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名:王融
字 号:字元长
出生地:南朝齐
出生时间:466
去世时间:493
王融简介 南北朝齐文学家竟陵八友之一王融生平
王融(476--493):字元长,南朝齐文学家,“竟陵八友”之一,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东晋宰相王导的六世孙,王僧达之孙,王道琰之子,王俭(王僧绰之子)的从侄。
他自幼聪慧过人,博涉古籍,富有文才。年少时即举秀才,入竟陵王萧子良幕,极受赏识。累迁太子舍人。
齐武帝时,王融曾上书求自试,后迁至秘书丞,官至中书郎。
永明九年(491年),武帝在芳林园禊宴群臣,并命各人赋诗,时王融作《三月三日曲水诗序》,文藻富丽,当世称誉。
又因融有才辩,于永明十一年(493年),兼任主客郎,接待北魏使者,应对便捷。但融自恃有才华,希望可在三十岁内成为公辅。时北魏侵边,竟陵王萧子良于东府募人,举融为宁朔将军、军主。融与子良相友善,为“竟陵八友”之一。
不久,齐武帝病重,融欲矫诏拥立子良即位,事未成。萧子良和郁林王萧昭业争夺帝位失败,王融因依附子良而下狱,被孔稚圭奏劾,赐死。
《南齐书·王融传》说他“文辞辩捷,尤善仓卒属缀,有所造作,援笔可待”。他最为当时人称道的文章是《三月三日曲水诗序》,北魏的使者认为超过颜延之,可以和司马相如的《封禅书》相比。明代张溥也称其“词涉比偶,而壮气不没”(《王宁朔集》题辞)。其实这是一篇典型的应制之作。他又曾和沈约、谢朓、周颙等一起,创建讲究声律的新变体,即永明体诗,推动了诗歌形式的发展。他的诗音韵和谐,“词美英净”(《诗品》),如“林断山更续,洲尽江复开”(《江皋曲》),“坐销芳草气,空度明月辉。嚬容入朝镜,思泪点春衣”(《古意》)等诗句,颇有风韵。后人常把他的诗和谢朓诗相混,可见其成就虽然不如谢朓,但诗风确有共同之处。
王融是怎么死的?和杨修一样恃才傲物
王融是南齐时期一位才情过人、能言善辩的读书人,他成名很早,才27岁就被南齐废帝萧昭业诛杀。王融的家乡在琅邪临沂(今山东境内),他的父亲叫王道,曾任庐陵内史。母亲谢氏是临川太守谢惠宣的女儿,是极其明贤慧的妇人王融小时候读书认字都是母亲教的从小起,王融就显示出少见的聪慧,书只要看一遍就能记得,所以他的知识很渊博。
十几岁时,因为写得一手好文章中了秀才主融的父亲是个老实巴交的读书人,仕途不顺,官运一向不好,最终也下过做到内史,家境也因此比较贫寒。王融对这件事情自小就耿耿于怀。二十岁出头,他就立下了要振兴家业的志愿,特意写了一道言辞恳切、文采出众的奏章给世祖,请求加以考察他的学问。萧赜认为这个年轻人也有出息,便提拔他做了朝廷的秘书。永明九年(公元492年)品月三日是王融大出风头的子。这一日萧藉在芳林园大宴群,让王融即兴写了一篇文章《水诗序》。这篇文章使用的词藻极为富丽,人们争相传阅,没有说不好的。萧赜自然也龙心大悦。
因为王融一向有辩才,遇事脑筋转得快,萧赜就派他去负责接北方来的使者。有一次,北魏派了房景高、宋弁二人出使南齐,由王融接待他们。这两个使者见了王融显出有点惊讶的样子。宋弁开口就问道:“请问阁下有多大年纪?”王融当时刚过26岁,这样年龄的官员在朝廷里并不多见。为了显得自已老成些,王融故意绕了一个弯回答说:“五十这个岁数,我早就过了一半啦。”宋介又对王融说:“我在北方听说阁下曾经写了一篇好文章《曲水诗序》。”这时房景高也凑上前来说道:“听说阔下这篇文章比颜延之那篇作得更好,可不可以给我们拜读呀?”那么颤延之是什么人呢?他是刘宋朝的诗人,字延年,与王融籍贯一样,都是琅哪临沂。在宋朝官至金紫光禄大夫,他小的时候生活很贫苦,也非常爱读书。长大作了官以后,屡次冒犯朝廷显贵。他与宋朝名士谢灵运齐名,世有“颜谢”之称他写诗也特别喜欢使用华丽的词藻,还很喜欢掉书袋(引用典故)。他也曾经以《曲水诗序》为题,写过一篇极好的文章。现在,北朝使者如此称颂王融的文采,王融当然也很高兴,就把《曲水诗序》拿出给二人看。第二天,宋弁在瑶池堂里遇见王融,就恭维他说:“从前人们看司马相如《封禅》这篇文章,就可以从中了解汉武帝的德行。今日拜读阁下的《曲水诗序》,也可以想见齐王的圣明。”王融摆了摆手谦逊地说:“皇家圣明是不错,但哪里敢和汉武帝相比?我的文章就更不能和司马相如相提并论啦。
虽然北朝使者说了不少好听的话,但是这次作为礼物送来的马实在太糟糕了,世祖萧赜极为不满。于是王融不再谈论其它话题,开门见山地问宋弁:“秦(今陕西、甘肃一带)酒不上一般的劣马。做这样的事情,很难让别人信服。天下有目共的誓言你们将置之何处?难道从前健硕的良马都已经绝种了么?”宋弁辩白说:“我们不该承担虚伪的坏名声。这些马只是不习惯南方的水土罢了。”王融又责间他说:“想当年周穆王曾经乘坐马车走遍天下,日行千里。如果依你之言,马的习性会因地域不同而变化,那么即使有造父(人名,相传为古代善于驾车的人。)这样优秀的驭手驾车,周穆王想要周游天下也是不能够的了?”宋弁抓住机会反问道:“阁下对千里马怎么会有这样浓厚的兴趣呢?王融不慌不忙地回答:“贵国对马的优劣难道没有兴趣吗?彼此相同罢了。如果有好马能够日行千里,圣上必定亲驾鼓车出征。宋弁假装叹了一口气,说:能够亲自驾鼓车的啦。”既是这样,看来贵国君是不,王融话锋一转,笑着对宋弁说:“我们之所以收下这些劣马,也是因为郭隗(ku)的故事。”(郭隗是战国时燕国人。始”昭王即为他筑宫而尊他人才,向他问计。他说:“请先白抛为师砖引玉的意思。)这句话说于是乐毅等相继而至完宋奔没有办法回答了,只好沉默。
王融自恃才气很高,满有把握地认为自己30岁以内就可以得到公侯的爵位。可是最后却是死在这份才气上面。他和世祖的第二子竟陵文宣王萧子良交情特别深厚。萧子良在萧横的23个几子中是比较有才情的一个。他不喜欢争权夺利,平素最愛结交一些文人雅士,对他们都很恭谨有礼。南齐有才学的人很多都是他的座上客,王融也是其中的一位。萧子良经常于夏日的夜晚在庭院里招待来访的文人雅士,摆上瓜果什么的,清淡又雅致。
一群人就边吃边聊,说各人的文章心得或是趣闻轶事等等。萧子良还很笃信佛教,曾好几次在他的部园公开斋戒,还率领大批朝臣和僧侣举行法事。曾经有人指责说他失了宰相的体面。可是大多数人还是称赞他做人有德行。王融因为才思敏捷受到萧子良的另眼看待,他们很快相处得像亲兄弟一样。王融经常在萧子良处练习骑马。凭着萧子良的眷顾,王融结交了大批朋友,暗地里还召集了不少幕僚。永明十一年(公元435年),世祖萧赜病重,诏令第二子萧子良入延昌殿侍奉医药。萧子良进殿以后,经常在太祖近旁诵经,日夜都在股里。连太孙萧昭业也只能隔一天进殿一次。
这种特殊的恩宽,使得殿外一大批官僚们都认为萧子良准是新皇帝啦。这天蕭聩一口气没接上来,暂时闭过气去。几乎所有的人都以为他死了。这时只有萧子良在麋内,如果萧就此死了,很有可能继位的就是萧子良。王融在殿外就开始了行动,他身着戎装,领人守在中书省大门那儿,把郁林王萧昭业的甲仗拦在门外不给进。文武百官也都更换了朝服在殿外守候可是在这个关键时候萧蹴又突然苏醒,开口就问太孙在哪里要召萧昭业入殿。事态发生了重大变化,萧子良和后来的高宗萧鸾同受顾命之职,辅助萧昭业登基。这一下王融可傻眼了,他灰心丧气地换下戎装,国到自己的住所,叹道:“萧公误我。”他知道自己不会得到善终,因为做下的一切已经没有办法再挽回了。他就留在府中坐等消息。
萧昭业确实没有放过王融,他对王融在中书省门前差辱他的事情没齿难忘,刚举行完登基大典就决定把王融置于死地。他发派宫廷侍卫去王融家里把他提拿起来,关在监狱里,随即责令中丞孔稚珪写了一份奏章,罗织王融的罪名之后,诏令王融在狱里自尽。临死,王融怀着非常遗憾的心情说:“我如果不是为了百岁老母,当吐一言。”王融想说而又没有说的,是郁林王萧昭业在东宫做皇太子时犯下的过失。他担心祸从口出,殃及全家人,所以最终还是什么都没说。这一年,他王融被捕之后,他的朋友们相继为他去北寺祈求佛祖庇佑。王融也曾经对于继续活命抱有一线希望,他从监狱托成疾,再也无力出面营救王融了。王融死后不久,他也病逝。
中国古代第一励志哥王融:三十岁以内完成宰相梦
古人爱功名,但镜花水月,大多不易得,那就走励志路线吧。不管是高富帅,还是屑丝,镰刀在青石蹭蹭,弄出点动静,就算青史留名了。成则固喜,败也认命,平凡人生,就此多出几分奇崛。
王融投胎有术,是东晋名相王导的七世孙。虽是钟鸣鼎食之家,奈何到父亲这一代,已是日薄西山。不过,凭自己的才学、胆略,王融有信心,能让王家东山再起。为此,他不怕世俗白眼,高调励志:“三十内望为公辅。”
这蓝图太阔大,使他自己再无退路。他虽不是草根,但祖宗留下的人脉早已消耗殆尽。要想上位,只能凭运气毛遂自荐。所幸他文章好、口才好,齐武帝一高兴,任他为秘书丞。官虽不大,却可以宦海扬帆了。
只是,要想博得领导的进一步认可,必须头脑活络,整点业绩才行。这个对王融倒不成问题。
齐武帝想收复北方失地,让人画《汉武北伐图》,以察众意。王融心领神会,提笔上疏,论证北伐的正义性、迫切性、可行性,顺便推销自己:偶是集军事、农桑、法学、儒学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啊!
齐武帝游园,众臣随侍,王融当然也在其中。齐武帝兴起,正欲临风抒怀,王融早把应制诗《三月三日曲水诗序》呈了上去。清词丽句既挠且拍,恰到好处,吸尽了眼球,出尽了风头。
北魏使臣来访,由于涉及天朝威仪,连大诗人谢眺都不敢接招。此时,王融的口才派上了用场。他不卑不亢,一番外交辞令娴熟自如:对方恭维他和齐武帝,他淡然置之;对方要以驽马充良马交易,还振振有辞,他一一驳之,进退有据,落落大方,为齐武帝赢足了外交面子。
王融的业绩虽直线上升,但由于年轻,起步又低,官衔进步不快。一开始是秘书丞,后来转到司法机关,再后来任中书郎。如此按部就班地升迁,要在30岁之前做公辅。恐怕他要等得花儿也谢了。他忧形于色,或抚几长叹,或借题发挥,慨叹岁月蹉跎,功名难就。
坐火箭的机会终于来了。北魏入侵,齐武帝次子竟陵王萧子良奉诏招募人才。萧子良有经纬之才,并体恤百姓,有明君之风{又是个文青,开创竟陵派,将王融、谢眺等一千才子纳入彀中,端的是个好领导。
其时形势微妙:齐武帝病恹恹,太子早逝,太孙耽于游乐,玩世不恭;宗室在一旁磨刀霍霍,觊觎皇位。风雨如晦之际,萧子良无疑是中流砥柱。
“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何况萧子良有明君的范儿,又对自己不薄。思忖一番,王融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萧子良:跟着他干,才能实现自己的励志人生。于是,王融走进萧子良的军营,为其草拟纲领,为其选募英才,为其肝脑涂地,以报知遇之恩于万一。
一旦有了军队,有了纲领,有了领导权和决策权,没有一点想法是不可能的。这想法萧子良当然有,文治武功,他都不弱。但他太优柔寡断,反倒是王融等不及了:自己已近而立之年,照这样的进度,自己的励志人生就成了空谈,别说三十内为公辅,不为鱼肉就不错了。
王融加快了步伐,为主子尽职尽责,为自己尽心尽力。到了最后,萧子良频频缺席,政变简直成了王融一个人的独舞。
武帝病危,王融草拟诏书,派萧子良军队守卫宫门,抵挡东宫太孙的卫兵,意图矫诏立萧子良为帝。谁知萧子良的堂叔见宫门紧闭,连自己这个托孤重臣都进不去,知道有人要政变,大喝一声“皇帝诏见我”,强行闯入宫中,拥立皇太孙为帝,同时命令手下“扶出子良”,命其为辅政大臣。于是,王融的命运尘埃落定。
王融在狱中,还巴巴地指望萧子良能罩着他,捞他一把。但萧子良此时自身难保,急于漂白自己尚且不暇,焉能顾得上他。
萧子良临阵怯场,是缺乏胆略,更是缺乏准备。其实,从阴谋废立的整个过程来看,王融才是真正的主演,从策划、统筹、实施……除了结果,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之中,萧子良只是应应景,跑跑龙套客串一下而已。
王融死时,年仅26岁。临死前方顿悟:是萧子良误了他。
其实,聪明如他,怎会不知道,不是谁误了他,断送他生命的,恰恰是他引以为豪的励志人生。但他是堂堂男儿,怎能出尔反尔?于是,萧子良就成了他的借口和遮羞布。
励志至死,是王融的悲剧,却是一个时代的闹剧。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