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比才法国作曲家

中文名:乔治·比才

外文名:Georges Bizet

国 籍:法国

出生地:巴黎

出生日期:1838年

逝世日期:1875年

职 业:作曲家

毕业院校:巴黎音乐学院

主要成就:歌剧艺术

代表作品:戏剧配乐《阿莱城的姑娘》、歌剧《卡门》

性 别:男

乔治·比才:法国作曲家,世界上演率最高的歌剧《卡门》的作者

乔治·比才(Georges Bizet,1838年—1875年),出生于巴黎,法国作曲家,世界上演率最高的歌剧《卡门》的作者。

九岁起即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后到罗马进修三年。1863年写成第一部歌剧《采珍珠者》。1870年新婚不久参加国民自卫军,后终生在塞纳河畔的布基伐尔从事写作。在音乐中他把鲜明的民族色彩,富有表现力的描绘生活冲突的交响发展,以及法国的喜歌剧传统的表现手法熔于一炉,创造了十九世纪法国歌剧的最高成就。其它作品还有歌剧《唐普罗科皮奥》。

成长经历

法国作曲家。1838年10月25日出生于巴黎,父亲是声乐教师,母亲是钢琴家。1842年,开始学习钢琴,可以读谱,1848年入巴黎音乐学院,师从古诺、马蒙泰尔、阿莱雅等人。

1850年,开始作曲;1855年,完成了第一首交响曲;1857年获罗马作曲大奖,得以至罗马进修三年;

1863年,完成第一部歌剧作品《采珍珠者》(Les Pecheurs de Perles);1865年,完成的歌剧作品《伊凡四世》(Ivan IV);1866年,完成歌剧作品《贝城佳丽》;1869年,比才与珍妮芙.哈勒维结婚;1872年,完成歌剧作品《阿莱城的姑娘》(L'arlesienne);1874年,完成歌剧作品《卡门》(Carmen)。

1875年,逝世,享年三十七岁。

艺术经历

在此期间乔治·比才探索各种作曲方法,尝试不同音乐形式,谱写交响序曲、干唱剧、钢琴曲等,为歌剧创作作准备。

回国后,他于1863年完成第一部歌剧《采珍珠者》(Les Pecheurs de Perles),而后推出《帕思丽珠》,但两部歌剧并没有得到太大的回响。继之创作了《嘉米蕾》,虽然还是没有成功,但已经找到自己的风格。不久他为都德的话剧《阿莱城的姑娘》配乐,大获好评。

1870年,比才新婚不久便参加了国民自卫军。退役后在塞纳河畔的布日瓦勒(Bougival)从事写作。

1873年初,比才开始歌剧《卡门》的写作,《卡门》取材于梅里美的同名小说,1875年3月3日在巴黎喜歌剧院首演,惨遭失败。当代人对他的作品中“大胆的现实主义和赤裸的情感感到震惊和受到冒犯”,指责这是一部“淫秽的作品”,“音乐不知所云”。据说他曾为此整夜痛苦地在巴黎的街道上徘徊。

但《卡门》却受到了同时代的圣-桑、柴科夫斯基以及后辈德彪西的赞扬,前面两位预言“十年之后,将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一部歌剧”。

然而,比才未能等到这一天,仅三个月后的1875年6月3日,他即因抑郁在布日瓦勒逝世,年仅37岁。

五年之后,《卡门》再度在巴黎上演,获得了极大轰动。

乔治·比才创作的歌剧《卡门》主要讲了什么?为什么这么著名

乔治·比才于1838年10月出生在巴黎一个音乐家庭里。父亲是一位唱歌教师,母亲会弹钢琴,舅舅则是一位著名的歌手兼音乐教育家。比才的音乐天赋自 幼便已显露:才4岁时就可以读谱,9岁学钢琴,9岁起进巴黎音乐学院就学,是他班上最年幼的一个学生。比才在巴黎音乐学院学习了9年,跟马蒙泰尔学钢琴, 跟阿莱雅学作曲。另外,另一位年轻老师古诺,对他的成长过程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一塞两个人尽管年龄不同,对艺术与生活的理解各异,但他们却长期保持着真 诚的创作友谊。比才的第一部独幕喜歌剧《医生之家》受韦伯和意大利歌剧的影响较深。1856年他完成了《C大调交响曲》,这部作品形式严谨,表情生动,色 彩明朗,旋律清新,充分显示了他的创作才华。所有这些,后来又都成为他独特风格中不可分割的部分。1857年比才在音乐学院毕业时,他以一部大合唱获得罗 马作曲大奖,得以至罗马进修3年。在此期间,比才探索各种作曲方法,尝试不同音乐形式,谱写交响序曲、干唱剧、钢琴曲等,为歌剧创作作准备。并悉心阅读许 多文学作品,研究艺术史,长时间浏览古代废墟、博物馆和画廊,熟悉大量意大利古典绘画与雕刻的不朽作品。他虽然还没找到合适的主题,但他的志趣已经很明显 地倾向于戏剧音乐方面。年轻的比才音乐兴趣广泛,他高超的钢琴演奏技术和总谱阅读能力曾使当时的著名钢琴家、作曲家李斯特感到震惊。

1863年,他完成了歌剧《采珠人》,这是他应征写作的第一部重要的歌剧作品。1868年,他完成了具有纪念意义的标题组曲《罗马》。1872年,比才应 邀为法国文学家都德的话剧《阿菜城姑娘》配乐,话剧演出并未引起轰动,但由于比才卓越的音乐创作,使配乐被改编为两套管弦乐组曲而广泛流传下来,并成为各 国音乐会演出的名曲。1870年,比才新婚不久便参加了国民自卫军,退役后在塞纳河畔的布日瓦勒从事写作。

歌剧《卡门》完成于1874年秋,是比才的最后一部歌剧,也是当今世界上上演率最高的一部歌剧,是比才创作的顶峰。剧情取材于梅里美的同名小说,更准确地 说,取材于小说第三部分唐·霍塞在受刑前对自己的身世的叙述。《卡门》主要塑造了一个相貌美丽而性格倔强的吉卜赛姑娘——烟厂女工卡门。卡门使军人班长 唐·霍塞堕入情网,并舍弃了他在农村时的情人——温柔而善良的米卡爱拉。后来唐·霍塞因为放走了与女工们打架的卡门而被捕入狱,出狱后他又加入了卡门所在 的走私贩的行列。卡门后来又爱上了斗牛士埃斯卡米里奥,在卡门为埃斯卡米里奥斗牛胜利而欢呼时,她却死在了唐·霍塞的剑下。比才把社会底层人物烟草女工和 士兵推上了法国歌剧舞台。音乐与剧情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丰富的不同性格的旋律展现了五彩缤纷的生活画卷,刻画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音乐上,比才 强调了剧情发展的对比和力度,音乐生动而富有光彩。然而《卡门》于1875年3月3日在巴黎喜歌剧院首演时,观众的反应却十分冷淡。首演的失败使比才痛苦异常。此后他一直情绪消沉。3个月后,比才由于心脏 病猝发而死,当时还不满37岁。在他死后4个月,也就是1875年10月23日,这部歌剧又在维也纳公演,获得极大成功。1904年12月,在巴黎举行了 歌剧《卡门》上演一千场纪念公演。

《卡门》是比才最优秀的作品,然而这部歌剧在1875年3月3日在巴黎首演时,观众的反应却十分冷淡。这使比才痛苦万分,据说当晚他在巴黎冷清的街道上绝 望地徘徊了一整夜,此后一直情绪消沉。同年6月2日,比才由于心脏病猝发不幸逝世,终年37岁。不久之后,《卡门》在各地陆续上演,才,获得巨大的成功, 成为世界上最优秀的歌剧之一,然而比才却因无法分享这份欣慰而抱憾长眠了。比才是具有鲜明个性的作曲家。他的歌剧音乐把浓郁的民族色彩,动人心弦的戏剧矛盾冲突,个性鲜明的音乐语言,富有表现力的交响发展,以及法国喜歌剧传统的 表现方法熔于一炉,这使他的歌剧艺术成为19世纪法国歌剧的最高成就。德国哲学家尼釆曾赞誉比才是“地中海艺术的太阳”。

比才的音乐启蒙来自他的双亲,少年时期显露的音乐天分使他1848年就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在校期间写作《第一交响曲》(1855,这部作品到1935 年才首演)并受到古诺的教益和影响。1856年参加奥芬巴赫在“巴黎滑稽剧院”举行的独幕轻歌剧创作比赛,获奖并于次年赴罗马进修。比才的早期作品受到罗 西尼、唐尼采蒂、威尔第歌剧的熏陶,对意大利流畅的旋律风格十分倾心,在罗马时写的《唐普罗科皮奥》(Don Procopio,1858~1859)又显示出古诺、奥芬巴赫的抒情歌剧与轻歌剧的影响,而回国后写的多幕歌剧《采珠者》(Les Pecheurs de Perles,1863)、《帕斯的漂亮待嫁女》(La Joie Fille de Perth,1867)却被舆论界指责为模仿瓦格纳和威尔第,它们实际存留着梅耶贝尔大歌剧的夸张浮华时尚。直到1872年比才为法国作家都德的话剧《阿 莱城姑娘》(L’Arlesienne)写配乐时,才真正显示出他自己音乐的独特魅力。这部戏剧的主题与《卡门》有着内在的联系,都是以男女主人公不同生 活方式和观念的矛盾冲突作为戏剧的重心,同年比才选用此剧的配乐编辑了第一组曲(第2组曲由欧内斯特吉罗1876年选编)。简洁明晰、色彩绚丽是这部管 弦乐作品突出的特征。

乔治·比才的作品有哪些?他的作品都有什么特点

卡门

故事简介

歌剧《卡门》完成于1874年秋,是比才的最后一部歌剧,也是当今世界上上演率最高的一部歌剧。

四幕歌剧 《卡门》主要塑造了一个相貌美丽而性格倔强的吉卜赛姑娘——烟厂女工卡门。卡门使军人班长唐·豪塞堕入情网,并舍弃了他在农村时的情人 —— 温柔而善良的米卡爱拉。后来唐·豪塞因为放走了与女工们打架的卡门而被捕入狱,出狱后他又加入了卡门所在的走私贩的行列。卡门后来又爱上了斗牛士埃斯卡米里奥,在卡门为埃斯卡米里奥斗牛胜利而欢呼时,她却死在了唐·豪塞的剑下。

本剧以女工、农民出身的士兵和群众为主人公, 这一点,在那个时代的歌剧作品中是罕见的、可贵的。也许正因为作者的刻意创新,本剧在初演时并不为观众接受,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部作品的艺术价值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此后变得长盛不衰。这部歌剧以合唱见长,剧中各种体裁和风格的合唱共有十多部。

失败

《卡门》首演失败,神童著称的比才,受不了打击,一病不起,三个月后逝世。但巧的是,卡门后来重演,从此成为世界歌剧之一,当日就是比才出殡的日子。

然而,圣-桑、柴科夫斯基、德彪西等人都给予该剧很高的评价。尼采甚至以此部歌剧来对瓦格纳的作品进行抨击。后来的事实验证了他们的预见,《卡门》成为最著名的歌剧作品之一,也是歌剧史上演出最多的作品。

成功

在世界歌剧史上,其实没有任何一部歌剧像这个《卡门》一样的红遍全球。

它从引进初期,由于内容形式过于开放被扼杀,再到八十年代中期唱响到中国的大江南北,也历经了改革开放初期的思想变革,并且时至今日仍然经久不衰。据统计,仅在2009至2010年的两年中,就有86个城市,95个不同制作的版本的《卡门》一共上演了559场,是当今世界上演率最高的一部歌剧,数百年来久演不衰,可以说,“卡门”这个名字已成为爱情与自由最贴切的象征。

1980年,歌剧《卡门》作为中法文化交流的一个项目,由法国着名的歌剧导演,勒内·泰拉松带入中国,当时呢随泰拉松来华的还有一大批的法国歌剧方面的一些专家、指挥等等,双方一起合作,排练了第一个中文版的《卡门》,将所有的歌词呢翻译成中文,并用中文演唱。

由此,中文就成为世界上演唱《卡门》的第二十五种语言。

1982年《卡门》第一次在北京天桥剧场演出,引起了非常大的轰动,创下了连演22场,场场爆满的演出盛况。同时,它也荣获了1983年夏尔·科罗学会评审团颁发的“二十世纪唱片资料国际大奖”。

自此以后,这个中国的艺术家们频频将卡门的故事,以各种的形式搬上我们的大舞台,中央歌剧院和上海歌剧院,两大国内专业的歌剧院团,将《卡门》作为常年演出的必备节目,而各交响乐团也在迎春音乐会上经常演奏《卡门》组曲,可以说卡门是中国观众最熟悉的歌剧人物。每当《斗牛士之歌》雄壮的音乐响起的时候,全场的观众都会不自觉地,一起有节奏地鼓掌起来。

音乐简介

歌剧的序曲为A大调,2/4拍子,回旋曲式。整部序曲建立在具有尖锐对比的形象之上,以华丽、紧凑、引人入胜的音乐来表现这部歌剧的主要内容。序曲中集中了歌剧内最主要的一些旋律,而且使用明暗对比的效果将歌剧的内容充分地表现了出来 (片段1、片段2),主题选自歌剧最后一幕中斗牛士上场时的音乐。 本剧的序曲是音乐会上经常单独演奏的曲目。

第一幕中换班的士兵到来时,一群孩子在前面模仿着士兵的步伐开路。孩子们在轻快的2/4拍子,d小调上,唱着笛鼓进行曲《我们和士兵在一起》(片段3)。在这一幕塑造了吉卜赛姑娘卡门热情、奔放、富于魅力的形象。主人公卡门的著名咏叹调《爱情像一只自由的小鸟》是十分深入人心的旋律,行板、d小调转F大调、2/4拍子,充分表现出卡门豪爽、奔放而富有神秘魅力的形象(片段4和片段5)。 卡门被逮捕后,龙骑兵中尉苏尼哈亲自审问她,可她却漫不经心地哼起了一支小调(片段6),此曲形象地表现出卡门放荡不羁的性格。还是这一幕中,卡门在引诱唐·豪塞时,又唱出另一个著名的咏叹调,为快板、3/8 拍子,是一首西班牙舞蹈节奏的迷人曲子,旋律热情而又有几分野气 (片段7), 进一步刻画了卡门性格中的直率和泼辣。

第一幕与第二幕之间的间奏曲也十分有名, 选自第二幕中 唐·豪塞的咏叹调《阿尔卡拉龙骑兵》,大管以中庸的快板奏出洒脱而富活力的主旋律(片段8)。

第二幕中还有一段吉普赛风格的音乐, 表现的是两个吉普赛女郎在酒店跳舞时纵情欢乐的场面(片段9),跳跃性的节奏和隐约的人声烘托出酒店里喧闹的气氛。

第二幕与第三幕之间的间奏曲是一段轻柔、优美的旋律,长笛与竖琴交相辉映,饱含脉脉的温情(片段10)。

第三幕中著名的 《斗牛士之歌》,是埃斯卡米里奥为感谢欢迎和崇拜他的民众而唱的一首歌曲。这首节奏有力、声音雄壮的凯旋进行曲,成功地塑造了这位百战百胜的勇敢斗牛士的高大形象(片段11)。

第四幕的结尾,正象柴科夫斯基所说的那样: “当我看这最后一场时,总是不能止住泪水,一方面是观众看见斗牛士时的狂呼,另一方面却是两个主人公最终死亡的可怕悲剧结尾,这两个人不幸的命运使他们历尽辛酸之后还是走向了不可避免的结局。” 剧中还有一段脍炙人口的西班牙风格舞曲“阿拉贡”, 也是音乐会上经常单独演出的曲目(片段12)。

国家大剧院原创制作《卡门》

歌剧《卡门》取材于梅里美的同名小说,法国作曲家比才1874年秋将歌剧《卡门》创作完成。

国家大剧院特邀著名戏剧导演弗兰切斯卡·赞贝罗指导编排,她从22岁开始,就导演歌剧《卡门》,经她陆续执导的《卡门》已经多达四个版本。曾在莫斯科大剧院、英国皇家歌剧院执导过演出的她,特别是2006年由她为英皇执导的《卡门》,一经推出就以其深具“真实主义”风格的舞台表现获得了极大成功,掀起了顶级歌剧院《卡门》的改版风潮。

2013年12月,她将再度与国家大剧院合作,将《卡门》带给北京观众,正如此前弗兰切斯卡·赞贝罗难掩心中激动的说,“我从未想过有生之年能在中国执导一部歌剧,曾经一直向往来到中国,现在终于梦想成真了。”赞贝罗表示,剧中女主角卡门是一个率性、有思想的女人。她表示,“虽然这已经是我第五次导演这部作品了,相信我,我会为中国观众带来一版全新的《卡门》。”

阿莱城的姑娘

故事简介

比才的《阿莱城的姑娘》本来是戏剧配乐,剧本为法国著名文学家都德所作,原为三幕剧。戏剧演出并未取得成功,而根据戏剧配乐编成的两套组曲却成为传世佳作。《阿莱城的姑娘》第一组曲由比才自编,第二组曲由法国另一位作曲家吉罗编成。

戏剧《阿莱城的姑娘》描写了法国普罗旺斯青年农民弗雷德里的爱情悲剧。剧情大致为:弗雷德里准备与一位阿莱城的姑娘(这姑娘在原剧中并未出场)结婚,突然得悉姑娘的名誉不好,于是弗雷德里想忘掉这姑娘,而与童年女友薇叶特成婚。婚礼当天,一个不速之客带来了那位阿莱城的姑娘与其情人私奔的消息。内心依然深爱着阿莱城的姑娘的弗雷德里无法控制自己,从阁楼窗口跳下去自杀了。

音乐简介

选录了《阿莱城的姑娘》第一、第二组曲中的三个著名片段。

片段1和片段2选自第一组曲的第一曲《前奏曲》。《前奏曲》的主题源于普罗旺斯地区的民歌《三个国王的队伍》,在原戏剧中用于第三幕第二场的村民合唱,其主题威武雄壮、刚健有力;乐曲的中段为“法朗多尔舞曲”(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一种民间舞蹈音乐形式),加入了法国民间乐器——普罗旺斯长鼓作为伴奏的轻松旋律,活泼而欢快。

片段3为一首著名的“小步舞曲”,选自第二组曲的第三曲。这段清新而单纯的长笛独奏旋律,原为比才的另外一歌剧《美丽的珀斯姑娘》中的间奏。美妙的竖琴以轻巧的琶音伴奏,更衬出长笛明澈的音色.。

比才其他的作品还有管弦乐组曲《儿童游戏》、《C大调交响曲》等。

比才是继古诺之后,打破意大利歌剧对法国的影响,使法国歌剧从浅薄、浮华中解放出来的杰出人物。

他的作品常取材于社会底层的平民生活,采用现实的手法描写场景,体现了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在风格上体现了法国特有的华丽纤细和喜歌剧传统,以受到瓦格纳、柏辽兹等人的影响,使用大胆的和声与对位法,及强有力的戏剧表现。同时展现了浓重的民族色彩(如《卡门》中的西班牙风格、《阿莱城的姑娘》中的法国南部气息),充满热情,反映了十九世纪法国歌剧的最高成就。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