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名:汤斌
别 称:豆腐汤、羊裘尚书、汤文正、汤司空
字 号:字孔伯,号荆岘,晚号潜庵
所处时代:清朝
民族族群:汉族
主要作品:《汤子遗书》
主要成就:体恤民艰,弊绝风清,政绩斐然
官 职:工部尚书
谥 号:文正
籍 贯:河南睢州
贵为封疆大吏死时身上仅有8两银子,他就是汤斌
1652年,即顺治九年,清廷举行了入关的第4次科举考试。一名来自睢州(今河南睢县)的年轻人高中进士,从此步入仕途。
他叫汤斌。
汤斌生于1627年,出身书香世家,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还没到15岁就读完了《左传》《战国策》《公羊》《史记》《汉书》等经典书籍。有意思的是,他在明朝参加童子试,获得了秀才功名;却是在清朝参加了会试,获得了进士功名。
考中进士后,汤斌被选为弘文院庶吉士,授国史院检讨。3年后的1655年,汤斌外放陕西,出任潼关道员。在清朝,道员是正四品官员。汤斌第一次外放,就是担任正四品地方官,起点还是蛮高的。
汤斌是一个很朴实的官员。在离京赴任的路上,汤斌买了3头骡子,自己乘坐1头,仆人乘坐1头,剩下1头驮着两副破旧被褥、一个竹书箱。这幅光景,毫无四品大员风光上任的派头。
事实上,汤斌的官场之路也一直波澜不惊,升迁也按部就班。除了为父亲守孝3年外,汤斌历任翰林院侍讲、《明史》总裁、内阁学士等职。1684年,江宁巡抚出现空缺。在朝廷推荐合适的人选时,康熙皇帝出声了。他说:“朕闻汤斌从孙奇逢学,有操守,可补江宁巡抚。”
汤斌曾经拜明末清初理学大家孙奇逢为师,是以康熙皇帝认为他“有操守”。就这样,汤斌在57岁这年任职江宁巡抚,成为封疆大吏中的一员。
在汤斌临行前,康熙皇帝千叮咛万嘱咐:“居官以正风俗为先。江苏习尚华侈,其加意化导,非旦夕事,必从容渐摩,使之改心易虑。”康熙皇帝要汤斌在吴地一带移风易俗,去掉奢侈的习俗,返归淳朴的民风。
康熙皇帝还送了3轴御笔书法给他,说:“今当远离,展此如对朕也!”这话说得很亲热了,哪里是君臣离别,分明是恋人在依依惜别。
汤斌就任江宁巡抚后,没有辜负康熙皇帝的信任。
此前,淮安、扬州二府遭受水灾,前任江宁巡抚余国柱奏报朝廷,称水退去后还可以种田,第二年应继续征收税赋。汤斌经过实地考察,发现洪水仍然没有退去,根本就无法耕种,便奏报朝廷,收回了余国柱的话。
在苏州城外有一座五通神祠,已经有数百年历史。每当有年轻女子生了病,人们就说是五通神要娶她做妻子,不允许给她治病,导致生病的女子常常病死。对于这种封建迷信思想,汤斌坚决予以打击。他派人毁掉五通神的塑像,还将各州县类似的祠堂全部拆除,以免害人。拆掉的木料,统统拿来修建学校。
在汤斌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吴地风气焕然一新,老百姓都心悦诚服。
汤斌为官正直,从不媚上欺下。当时朝廷里有一个叫纳兰明珠的大学士,权倾一时,许多官员对他阿谀奉承,只有汤斌从不巴结他。朝廷考核官员时,在外任职的官员纷纷向纳兰明珠送礼,只有汤斌没有送礼。
然而,“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汤斌遭到了纳兰明珠、余国柱等人的忌恨和毁谤,被康熙皇帝召到朝廷质问。适逢汤斌染病在身,他带病入朝觐见康熙皇帝,也不为自己辩护,只是说自己天资愚昧,有很多过错,请求严厉惩处。
看到汤斌态度很好,康熙皇帝没话说了。
1687年,汤斌因病去世。他虽然当了35年官,其中3年在富庶的吴地担任巡抚,只要稍微“放松”一下自己,也会捞个盆满钵满。但汤斌没有这样做。他去世时,身边竟然只有8两银子。朋友徐乾学捐助了20金,才得以出殡。
【参考资料:《清史稿》等】
被康熙冤枉的清官汤斌,雍正替他平反,乾隆赐谥号“文正”
清代文官中,死后得最高谥号“文正”的有八人,依次是汤斌、刘统勋、朱珪、曹振镛、杜受田、曾国藩、李鸿藻、孙家鼐。在这些人中,第一个获得“文正”谥号的汤斌是最不为人所熟知的,他的官阶并不高(礼部尚书),而且他还是被冤枉而死的。
汤斌,生于明天启七年(1627年),河南睢州人,崇祯十五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进攻汤斌的家乡。汤斌的母亲殉节而死;父亲藏匿于苇荡中,幸得生还;汤斌在伯父的陪同下逃出城外,流离于外省。他亲眼目睹了战乱带来的生灵涂炭,立志要救国于水火。
顺治九年(1652年),汤斌考中进士,进入仕途。康熙三年(1664年),汤斌的父亲病逝,他回乡守孝三年,在此期间,汤斌师从孙奇逢,并与顾炎武、黄宗羲等学者精心研读宋明理学,在理学方面颇有造诣。
康熙十七年(1678年),康熙帝下诏开设博学鸿儒科,汤斌前去应考,一举拔得头筹。汤斌集古今理学之大成,在洛学领域尤其擅长,时人都称他为“汤洛州”,康熙帝曾亲自褒扬他为“理学名臣”。
康熙二十年(1681年),汤斌开始参与修编《明史》,后来任《明史》总裁官,他亲自撰写了几十万字的史稿,并组织官员认真考据、悉心编纂。汤斌在史学、文学等方面都有所建树,一生著作达数百卷。
汤斌一生为官清廉,被百姓称为“三汤”,即豆腐汤(清如水)、黄连汤(苦口良药)、人参汤(清苦却补气提神)。汤斌历任江西岭北道参政、内阁学士、礼部侍郎、江苏巡抚、礼部尚书、工部尚书等职,始终生活清苦,勤政为民。
据记载,汤斌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时,每天上朝都身着布衣,与衣着光鲜亮丽的朝臣们形成鲜明对比。后来,他升任江苏巡抚,赴任时依旧衣着朴素,赶着牛车,只有一个老仆陪伴。当时,江南地区黄淮泛滥,灾难不断,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汤斌到任后,立志与百姓共患难,每餐只吃野菜和粗粮,最多也就添一块豆腐。由此,汤斌的清苦作风广为传颂,百姓亲切地称他为“豆腐汤”。不久,康熙帝南巡,时俸隆冬,汤斌却穿着单衣,以草根为食。康熙帝看后尤为怜惜,赐予汤斌狐裘大衣以示嘉奖。
汤斌还是一位仗义执言、刚正不阿的诤臣。在朝堂之上,他不依附权贵,敢于直言时弊、抨击朋党,他也因此得罪了一批得势之臣。汤斌屡遭构陷,却矢志不移,并手书一联自勉:“君恩高似天,臣心直如矢。”
汤斌的刚直让他在官场上接连树敌,其中就包括权倾朝野的明珠。汤斌人江苏巡抚时,明珠的党羽曾向其索贿,被汤斌言辞拒绝,这让明珠耿耿于怀,决定择机排挤汤斌。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康熙帝打算为太子胤礽选择讲师,胤礽自幼深受宠溺,脾气暴戾,行为乖张。明珠料定这一差事必将害人,便有意举荐汤斌,康熙帝表示同意,并称誉汤斌“素行谨慎,洁己率属,实心任事,以风有位”。于是,任命汤斌为礼部尚书兼太子首席讲师。
上任后,汤斌竭力辅导太子,然而由于胤礽积习已久,未见多少成效。这时,明珠便以教导无方为由参劾汤斌,康熙信以为真,便将汤斌治罪,降官职五级。消息传出后,百姓无不义愤填膺,甚至有人击鼓为汤斌鸣冤。民心所向使康熙不由得惊诧,为了平息民怨,康熙帝一纸诏书,赦免了汤斌。
可是,蒙冤的汤斌不久后便染上了重病,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病逝。为官一生,汤斌仅仅攒下了八两银子,连棺材都买不起,京城百姓闻此噩耗,万余人穿着白衣素冠到京郊为其送葬。
雍正十年(1732年),汤斌被平反,一年后入祀贤良祠。乾隆元年(1736年),乾隆帝赐汤斌谥号“文正”,汤斌也是清朝八位“文正”大臣中的第一个获赐此哀荣之人。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