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名:温大雅
字 号:字彦弘
所处时代:隋末唐初
民族族群:汉人
出生地:并州祁县(今山西祁县)
主要作品:《大唐创业起居注》
主要成就:帮助李世民登基
谥 号:孝
温大雅是什么人?隋末思想家、史学家温大雅生平简介
温大雅(约572年—629年),字彦弘,并州祁县(今山西祁县)人,北齐文林馆学士温君悠长子,隋末唐初思想家、史学家。
温大雅兄弟均以文学知名。温大雅初任东宫学士、长安尉,因父去世,解职归家奔丧,时天下大乱,不再出仕。大业十三年(617),李渊从太原起兵,厚礼聘为大将军府记室参军,专门典掌机要。次年(618),李渊自立为帝,命为黄门侍郎。其弟温彦博为中书侍郎,二人同列朝堂供职中枢,深受李渊的信任。李渊曾感激说:“我起晋阳,为卿一门耳”。温大雅深感兄弟共掌机要虽为“时人荣之”,但亦会遭人所议。因此他力辞黄门侍郎职。武德二年(619年),调任工部侍郎。不久,调任陕东道大行台工部尚书。李世民与其兄李建成因争夺皇位,展开激烈的斗争。李世民表推温大雅出镇洛阳,以为外应。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即位,温大雅升任礼部尚书,封黎国公。贞观三年(629年),温大雅去世,时年五十七岁,谥号孝。永徽五年(654年),追赠尚书右仆射。
温大雅(572-629),字彦弘。大雅出身官宦士族之家,其父温君悠,北齐时即步入宦海,任文林馆学士。入隋为泗州司马,大业末谢病离任返归原籍。温大雅与弟大临、大有等俱以文学闻名四海;时人云:“诸温儒雅清显,为一时之称。”《旧唐书·温大雅传》有“温陈才位,文蔚典礼”之说。当时以文学和家教著称的士族首推颜、温两家,颜即颜之推,亦有三子。时有“颜氏三雄”和“温氏三雄”之美誉,可见颜、温两家子弟皆为一时之选。
隋文帝开皇末年,初及而立之年的温大雅即以才学卓著授东宫学士职。大业末年又授长安县尉,不久丁父忧辞官回乡,与三弟大有居太原。是时,隋朝风雨飘摇,农民起义如火如荼,隋炀帝被困江都,朝不保夕。大业十二年(616年),唐国公李渊出任太原道巡抚大使,与子建成、世民多方延揽人才,而近在晋阳的温大雅便成为其重礼延聘的一方人物。温大雅入幕后,被聘为留守府记室参军,典掌机要,并为李氏父子分析时政,筹划方略,制定兴兵起兵计划,被倚为左膀右臂。大业十三年七月,李渊建大将军府,温大雅任将军府记室参军,仍掌机要,参与核心机密。李渊在晋阳誓师之后,温氏随军出征,一路屡出奇谋。是年10月,李渊兵克长安,拥立代王杨侑为帝,自任大丞相,而温大雅与窦威、陈叔达等人则负责筹划禅让之事。
次年,李渊即位,建立唐朝,温氏任黄门侍郎,位居权力中枢。与此同时,其弟温大临亦官至内史侍郎(中书侍郎),兄弟同列朝堂,共事李唐,位高职显,时人荣之。然而,温大雅深感兄弟共掌机要,虽为时人钦羡,日久必遭非议,于是坚决请辞黄门侍郎,并于武德二年(619年)四月调任工部侍郎。不久因政绩卓著,应秦王李世民之请调任陕东道大行台、工部尚书等职。
从太原起兵到唐朝建立,从记室参军到黄门侍郎,温大雅全心投入参订礼仪、赞划机密及繁忙政务之中,并依凭其过人的才干、睿智和谋略为李氏代隋立下汗马功劳。武德三年后,各地分裂割据势力相继荡清,社会趋稳,民心渐倾李唐,统一趋势已形成。为替李唐代隋事业“正名”,温大雅于武德三年至八年相续修成《大丞相唐王官属记》2卷、《今上王业记》6卷、《大唐创业起居注》3卷,为后人研究唐史留下了宝贵资料。
唐高祖后期,太子建成和秦王李世民争夺帝位日趋明朗,大有一触即发之势。陕东道因与都城长安遥相呼应、内外相制,战略位置重要;又因李世民兼掌行台尚书令,工部尚书温大雅不可避免地卷入这场政治斗争。武德九年六月,他临危受命镇守洛阳,全权统辖秦王河南嫡系部队,以稳定外围局势,并与长安秦王府军队成鼎足之势。同时,为使李世民赢得胜利,他数陈秘策并参与制定强行夺权行动的策略。
玄武门之变后,温氏因功擢升礼部尚书,受爵黎国公。
贞观三年(629年),温大雅积劳成疾,病逝于长安,时年57岁。太宗念其忠孝,特敕谥号“孝”。高宗永徽五年(654年),追赠尚书右仆射。
解析唐朝宰相温彦博到底为什么会羞愧做官?
温彦博,字大临,是唐朝时期的宰相。他出生于574年,卒于637年。可以说,温彦博所处的时代正是隋唐时期,他见证了隋朝的灭亡,也看到了唐朝的建立,这两个朝代他都经历过,因此也没有办法为他到底是隋朝人还是唐朝人进行精准的定义,只能说他是隋末唐初的人吧。
网络配图
温彦博的家族是书香世家,他的父亲温君悠学识渊博,哥哥和弟弟也都喜爱读书,聪颖过人。因此,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温彦博自幼博览群书,加上他性情聪慧、能言善辩,很是受到隋朝时期一些大臣的赏识。后来,他被举荐担任文林郎一职。到了616年,他又开始任职司马。
618年,李渊在长安建立唐朝,罗艺归顺唐王朝,被封为幽州总管,温彦博也因有功而得到升迁。没多久,他又被召入朝廷,陆续担任中书舍人、中书侍郎。
武德八年,突厥大军来犯,温彦博随张瑾出兵抗敌。然而,唐军战败,温彦博被俘。突厥人知道他是唐高祖身边的近臣,遂开始逼问他唐朝的兵力和粮草。但是温彦博不屈不挠,宁死也不肯说出半句,于是就被流放到了阴山的苦寒之地。
一直到唐太宗李世民登基之后,温彦博才得以返回唐朝,担任雍州治中,后又成为检校吏部侍郎。温彦博为官兢兢业业,坚守自己的职责,这也使得他很快就能得到升迁。
贞观十一年,温彦博因病离世,享年六十四岁。
温彦博惭而与官的原因
温彦博是太原祁县人士,也是唐朝时期的宰相。他早年为隋朝的官员,在罗艺降唐后,他也凭借着自己的功劳开始了在唐王朝的仕途之路。此后,他在官场上的升迁还是较为平稳的。
网络配图
现今,一直有流传着关于温彦博“惭而与官”的一则典故。从字面上来看,这个词说的好像是温彦博因惭愧而给予官职的意思。那么,实际上是这个意思吗?这又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故事呢?
说起这则典故,就不得不提到故事中的另一个主人公裴略了。在唐太宗时期,裴略是宫廷侍卫,他参加了兵部的武官考试,但不幸没有考中。不过,这个裴略也不是一个普通人,他在名落孙山之后,并没有气馁,也没有就此放弃,而是直接去向当时的宰相温彦博进行自荐,说自己擅长嘲讽。于是,温彦博就让他对厅前丛竹和屏墙进行嘲讽,没想到裴略都答出来了,且言语中多有为有志之士鸣不平之意。这时候,温彦博感觉到他的嘲讽之语好像是在针对自己。裴略听闻,说了一句:“即扳公肋,何止伤膊!”大意是说,都已经扳了肋骨了,那么又何止是伤到胳膊啊!这句话的精妙之处就在于温彦博的“博”字与裴略话中的“膊”谐音。温彦博听到之后,被裴略的才华所感,觉得羞愧,遂给了他官位。这就是“裴略自赞”的故事,也是温彦博“惭而与官”典故的由来。
虞恭公温彦博碑
温彦博是隋唐时期的人,他在两个朝代都当过官,不过还是唐朝时期的官职比较重要。他从幽州总管府长史开始,一步步脚踏实地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逐渐得到升迁,成为唐朝有名的宰相。
网络配图
温彦博的一生博览群书、才华过人、善于言辞,为了大唐江山劳心劳力。因此,在他死后,唐太宗才会忍不住叹息如果他不是因为忧虑国家而耗尽了心力,就不会精神越发不济,以致于过早地离世。
贞观十一年,温彦博逝世后,唐太宗赐他谥号为“恭”,并陪葬于昭陵,位于陕西的礼泉县。也就是在那一年,81岁的著名书法家欧阳询写下了《虞恭公温彦博碑》,是陕西昭陵的陪葬碑之一。现这块碑已经与他的另外两部作品被并称为“唐人楷书第一”。此碑中的楷体书法是欧体的集大成者,结构严密,劲道有力,横势用仰,纵势用背,风格平和稳实,成为了习楷书者的范本,对后世的楷体书法影响极大,也为世人研究欧阳询的楷书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这块碑与欧阳询写的另外一篇《温彦博墓志》都是为其墓主人所作,区别在于《虞恭公温彦博碑》立于墓前,而《温彦博墓志》则随着温彦博的棺柩一同埋入墓穴。一个墓穴有两块刻石,而且都是当时顶尖的书法家一人所书,不得不让世人觉得欧阳询与温彦博之间的交情应该非同一般。
温彦博简介 初唐时期大臣一代名相温彦博生平
温彦博,字大临,生于北周建德二年,初仕隋,后被罗艺招纳,唐兴,随罗艺投唐,为一代名相。卒于唐贞观十一年。谥曰恭,陪葬昭陵。有文集二十卷,《两唐书志》传于世。
温彦博出生于书香之家。父亲温君悠曾任北齐文林馆学士、隋泗州司马。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温彦博不仅有学识渊博的父亲。还有和他一样自幼就博览群书、聪颖异人的哥哥温大雅和弟弟温大有。还在他们青少年时代,父亲的朋友薛道衡、李刚就断言三兄弟“皆卿相才。”隋朝开皇末年,“通书记,警悟而辨”的温彦博通过对策及第,被授为文林郎,直内史省。
温彦博隋末农民大起义爆发后,群雄竞起。大业十二年(616年),隋虎贲郎将罗艺起兵攻占柳城、怀远等地,自称幽州总管,温彦博被引为司马。唐武德元年(618年),李渊在关中建立唐朝政权,罗艺看到李氏已定关中,人望归之,认为其王业必成,于是于次年归附了唐王朝。温彦博因预谋此事有功,被任命为幽州总管府长史,封西河郡公,不久被唐高祖召入朝廷,拜为中书舍人,又擢为中书侍郎。当时高句丽国派遣使者贡献地方特产,唐高祖欲让而不臣,温彦博引证历史,认为如此不妥,他劝唐高祖说:“辽东本周箕子国,汉立菟郡,不使北面,则四夷何所瞻仰?”唐高祖认为言之有理,于是采纳了他的建议,接受了高丽国称臣纳贡的要求。[
武德八年(625年),突厥骑兵10余万大掠朔州之后进犯太原。唐高祖任命温彦博为行军长史,协助右卫大将军、并州行军总管张瑾反击突厥。八月十一日(9月17日),唐军与突厥在太谷(今山西太谷)大战,唐全军覆没,温彦博被俘。突厥贵族因温彦博为皇帝近臣,逼问他唐朝兵粮虚实,温彦博坚贞不屈,拒不回答。突厥大怒,将他流放到阴山苦寒之地。
武德九年(626年),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后,温彦博返归唐朝,被任命为雍中治中,不久改检校吏部侍郎。他兢兢业业,恪守职责,“意有沙汰,多所抑损”,被提拔为中书侍郎、兼太子右庶子,贞观二年迁御史大夫,仍检校中郎事,四年被任命为负责草拟皇帝诏诰及有关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的中书今,成为贞观初年与王珪、房玄龄、李靖、戴胄、魏征等名臣共同辅政的宰相之一。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