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戊戌六君子”之一

中文名:谭嗣同

外文名:Sitong Tan

别名:壮飞、复生、东海赛冥氏、廖天一阁主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湖南浏阳

谭嗣同被处决时,刽子手专门用钝刀行刑,砍了30多刀才成功

1898年9月28日,到了六君子受刑的日子。

康广仁自觉冤枉,哭天抢地,别人也理解他为何如此。他那变法的哥哥康有为知道风声之后跑了,慈禧老太太大怒,于是抓来了康广仁。代兄受刑的康广仁,被抓得冤枉。

看着哭天抢地的康广仁,除了谭嗣同之外,其余四人心里也都不是滋味。被抓了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他们看不到成功的那一天了。不过谭嗣同倒是镇定自若,一副视死如归的模样。

牢门开了,六人被带走,押到刑场。周围看热闹的老百姓真不少,也不知道有没有维新派的同道中人,不过真有的话,他们也未必敢吭声。谭嗣同咬咬牙,心头一热,下了决心。

行刑开始了,毫无意外,第一个被杀的就是康广仁。虽然死的冤枉,但康广仁也算死的最痛快的了,毕竟他在维新派里面算不上什么首脑。而到了谭嗣同这里的时候,刽子手换上了钝刀。

这斩首,还分快刀和钝刀?当然要分的,慈禧老太太国事研究的不多,这稀奇古怪的东西反倒喜欢研究。古代行刑的时候,很多犯人会求刽子手,一刀给个痛快的,那样的就是快刀。而钝刀,痛快不了,得慢慢割。

到谭嗣同这了,换上了最钝的那种刀,谁让谭嗣同在这些人里面官儿最大,又叫嚣着“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呢?于是,刽子手拿着这钝刀,开始“锯”谭嗣同的头。没错,这刀不是用砍的,是锯的。

可这三十多刀里,谭嗣同硬是咬着牙,一声不吭。周围的群众们都看傻了,这人是真的不疼?当然疼了,可谭嗣同就是为了警醒世人,才没有跟着康有为离开,才甘愿为了变法,牺牲自己,让世人瞧个清楚!

不过,围观上万人,瞧是瞧清楚了,看完之后,也就回家洗菜做饭了。若干年后,鲁迅先生为当时受刑的谭嗣同,对这围观的上万人说了一句话: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谭嗣同身为大刀王五的徒弟,却为何只用剑不用刀?

  大刀王五是清末出名的义侠,与清末三大高手燕子李三、黄飞鸿、霍元甲齐名。因其为人行侠仗义、好打抱不平、富有侠气,人称“京师大侠”。

大刀王五本名叫王正谊,1844年生,祖籍河北沧州,回族人。

王五出生贫寒,三岁父亲去世,八岁母亲也离去,成为孤儿。他自小喜欢习武,当时沧州一代当属双刀李凤岗的功夫最好,王五便想投到李凤岗门下学习刀法。

李凤岗开始并不搭理这个穷小子,王五便在李家门口长跪不起,李凤岗被王五的精神感动,收他为徒。几年后,王五尽得李凤岗真传,甚至不在师父之下。

同治十年,王五来到京城闯荡,他很快用自己的积蓄开起了一家镖局——顺源镖局。

大刀王五刀法精湛,据说他的大刀重达一百斤,他却能挥舞自如,运用娴熟。在他开办了顺源镖局不久,便有学生慕名来拜师学艺。

而这其中最出名的徒弟,便是后来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

谭嗣同是经“通臂猿”胡七的介绍认识王五的,那一年谭嗣同12岁。

大刀王五刀法如神,谭嗣同却向王五学习剑术。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大刀王五除了刀法厉害之外,其剑术也很精湛。只是其常用的都是各种刀械,因此只知道他刀法厉害,而不知剑法也了得。

谭嗣同自小对剑和琴痴迷,尤其仰慕古时的荆轲、聂政等侠士。谭嗣同少年时,曾偷偷给自己取了一个“剑胆琴心”的雅号。

谭嗣同与大刀王五学习剑术,所使用的是一柄“七星剑”,七星剑上镌刻着七颗铜星,一直是谭嗣同的最爱。谭嗣同曾携此剑游历黄河两岸、游荡大江南北,足迹遍布13个省份,沿途结交义士豪杰。

在游历中,谭嗣同偶然获得了文天祥的“蕉雨琴”和“凤矩剑”,从此谭嗣同放下“七星剑”,将“凤矩剑”携带在身。

谭嗣同跟随大刀王五学习剑术,不几年便有大成。此时,甲午战败,国家陷入生死存亡之际,朝廷中呼唤变法图强之声高涨。谭嗣同毅然结束游历,携带一剑一琴北上救国。

只可惜,任凭谭嗣同一腔报国热血,一腔侠义肝胆,却无法得到施展。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戊戌变法运动失败。在慈禧发动政变之前,谭嗣同曾携带短剑到袁世凯府上,要求袁世凯率兵保卫光绪、保卫戊戌变法。

袁世凯见谭嗣同藏短剑于袖内,只得满口答应,却不料还是出卖了谭嗣同,连夜向荣禄高密。

谭嗣同被捕后,大刀王五非常着急,到处买通狱卒,召集武林人士准备解救谭嗣同。可是谭嗣同却愿以自己的牺牲唤醒麻木的国人,甘愿为变法流血。

谭嗣同在赴刑场之前,将“凤矩剑”交给了大刀王五。

9月27日,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斩首于菜市口。大刀王五为给谭嗣同报仇,多次暗杀慈禧和袁世凯未果。

1900年,义和团运动兴起,王五率义和团攻打洋人教堂,10月25日因寡不敌众被八国联军枪杀,时年56岁。

大刀王五被杀后,头颅被砍下挂在了城门上。霍元甲听说后,只身赶来将王五头颅取下埋葬。

一代侠义师徒就这样被历史的大潮吞没了,在历史长河中,他们只是小人物,却因为侠义之举流芳百世,传颂千古。

剑是百兵之君,谭嗣同痴迷剑术。正是以剑比人,从小立志做君子不做小人。

只可惜的是,见证英雄侠义的一刀一剑,却在1958年时被投入了炼钢炉,化为了一堆铁水,至今说来依然是个遗憾。

谭嗣同并未留下亲生子嗣 后代继承家风谦逊低调

“谭嗣同不仅是谭氏家族的谭嗣同,也是长沙、湖南乃至中国的谭嗣同。”150年前的3月10日,后来在中国近代史上写下血性悲壮一笔的谭嗣同出生。昨日,其后人从各地赶来浏阳,与社会各界一道深切缅怀其救亡图存、舍生取义的事迹。谭嗣同的曾侄孙谭志宏、玄孙谭士恺说,谭嗣同心忧天下的爱国精神、“我自横刀向天笑”的牺牲精神、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以及开放包容的治学精神,是谭家代代相传的家风家训。

  继承祖辈注重教育的家风

其实,谭嗣同并未留下亲生子嗣。他与妻子李闰曾在兰州生下一子,字兰生,但不到一年即病殇,此后未再生育。后谭嗣同在他们结婚十五周年之际北上“变法”时,特地赋诗“十五年来同学道,养亲抚侄赖君贤”赠李闰,诗中满是珍重与托付之意。

原来,谭嗣同的父亲、时任湖北巡抚的谭继洵提意将谭嗣同二哥谭嗣襄的儿子谭传炜过继给谭嗣同。“其实也不是传统意义的过继,就是‘一子二祧’,因为谭嗣襄家也只有一个儿子。”谭嗣同的玄孙谭士恺说,不过因为谭嗣同遇难后,谭传炜几乎是谭嗣同夫人李闰带大的,所以视同嫡出。

今年57岁的谭士恺如今居住在岳阳,原来在一家国有企业当工程师,10多年前下海创办了一家贸易公司。其父亲谭志浩原来也是一位工程师,2009年去世。“我祖母刘氏原来是李闰的学生,受过良好的教育,通国学,会英文,经常跟我们讲谭嗣同的事情。”谭士恺说,从父亲、他以及下一代,都继承了祖辈留下的谦逊低调、注重教育的家风。

谭士恺表示,父亲手上收藏了谭嗣同用过的砚台、墨盒和印泥盒三件遗物,“这是迄今发现的谭嗣同留在大陆后代中的惟一遗物。”作为谭嗣同的后人,谭志浩十分低调,谭士恺也一直教育自己的孩子要为人谦逊,淡泊名利。他说,自己两个女儿,一个从海外留学归来在上海工作,一个正在长沙理工大学念书。“她们读书时,上历史课看到谭嗣同的内容,都觉得特别自豪,可和我们一样,从不宣扬自己是谭嗣同的后人。”

  曾侄孙成立基金会扶助贫困学子

今年65岁的谭志宏仍然担任株洲海联集团的董事长,他的另一个身份谭嗣同爱国公益基金会会长。他是谭嗣同的曾侄孙,其曾祖父谭嗣贻,为谭嗣同的大哥。

据他介绍,谭嗣同小时候和大哥谭嗣贻、母亲还有二姐生活在北京。后来四人都不幸感染了一种叫“白喉”的传染病,母亲、大哥和二姐均因病去世。谭嗣同也在昏迷三天后醒来,这也是他的字“复生”的由来。

谭嗣贻的儿子叫谭传赞,即谭志宏祖父,他很有文采,谭继洵很喜欢他,后来他编写了谭嗣同文集。谭恒辉是谭传赞的小儿子,也是谭志宏的父亲,他193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后在天津市政府工作,后来回到浏阳办学。

“谭嗣同作为湖湘文化的代表人物,不仅是浏阳、长沙、湖南的谭嗣同,更是全国的谭嗣同。他为追求真理不惜舍生取义的精神值得每一个人学习。”谭志宏表示,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弘扬谭嗣同爱国主义精神,推动对谭嗣同和湖湘文化的研究,他在2013年牵头成立了谭嗣同爱国公益基金会。

“‘敢为人先、心忧天下’是谭嗣同一生的写照,也是我们后人应该学习继承的宝贵品质。”谭志宏说,基金会对品学兼优的贫困学子关爱扶助,对社会爱国公益事业提供支持。一年多来,谭嗣同爱国基金会开展了一系列社会服务公益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民国女校招生难:谭嗣同弟弟带头送儿媳上学

民国二年(1913年),时任湖南郴州桂东教育会长的邓润棠和桂东县长谭嗣穆(谭嗣同弟弟)决定创办女校。

他们张贴招生告示,走街串巷广泛宣传,可就是招不到学生。谭嗣穆、邓润棠等人心生一计,谭嗣穆把儿媳送进来,邓润棠把两个女儿送进来,其他老师也纷纷送自己女儿就学。大家看到这些“名门望族”敢于冲破世俗观念,便也陆续把女孩送进女校。

但社会遗老和顽固守旧派看不惯,说女孩抛头露面不规矩、不体面;做操唱歌跳舞寡廉鲜耻,甚至对女孩把圆形发结梳成蝴蝶发结说成是招蜂引蝶,并开始阻止闺女、儿媳上学。

眼看女校又遭遇“滑铁卢”,谭嗣穆、邓润棠等人广泛宣传,把劝告书送到户户人家。学校除了原来免收住宿费、课本费等,又增加中餐供应菜食待遇, 8人一桌,每桌二荤一汤三素。每年每位学生还可领白衣青裙学生装一套。这一来,学生又回来了,并有所增加,超过了100人。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