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名:王氏
别 称:王恭妃
所处时代:明朝
民族族群:汉人
出生地:河北张家口怀安县左卫
出生时间:嘉靖四十四年正月十七日(1565年2月27日)
去世时间:万历三十九年六月十六日(1611年10月18日)
住 所:东六宫之一的景阳宫
坟 墓:定陵
儿 子:明光宗朱常洛
女 儿:云梦公主朱轩嫄
全 谥:孝靖温懿敬让贞慈参天胤圣皇太后
贵妃谥号:温肃端靖纯懿皇贵妃
位 分:宫女→恭妃→贵妃→皇贵妃→太后
从宫女到皇太后的传奇:朱常洛生母王恭妃简介
孝靖皇后王氏(1565年2月27日-1611年10月18日),宣府都司左卫人(原属河北宣化,现属河北张家口怀安县)。明神宗之皇贵妃,明光宗、云梦公主朱轩嫄之生母。
初为宫女,万历十年封恭妃,三十四年晋封皇贵妃,三十九年九月去世。其孙明熹宗登极后,追封她为皇(太)后。
从宫女到皇后,听起来位极尊贵,其实由于群臣和太后三十多年来一直坚定的支持她的儿子立为皇太子,违背了明神宗本人的意愿,王氏生前遭到百般摧残,凄惨一生;始终受到丈夫冷落、宠妃迫害、奴才欺凌,长期被幽禁;最后哭瞎双眼,悲愤而终。
以孕封妃
王氏出身于中下级军官家庭,父亲王朝窭,在女儿未被选入宫之前考中武举人,官任锦衣卫百户(正六品)。隆庆二年,也即王氏3岁时,家从左卫迁到京城。王氏生于嘉靖四十四年正月二十七日寅时。万历初年,朝廷为明神宗皇帝大婚,在民间大范围选美,13岁的王氏顺利通过前几关选美入宫,但是没能进入前三名。选美前三名中的王喜姐被钦定为皇后,另两位女子分别册为刘昭妃(宣懿太妃)、杨宜妃。落选的女子一部分按规矩遣返回乡、一部分条件较为出色者则留宫成为宫女。王氏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于万历六年二月初二日(1578年)分配到慈宁宫,侍奉明神宗的生母李太后(孝定太后)。
三年后,16岁的王宫女偶然被皇帝遇见,"私幸之",事后赏给她一付头面(首饰)。王宫女因此怀了身孕,但不敢明言。后因身形变化被李太后看破。太后召问神宗,神宗最初想赖账,假装不知道,拒绝承认。
按照明朝宫廷规矩,皇帝的起居有专人记录在册,叫《起居注》。太后命人拿来《起居注》,对照当时日期,神宗只好勉强承认了。不过太后并没有责备他,反而安慰说:“我老了,还没有孙子,如果生个男孩,也算祖宗社稷之福。是谁生的,不必计较,你可以加封她”。王宫女因此进封为恭妃。万历十年八月十一日(1582年),王恭妃不负重望,果然生了个男孩,这就是神宗的庶长子朱常洛。
万历十二年七月庚辰她又生下皇四女云梦公主朱轩嫄,四岁病故。
母子坎坷
王恭妃先后生一子一女,实际却并不受宠,最受宠的是九嫔之一的郑淑嫔。万历十四年(1586年)正月,郑氏生皇三子朱常洵,神宗进封郑氏为皇贵妃。这就在立太子的问题上引出了麻烦。按照中国封建时代一贯的制度:“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在皇后没有生育嫡子的情况下,应立庶出的长子(或年纪最大的儿子)做皇太子,神宗自己当年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轻松获得皇位的。王恭妃生的朱常洛是庶长子,自然也应是皇太子。群臣和李太后都支持立朱常洛为太子,可是神宗不喜欢王氏母子,郑贵妃又总想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因此立太子的问题,迟迟不能进行。
围绕这个问题,大臣们与皇帝斗了15年,期间发生很多事情,大案迭起,政治斗争暗流汹涌。“国本之争”是万历一朝最激烈复杂的政治事件,共逼退首辅四人,部级官员十余人、涉及中央及地方官员人数三百多位,其中一百多人被罢官、解职、发配、梃杖。斗争之激烈可见一斑 。
后来,李太后得知朝廷上下舆论纷纷,不得已亲自出面干预,质问神宗为什么还不立朱常洛为太子。神宗狡辩道:“他是宫女生的,母亲出身低贱。”太后听罢此言,又怒又心酸,指着儿子大骂道:“你也是宫女生的!”神宗这才想起自己的亲娘原本也是宫女,且是泥瓦匠之女,论出身,比王恭妃可是低贱更多了。若朱常洛因是宫女生的没资格当太子,那么自己这个皇帝首先就得引咎辞职。神宗羞愧万分,无地自容。内外交困之下,他迫不得已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十月立已经年满19岁的朱常洛为皇太子。
在这15年中,王恭妃母子因受到神宗的厌恶冷落,又被盛宠的郑贵妃视为眼中钉,饱受屈辱,各方面待遇极差。比如,其一:郑贵妃提到王恭妃时,总是称其为“老妈妈”,暗行诬蔑和讽刺,甚至当着皇帝的面也如此,神宗并不加以制止,心里对王恭妃感觉更不好;其二:一直到万历二十一年二月(1593年),神宗才在大臣们一再的请求下允许已经13岁的皇长子读书,而且没过多久就长期辍读,险些让他成为文盲。其三,通过考古发掘,出自她棺椁内一把银壶,壶底刻铭文一周”大明万历壬午年(1582年)制”——可见这是她被封为恭妃的当年一直用到去世时的实物。30多年来她从宫女成为妃子再成为皇贵妃,又是未来皇帝的生母,生活上使用的器物却没有多大变化。此壶没有任何装饰,不仅比不上妃嫔墓出土的器物,甚至还没有民间富裕人家出土的器具精美。另一件出自她棺椁内的镀金银盘,也满是破洞和缺口......
不过作为母亲,王恭妃更在意的是自己的儿子。她对儿子的安全极为担心,一直到13岁母子还一同起卧。万历二十二年,郑贵妃无端污蔑皇长子喜欢和宫女嬉戏,已不是处男。神宗派使者前去验视。王恭妃大哭:“十三年来我同儿子一同起卧,不敢有丝毫的疏忽、不敢离开半刻,就是怕有变故,我的忧惧今日果然应验了啊!”使者不敢隐瞒,如实禀报神宗,皇长子的清白才算保住。
这一切,《先拨志始》以一句话概括为:“光庙诞生,一应恩礼俱从薄"。朱常洛赖嫡母王喜姐、祖母孝定太后李氏的多方关照调护,终得以平安长大成人。
有名无实
儿子当了太子,但是王恭妃依然盼不到出头之日,她被幽禁在景阳宫,整整十年不能与儿子见面,晋封就更谈不上了。
直到万历三十三年(1605)十一月,万历三十四年,朱常洛的妾侍王氏生下皇长孙朱由校(日后的明熹宗),太子有了儿子、神宗有了孙子,而且朝臣们多年来的谏言力争,民间也议论纷纭,神宗才借着给母亲加徽号的机会,顺便将王氏晋封为贵妃、皇贵妃。成为皇贵妃,听起来位极尊贵,其实因为皇帝的冷落,她凄惨的日子并没有什么改变,有名无实,始终受着迫害,一直被幽禁着,叫天不应、叫地不灵。在她身患重病时,神宗也没有去看望过她。
万历三十九年(1611)九月九月十三日,王贵妃病危。朱常洛请旨见母亲一面,神宗同意了。但是当太子心急火燎赶到母亲居所时,景阳宫依然深锁不开。太子无奈,只得找太监拿来钥匙,破锁而入。 临终时,王氏终于见到了自己的儿子,可惜早已双目失明。她伸出手抚摸着儿子的衣服,百感交集,凄然泪下:“你终于长大成人了,我死而无恨!”。母子俩抱头痛哭,太子的侍从们也纷纷落泪,大伙哭的头都抬不起来。当日酉时(下午5 时正至下午7 时正),王氏气绝而死。可怜这位宫女、皇贵妃,在深宫中苦熬了近30年,却始终没有盼到出头之日,就这样离开了人间。
以上是《明史》和《明史纪事本末》记载的她死前情景。而《先拨志始》根据外戚王升的叙述所记载的情形,则更为凄惨:临终前,母子见面本欲有话说,但王氏察觉到屋外有人,低声提醒道:“郑家有人在此”。于是直到咽气而死,母子俩默默相对痛哭,不敢说话。郑贵妃派的人一直等到王氏气绝,才允许太子给母亲收敛。
后事不顺
王氏生前受到百般摧残,后事也不顺当。神宗对她择地安葬之事,是极为刻薄的,依照他的本意,草草埋葬了事。但大臣们不服。
首辅沈一贯、大学士叶向高数次上折,言儿子是太子,葬礼应当按明世宗皇贵妃王氏(庄敬太子生母)的规格办理。神宗却欲按明世宗皇贵妃沈氏(未生育子女)的规格办理,一再拖延。 最后还是按前朝未生育子女的沈皇贵妃的礼仪办理了。当时正值八月,天气炎热,棺椁又经十个月的停放,尸体早已腐烂不堪。
王氏葬在明十三陵陵区内东井左侧的平冈地,谥“温肃端靖纯懿皇贵妃”。神宗不派人守坟,也不拨给守坟的费用。直到万历四十三年五月,轰动朝野、企图打杀太子的“梃击案”爆发,凶手张差供出自己是受郑贵妃手下的太监庞保、刘成指使的,还牵扯上邪教红封教。舆论激愤,时人皆怀疑是郑贵妃及其兄弟主使谋杀太子。太子的处境受到普遍关注。郑贵妃慌了,哭求于神宗。为替郑贵妃开脱,二十多年没有上朝的神宗破例上了一次朝。他一面要郑贵妃放低姿态亲自去恳求太子,一面命令对太子有调护之恩的嫡母王喜姐给太子做思想工作,要太子不要牵扯郑贵妃;一面自己出马给太子施加压力,让太子表态,安抚百官。最后只处死张差和郑贵妃名下的庞、刘二太监,草草将此案了结。为平息舆论的愤怒,这才在当年六月旨下礼部:“给皇太子母坟户三十名,园地二十五顷,以供香火。”
万历四十八年(1620 )八月,神宗驾崩,太子朱常洛登位当了皇帝。他首先想到的就是按制度追封自己的母亲为皇后。不料,朱常洛只做了一个月的皇帝就在“红丸案”中不明不百的死去,他死后宫廷又发生了“移宫案”,因此直到王氏的孙子明熹宗朱由校登基后,才正式追封自己的祖母为孝靖皇太后,又从东井把棺椁迁来,与明神宗和孝端皇后王氏一起葬入定陵的地宫内。全谥为:孝靖温懿敬让贞慈参天胤圣皇太后。神主奉祀于奉慈殿。
为什么说王恭妃是历史上对皇帝最严厉的皇太后?罚明神宗长跪,动辄写检讨
朱翊钧曾经心血来潮,睡了慈圣太后宫中一个王姓宫女,播下龙种怀孕了,然而这神宗根本不喜欢这个王氏,因为岁数比神宗大,就不承认。
后妃参政、议政、掌政,一直以来处于禁止的地步,但还是涌现出一批后妃向封建男权社会发起挑战,同皇帝一起治理国家,有临朝听政的,有私下建言的,做出不同寻常的业绩。
明代穆宗朱载垕(hòu,古同“厚”)没当皇帝时,就有一个宠姬李氏,为他生了一个儿子朱翊钧。
(一)母以子贵,昔日宫女摇身变为垂帘听政皇太后
朱载垕登基后纳另一个李氏为皇后,生有一子朱翊釴(yì,一种鼎),便立为太子,可这太子5岁就夭折了;于是,朱载垕就又立妃子李氏的儿子朱翊钧为太子。
谁也没有想到正值壮年的明穆宗朱载垕死了,朱翊钧还是一个九岁的娃娃即位当了皇帝。
其母位仅贵妃,因儿子当了天子,自有善于迎奉拍马的大臣振振有辞地为李氏争名分与地位。
依照惯例,新皇帝登基,必尊称父皇的皇后为皇太后,如果皇帝不是皇太后所生,则尊自己生母为太后,这是很有区别的,表示地位的尊卑不同。
朱翊钧年幼当了皇帝,宫中有个叫冯保的太监为巴结朱翊钧生母李氏,就找到有说话权力的大学士张居正说:应该廷议,可以尊先皇皇后李氏为“仁圣皇太后”,皇帝生母李贵妃为“慈圣皇太后”;“仁圣”住慈庆宫;“慈圣”住慈宁宫,这样就摆平了,没有了尊卑区别。
这张居中思考了一下,觉得主意不错。经廷议立李贵妃为“慈圣皇太后”,李皇后为“仁圣皇太后”,由此张居正得到重用和信任。这样一来,“慈圣皇太后”就名正言顺地因为明神宗朱翊钧年幼,施行“垂帘听政”。(后来的慈禧就是效仿明慈圣皇太后的)
(二)严管未成年人的皇帝明神宗
明神宗朱翊钧年幼贪玩,慈圣太后便对他管教十分严厉,每天早上都要到神宗寢室叫他起床,一直看着他乘辇去早朝;宫中太监随时向她报告小皇帝的一举一动。读书不认真,就罚他长跪反省;当老师给神宗讲完课,慈圣太后一定要亲自听他复述一下老师所讲的内容。
随着神宗渐大,慈圣太后并没有放松管教。有一次神宗喝醉了,叫侍儿给他唱流行歌曲助兴,然而这侍儿不会流行的,只懂雅乐,他不由大怒,取剑就砍,左右连忙劝解,这神宗不依不饶,割下侍儿的头发才放过。
第二天这事就传到慈圣太后耳中,她立马召见辅政大臣张居正,安排写一篇劝谏神宗举止行为不可放荡的上疏,呈给皇上,同时命令神宗听了谏疏要亲自写篇“罪己札”,检讨自己,并且让神宗长跪于地,听她严厉训斥,使神宗痛哭流涕,深刻反省后才算作罢。
(三)明神宗睡了宫女赖账,太后严加训斥
朱翊钧曾经心血来潮,睡了慈圣太后宫中一个王姓宫女,播下龙种怀孕了,然而这神宗根本不喜欢这个王氏,因为岁数比神宗大,就不承认。
慈圣太太后就取过皇帝的“起居注”,证明此事,并且劝慰道:“儿呀,我已经老了,还没有抱上孙子,这个王氏如果将来生了男孩,那是祖宗社稷之福。从来母以子贵,不要因为王氏是宫女就不认自己的骨血呀!”
迫于慈圣太太后压力,神圣不得不封这个王氏为恭妃,给他生下一个儿子,叫朱常洛,是为皇长子(也就是后来的明光宗)。
明神宗宠爱的是郑贵妃,也生了皇子朱常洵。他想让郑贵妃所生的朱常洵为太子,还不喜欢朱常洛。
慈圣太后要立朱常洛为太子,神宗说:“常洛是宫女所生!”
这话一下触动慈圣太后,她也曾经是宫女呀,不由大怒:“难道你忘了?你就是宫女之子!”
神宗知道自己的话伤害了母亲,赶紧跪下,在立太子问题上不敢再有异议,朱常洛被立为太子,朱常洵被封为福王。
慈圣太后于明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去世,可以说慈圣是一个成功的“垂帘听政”者,后世的慈禧就是效仿慈圣。
《明史 • 后妃传》中说:“后(指慈圣)性严明,万历初,政季任张居正,综核名实,几于富强,后之力居多”。
后妃主持朝政,干涉朝政,要有明确的政治意识和超凡的才干,真正做到为祖宗的基业、为社稷的安危,显示出女性独尊的变奏曲的风采。
王恭妃的儿子是太子,为什么她却被皇帝冷落软禁,哭瞎双眼,凄凉病故
万历六年,万历皇帝才十五岁,太后为他举行大婚,娶了一后二妃―――皇后王氏、刘昭妃和杨宜妃。但这三个女人并不让他满意,都是包办婚姻,不是真爱,而且杨宜妃两年后就薨逝了,只剩下王皇后和刘昭妃了。
万历九年(1581年),万历皇帝到慈宁宫向李太后(他的生母)请安,看到李太后的宫女王氏长得美貌如花,于是就一时兴起宠幸了她,过后就把这件事给忘记了。
万历皇帝宠幸王宫女时,王皇后已经在孕在身,而刘昭妃本来就不招皇帝喜欢,所以万历皇帝很寂寞,他宠幸王宫女只是因为寂寞,不是因为爱。
虽然王宫女长得很漂亮,可是皇宫里从来不缺少美女,万历皇帝还是个要面子的人,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因为寂寞而临幸宫女的事。
可是王宫女偏偏生育能力好,一举中标,怀孕了。太后身边的宫女怀孕,太后自然过问,王宫女说出实情,李太后就问万历皇帝,万历皇帝想赖账,不承认有此事,可是皇帝身边的太监是要帮他记起居注的,已经把这件事记下了,皇帝想赖账也赖不成。
李太后对万历皇帝说:“我老了,还没有孙子,如果生个男孩,也算祖宗社稷之福”。
万历十年(1582年)六月十六日,王宫女被封为恭妃。同年八月十一日,王恭妃不负众望,生了个皇子,这就是明神宗的第一个儿子,庶长子朱常洛。
万历十二年(1584年)七月,王恭妃又生下皇四女云梦公主朱轩嫄。云梦公主朱轩嫄六岁就病故了。
王恭妃始终不得宠,在皇宫里,并不是长得漂亮又会生儿子就会得宠。皇宫里相貌漂亮又能生儿子的妃子多着呢,没有心计和魅力是迷不住皇帝的。
万历十年,美女郑氏进宫,成为万历皇帝的宠妃,这就是郑贵妃,从此王恭妃的劫难就开始了。
郑氏不但长得妩媚动人,而且和万历皇帝特别投缘,她敢和万历皇帝开玩笑,万历皇帝却不生气。郑氏不但相貌漂亮,讨人喜欢,而且还会生儿子。郑氏为万历皇帝生了两儿两女,她很想让她的长子(万历皇帝的皇三子朱常洵)成为太子。
万历皇帝自然想让自己宠妃的儿子当太子,反正王皇后生了一个女儿后就不再生育,没有嫡子,当然皇帝有权选自己最心爱的庶子当太子。可是李太后和大臣都不同意。
大臣的意思是无嫡立长,就立王恭妃生的长子。而李太后自然偏心曾经是自己宫女的王恭妃,希望王恭妃的儿子为太子。
但是万历皇帝既不喜欢王恭妃,也不喜欢王恭妃生的皇长子,于是大臣和皇帝开始僵持。围绕皇太子的册立问题,大臣们与皇帝斗了十五年,这个事件被称为“ 国本之争”。
国本之争是万历共逼退首辅四人,涉及官员人数三百多位,其中一百多人被罢官、解职、发配、梃杖。斗争之激烈可见一斑 。
支持皇长子的李太后质问明神宗:“满朝文武屡屡上表请求立皇长子为太子,你为何老拖着?”。
万历皇帝理直气壮地说道:“他是宫女的儿子。”
李太后大怒,说:“你也是宫女的儿子!”
万历皇帝吓得赶快下跪给李太后请罪。原来李太后也是宫女出身,还是泥瓦匠之女。
如果宫女的儿子不能当皇帝,那万历皇帝就应该引咎辞职,万历皇帝不想辞职,只能向母亲请罪了。
最后的结果就是万历皇帝疲惫了,立了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
虽然王恭妃的儿子朱常洛当了太子,可是万历皇帝更加讨厌王恭妃,不但冷落她,还不准太子和她随便见面。
在朱常洛当太子之前,王恭妃和儿子朱常洛同居景阳宫,王恭妃和儿子相依为命,一直到儿子13岁,母子还一同起卧。但儿子当了太子,母子却不能相见了,她被幽禁在景阳宫,整整十年不能与儿子见面。
郑贵妃进宫三四年就封了皇贵妃,而王恭妃是太子的生母,却连个贵妃都当不上。直到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王恭妃已经有了孙子,万历皇帝才在大臣的要求下,晋封她为贵妃,同年被封皇贵妃。
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九月十三日,王恭妃病危。太子朱常洛请旨见母亲一面,万历皇帝同意了。
当太子赶到母亲居住的景阳宫,却看到宫门深锁不开。太子只得找太监拿来钥匙,破锁而入。
王恭妃在临终时,终于见到了自己的儿子,这时她早已双目失明。她百感交集,泪如雨下,却欣喜地说:“儿长大如此,我死何恨!”。
太子的生母王恭妃在深宫中苦熬了近30年,在冷落孤清中病故。
万历皇帝对王恭妃竟然不予厚葬,草草安葬。等到万历皇帝驾崩后,王恭妃的儿子太子朱常洛(明光宗)即位也没有来得及追封王恭妃,因为朱常洛在一个月后驾崩,王恭妃的孙子明熹宗登基后,追封王恭妃为皇后。
王恭妃这一生,不知道是幸运还是不幸,因为皇帝的一时兴起,宠幸了她,她就怀孕了,由宫女升为妃子,而她的儿子、孙子还当了皇帝,这应该算是幸运。可是她一生却在冷落中度过,没有尊荣和丈夫的爱怜,也应该算是不幸。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