要求事项。同年7月6日,在日本军事、外交威压下,何应钦被迫以打字函的形式承认日方的要求,签订了所谓的“何梅协定”,主要内容是:1.取消河北省内一切国民党党部;2.撤退国民党驻河北省的东北军第51军、国民党中央军及宪兵三团;3.解散国民党军分会政治训练处及蓝衣社、励志社;4.罢免河北省主席于学忠;5.取缔一切反日团体及活动。该协定使中国丧失了河北的全部主权,为日军向华北地区发动全面进攻打开了方便之门。此后,华北危机日益严重。

急战先锋

1935年8月1日,梅津调任仙台第二师团师团长。 1936年2月26日,日本发生了皇道派军官企图杀死首相冈田启介及有关元老的军事政变。事变发生后,梅津在仙台立即给陆军省发去电报,强烈要求对叛乱实施镇压,并表示本师团已经做好随时出发讨伐叛军的准备。当时,日本局势非常混乱,在17个师团长当中,只有第2师团的梅津中将和第6师团的谷寿夫中将向陆军中央机构表示了明确态度。梅津的明确态度,对陆军中央处理二·二六事件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梅津也由此深受陆军省的赏识。1936年3月,梅津被任命为陆军次官。梅津任陆军次官之前,陆军省军务局权力极大,永田铁山当军务局长简直就是陆军大臣的代言人和陆军的核心。就权力而言,当时军务局长比陆军次官还要大。陆军大臣和军务局长可以出席议会,而陆军次官却仅仅是事务次官,只能留在陆军省,不能出席议会。梅津担任陆军次官以后,扩大了次官的权力。下边呈报的文件,如果不经梅津的同意,就不能上报到大臣的手中。梅津出任陆军次官以后,同3月9日上任的陆军大臣寺内寿一及半年后就任教育总监的杉山元组成陆军的核心,形成陆军的新统治派,成为陆军的实力人物。陆军省新设军务课,增强了对陆军的政治的说服力。但是,他以持剑的人不许接近右翼的态度,大力排斥皇道派。成为右翼分子的眼中钉,还散发了「梅津企图使日本赤化」的匿名信。1936年林铣十郎组阁。参谋本部实权人物石原莞尔想把他的朋友板垣征四郎推上陆军大臣的计划也因他的反对未能实现,在梅津美治郎策划下,将石原的支持者片仓衷等人调出陆军中央,使石原势力大大削弱。 在陆军次官任内,参与策动进一步侵略中国华北的军事策略。他认为驻军不能远离平津铁路,于是日军从原定的通州改在丰台设立一个兵营,而正是在丰台卢沟桥的日军,挑起了1937年的“七·七”事变,由此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事变发生后,日本内部出现了所谓的“扩大派”与“不扩大派”之争。梅津一开始也是主张不扩大的,他认为从关东军和朝鲜军抽调部队就可以了,从日本内地动员三个师团则会影响国际关系。后来梅津站到了与杉山元陆军大臣一边,成为是“扩大派”的中坚力量。1937年7月16日,梅津在陆军省课长会议上说:“为解决时局问题,必须举国一致全力以赴。”7月24日,当他得知中央军北上,汤恩伯部进驻南口后,他认为支那屯驻军即将陷入重围,再不动手就将失去战机,主张断然一击。至7月27日,梅津等主张进兵的意见压倒作战部长石原莞尔的先将兵力撤至山海关再进行日中谈判的意见,他认为石原所说的中日开战将会形成拿破仑陷入西班牙战场的半岛战争的趋势完全是妄谈。日本内阁会议批准出兵三个师团,向华北派遣约21万人的兵力。七七事变后,梅津参与策划、组织指挥日军侵占中国的北平、天津以及向中国的南方进攻。8月13日,日军向上海大举进攻,发动八一三事变。9月动员兵力已经达到58.7万。

A级战犯梅津美治郎是怎么死的?他为什么没有被判死刑?

1944年,战局发展对日本越来越不利,日本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也不断加剧。东条内阁陷于四面楚歌之中。7月18日,东条内阁被迫辞职,以小矶国昭任首相的新内阁组成。根据东条的提议,梅津接替东条担任参谋总长,负责全面的侵略战争。1944年8月,梅津拟订日本陆海军作战的指导大纲,制定“以帝国本土为核心圈,确保作为资源要域的南方圈,以及联络两者的要域,彻底完成有组织的战争,向使敌屈服迈进”的根本方针。他把自己以前统率的关东军精锐部队大批调往太平洋战场,45年头3个月,24个师团的关东军就被他抽调了21个,代之以从守备队中升级和征召的后备役部队,人数上关东军虽然还保持70万人,可战斗力连以前的三分之一都没有了。

但是,太平洋战场以及日军在亚洲、在中国的军事进攻已呈颓势,他百般无聊之下,连气球飘炸美国的怪招都使出来了。在1944年的菲律宾决战中,由于受到台湾台湾海空战谎报战果的影响,大本营参谋濑岛龙三秉承天皇的旨意,变更预定作战计划,决战地点由马尼拉改为莱特岛,以致莱特湾海战陆海军配合混乱而惨败。1945年4月后,在美国登陆冲绳、苏联废除中立条约,日本甚至要依靠调动中国大陆的日军以维持战局。他在大连和关东军司令山田乙三和中国派遣军冈村宁次举行三巨头会议。指示冈村收缩在武汉以南的兵力,集中4个师团备用。天皇问他收缩兵力对战局有无影响,他上奏道:由于美军飞机以马里亚纳为基地轰炸日本,因此收缩中国占领地对战局并无影响。同年6、7月间,日军大本营统帅部发出“决号作战准备”(即本土作战方案)的指令。7月26日,美、英、中三国发表促令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8月6日,美国在日本广岛投下了第一颗原子弹。8月9日,苏联对日本宣战。8月9日,美国在日本长崎投下第二颗原子弹。

顽抗拒降

面对败局,作为参谋总长的梅津美治郎与陆军大臣阿南惟几、海军军令部长丰田副武等仍不甘心失败,要求“死中求生”,顽抗到底,他还宣称“加强防空就能避免原子弹轰炸。我们依然有实力,将来肯定会反攻。”被昭和天皇拒绝。8月15日投降圣断下达后,陆军的首脑被召集到梅津家里开会,河边虎四郎参谋次长代表参谋本部表态:“皇军将遵照陛下的旨意。”接下来签字确认,首先是陆军三长官(梅津参谋总长、阿南惟几陆军大臣、土肥原贤二教育总监)接下来签字的是第一总军的杉山元元帅和和第二总军的畑俊六元帅,梅津接下来说:航空部队也很重要,航空总军的河边正三也有必要签字,获得了赞同。在签署了这个导致日本陆军死亡的文件后他冰冷的说了一句,文件签订后,违犯协议的就会成为叛军。这样就堵死了一切叛乱的合法性。他曾经对别人说过,让他去美国军舰上去签字和让他去死一样。虽然他对战局也不报希望,但他是主张抵抗到底的,要签字的话,让那些主张投降的海军军人铃木贯太郎、米内光政去是最合适的。二二六事件后退出现役的陆军三羽鸟之一的小畑敏四郎中将吼道:输到现在陆军还有什么脸面,如果梅津参谋总长不愿意去,作为陆军的代表我可以去。

密苏里号

9月2日上午,在美国“密苏里号”军舰上举行了签字仪式。外相重光葵、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代表日本天皇、政府和参谋本部在投降书上签字。麦克阿瑟代表盟国在受降书上签字。此外,美国代表切斯特·威廉·尼米兹海军上将,中国代表徐永昌上将,英国代表布鲁斯·奥斯丁·弗雷泽海军上将,苏联代表杰列维亚科中将以及澳、加、法、荷、新等国代表分别在受降书上签字。9月9日,侵华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在南京举行中国战区内的无条件投降仪式。至此,给世界人民特别是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历时14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才正式划上了句号。

拒不认罪

1946年1月,根据波茨坦公告惩处战犯的规定,驻日盟军最高司令部发布特别公告,宣布在东京成立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及惩处犯有破坏和平罪、破坏战争法规罪和违反人道罪的日本首要战犯。盟军最高司令部从1945年9月11日开始,先后以重大战争罪犯嫌疑名义,逮捕东条英机等人。梅津虽然长期身居军队要职,罪恶多端,但是美国方面却没有把梅津列入战犯名单之内,后来,苏联以梅津担任关东军司令官达五年之久,阴谋对苏战备为由把他和驻苏大使重光葵逮捕,并被关进巢鸭监狱。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于1946年5月3日上午在旧日军陆军省内开庭审判。在审判期间,梅津仍坚持其顽固立场,拒不认罪,自翊为“忠实的军人”,必须“忠实于自己的信念”,以此为由对罪责一概加以推卸。并声称人世间不会对他做出恰当的评价,只有上帝才会对他做出公正的裁决。远东国际军法庭于1948年11月20日以战争罪(十八年间一贯为控制东亚及太平洋的阴谋、对华实行侵略战争、对美实行侵略战争、对英实行侵略战争、对荷兰实行侵略战争,对苏联实行侵略战争、)判处梅津无期徒刑。此时他已经患上直肠癌,这很可能便是有6个法官反对处以他极刑的主要原因(庭上法官总共为11个)。梅津美治郎于1948年12住进同爱医院。1949年1月8日,梅津美治郎因患癌症死于东京巢鸭监狱。

梅津虽然是陆军士官学校毕业的高材生,长期身居军队要职,但留下来的文字材料却很少。自己从不写日记和笔记,不爱说话。绰号“石头人”而且总是拒绝为别人挥笔题字。他一生只为母校熊本陆军地方幼年学校书写了匾额。死时的遗书只有五个字“幽窗无历日”。

梅津美治郎签订的《何梅协定》主要内容是什么 何梅协定的历史影响

为了实现侵吞华北进而独霸中国的既定国策,日本军部与关东军利用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着手全面实施分离华北,将华北变为“第二个满洲国”。但由于准备不充分,日本采取了以军事力量为后盾,在经济上加紧掠夺华北资源,在政治上制造分裂,策动华北五省(河北、山西、山东、察哈尔、绥远)“防共自治运动”,通过华北政权特殊化的方式,达到占有华北的目的。

1935年5月2日夜和3日凌晨,天津日租界汉奸报《国权》社长胡恩溥、《振报》社长白逾桓相继被杀。日本指责此系国民党所为,是排日行为,向国民政府北平分会施加压力。与此同时,1935年5月15日,在热河南部活动的抗日义勇军孙永勤部受到日本军的追击退入长城以南的“非武装区”,5月20日,关东军越过长城,在与国民党军夹攻下消灭了这支抗日武装。日本指责中方破坏《塘沽协定》,由日本天津驻军参谋长酒井隆于5月29日向国民党政府提出交涉。这就是所谓“河北事件”。日本利用这一事件,在武力恫吓下,强迫国民党政府接受日本提出各种要求。国民党政府概为应允。

但是,日本侵略者对国民党当局的一再退让和承诺并不满足,逼使中方用文书形式答复,以便作为凭据。1935年6月11日,日本方面将一份由日本华北驻屯军司令官梅津美治郎签署的“备忘录”送到北平军分会,要求中国方面照抄一份,并由何应钦签章后送交梅津美治郎。

在《塘沽协定》签订后,日军又制造事端,想使整个华北“特殊化”。1935年5月2日晚,由日本陆军特务机关资助的天津《国权报》社长胡恩溥在天津日本租界内被刺身亡。1935年5月3日凌晨,另一个与日本有关系的天津《振报》社长兼伪“满洲国中央通讯社”记者白逾桓亦在日租界内被刺杀。1935年5月29日,已任华北驻屯军参谋长的酒井隆放出话来,称二人之死是国民党蓝衣社所为(日本战败后,酒井隆供认二人之死是其策划的)。

1935年6月9日,酒井隆约见何应钦,就胡、白被杀事件,向何应钦递交了日本华北驻屯军司令官梅津美治郎拟订的“备忘录”,要求国民政府宪兵第三团、军委会政训处等撤出华北。以上机构都是蒋介石为加强对华北的控制而设,阻碍了日本使华北脱离国民政府而实行“自治”的阴谋,因此为日军嫉恨。酒井隆还要求国民党中央军撤出河北,并罢免对日本态度强硬的河北省主席于学忠。事关重大,何应钦忙向蒋介石报告,并在此后第13天,分4次与酒井隆当面交涉。1935年6月10日,何应钦第4次与酒井隆面谈协商此事时,酒井隆又使出流氓无赖的手段,他把鞋子脱掉,放到谈判桌上,然后盘腿坐在椅子上,并不时地用佩刀敲打桌子,要求何应钦按照日方拟订的条约签字。何应钦没有应允,酒井隆竟大发脾气,骂骂咧咧地出了门,没走几步,即解开裤带,不避周围众人,当院小便起来,弄得何应钦哭笑不得。

何应钦为避免日方的纠缠,于1935年6月13日回南京向国民政府汇报,经蒋介石授意,在与日方多次秘密会商后,何应钦于7月6日正式复函梅津美治郎,表示对“所提各事均承诺之”。何、梅二人往来的备忘录和复函就是臭名昭著的《何梅协定》。

《何梅协定》的主要影响是:取消国民党在河北及平津的党部;撤退驻河北的东北军、中央军和宪兵第三团;政府接二连三地与日本签订出卖主权的协定,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极大义愤。张学良和杨虎城于1936年12月12日上午为西安事变向全国发出通电即说:“东北沦亡,时逾五载,国权凌夷、疆土日蹙,《淞沪协定》,屈辱于前,《塘沽协定》、《何梅协定》,继之于后。凡属国人,无不痛心。””何香凝义愤填膺,随即派人把自己的一条旧裙子与续范亭的一副对联装进一个包裹送给蒋介石,她在裙子上题了一首诗并有落款:“枉自称男儿,甘受倭奴气。不战送山河,万世同羞耻。吾侪妇女们,愿赴沙场死。将我巾帼裳,换你征衣去!”这首诗愤怒地抨击了蒋介石不抗日的卖国行径,并表示了自己愿作巾帼英雄奔赴抗日前线的决心。包裹中附寄的续范亭的对联为:“井底孤蛙小天小地自高自大,厕中怪石不中不正又臭又顽。”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