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新觉罗·福临清朝入关后第一代皇帝

中文名:爱新觉罗·福临

别名:顺治帝

国籍:中国(清朝)

民族:满族

出生地:盛京皇宫之永福宫

出生日期:1638年03月15日(戊寅年)

逝世日期:1661年02月05日

职业:清朝皇帝

信仰:佛教

庙号:清世祖

陵墓:清孝陵

年号:顺治

前任:爱新觉罗·皇太极

后任:康熙帝

顺治与董小宛之恋是历史误读吗?顺治又为何出家

  顺治皇帝,名福临,皇太极第九子。清崇德三年正月三十日(公历1618年3月15日)出生,八年八月二十六日(1643年10月8日)在沈阳继帝位,时年不足六岁。自古帝王多故事,如此少年天子,在世井之人的口中,在文人墨客的笔下,便生出了许多风风情情的传说,而最凄婉动人的,莫过于与董鄂妃的生死之恋。

  传说中那在天比翼在地连理的盟约,令以后几百年的红尘中人愿意相信,这位多情皇帝并非早逝于天花,而是由于无法承受痛失所爱的重创,才毅然放弃帝位遁入空门,做出了在青灯黄卷的陪伴下了却余生的抉择。你听到过这个传说吗?

  在风光旖旎的秦淮河岸,生长着一位美丽的风尘女子董小宛,这位与陈圆圆、李香君、柳如是、马湘兰、卞玉京、顾眉生、寇白门共称“秦淮八艳”的一代名妓,爱上了风流倜傥的江南公子冒襄,费尽周折被收纳为妾,却又被督署江南的洪承畴(或顺治帝的叔叔多铎)仗势掳掠献入宫中。

  顺治帝旦见小宛,龙心大悦,小宛却拒不相从。后有善言者以保护夫君性命的理由加以劝导,小婉心动。顺治帝则倍施恩宠:册其为妃,又立为皇贵妃,遂有董鄂妃之称。

  顺治帝深爱的董鄂妃,真的就是一代名妓董小宛吗?好在董小宛的丈夫冒襄,这位明末清初的著名文学家,为我们留下了一部《巢民诗集·文集》。其中的《影梅庵忆语》写于董小宛去世后不久,追忆了他与小宛相识相知的过程,亦真实记录了共同逃亡战乱,相濡以沫的婚后生活。循着这些字迹,我们可以找到董小宛的真实行踪。

  “云秦淮佳丽,近有双成,年甚绮,才色为一时之冠。”“双成”即“董”姓。这是明崇祯十二年,冒襄到南都参加乡试,方以智、侯方域对董小宛的盛赞。当时,冒襄与他二人及陈贞慧被世人称作“江南四公子”。第一次求见未遇,后“重往冀一见,姬母……扶姬于曲阑,与余晤。面晕浅春,缬眼流视,香姿玉色,神韵天成。嫩慢不交一语……时姬年十六岁。”由此我们可以换算:崇祯十二年为清崇德四年,顺治尚未继位,年龄不足两岁。即董小宛比顺治帝要年长14岁有余。

  “至牧斋先生,以三千金同柳夫人为余放手做古押衙,送董姬相从,则壬午秋冬事。姬……年十九有余。”牧斋为东林党人钱谦益之号,柳夫人即柳如是。小宛在壬午年秋冬19岁时被冒襄收纳为妾,得力于他二人的斡旋资助。之后,随冒襄来到了烟清雨香的如皋,居住在占地数十亩的水绘园家中。但平静的生活没有多长时间,即逢明亡清立的乱世之春。

  冒襄一家四处逃亡,颠簸流离,“余五年危疾者三,……微姬力,恐未必能坚以不死。”董小宛侍奉冒襄倾其心力,被当时的才子名士们艳羡不已。但过度的劳累也吞噬了她年轻的生命,以至于“星靥如蜡,弱骨如柴”。

  顺治八年正月初二日,死于家中影梅庵,年仅28岁。时顺治帝才14岁,尚未足大婚之龄。董小宛有没有可能象传说的那样被掠入宫中,成为深得宠爱的董鄂妃,读者自可定度。

  一代名妓香消玉陨于姹紫嫣红的南国,并不意味弥漫着栋鄂河气息的北国女子也魂归故里。栋鄂河,又称大鸦儿河,位于鸭绿江支流佟佳江的上游。这奔腾不息的河水,孕育了满族诸部之一的董鄂部。而顺治帝的宠妃董鄂氏,祖籍就在这里。她于顺治十三年夏入宫,八月即立为妃,九月又过“贵妃”一级,拟立皇贵妃,十二月正式册立,直逼皇后中宫之位。晋升之速所反映出的恩宠并加,有清一代绝无二例。她是谁呢。

  《清史稿·后妃传》中记载,“孝献皇后董鄂氏,内大臣鄂硕女。年十八,入侍。”鄂硕,隶正白旗,顺治九年授巴牙喇甲喇章京。而清代制度,这样人家的女儿在十三四岁必须报选秀女,不可能等到18岁才送报。

  又从《世祖实录》的记载中我们看到,每次册立董鄂妃时,顺治帝都要遣官告祭于七月份死去的异母弟弟襄亲王。另外,汤若望,这位被顺治帝尊称为“爷爷”的德国传教士,在他的笔记中写道:“顺治帝对于一位满籍军人之夫人,起了一种火热爱恋。……这位军人因怨愤致死……皇帝遂将这位军人的未亡人收入宫中,封为贵妃。”官书与私著相对照,董鄂氏极有可能在十三四岁,选秀后,被指配给襄亲王。而后,因某一机遇,被顺治帝所爱,才进官入侍。

  董鄂妃与顺治帝感情笃挚,于顺治十四年十月七日(1657年11月12日)喜生麟儿,其子排辈为皇四子(康熙帝是皇三子)。随着新生儿的诞生,后宫内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也变得更加现实与冷酷。面对顺治帝欲废黜皇后扶正董鄂妃的种种努力,孝庄太后极力抵制。但新生的皇四子仅活了104天,连名字都没来得及起便突然夭亡,这令董鄂妃痛不欲生,从此形销骨立,勉强挣扎三年,即于顺治十七年八月十九日(1660年9月23日)病逝于承乾宫,年仅21岁。

  董鄂妃的死,令顺治悲痛万分。八月二十一日,追谥其为“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又亲撰四千言的《端敬皇后行状》加以痛悼,缅缅爱意,流溢于字里行间。十月初八日,董鄂妃的尸棺于景山寿椿殿火化。

  望着熊熊燃烧的火焰,顺治帝掩面而泣,想起了爱妃常要问的一句话:“一口气不来,向何处安身立命?”

  顺治帝对佛教的启蒙,始于一代高僧憨璞聪。顺治十年,这位佛教禅宗派僧人主持海会寺,被召入宫。他对佛法的释解深深触动了顺治帝。这位行痴皇帝在董鄂妃死后,更是万念俱灰。于十月,请茆溪森为自己举行了净发仪式。

  皇帝要出家了!发丝虽轻却撼惊朝野。在孝庄皇太后的压力下,茆溪森的师父玉林匆匆赶来北京,捆绑了茆溪森,在寺中架柴燃火,要当众烧死这个剃度皇帝的罪人。待罪薪前的茆和尚静候涅,却等到了顺治帝蓄发留俗的急谕。于是有了茆溪森的偈语:“妙,妙!人人道你大清门里度天子,金銮殿上说禅道。呵,呵,总是一场好笑。”

  另据兵部督捕主事张宸《青集》记载:“初四日,九卿大臣问安,始知上不豫。初七晚,传谕民间毋炒豆,毋燃灯,毋泼水,始知上疾为出痘。……初八日,三鼓余,宣遗诏。”除此外,康熙朝《东华录》和《玉林国师年谱》可与以上二篇文章互为印证,顺治夭亡于天花。年仅24岁。

  康熙元年四月十七日,顺治帝的梓宫在景山寿皇殿火化,投火者即为曾经给顺治帝剃度出家的茆溪森僧师。可叹,一位多情而真心向佛的天子,就这样在火中化为灰烬。孝陵的百尺地下,他与爱妃董鄂氏的两捧骨灰而已。而关于他们的传说,也在天蓝风疾中飘飞三百余年矣。

顺治六大功绩和六大弊政:顺治在位有哪些功绩?

  顺治帝为老百姓做了哪些好事?

  顺治在十七年的工作中,为老百姓办了哪些实际的好事呢?请看——

  在顺治十年五月的时候,他下了这样一道诏书:“天下初定,疮痍未复,频年水旱,民不聊生,饥寒切身,迫而为盗。魁恶虽多,岂无冤滥,胁从沈陷,自拔无门。念此人民,谁非赤子,摧残极易,生聚綦难,概行诛锄,深可悯恻。兹降殊恩,曲从宽宥,果能改悔,咸与自新。所在官司,妥为安插,兵仍补伍,民即归农,不原还乡,听其居位,勿令失所。咸使闻知。”

  看得出来,这是一道亲民的诏书。那么他是如何做的呢?

  顺治帝亲政以后,他看到了人民的苦难。因此,在稳定社会经济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努力。入关之初,虽然公布以明朝会计录征收赋税,但战乱之后,地荒丁逃,赋无所出。再由于连年用兵,国库耗支巨大,已入不敷出。

  顺治帝亲政时,各直省钱粮缺额已至四百余万两,“赋亏饷诎”,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困难。顺治帝认识到“兵饥则叛,民穷则盗”的道理。为稳定好社会经济,他采取了一些措施,比较突出的有鼓励垦荒等政策。

  顺治帝接受大学士范文程等人建议,于顺治十年以后推行屯田垦荒。重点地区是受战争破坏严重的四川及北方各省,由政府发给牛犋籽种,招民开垦,实行三年起科。在辽东一带更实行招民垦荒授官令,鼓励人们赴辽东开发。

  顺治十三年秋下令鼓励富人垦荒:“如有殷实人户,能开至二千亩以上者,照辽阳招民事例,量为录用。”十四年夏公布督垦荒地劝惩则例。则例中规定督抚按及道府、州县、卫所等各级官员在一年内,按垦荒数量给以记录或加升一级的奖励,同时还规定了文武乡绅及贡监生民人等垦荒的奖励办法。并规定“若开垦不实及开过复荒,新旧官员俱分别治罪”。十五年冬,又实行捐资开垦法:“州县士民暨见任文武各官并闲废缙绅有能捐资开垦者请敕部,分别授职升用。”垦荒政策的推行取得了一些成效,对困弊不堪的社会经济起了一些复苏的作用。

顺治

  当时由于战乱,不仅出现地荒丁逃的现象,还有隐匿土地及占垦明代藩王勋戚地产不报的情形,以致官府所掌握控制土地的数量很少,严重影响了国家赋税收入。顺治帝亲政后对隐匿土地者实行了宽大政策:“直省报荒地方有隐漏田粮以熟作荒者,许自行出首,尽行免罪。其出首地亩,即以当年起科,以前隐漏钱粮概不追究。”这一政策的公布,出首报垦者开始大量增加。对“为豪强侵占,以熟作荒”散在各地的原明代王田,顺治帝令地方官彻底清查后,实行“房屋应行变价,地土照旧招佃”的办法,因而做到“粮租兼收”。

  此外,顺治帝为了不“苦累小民”,多次免除一些省份的土特产贡品,并一再蠲免受灾地区的钱粮,以休养生息。

  如上这些举措,极大地稳定了清初的社会局势,赢得了天下百姓的心,同时,开启了康乾盛世的的大格局。

  顺治六大历史功绩和六大弊政

  公元1643年, 五十二岁的皇太极带着遗憾离开了人间。清史稿说他有两个遗憾,第一个遗憾是储位未定,第二个遗憾是大勋未集。

  他亲自迁都北京、统一中原的宏伟志愿化为了泡影。皇太极的这两个遗憾,就留给了他的儿子顺治来完成。

  顺治在位期间,是清朝268年行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它上乘太祖 太宗之遗业,开创大一统江山的新纪元,为后来的康雍乾盛世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有人说,才智过人的庄妃在皇位继承的关键时刻使出杀手锏,才使自己的儿子福临成功地继承了皇位。然而登基后的顺治与母亲之间的关系却极为微妙。从立后到出家,顺治的每一个决策都使得他与母亲背道而驰。

  这也正是他悲剧人生的开始。

  “孝庄太后下嫁”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说法不一,疑云重重。疑云之起,源于由于张煌言《建夷宫词》:

  上寿觞为合卺尊,慈宁宫里烂盈门;

  春宫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

  野史中记载了许多诸如此类的言语,但在清史稿中却并未提到。既文献根据,也无档案依据。宫闱隐秘,后人难知。

  究竟孝庄太后与多尔衮之间是否存在情感纠葛?孝庄太后是否下嫁多尔衮,这又给后人留下了一个千古历史之谜!

  为何多尔衮一夜之间,被焚骨扬灰,成了死不足赦的罪人?

  今天我要讲的是顺治。顺治他是六岁登极,注意这个“极”字,好多的书都写成了基础的“基”,严格说来应该是那个极端的“极”。登极就是他的这个位置最高了,到了极端了。他六岁登极,十四岁亲政,在位18年,24岁去世,顺治这一朝18年。大体上可以分为两段,前7年是摄政王多尔衮摄政时期,第二段大约11年,就是顺治亲政时期。顺治是清朝入关定都北京的第一位皇帝,顺治朝的历史我总结了一下,有六大功绩,六大弊端。

  哪六大弊政呢?第一,剃发。多尔衮下令,所有的人都要剃发,当时这个剃发是个大事情。孔子说过: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剃,不剃怎么办呢有一个说法叫做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你要留下头你就要把头发剃了,你要不剃发就要把你头给割掉,再反抗镇压,反抗再镇压,最后汉人屈服了,就剃发了。

  第二易服,换成满洲的服装。

  第三圈地,在京畿地区大量圈占土地,他一个说法叫做圈占无主荒田,实际上有主,跑马圈地,把大量农民的土地无偿占有,圈占了。

  第四占房,入关之后八旗官兵及其眷属住在什么地方?第一住在紫禁城里头,皇帝住在紫禁城里头,第二皇城。多尔衮摄政王住在皇城里头,就住在原来明朝的南宫,后来改成普度寺,就南池子里面。皇城摄政王多尔衮和为皇家服务的机关的一部分人员住皇城,八旗官兵及其眷属住哪儿呢?住在内城,原来内城的汉人一律迁出,迁到外城,就是崇文门和宣武门以外。那八旗怎么办呢?就分城居住,两黄旗住在北面,就是安定门和德胜门以里,两白旗住在东面,就是东直门和朝阳门以里;两红旗住在西面,就是西直门和阜成门以里,两蓝旗住在南面,就是宣武门和崇文门以里,汉人搬迁的时候他命令很急,虽然给一点搬家费,根本不够买房子的钱,扶老携幼搬家,哭声震天,这是他的第四大弊政。第五大弊政就是投充,一些汉人投充到八旗名下作为他们的奴仆。第六就是逋逃,有些人不甘于那种生活,奴仆的生活,就逃亡,逃亡就抓回来,开始的时候法律非常严酷,逃亡抓回来杀,邻佑和甲长大家知道保甲制,一甲十户,一户跑了他邻居还有九户,邻佑和保甲开始杀,后来是流放,非常之严酷。所以这六大弊政易服、剃发、圈地、占房、投充、逋逃。后来政策上有一些调整,但毕竟是顺治朝的六大弊政。

  当然顺治朝又有六大历史功绩,第一迁都北京,保护故宫。这个意义很重大,我们回想一下,所有大一统的王朝,秦始皇以来,所有大一统的王朝,没有一个把前朝皇宫保留下来,周朝灭了商,没有用朝歌,它又回到陕西去了,秦朝统一之后,也没有用原来的都城,到咸阳去了,汉朝灭了秦,也没用,唐朝也是这样,宋朝也没有用唐,宋朝的宫殿是搬到汴京现在的开封,辽金一直到元,明朝也是开始明朝没有用元朝大都,它在金陵建都,后来才搬过来。所以在秦始皇以来,历来大一统的王朝对原来的宫城或者毁、或者焚、或者拆、或者迁,蒙古军队攻下京都之后,把原来京都的宫殿化为一片焦土,所以原来一片繁华地,空见春风长绿蒿,长了荒草。顺治把明朝的宫殿保护下来,我们今天才能看到明朝的宫殿和清朝宫殿的格局。这是第一,迁都北京,保护故宫;第二攻占南京,统一中原;第三免除三饷,兴利除弊;第四和善蒙古,治理西藏;第五惩治贪污,整顿吏治;第六兴文崇教,亲善汉人。

  顺治在位18年,我们总体来看,今天我们要讨论的问题就是顺治他个人、家庭、事业、民族、社稷,同这几个方面关系密切的,对他影响最大的是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是顺治同母后的关系;顺治同皇叔的关系;顺治同爱妃的关系;顺治同和尚的关系;顺治与洋人的关系。

  现在我们先讲第一,就是顺治同母后的关系。大家都知道了,顺治的母亲原来是庄妃,现在习惯叫孝庄文太后,孝庄是死了以后给她一个谥号,所以电视剧就说:“我孝庄……”,你活着还不知道你死了之后给你的谥号是什么呢。这就是违反历史事实。孝庄了不起,她身历五朝,天命、天聪,崇德、顺治、康熙。她是受到五朝之尊宠,统摄两朝之养考,就是她抚育了顺治和康熙两代皇帝。应当说孝庄太后是清朝一位很杰出的女政治家。这一年是天命10年,1625年,天命十年,1625年庄妃嫁给了皇太极,有人说,影视,小说也说,说是庄妃特别受宠爱,我看不尽然,我举两个例子吧?

  第一个例子皇太极在崇德元年,他封了一后四妃。在这个四个妃子里面,庄妃入宫最早,但是位列第四。位列第一个叫关雎宫宸妃,就是《诗经》的关关雎鸠,关雎宫宸妃是庄妃的姐姐,入宫那年都26岁了,老女了,而且还结过婚,她比庄妃进宫晚14年,但是她排第一。位列第二个是麟趾宫大贵妃,这个贵妃原来是蒙古林丹汗的遗孀,叫囊囊福晋。位列第三的是衍庆宫的淑妃,也是林丹汗的遗孀,叫窦土门福晋。这两个人都比庄妃进宫晚15年,但是庄妃排第四,这是第一个例子。

  第二个例子庄妃14岁就结婚了,生了个顺治,顺治在皇太极的11个儿子当中,排行排第九,这从侧面反映一个问题就是庄妃不是那么特别受宠爱的。从以上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出,庄妃在皇太极的时候并不是特别受宠爱的。那皇太极最宠爱的是谁呢?最宠爱的就是关雎宫的宸妃,就是庄妃的姐姐。皇太极在外面打仗,听说宸妃,他的爱妃病重,赶紧骑着马就返回来,战场胜败不管了,一看宸妃,宸妃这时候断气了,史书记载,说皇太极见了飞鸿,见他妃子死了,恸甚,非常悲痛,哀悼不已,甚至迷惘。皇太极不吃饭,不睡觉,就迷迷瞪瞪的,别人劝他你别寻死觅活的,就可见他最宠爱的是关雎宫的宸妃。但是庄妃这个儿子顺治当了皇帝了,她当然就做了太后了,大家想想看,这个时候还有个大太后呢,就是庄妃的姑姑,她实际上等于二太后,一个年轻的寡妇,带一个6岁的孩子做皇帝,可见之艰难。

  庄妃用什么办法巩固她这个地位,保住自己的权利,女人也得有一点办法。 那怎么办呢?那她只有依靠一个人,就是摄政王多尔衮。庄妃做了太后之后,和顺治母子之间经常发生摩擦,她的摩擦,我想第一点就是她叫顺治读书。顺治是六岁的孩子比较贪玩,母子俩就经常摩擦。第二,顺治大一点就要结婚了,皇后是他妈给指定的,他妈的侄女,顺治不喜欢,不喜欢也不行,顺治就要把这个皇后废掉,他妈不同意,不同意让大臣讨论,大臣说不行,说你废的理由是什么?顺治说两个字:无能。无能怎么能废掉一个皇后呢?还是废掉了,把这个皇后打入冷宫,一直到顺治病危的时候,想要见顺治一面的时候都不行,废了以后再立一个皇后,顺治还是不喜欢,跟他妈妈还是冲突,在皇后问题上跟他妈有矛盾。第三他爱妃方面跟他妈妈也有矛盾,他喜欢董鄂妃,爱得死去活来,他妈妈也干涉,母子又发生矛盾。矛盾最激烈就是第四个,顺治要出家了,皇帝不做了,要出家做和尚,这在当时来说成何体统,他妈妈当然坚决反对,母子之间还是有矛盾,顺治跟他母亲关系不是太好。

  有什么证据,我想举一个旁证材料,这个《清史稿·后妃传》,有一段孝庄太后的传,这么重要一个人物就是四句话,第一句话,就是上继位,就顺治当了皇帝了,尊他的母亲为太后,这是例行公事。第二句话,赠,他外祖父叫和硕亲王,他外祖母叫做贤妃,他都做了皇帝,把他外祖父外祖母赠一下也算例行公事,第三他母亲过生日,他做首诗给他母亲送上去,这当然例行公事吧。第四件事情,他母亲让他撰写叫做《内则衍义》在宫里头写,他并且做了一个序,这也算不上什么,我数了一下,这四句话,就记载顺治跟他母亲关系的文字六十个字,一共六十个字。同样这篇传记记载康熙和他奶奶,就是孝庄跟康熙关系是七百一十五个字,这从侧面说明一个问题,就是顺治和他母亲的关系不是特别融洽。

  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就是大家非常关心的,就是太后下嫁问题,太后下嫁了没有?我看一个材料讲,说太后下嫁,讲了八个理由。

  第一个理由就说他的母后为了保持顺治的皇位被迫下嫁,这个理由不成立,因为顺治的皇位是经过非常复杂激烈斗争才而确定的。

  第二说满洲有个习惯,兄死弟娶其嫂这个习惯有,但是这属于推论,不能作为证据,有这种现象,弟弟娶他嫂子的,但你不能证明多尔衮娶了他嫂子。

  第三就是多尔衮自称皇父,皇父摄政王,这个是个称呼,尊称,有人说是他自称,有人说别人尊称,不能以称呼确定他身份,大家知道光绪称慈禧太后叫皇阿玛,皇阿玛是爸爸的意思,那慈禧就变性了,变成男性了?所以这个也不算为证据。

  第四就是蒋良骐写了一部书叫做《东华录》,《东华录》里面有一句话,就是多尔衮有时候到皇宫内院。这个也不能成为证据,他因公也好,或者其他原因也好,找太后商量事情,进皇宫内院,也不能说明皇太后嫁给他了,嫁给他,他就用不着进皇宫内院了,他住一家了,还用到皇宫内院了,反倒证明没嫁给他,

  第五个,有的文章说顺治有谕旨,太后下嫁,我可以郑重地跟大家说,到现在为止,谁也没看到谕旨,没看到就不能说明一条史料证据。

  第六,人说有一个下嫁诏,太后下嫁的一个诏书,我可以郑重其事地说,到现在为止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证明他看到了下嫁诏书,档案里面没有,文献里头也没有。

  第七就是说孝庄死了之后,她本来应该到沈阳的北陵和皇太极葬在一起,她没有,她葬到清东陵,这一条你不能证明她嫁给多尔衮。因为她事先说过。她说皇太极已经故去很多年了,如果重新把他坟启开的话,就惊动了亡灵,她很长时间和她儿子顺治,孙子康熙生活在一起,这样她最后和他儿子、孙子墓葬在一起,所以孝庄的陵墓放在清东陵,不能证明她下嫁给多尔衮。

  第八个证据就是张煌言,(就是)张苍水,他写了一首七绝,叫做《建夷宫词》,《建夷宫词》有四句话:上寿殇为合卺尊,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就明确说出来了,是太后下嫁了,这是在我们上面讲的这些材料里头惟一直接说到太后下嫁的,我们对这首《建夷宫词》做一个分析吧,他标题叫《建夷宫词》,建是建州啊,这里头没有用后金,也没有用清,“夷”就是夷狄那个“夷”,明显地带有一种民族的偏见。大家还要想,这个时候,张苍水在江南,南明势力和清朝是对立的,所以出在异地之口,记在异国,当时因为他算南明,记在异国之文,不能成为历史的证据,而且是诗词,诗词也不能直接作为历史的证据,因为诗可以夸张,可以比附,最后可以这么说,太后下嫁没下嫁,有下嫁的诏书没有,有人说可能国内毁掉了,这么大的事情一定要把诏书送到朝鲜,但是朝鲜的书里面《李朝实录》里面没有记载这个事情,我认为皇太后和多尔衮之间的情愫可能有,皇太后下嫁多尔衮的事绝对无,因为到现在为止,没有一条过硬的材料证明皇太后下嫁多尔衮。

  第二,讲顺治同皇叔的关系,皇叔指多尔衮,多尔衮既是顺治的恩人,又是顺治的仇人,说多尔衮是顺治的恩人,因为顺治继承皇位,多尔衮起了一定的作用。皇太极是八月初九病故,过了六天,就是八月十四,要讨论皇位继承,当时主要有七个人,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肃亲王豪格,四位亲王,还有三位郡王,就是英郡王阿济格,豫郡王多铎和颖郡王阿达礼。努尔哈赤有遗诏,就是皇位决定的时候,要满洲贵族来讨论。七个人里面多尔衮兄弟占了三个,他再拉一票就过半数了。

  当时这七个人争夺皇位可能性最大的就是两个人,第一个豪格,第二是多尔衮,豪格的有利条件是皇太极的长子,年35岁,屡立军功,有两黄旗支持。多尔衮的有利条件,他父亲努尔哈赤的时候,喜欢他,年龄32,战功卓著,有两白旗支持。会前多尔衮找索尼探口风,索尼说,说先帝有诸皇子在,必立其一,他非所知。多尔衮不是皇子,八月十四,开会讨论皇位问题的时候,两黄旗的清兵持枪,带着弓箭,环卫宫殿,会上索尼先发言,他建议立皇子,多尔衮说,说你这个资格不够,你出去,索尼就退席了。完了代善说,帝之长子,当承大统,很明确,就是豪格继位。豪格这时候自己觉得有两黄旗,两红旗支持他,觉得比较有把握,他就又故意谦辞了一下。他说福少德薄,非堪当任。他的意思是我客气一下,大家再一推我不就行了嘛。这时候多尔衮弟弟就说了,说既然你推辞,那就请睿亲王多尔衮做皇帝。多尔衮赶紧就说,说这个事情还得再讨论。于是多铎又提出来了,既然多尔衮谦辞的话,那就请代善来继位,代善说我年纪老了,身体也不好,我不堪大任,代善也推辞,这样继位的事情变成一个僵局了。济尔哈朗因为是属于侄子辈,皇太极的堂兄弟,他没有继承皇位这种可能,就在中间协调。多尔衮考虑了,他如果强行登极的话,势必遭到两黄旗,两红旗和一个蓝旗的反对,就是五个旗的反对,那让豪格继位他又不甘心,怕豪格反过来报复,最后就折衷了。多尔衮说我赞成黄旗的意见,由皇子继位,皇子当中豪格他提出,他不做了,那就请福临继位,福临年纪又小,我和郑亲王济尔哈朗我们俩辅政。在这种情况下大家就达成了一致的意见。就是顺治继位,顺治继位之后,多尔衮就做摄政王,多尔衮和顺治之间就发生了矛盾。

  第一,多尔衮是居功骄傲,独擅威权,顺治不满意了。第二,就是多尔衮把豪格给杀了,这个豪格带兵打仗,为清朝立下了功劳,下西安,战陕西,定四川,都是豪格。张献忠是豪格射死的,豪格带了大军凯旋的时候,到了卢沟桥,豪格死了,怎么死的?《清史稿·豪格传》说,相传军队凯旋到卢沟桥的时候,举行宴会在宴会当中,用弓弦给勒死的,还有一种传说就是也是凯旋的时候设了伏兵把他给杀了,总之是多尔衮把豪格杀了,豪格是顺治的哥哥呀,多尔衮杀了豪格还霸占了豪格的妃子作为自己的福晋,当然顺治不满意了,这是第二。

  第三多尔衮主要代表两个白旗的利益,处处照顾这两个旗的利益,从土地的分配,从干部的任免,损害了两黄旗的利益,黄旗不满,当然顺治也不满了,第四就是多尔衮和顺治的母后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顺治也不满意。我在这里头还要说一下,就有一种说法是顺治是多尔衮的私生子,我觉得这纯属无稽之谈,只是小说家言。

  多尔衮感到摄政王做了七年,在顺治七年的时候,十二月份死了,死在喀喇城。第二年正月,顺治八年正月,顺治亲政,二月就宣布多尔衮十大罪状,顺治采取什么措施呢?籍其家产,籍没,抄家,罢其封爵,原来封什么都罢免,撤其庙享,诛其党羽,多尔衮党羽杀的杀,放的放,贬的贬,不仅如此,据传教士卫匡国有一本书叫《鞑靼战记》这里面记载说:多尔衮的坟被挖了,把多尔衮的尸体抛尸荒野,用棍子打多尔衮的身体,用鞭子来鞭尸,更有甚者,把他头割下来,身首异地,我们不评论这件事情是不是过分,但是说明一个问题,就是顺治对多尔衮之恨可谓咬牙切齿

  福临时6岁登极,在位18年,年号顺治。在他短暂的一生中,母亲、皇叔、爱妃、僧人,与他有着密切的关系,也正是他们带给顺治悲剧的一生。

  有人说,顺治对母亲的不满,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孝庄与多尔衮之间暧昧的关系,这也成为近百年来清史研究中的一个悬案。

  根据《清史稿·后妃传》的记载,顺治有两位皇后、十五位嫔妃,在这些后妃中,他一心宠爱的是董鄂妃。

  关于董鄂妃其人,也有着三种说法,给后世留下重重谜团。

  顺治十七年董鄂妃病死,她的死对于年轻的顺治皇帝来说,是一个致命的打击。从此,顺治一蹶不振,产生了悲观厌世的念头,他开始与僧人频繁接触,谈佛论法,甚至做出剃度出家的决定。

  在亲情与爱情,皇权与空门的抉择中,顺治最终踏上了悲剧命运的不归路。

  关于这位少年天子的最终命运,后人众说纷纭。有人说,董鄂妃之死给痴情的顺治皇帝带来了感情上的巨大打击,他情绪消沉,最终遁入空门,出家做了和尚;也有人说康熙皇帝在位时,曾多次到山西五台山进香,实际上是去探望父皇。究竟顺治皇帝是否真的出家,这又给后世留下了一个历史谜团。

  顺治据《清史稿·后妃传》记载,顺治有两个皇后,十五个妃子,他最宠爱的妃子就是这个董鄂氏。董鄂氏是谁呢?这个人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就是官书里的说法,说这个董鄂氏是内大臣鄂硕之女,年十八入侍,就是十八岁嫁给顺治了,有名有姓,她爸爸是谁都有记载,她爸爸是内大臣鄂硕,这是第一种说法。

  第二种说法就说是董小宛了。咱们用一些史料排比看一看,董小宛是江南的名妓,董小宛就嫁给了江南名士冒辟疆。崇德四年,这时候顺治是两岁,董小宛比他大十四岁,这一年董小宛十六岁,冒辟疆就认识了董小宛,过了两年,顺治四岁,董小宛十八岁了,这时候,冒辟疆又认识了陈圆圆,就冷落了董小宛。不久,陈圆圆被虏走了,他又重新又和董小宛好了。董小宛十九岁的时候,就正式做了冒辟疆的妾,搬到冒辟疆的家里。这一年顺治才五岁。到顺治元年,清军到了北京,崇祯皇帝煤山自缢,第二年,清军就占了南京。有一种说法就是董小宛被掳北上到了王府,后来太后把她要了去,顺治看上了,又要了去,就嫁给顺治了。可是这个时间也不对,顺治娶妃子的时候,娶爱妃的时候,这时候董小宛已经死了,而且有坟墓埋着呢。有人说那坟是假的,当事人有记载,董小宛死了埋在哪里。

  顺治十三年,他娶董鄂妃的时候,就是说顺治十九岁,董鄂妃十八岁,十九岁加十四岁,那董小宛活着就33岁了,所以,根据年龄的排比和其他史料的记载,董小宛不是董鄂妃。

  那下面就第三个人了,第三个是谁呢?就是顺治有个弟弟叫博穆博果尔,是博穆博果尔的妻子。顺治看上她,两个人就你来我往,他弟弟发现了,回家以后就痛斥他这个王妃,他这个王妃就到顺治那儿哭诉,顺治把他弟弟叫来打了,顺治他弟弟回去之后怎么办呢?他哥哥是皇帝呀,只有两条路,一条忍了,你爱怎么着怎么着,忍到最后结果也是死。博穆博果尔在顺治十三年死了,这是七月初三死的,八月二十三,五十天后,顺治娶了董鄂妃,有人说这个董鄂妃是不是他那个弟媳妇?传教士写了本书,里面提到董鄂妃,就是他弟弟的媳妇。孟森先生写篇文章也赞成这个说法,但是这个问题现在还有争论,所以是一个历史的疑问。大家有兴趣可以做一些研究和考证。但是这个董鄂妃跟顺治结婚一年之后,生了一个儿子,顺治很高兴,就要把董鄂妃册封为皇后,这个儿子将来就准备做太子了,这个儿子三个月还没起名就夭折了,董鄂妃禁不住这个打击,后来董鄂妃就病了,后来就死了,她死了以后,顺治是特别悲痛,让大臣写行状纪念董鄂妃,写过来写过去,来回反复,最后顺治亲自动笔,写了数千言的行状,表彰董鄂妃。顺治感情上受了很大的打击,同他宠信佛教有很大的关系。

  下面我们讲第四个问题,就是顺治同和尚的关系。清朝在太祖努尔哈赤的时候,他脖子上就挂了念珠,在清朝的第一个都城就是赫图阿拉修了一座佛寺,皇寺。他在都城搬到盛京沈阳的时候,在沈阳皇太极修了实胜寺,崇奉藏传佛教,喇嘛教。顺治的母亲是蒙古族人,蒙古族普遍信奉喇嘛教,所以种种历史和家庭的影响,再加上自己一些特殊的原因,顺治,就和和尚结成了很密切的关系,有一个和尚叫憨璞聪,顺治是皇上,亲自到这和尚住的地方叫做海会寺,促膝长谈,相得甚欢,就是谈得很融洽。顺治回到宫里以后,又把和尚召到宫城西侧的西苑,现在中南海,里头有个万善殿,继续论佛谈法,还有一个大和尚叫木陈忞,顺治到了那儿,他跟他说,说:“我呀,总感觉我的前世好像就是佛家的人,说我到你这个寺庙之后,觉得这是窗明几净,就不愿意回到宫里。”还有一个大的和尚叫溪森。顺治就跟溪森一块谈话,他自称是这和尚的弟子,和尚当然也捧这位,有一次他跟一个和尚说,这个和尚叫木陈忞,说什么朕思上古,惟释迦如来舍王宫而成正觉,达摩亦舍国位而为禅祖。朕想效法他们可不可以。顺治想学释迦,释迦牟尼,想学达摩要出家。后来他就找了溪森说我要剃度,溪森开始劝阻,他不听,还是要剃度。溪森就把他头发给剃了,剃成和尚头了。这不得了,皇太后怎么可以同意呢。这样,就找了溪森的师傅,叫玉林琇,玉林琇就赶到北京,就让徒弟们架起柴禾来,点上火要把他的弟子溪森烧死。顺治一看这个情况不行,我不剃度了,我不出家了,就救了溪森一命。

  一天,顺治和玉林琇两个人对面坐着,谈佛论法,两个人都会意地互相笑了,为什么笑了呢?玉林琇看到一个光头的皇帝,顺治看了一个光头的和尚,两个人会心地笑了。 顺治爱子死了,爱妃死了,保姆死了,出家不成,心情非常郁闷。在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二,顺治就病了,初三,他就传召翰林院掌院学士王熙,康熙那个“熙”字,王熙到养心殿。顺治就和王熙秘密谈了一番话,后来王熙闭口不谈此事,有难言之隐。到正月初六子时,忽然传召王熙,到养心殿,到了养心殿之后,顺治说,说朕患痘,势将不起,病势很重。朕患痘,势将不起,尔听朕言,速草诏书。我们翻译过来,就是我得了天花了,病势很严重,可能好不了,你听我口授,回去赶紧撰写遗诏,王熙就到了乾清门西侧围屏内,就起草诏书,起草一条就上奏一条,批回来改,再起草再上奏,三次上奏,得到钦定,就是它了。傍晚的时候,初七,傍晚的时候遗诏撰写和修改刚完,顺治死了。

  现在有人说了,顺治是出家了还是死了,根据我看到的材料,顺治还是死了,根据很多,我就举三点就可以了。第一:就是顺治病重得天花的时候,历史有记载,还传到民间不许炒豆。第二:王熙死了以后,有一本书叫《王熙自定年谱》,这里面记载了顺治临终让他撰写遗诏的事情,第三:溪森和尚死了之后,他的弟子给他整理一本书,在书里头记载就是顺治死之前,就说遵照祖制,实行火浴。朕身后要森溪速回京城为他火浴,顺治的遗体移到了景山寿王殿,四月溪森赶到了北京,在景山寿王殿前举行法会,溪森将顺治皇帝火浴,这是给顺治火化的和尚溪森的记载,再加上翰林院掌院学士王熙的亲自记载,顺治临危的时候,面授遗诏的时候,以及参考其他的文献和档案的记载,可以证明顺治是病死的,不是出家了,顺治死了之后。

  留下的遗诏,遗诏一共十四条,这个遗诏叫“罪己诏”,给自己下了十四条罪状。顺治的“罪己诏”学术界有争议,有一些是他自己的意思,有一些是皇太后的意思,有一些是辅政大臣的意思,就需要仔细分辨。后来康熙就在顺治的孝陵竖了一个神功圣德碑。重点歌颂他父亲顺治皇帝的神功圣德,康熙为他父亲顺治皇帝立的这块神功圣德碑,否定“罪己诏”,肯定和歌颂他父亲的历史功绩。

清世祖顺治皇帝简介:顺治的儿子及妃子有哪些?

  导读顺治皇帝简介爱新觉罗·福临(1638年—1661年),清世祖,清朝第三位皇帝,同时也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满族,是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的第九子。崇德三年戊寅正月三十日戌时(晚七点至九点)出生,生母为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属相虎,在位十八年(1643年—1661年),死后谥号为: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陵寝孝陵(河北遵化县清东陵),庙号世祖。

  顺治皇帝简介

  清世祖顺治:中国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代皇帝

  顺治谥号: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

  名:爱新觉罗福临(1638年—1661年)

  庙号:世祖,即清世祖

  信仰:佛教

  民族:满族

  顺治生父:皇太极的第九子

  顺治生母: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布木布泰(即孝庄仁宣诚宪恭懿至德纯徽翊天启圣文皇后)。

顺治的皇后

  废后:博尔济吉特氏孟古青(顺治十年被废,降为静妃)无子女。

  孝惠章皇后:博尔济吉特氏荣惠(即孝惠仁宪端懿慈淑恭安纯德顺天翼圣章皇后)无子女。

  孝康章皇后:佟佳氏念锦(即孝康慈和庄懿恭惠温穆端靖崇天育圣章皇后)生有皇三子爱新觉罗

  玄烨,即后来的清圣祖,康熙皇帝。

  孝献端敬皇后:董鄂氏乌云珠(即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

  生有皇四子,仅三月即夭折,遂未命名,追封荣亲王。

顺治的妃子

  贞妃:董鄂氏宛如(后追封为皇考宁悫妃)生子一人,即皇二子爱新觉罗福全(即裕宪亲王)。

  淑惠妃:博尔济吉特氏荣贵(后尊为皇考淑惠妃),孝惠章皇后的胞妹,无子女。

  恭靖妃:博尔济吉特氏春儿(后尊为黄考恭靖妃),无子女。

  端顺妃:博尔济吉特氏玉华(后尊为皇考端顺妃),无子女。

  恪妃:石氏,吏部侍郎石申女,清宫正妃中,唯一一位汉族女子。

  悼妃:博尔济吉特氏,孝惠章皇后的姑姑,顺治皇帝的表妹,因年幼,在宫中暂住等待成年,但还未及册封即香消玉殒。

  庶妃:巴氏。生有皇长子爱新觉罗牛钮(二岁殇),皇三女(六岁殇)。

  庶妃:陈氏。生有皇五子爱新觉罗常宁(即和硕恭亲王)皇长女(二岁殇)。

  庶妃:唐氏。生有皇六子爱新觉罗奇绶(七岁殇)。

  庶妃:钮氏。生有皇七子爱新觉罗隆禧(即纯靖亲王)。

  庶妃:穆克图氏。生有皇八子爱新觉罗永干(八岁殇)

  庶妃:杨氏。生有皇二女(即和硕恭悫长公主)。

  庶妃:乌苏氏。生有皇四女(八岁殇)。

  庶妃:王氏。生有皇五女(六岁殇)。

  庶妃:那喇氏。生有皇六女(五岁殇)。

  附:顺治帝有三位养女

  固伦端敏公主:福临从兄简亲王济度之第二女。顺治十年(1653)六月十三日生。初封和硕端敏公主。18岁时嫁给科尔沁部博尔济吉持氏班第。

  和硕和顺公主:顺治兄承泽亲王硕塞之二女。顺治五年(1648)八月二十二日生。13岁嫁给平南王尚可喜之七子尚之隆

  和硕柔嘉公主:顺治从兄安郡王岳乐之第二女。12岁时嫁与靖南王耿仲明之孙,耿继茂之子耿聚忠。

  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盛京皇宫中发生了一件大事:太宗皇帝在端坐中突然无疾而终!经过一番兵戎相持的较量,太宗皇太极第九子福临,在叔父摄政睿亲王多尔衮辅佐下即了帝位,改元顺治,并于顺治元年(1644年)九月由沈阳进京,在太和门举行了登基大典,成为清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

  6岁登上王位的福临是在多智多勇又独断专行的叔父多尔衮与深明大义的寡母孝庄文皇后教导之下成长起来的皇帝。多尔衮摄政7年间,清廷在以武力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发兵追剿李自成、张献忠的农民起义军和南明抗清势力,推行剃发易服、圈地等民族高压政策。多尔衮病逝后,顺治开始摆脱傀儡地位,对多尔衮实行了削除封号爵位、罢撤庙享谥号、籍没家财等身后惩处。为加强皇权,他废除了诸王贝勒管理各部事务的旧例,又采取了停止圈地,放宽逃人法等一系列缓和民族矛盾的措施。尽管顺治很想有番作为,也颇为中原文化所吸引,但终因他周围尚未形成一支以他为主导的强有力的政治势力,致使他在与朝中反对汉化的勋旧大臣的较量中败下阵来。

  政治上的失意,使顺治帝沉湎于与其弟媳董鄂氏的爱情之中。随着与佛教高僧木陈忞等人的交往,他产生了遁入空门的思想。当他挚爱的皇贵妃董鄂氏死后,他的精神支柱完全崩溃,健康状况每况愈下,24岁时又染上天花,很快便撒手人寰。

  顺治帝在位不足18年。卒谥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圣仁纯孝章皇帝。庙号世祖。骨灰葬直隶遵化清东陵“孝陵”。

  清顺治十七年十月初八日,是清宫中一个不寻常的日子,这一天,在景山殡葬帝后前的享殿——景山观德殿外,建起了规模可观的水陆道场,即将为一位仙逝的皇妃娘娘举行火葬。在这个大道场中,设有忏坛、金刚坛、梵网坛、华严坛、水陆坛,高坛林立,蔚为壮观。白慢、挽帐随风飘逸,笙管笛萧,哀音阵阵,听著肃穆,透著哀婉和悲凉。一百零八名僧人,身披袈裟,手击烧钹,口诵经文。烧钹声、诵经声,萦绕山颠,直上云霄。各级官员人等,穿梭其间,毕恭毕敬,焚楮铂,烧纸钱,各司其职。这里最令人瞩目的是一位身披大红袈裟,手持王如意的高僧茆溪禅师,正在主持这位贵妃娘娘的葬礼。那么,是谁死后享此殊荣,竟如此兴师动众,大做道场?原来,这就是当朝顺治皇帝最宠爱的皇贵妃,死后被追封为皇后的董鄂氏。

  董鄂皇贵妃以二十二岁的青春年华病逝于承干宫。真可谓红颜薄命,一朵盛开的鲜花正在娇艳的时节,却突然谢却红尘,香消魄散。痴情的顺治皇帝,对贵妃娘娘的早逝哀痛不已,竟然一会儿寻死觅活,一会儿又闹著要出家去当和尚。并下令将承干宫内大小太监、宫女等三十余人全部“赐死”,以备皇妃娘娘在阴曹地府役使,这么多人生殉,造成清宫罕见的一大惨案。一时间将紫禁城内闹得天昏地暗。

  顺治皇帝是一位痴情皇帝,属于那种“不爱江山爱美人”,追求纯真爱情的人,比其父皇太极有过之而无不及。他对爱情专一,愿为心爱者抛弃一切,甚至为她去死。所以,董鄂氏的早逝,使他看破红尘,万念俱灰。认为“财宝妻孥,人生最贪恋摆拨不下底,朕于财宝固然不在意中,即妻孥亦觉风云聚散,没甚关系”。他想为爱妃而死,自然不成,况且在封建社会里,身为帝王,且上有高堂,觅死便为大不孝。既死不成,又欲遁迹空门,愿清灯古佛,伴其终生,以求精神上的解脱,然而又有皇太后“挂念”,想“随老和尚出家去”,也未成行,皇冠仍然戴在他的头上,死也不行,皈依佛门也不行。从此一蹶不振,终日郁郁寡欢。使这位身体素质本来就十分羸弱的皇帝更加虚弱。结果,在爱妃董鄂氏死后仅半年就染上天花,不久便死在养心殿,追随著他的爱妃而去了。只留下风流天子爱美人的佳话。

  顺治十四年(1657),顺治帝因身边太监的鼓动,遂于南海子召见了当时的佛教高僧憨璞聪,。听了他的一番关于佛教经义的谈论后,顺治帝很是高兴,从此便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久又延纳南方高僧玉林琇、茆溪森,木陈忞等入京师,供奉之于西苑万善殿,对他们崇礼优握。十六年,顺治帝竟请玉林琇为他起法名,其初不肯,固请之下依之,顺治自择“行痴”,号“痴道人”。后来在他的印玺铃章中竟有“尘隐道人”,“痴道人”等法号。顺治帝虔心佛事,每以讲经释教为常事,甚至董鄂氏也在他的影响下由不信佛到笃信于佛,直至“口呼佛号而终”。在顺治帝御制《端敬皇后行状》中也说:“后素不信佛,朕时以内典禅宗谕之,且为解《心经》典义,由是崇敬三宝,专心禅学。”

  由于顺治帝沉迷于佛事,当他最心爱的人病逝这一无情现实的打击下,便产生悲观厌世,企望遁入空门,以求精神上的解脱。他曾命茆溪森为其削发剃度,决心出家,孝庄皇太后百般劝解,命人急召高僧玉林琇抵京,玉林琇闻知后,一面痛责弟子茆溪森,一面命人取来柴薪,倘若茆溪森敢引顺治帝为僧,就要将其烧死。无奈,顺治帝才勉强答应蓄发留俗。顺治出家不成,后来只好命他的亲信太监吴良辅作替身,入悯忠寺修行。

  顺治虽然年纪轻轻,但身体素来羸弱,又多情善感,爱妃的早逝,对他的身心都造成极大的伤害,结果,董氏病殁仅半年他就染上了当时的不治之症—一天花,时称痘证。顺治帝身患痘症,自知命在旦夕,后事安排已刻不容缓。由于清初尚未建立起完善的立储制度,况且其膝下诸子尚幼,无一个成年皇子,嗣君为谁?使顺治帝躺在养心殿的病榻上辗转反侧,一时难于定夺。最后还是召来了自己与母亲孝庄皇太后都极信赖的传教士汤若望。他虽为异邦之人,但他的话在顺治母子的心目中却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汤若望认为皇三子玄烨可立为皇太子。因为当时顺治帝的六子中(长子与四子已夭折),除二子福全和三子玄烨较大外,四个婴幼儿或刚刚呀呀学语,或尚在襁褓之中。而福全与玄烨虽均庶出,一为宁妃所生,一为佟妃所生,但玄烨自幼受到祖母的钟爱,想必汤若望也了解其中情况。而且更有说服力的理由是玄烨已然出过天花,而二子福全尚未出过,将来继承皇位,一旦染上此症,难免还会发生眼下类似的悲剧,这是当时的一大忌。因而,顺治采纳了他的意见,也得到诸王大臣的赞许。

  顺治帝死后火化入葬,是清入主中原后的第一位,也是最后一位皇帝,自康熙皇帝始,便循汉制改为土葬了。康熙二年四月二十二日。将顺治宝宫(即骨灰罐)送往遵化孝陵安葬,小皇帝玄烨亦要前往为乃父送葬,但因路途较远,经太皇太后及诸王大臣劝慰乃止。沿途自然有诸多皇家礼仪活动。至六月初六日抵孝陵,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并与已逝的孝康章皇后(康熙生母)、孝献章皇后(董鄂氏)合葬。先期曾遣官祭把,陈奉纸锭3万、纸钱3万、纸帛3万,奠宴25席、全羊7只,酒15尊,并宣读祭文,奠酒行礼(《钦定大清会典事例》)。至时,将世祖章皇帝宝位由大臣奉至地宫,安设宝床正中,孝康、孝献二皇后宝位分列左右。除了帝后“神位”外,地宫中只葬有3个骨灰罐,而无随葬珍宝。从此,顺治了却了一段尘缘,终于与所爱的人长相斯守了!

顺治废后原因:顺治为何如此痛恨自己的表妹皇后

  导读:虽然说顺治帝制定出了管理太监的办法,但事实上,他的后宫生活还是令他很纠结,他并不缺少与女人的性爱,但他缺少的是与女人的情爱。

  顺治帝亲政后,尽管岁数还不算大,但在朝臣的辅佐下,其政绩还是不错的,虽然没有把国家治理得国富民强,但基本上还是做到了兴利除弊。其实在历史记载上,有关他治理国家的部分并不占主导,更多的还是他个人生活的记录。顺治帝的家庭生活并不是甜蜜和谐的。当时,顺治帝虽然只有14岁,但却过早地走入了男女两性世界,那时候的人结婚都比较早,尤其是帝王家,顺治帝也不例外。

  顺治八年(1651)八月十三日,在北京的紫禁城里,大清帝国举行了入关以来的第一次皇帝大婚。

  顺治帝的皇后博尔济吉特氏,不仅聪明机智,还是出了名的美女,而且出身高贵,是蒙古科尔沁卓礼克图亲王吴克善的女儿,孝庄皇后的娘家亲侄女,顺治帝的亲表妹。按理说,顺治帝的这门婚姻,不仅门当户对,还是亲上加亲的“姑表亲,辈辈亲”。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在两年后,顺治帝与这位年轻漂亮的表妹皇后,不仅反目成仇,还搞起了分居生活。

  顺治十年(1653)的一天,顺治帝令大学士冯铨等人查找前代是否有废皇后的先例,尽管没有说明什么原因,但是,其用意已经很显然,那就是要废掉现在的皇后。朝臣闻讯,百般劝阻,顺治帝主意已定,并不更改,手谕“无能,故当废”。群臣见此,皆议论纷纷。礼部员外郎孔允樾上奏顺治帝:

  皇后正位三年,未闻失德,特以“无能”二字,定废嫡之案,何以服皇后之心?何以服天下后世之心?君后犹父母,父欲出母,即心知母过,犹涕泣以谏,况不知母过何事,安忍缄口而不为母请命?

  朝廷重臣的惶恐沉痛之论,于纸上很是动情,看得人不禁眼泪汪汪的。但此时的顺治帝不为其所动摇,并严厉斥责道:

  朕纳后以来,缘志意不协,另居侧宫已经三载。从古废后遗议后世,朕所悉知。但势难容忍,故有此举。

  尽管顺治帝如此表白自己废后的决心,但仍有14名御史再次恳请顺治帝收回成命,并建议:皇后仍位中宫,可以新立东、西两宫。顺治帝虽然不同意,但是苦于群臣的苦谏,也不好强硬下旨,一时还真没有了办法,只是有些郁闷,后又生病。孝庄太后见此,不仅同情,更为担忧,在心里掂量了很久,侄女与儿子相比,还是儿子更重要,于是,降懿旨,令朝臣重新讨论此事。顺治帝用健康做代价,终于获得了母后的支持,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顺治十年(1653)八月二十五日,顺治帝谕令礼部:

  自古立后,皆慎重遴选,始可母仪天下。今后乃睿王于朕幼时因亲订婚,未经选择,宫阃(捆)参商,已历三载,淑善难期,不足仰承宗庙之重。谨于八月二十五日奏闻皇太后,降为静妃,改居侧宫。

  顺治帝的意思是说,自古以来,选择皇后这件事情,都需要仔细认真挑选,才能真正达到母仪天下的目的。现在的皇后,是多尔衮在我小的时候,因为她是亲戚的关系而指定的,我没有经过选择。我与皇后的关系,是水火难容,谁也不理谁,如此已经三年了,她的品德难以恢复,不能肩负起祖宗给予的对后宫全面负责的重任,在八月二十五日,我已经把此事告诉了皇太后,将皇后降为静妃,令其居住在别的宫殿里。“宫阃”,原指后妃居住的卧室,这里则是指顺治帝与皇后的夫妻感情;“参商”,“参”、“商”是天上的两个互相不能碰见的星星,参星出来的时候,商星则正好沉没,彼此谁也见不到谁。这里是指顺治帝与皇后的关系,已经水火不相容。“宫阃参商”这句话则是说,顺治帝与皇后夫妻关系不和睦,根本不可能在一起生活了。

  顺治帝为什么这么痛恨自己的表妹皇后呢?

  根据顺治帝的言语以及后来为董鄂妃所写的《行状》分析,他之所以执意废掉皇后,有五大理由:

  第一,皇后与多尔衮有亲戚关系,是多尔衮在他小的时候选定的,不是自己做主选定的;

  第二,两人的生活习惯不一样。顺治帝稍喜简朴,而皇后则比较奢侈,酷爱金银珠宝。

  第三,皇后“无能”。这里的无能,不知道是指不能博得皇帝的欢喜,还是不能够生育。笔者认为,这里的“无能”是指不能够调谐夫妻两人的感情关系。

  第四,皇后不够贤惠,既任性还嫉妒,心毒手狠,“每见貌少妍者,即憎恶,欲置之死”,难以胜任统御后宫之职。

  第五,监视、猜疑顺治帝,干涉、阻止顺治帝与其他妃嫔的接触。

  虽然顺治帝最终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将自己的表妹皇后降为了静妃,并不再理睬,但是,就他所说的那些“理由”,有些实在是牵强。针对已知道的顺治帝的性格和本性来说,真正令他难以忍受的借口无非是两点:一是不会调和夫妻的感情;二是干预他与别的女人的私生活,是一个大醋坛子。

  皇后被降为静妃以后,就在官方记载上消失了,从此,她的生活起居和死亡等信息便成为几百年来的一个历史谜团。然而,最近几年,经过清史专家的潜心研究发现,在朝鲜国的《实录》里面,对这个被废皇后有着记载。皇后被废之后不久,就被顺治帝赶出了北京,回到了她的娘家——蒙古科尔沁草原,因为当时已经怀孕,回到娘家不久,就生下了一个男孩。经过废后的精心抚养,男孩长大后颇有贤名,当男孩14岁的时候,北京的清皇室知道了这件事,为了防止这个男孩被册立为新皇帝,打算要回这个男孩,但是,蒙古的娘家拒不交出。后来,这个男孩与他生母的事情,便不再为人知晓,只能期待新史料的发现来给予解答了。

  不管怎么说,对于当时的顺治帝来说,他是胜利者,他最终赶走了他的表妹皇后,虽然为此快乐了一段时间,但他作为一代君主,国家不能没有母仪天下的皇后,说得通俗一些,他不能没有新的女人来陪伴。于是,他在“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中,开始选择新的皇后。

  顺治帝废掸皇后的做法,不仅开创了大清帝国后宫女人的地位既可以升迁也可以下放的先例,还为自己日后广泛选纳后宫女人找到了新的理由,但最令后世子孙兴奋的是顺治帝的超前意识,即选择后宫女人有法可依。顺治帝为此特意制定了一个制度——选秀女。

  选秀女制度,是清朝为皇帝及其子孙挑选妻妾的办法。《钦定大清会典》记载:“选秀女,顺治年间定。”选秀女制度之所以出台,就是因为顺治帝屡次强调选后妃是头等大事情,必须由他亲自选择确定。于是,清宫后妃和宗室子孙妻妾的主要来源,均是通过“选秀女”的方式。

  顺治朝规定:凡满、蒙、汉军八旗官员、另户军士、闲散壮丁家中年满14岁至16岁的女子,都必须参加3年一度的备选秀女,17岁以上的女子不再参加。据说清代八旗之家也因此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就是在女儿出嫁之前,从来不对长辈或其他亲属行跪拜大礼。因为这些女子都要经过选秀女的程序,日后有可能成为皇帝的妃嫔甚至“母仪天下”的皇后,如果真当选的话,这些女子的亲族长辈反倒要给她们行朝廷大礼。

  顺治十年(1653)十月,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和运作,顺治帝最终用谕旨的形式,向天下颁布自己挑选后妃的意愿和原则:

  选立皇后,作范中宫,敬稽典礼,应于内满洲官员之女,在外蒙古贝勒以下、大臣以上女子中,敬慎选择。

  这次以选皇后为由进行的挑选,部分地改变了满族统治者的婚姻方式。清入关前,满族统治者主要通过与相邻民族或部落通婚,特别是与蒙古通婚的方式,以达到巩固和扩大自己势力范围的目的。这次,顺治帝将满洲官员和外藩王公大臣家的女子纳入选择后妃的行列,无疑是扩大了联姻的范围。可以说,顺治帝的这种后妃选择的办法,对后世清皇室的影响是巨大的,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清皇室血统的成分,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意义。

  选秀女制度颁布后,顺治十一年(1654)六月,顺治帝终于迎来了他亲自选定的博尔济吉特氏,并在一个月之后正式册立为皇后,即后来的孝惠章皇后,蒙古族,14岁,科尔沁蒙古镇国公绰尔济的女儿。富有戏剧性的是,顺治帝的这位新皇后,是废后的侄女,皇太后的侄孙女,相当于是顺治帝的表侄女。赶走了自己的表妹,又换来一个原表妹的侄女,看样子,顺治帝还真与蒙古博尔济吉特氏家族有缘分,并且这种缘分还很深。其实,满蒙联姻还是当时巩固满蒙联盟的重要政治手段之一。

  按理说,顺治帝应该满足和高兴了,因为自己不仅制定了选定后妃的宫廷制度,还亲自选定了新的皇后。新皇后不但年轻漂亮,还知书达理,而且新皇后还是自己的亲戚。然而事实上,新婚后的顺治帝生活并不快乐,因为新皇后性情钝笨,不善言语,更不会打情骂俏,不懂得怎么安抚一个心灵上受过伤的男人,与顺治帝在一起,很是陌生的样子。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虽然这是南唐后主李煜的著名词赋,但却能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地反映出婚后依旧不如意的顺治帝内心的苦闷:这皇宫中,居然没有能真正了解自己的女人,自己真的就不能找到懂得爱、爱自己和自己爱的女人吗?

  在苦闷空虚的日子里,顺治帝唯一能做的,也许就是处理政事和信佛,借此来转移感情上的孤独和寂寞。此外,顺治帝还开始注意到来自自己身边的特殊群体——太监。

  两次给力的家法

  一般来说,在皇宫中除了皇帝和他未成年的儿子外,还能在里面过夜的男人,那就只有太监。

  太监,俗称“老公”、“公公”,在史书上,太监又叫寺人、阉人、宦官、中官、内官、内侍等。“太监”这一称呼,是明、清时期才开始叫的。

  太监与一般男人不同之处,是他们身体器官少了一件东西,这个东西是男性繁殖后代所必需的生殖器。说得文雅一些,把“割掉生殖器”叫做“去势”,“势”没有了,便无威风可逞。太监去了“势”之后,生理上也随之发生变化,最明显的特征是不再会长出胡须,说话的声音尖细,像女人,缺乏性欲。因为这种人在后宫伺候后妃,不会使皇帝戴绿帽子,所以历朝皇宫里都使用太监。

  清宫的太监,基本都是从民间招募来的。这些人大多数来自比较贫穷但离北京很近的地方,比如今天的河北省青县、静县、河间、大城、南皮、任丘、涿县以及今天北京郊区的昌平、平谷、大兴、宛平等处,这都是出太监的地方。当太监的大都是穷苦人家的孩子,他们的父母因为生活所迫,忍痛把他们的孩子送入宫中做了太监。当然,也有些已经结婚生子的青年为了生活,也自愿净身做太监。因为他们在入宫时,每人可以得到一笔可观的安家费。入宫后,每月还可以按品级得到相应的“月薪”,按时领取一份“口粮”。根据《钦定宫中现行则例》的规定:四品宫殿监督领侍、正侍,即敬事房大总管和总管太监,他们每月能得到银八两,米八斛(读壶,清制,一斛为五斗)。即使刚刚入宫的小太监,每月也能得二两银子,米一斛半。除了按月领取银米外,太监还可以经常得到名目繁多、数量不等的赏赐银两及物品,有时其得到的赏赐及物品甚至超过他们的月薪和年薪。

  清朝的太监等级森严,对其管理也是非常严格的。宫内专门设有管理太监的机构“敬事房”,又谓“宫殿监办事处”。规定在督领侍下面,有大总管、副总管、带班首领、御前太监、殿上太监、一般太监和下层打扫处小太监之分。到了清代末期,太监等级更加复杂。在宫殿监中,就有总管、首领、掌案、回事和小太监之分;在各处所中又有首领、大师父、师父、带班、陈人、徒弟之别等等。如此层层节制,一级管一级,一级压一级,管理得非常严密。清宫之所以对太监管理得这么严格,这一切的结果还应该归功于顺治帝。

  原来,在顺治帝整顿后宫女人的时候,也没有忘记整顿后宫里的太监。虽然说太监只是服侍和保卫他及后妃的家奴,但他们毕竟是一群长年在自己身边、在后妃身边的人,因此,整顿他们的工作非常重要,甚至关系到自己的人身安全。鉴于明朝太监把持朝政,已经威胁到了帝后人身安全的事实,所以,如何管理好这群贴身奴才,让他们服服帖帖地为自己服务,还不能干预朝政,也就摆到了顺治帝的面前。

  顺治十年(1653),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和摸索,顺治帝颁布上谕,对太监作出了六条严厉的规定:

  其一,非经差遣,不许擅出皇城;

  其二,职司之外,不许干涉一事;

  其三,不许招引外人;

  其四,不许交接外官;

  其五,不许使弟侄亲戚暗相交接;

  其六,不许假借弟侄之名置买田产,把持官府,扰害民人。

  虽然顺治帝明确作出了这些规定,告诫后人和太监,什么样的事情太监不能做,但是,顺治帝还是不放心,于是,两年后的顺治十二年(1655)六月二十八日,顺治帝再次发布一道上谕,严禁太监干涉朝政,并将这道上谕写在一块铁牌上,立于交泰殿门前。这块高1.34米、宽0.70米的铁牌上是这样写的:

  皇帝敕曰:中官之设,虽自古不废,然任使失宜,遂贻祸乱。近如明朝王振、汪直、曹吉祥、刘瑾、魏忠贤等,专擅威权,干预朝政;开厂缉事,枉杀无辜;甚至谋为不轨,陷害忠良,煽引党类,称功诵德。以至国事日非,覆败相寻,足为鉴戒。朕今裁定内官衙门及员数职掌,法制甚明。以后但有犯法干政,窃权纳贿,嘱托内外衙门,交接满、汉官员,越分擅奏外事,上言官吏贤否者,即行凌迟处死,定不姑贷。特立铁牌,世世遵守。

  顺治十二年六月二十八日

  这道上谕,就是清宫中关于管理和治理太监的祖宗家法。令人奇怪的是,这严厉的清宫制度,虽然是顺治帝本人亲自指定的,但不按照此规定办事的人,也是顺治帝本人。

  顺治十五年(1658),太监吴良辅参与了一件震惊朝野的勾结外官案。在案件处理过程中,顺治帝不但将案中涉及的大臣免除死罪,而且还将罪魁祸首太监吴良辅留在自己身边,处处庇护。顺治十八年(1661)正月,在顺治帝临死的前五天,为了达到最终保全吴良辅性命的目的,以给自己当“替身”为理由,亲自将其送到悯忠寺出家,借此希望能保住吴良辅的性命。然而,终究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在顺治帝死后的第三天,已是皇帝替身的佛家弟子吴良辅还是被绑赴刑场斩首示众了。其理由就是,“变易祖宗制度,把持朝政”。因此,吴良辅成为这个家法的第一个祭刀人。

  清朝的其他皇帝,对于太监的管理,更加趋于健全和完善。

  乾隆朝的《钦定宫中现行则例》和《国朝宫史》中规定:凡太监在宫外犯法的,由司法机关依国家法律审理治罪;凡太监在宫中犯法违纪,情节严重的交总管内务府审理治罪,情节较轻的由敬事房自行审理处分等。在这些条例中,都非常明确地规定了太监的等级、职掌、待遇和管理权限。

  虽然有着这么多严厉的管理办法和整治措施,但还是有个别太监勾结外人和干预朝政的事情发生。嘉庆十八年(1813)九月,天理教的义军攻打北京紫禁城,就有皇宫中的太监参与其中。

  不过,纵观清朝近300年的历程,由于清朝统治者都严格遵循了太监的管理制度,因此没有出现很多的太监干预朝政的现象。大清皇帝的后宫对于他们来说,基本上是安全的地方。后宫是皇帝的家,后宫安全稳定,皇帝也就安全稳定,国家也能安全稳固。这就是顺治帝整治后宫的初衷,并最终达到了预期目的。

  虽然说顺治帝制定出了管理太监的办法,但事实上,他的后宫生活还是令他很纠结,他并不缺少与女人的性爱,但他缺少的是与女人的情爱。

  有人说:“人的生命是一项随时都可以中止的契约,而爱情在最醇美的时候却可以跨越生死。”是的,那么爱情究竟是何物呢?对于这个问题,古语说得好:“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的确,爱情这东西不但神圣而且很莫名,如果说爱情是甜蜜美好的,那为什么两人之间还会产生那么多说不清道不明的感情纠葛呢?也许,两人之间的感情,只有一起厮守到老的时候,才能算是最高境界,才是人生中最大的快乐和幸福。顺治帝喜欢和追求的正是这些,但恰恰相反的是,他虽然有着帝王的高贵,拥有着后宫的美女和佳丽,但却没有普通男女之间的火热爱情。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因此,人生中的真情真爱也是要经过一番痛苦过程的。在顺治帝的人生中,他最为幸福快乐的时期,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悄悄地来到了。在中国历史上,顺治帝留下了一段为女人而疯狂的传奇故事。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