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吴应熊
国 籍:中国清朝
民 族:汉族
出生日期:1634年
逝世日期:1674年5月18日
职 业:额驸、少傅兼太子太傅
封 爵:三等子爵
祖 籍:江南高邮(今江苏高邮)
配 偶:建宁公主
追 谥:孝恭皇帝
吴三桂之子吴应熊简介
吴应熊,吴三桂之子。祖籍江南高邮(今江苏高邮)。1644年,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入关前,多尔衮同意将建宁公主嫁给吴应熊。1653年,由昭圣皇太后主婚,吴应熊与建宁公主成婚。由于多尔衮对吴三桂存有戒心,因此透过政治婚姻,使吴应熊以额驸的身分留居京师,实为朝廷人质。1654年,授应熊三等子爵,顺治十四年加少保兼太子太保。1668年,晋少傅兼太子太傅。1673年十二月,吴三桂起兵反清的消息传至北京,吴应熊被捕入狱;明珠建议将吴应熊和吴世霖处死。1674年四月十三日,“吴应熊及其子吴世霖处绞,其余幼子俱免死入官”。吴世璠即位吴周皇帝,追谥其为孝恭皇帝。
吴应熊 (1634—1674年5月18日),云南平西王吴三桂之子。吴三桂因擒杀南明永历皇帝,将其赶出云贵,逃往缅甸,一举平定了西南,立下大功,被清廷封为平西王,奉命永镇云南,兼辖贵州。
由于他兵精将壮,实力雄厚,威震朝廷,为清廷所忌。于是多尔衮为媒,将皇太极的女儿和硕公主下嫁吴三桂儿子吴应熊,封他为"和硕额驸",加少保兼太子太保衔,头衔是不少,不过必须长留在北京,实际是作为人质,挟制吴三桂。 反清前夕,吴三桂曾派密使到京,准备接回儿子。不料吴应熊不肯回昆明,并把康熙将提前削藩之策通告吴三桂,还让使者将大儿子吴世璠秘密带出京。故而1674年四月十三日(5月18日)吴应熊和次子吴世琳均被康熙诛杀。吴应熊儿子吴世璠即位吴周皇帝,追谥他为周太宗孝恭皇帝。
妻子建宁公主
建宁公主(1640-1703) 皇太极第十四女,其母为皇太极庶妃察哈尔部蒙古奇垒氏。初号和硕公主。顺治十年(1653)13岁时嫁给平西王吴三桂之子吴应熊。十四年晋封为和硕长公主。十六年(1659)十二月被封为和硕建宁长公主,后改为和硕恪纯长公主。吴应熊与公主婚后,顺治十年(1654)授三等子爵,十四年加少保兼太子太保,康熙七年(1668)晋少傅兼太子太傅。十四年因其父吴三桂反叛清廷,同其子吴世琳皆被清廷处死。
质子外交
皇帝、军阀将自己的子女、妻子等亲近家属送到国外,主要是敌对国家,在战略上形成外交妥协。
质子外交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外交策略。一般多见于小国表示对大国的臣服,从此外交上处处受制于敌国。
根据清史稿上记载,皇十四女(1641一1703):和硕长公主。皇太极之第十四女。其母为皇太极庶妃察哈尔部蒙古奇垒氏。初号和硕公主。顺治十年(1653)13岁时嫁给平西王吴三桂之子吴应熊。十四年晋封为和硕长公主。十六年(1659)十二月被封为和硕建宁长公主,后改为和硕恪纯长公主。吴应熊死后,康熙皇帝经常下诏慰藉公主,谓其“为叛寇所累”。四十三年(1703)公主去世,时年63岁。历史上皇太极的共有十四个女儿,建宁公主是最小的,年纪比康熙大不了十三岁。她生母是庶妃,因此可能不太得宠,皇太极二女马喀塔、四女雅图、五女阿图都有留下名字来,建宁却没有留下名字。又嫁给清廷深为忌惮的吴三桂之子,那时她才13岁,这一辈子就注定是悲剧了。
文学形象:
《鹿鼎记》中的吴应熊
吴应熊——二十四五岁年纪,相貌甚是英俊,步履矫健,的确是将门之子的风范。
韦小宝第一次遇上吴应熊便是在康亲王的宴上。虽说是第一次见面,小宝除只知他是平西王之子外,也无所了解,却早从索额图那里了解到所谓的“敲竹杠”的方法。而吴应熊对小宝却早有所闻,甚至可以说相当了解了!于是恭维自然少不了,口齿伶俐的他,一番歌功颂德令小宝不由地飘飘然。“敲竹杠”的方法果然很有用,收到了价值不菲的礼物,心中不胜开心,自言自语。定觉得“大方”的吴应熊是个敲竹杠的好对象!
韦小宝第二次见吴应熊可是奉旨去发财的。刺杀皇帝毕竟非同儿戏,吴应熊自然更要好好巴结,一字一句都小心翼翼。可惜他遇上的是韦小宝,怎能令他好过?碰到刁钻的小宝,任谁都经不起吓一吓。再英俊潇洒的人遇上韦小宝这天下第一滑头,也便没了风度。纵然机智多变,却也被小宝吓得魂不附体,一连跪了好几回。方才告诉他皇帝的知道不是其所为,于是吴应熊是“又惊又喜,打从屁股眼里笑出来”。小宝这般的评价,倒也万分形象的!小宝又有了秘密一次发财的机会。
韦小宝最“恨”吴应熊定是将建宁公主送往云南之时。但却不会放过任何发财的机会——公开索取钱便可以说明!吴应熊双手奉上“零碎银子”的锦盒。可战火的硝烟也正在弥漫。这时候的吴应熊可不是单纯的送钱人,背地里的阴谋正在酝酿。聪明的韦小宝无意假扮吴应熊从罕贴摩那里了解到吴氏父子的些许秘密。为了找到罕帖摩,小吴同志引发了着火事件,疏知小宝早就知道了,哎,于是“提起右手,拇指和食指扣成一圈,在吴应熊脸前晃了几晃”这样一个照葫芦画瓢的手势可把他又吓坏了!虽然脑筋倒也动得好快,却终比不上小宝的鬼点子。但当吴进公主房间时,小宝就萌发醋意。可是谁能料想到建宁的胆大妄为呢!连小宝也没有的。天下能颠倒是非黑白的也莫过于他了,这次却只须麻烦他动嘴皮子,金银珠宝便来了。只是可怜了吴,和他再回北京。
吴三桂准备起义,吴应熊便想逃走京师。谁料想那日的承诺赛马,好端端的马儿竟让小宝下了巴豆!最后也走不远,逃不了,被眼巴巴地生擒了回来。却听着韦小宝调侃,一句话也答不出来。韦小宝兴高采烈。皇帝不杀吴应熊,却成了韦小宝说好话才有的结果。功败垂成的吴应熊要忍住心中的不服,连声称谢。而小宝就可升官加爵,哈哈,天下的美事都让他占了去,而倒霉事就都发生在可怜的吴应熊身上喽!
虽说小宝与吴应熊的对手戏不多,但足以看出这天下第一滑头的厉害!这平西王之子怎是他的对手?无动声色间早以将对方击败!毫无疑问,小宝比吴应熊出彩多了!
吴三桂之子吴应熊是怎么死的?吴应熊结局怎样
吴三桂之子吴应熊怎么死的?吴应熊结局怎样
吴应熊,吴三桂之子。祖籍江南高邮(今江苏高邮)。1644年,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入关前,多尔衮为媒,将皇太极的女儿和硕公主下嫁吴三桂儿子吴应熊,封他为"和硕额驸",加少保兼太子太保衔,头衔是不少,不过必须长留在北京,实际是作为人质,挟制吴三桂,吴应熊是标准的纨绔子弟,并无多少真才实学,仗着父权为非作歹。 反清前夕,吴三桂曾派密使到京,准备接回儿子。不料吴应熊不肯回昆明,并把康熙将提前削藩之策通告吴三桂,还让使者将大儿子吴世璠秘密带出京。故而1674年四月十三日(5月18日)吴应熊和次子吴世琳均被康熙诛杀。史书记的明明白白。这个是正史!
野史上的吴应熊足智多谋,因为吴三桂反叛,被急于鼓舞士气的康熙凌迟处死于午门。
真实的建宁公主:未嫁韦小宝 为吴应熊守寡30年
嫁与额驸吴应熊后,皇十四女和硕公主与额驸吴应熊定居在京城。顺治十年(1653),额驸吴应熊被授予三等子爵。顺治十四年(1657)二月,皇十四女晋封和硕长公主。同年,吴应熊加少保兼太子太保(从一品)。顺治十六年(1659)十二月,皇十四女被封为和硕建宁长公主,后改为和硕恪纯长公主。康熙七年(1668),吴应熊晋少傅兼太子太傅(正一品)。
本来建宁公主与额驸在京师不断加官晋爵,和美度日,孰不知南疆突变起风波,康熙十二年(1673),平西王吴三桂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蓄发易衣冠,树起白色旗帜,以复明为由,挑起反清之“三藩之乱”。建宁公主的生活由此转折,落入了人生长恨水长东的窠臼。
何为“三藩”?“三藩”指的是顺治朝清廷派驻镇守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和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继茂这3位藩王。清初开国共封了4位汉臣王爵,其中,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为天聪年间即归降太宗之明朝将官,崇德元年(1636)太宗称帝时,封孔有德为恭顺王、耿仲明为怀顺王、尚可喜为智顺王,史称“三顺王”。而吴三桂则原为明朝镇守山海关之总兵,于顺治元年(1644)乞师摄政王多尔衮共同迎战李自成之农民起义军,大败李自成军后,即日“承制进三桂爵平西王”,亦即是说清廷很快就封吴三桂为平西王,授其亲王册印,并赐白银万两,良马5匹及朝衣1袭。至此,清廷所封汉人藩王达到4位。其后的顺治年间,朝廷命这4位藩王率所部绿旗兵平定四方,以辅八旗兵力之不足,并改封孔有德为定南王,耿仲明为靖南王,尚可喜为平南王。后因定南王孔有德在顺治九年(1652)亡于桂林,其子亦被害,故王爵除。余下三王,在平定各地之后即留镇一方,吴三桂称王云南,尚可喜镇守广东,而耿氏一族,耿仲明卒后由其子耿继茂袭王爵派驻福建,继为其长子耿精忠嗣王爵,遂成三藩。“三藩之乱”的罪魁祸首即是额驸吴应熊之父平西王吴三桂。三藩之中,以吴三桂势力最大,兵力最多亦最强,史界方家萧一山评论其“用人不受吏部、兵部之掣肘,用财不受户部之稽核”,仅云南一处每年耗国库之饷少则数百万,最多时达 900余万,故有“天下赋税,半耗于三藩”之说。而耿、尚二藩虽不似吴三桂之嚣张与跋扈,但亦垄断当地之大权,各为一方之患。康熙十二年(1673)三月,平南王尚可喜年老多病且受制于酗酒嗜杀之长子尚之信,故上疏请求归老辽东,留其子驻防广东。本来康熙帝亲政后,即一直将处置三藩看成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见此撤藩之有利时机,经议政王大臣及户、兵二部共同议定,降旨准尚可喜全藩撤离。此事对吴、耿二藩震动极大,两人亦立即请求撤藩,本意却是在试探朝廷之态度。康熙帝斟酌再三,最后降旨——三藩并撤。
康熙十二年(1673)十一月二十一日,吴三桂在表面答应撤藩并于当月二十四日启程赴京的前3天,正式起兵反清。一时间,时任总督、巡抚、提督、总兵等地方大员的原明朝降清之武将纷纷加入,据统计竟多达20位,使吴三桂迅速集结起14万兵力,攻占了滇、黔、湘、蜀四省,加上广西孙延龄(汉族公主孔四贞的丈夫)和福建靖南王耿精忠随之反清,六省失陷,中原动摇。吴三桂更欲裂土为王,并请西藏之达赖喇嘛为之出面调停。但康熙帝胸有成竹,不听达赖喇嘛之言,调兵遣将,精心布局,力争将战事控制在滇、黔、湘等三省之内,并为集中打击吴三桂,剿抚并用,下令停撤耿、尚二藩以孤立之。就在吴三桂自恃已占有半壁江山,长子又尚皇十四女建宁公主而为皇帝懿亲,认为朝廷必定会恩养其子吴应熊用以招抚之时,康熙十三年(1674)四月十三日,圣祖采纳诸王大臣之议,将额驸吴应熊及其子吴世霖于京师处以绞刑。清廷此举予吴三桂以致命打击,听到其子应熊及孙世霖被处决的死讯,吴三桂亦“惊悖气夺,遂底于亡”,即不久亦一命呜呼了。
从客观上讲,康熙帝此时确实不仅在政治上,而且在心理上战胜了挑起三藩之乱的吴三桂,但对于皇十四女建宁公主而言,这一切却犹如噩梦,33岁时突然就家破人亡了。从前,下嫁汉族权臣之子是清廷为了实现笼络汉臣之意,而今父债子还甚至是由孙子来还,又是清廷为巩固政权的明智之举。当其时也,康熙帝下谕旨,认为“乱臣贼子,孽由自作,刑章俱在,众论佥同,朕亦不得而曲贷之也”。将额驸吴应熊正法,为的是“以寒老贼之胆,以绝群奸之望,以激励三军之心”。如果说,作为侄儿的圣祖玄烨没有考虑过姑母建宁公主,也许是有些冤枉,因为在额驸吴应熊死后,康熙帝经常下诏慰藉公主,称建宁公主一生“ 为叛寇所累”。但事情的结果已成定局,面对丧夫失子之痛,皇十四女建宁公主该如何独处于世呢?世间但见豪气干云,谁怜儿女情长?身在其中的建宁公主恐怕只能自啖苦果,日日煎熬。此后相思之梦,尽在绞刑架下。
康熙二十年(1681),历时8年之久的三藩之乱终于尘埃落定。三藩之中,吴三桂于康熙十七年(1678)八月卒,其孙吴世璠继立。康熙二十年(1681)十月二十八日,吴世璠自杀,云南自此平定。
靖南王耿精忠参与反叛,康熙十四年(1675),其弟和硕额驸耿聚忠即尚顺治帝抚女和硕柔嘉公主者,奉命前往福建招降其长兄耿精忠时,耿精忠拒不纳。后在清军的强大攻势下,耿精忠出福州城归降。三藩之乱平定后,靖南王耿精忠的两个弟弟耿昭忠和耿聚忠共同弹劾其兄,称其不知悔改,一意孤行,不仅杀害了反对谋反的总督范承谟(清著名文臣范文程之次子)一家数十人,陈尸于道令人侧目,还因生母周氏哭阻耿精忠纠众反戈,以致最后其母被逼殒命。最为可恶的是,耿精忠还声称其祖父耿仲明当年与吴三桂于山海关曾有成约要反清复明,以贻祸祖父与手足。最后,耿精忠被清廷黜爵磔死(即五马分尸),籍没家产。其两位弟弟免议连坐,将其家属编为5佐领,归隶正黄旗汉军,福建之藩遂不复存在。
平南王尚可喜值逆藩吴三桂、耿精忠反清之时,心无二志,但虑其长子尚之信不可恃,故遣其次子尚之孝进军讨逆广东。但其长子尚之信与吴三桂同谋,受吴三桂招讨大将军之伪号,改帜易服,并派重兵把守其父所居之府幽禁之。尚可喜忧愤之下,于康熙十五年(1676)辞世。广东地方官员纷纷抵制反清,加之此时耿精忠已降,故尚之信又复降清。但此后,尚之信心怀二意,不肯出力协助剿灭吴三桂,被清廷赐死。对于尚藩建制,康熙帝准和硕额驸尚之隆即尚顺治帝抚女和硕和顺公主者,携其弟尚之孝前往广东移尚可喜之骸骨与家口迁往海州(今辽宁海城),将尚之孝、尚之隆等家下人口编为5佐领,隶汉军镶黄旗下,完成了对尚氏的撤藩安置。
因此,历史上真实的建宁公主,并没有和吴应熊虚与委蛇而嫁给“韦小宝”去快活逍遥,而是月寒日暖煎人寿,莫问当年事,因为往事不堪回首。康熙四十三年(1704)十二月,皇十四女建宁公主在熬过了30年的凄清萧索岁月后与世长辞,时年63岁。
吴应熊为什么要娶建宁公主?
吴应熊为什么要娶建宁公主?
当礼部以太后之名驾临世子府,颁旨赐婚,且命其择吉纳彩之际,吴应熊无异于听到了晴天霹雳。他早就知道他的婚姻大事多半由不得自己做主,但怎么也没有想到,竟会由太后指婚,而且还被招为额驸。做天下第一大汉奸的儿子已经够耻辱的了,居然还要做史上第一个娶满清格格为妻的汉人男子,从今以后,要每天跪着给自己的妻子请安,生有何趣?
他再一次跪在那里谢恩,麻木地想:我情愿死了。
他当然明白赐婚的真正含意:他父王吴三桂远征西南,重兵坐镇,若生异心,必对朝廷不利,但赐他为额驸,便可以把他永远留在京都以令吴三桂有所顾忌,这就跟当年多尔衮指定他为顺治伴读是一样的用意;表面上,却是在向天下人表白,朝廷视满汉为一家,把他当成了一座靶子,一面锦旗,彰显朝廷的仁政——总而言之,他不再是一个正常的自由的完整的人,他只是一个人质!一面招牌!
他穿着蟒袍补服,由赞事大臣引着在乾清门下跪领圣旨,授爵三等精奇尼哈番加少保兼太子太保——他的父亲吴三桂靠出卖国家民族换来花翎顶戴,已经够让后人蒙羞的了;而他今天,更是以出卖男人的尊严身份来换取一个太子太保的爵衔——他情愿死了!
是夜,洪承畴早已接了吴三桂的拜请信,亲自来到世子府,帮着吴应熊筹划婚礼细节,笑容可掬地道:“世侄虽然博识有为,毕竟年轻,没经过这些事。皇家婚礼又不同于寻常百姓,可不能做错一星半点,不然,本来是鸡犬升天的好事,转眼再给弄个鸡飞狗跳可就麻烦了。”说着哈哈大笑,比世子府任何一个人更兴致勃勃。
这些日子,洪承畴吉星高照,飞黄腾达,比谁都威风,比谁都兴头,简直不知道该怎么样表现自己的得意才好,帮助吴应熊筹备婚事,正是他借题发挥的好节目,因此十分尽心,举着一张单子说:“到了正日子,按礼你要一大早去午门奉进‘九九大礼’,每样礼品数都必须含九或九的倍数,包括文马十八匹,鞍辔具、胄甲各十八具,羊八十一只,酒席九十桌……估计你也准备不全这些,干脆我再辛苦些,都帮你准备好吧。还有你这里仆婢太少,将来公主进了门,怎么服侍得周全,也等我帮你多挑些仆从送来。”
吴应熊诺诺点头,面如死灰。
他像行尸走肉一般由着洪承畴帮他准备了初定礼,接着又像提线木偶般由内务府指引着参与了整个定婚礼,纳吉礼,定妆礼……
保和殿的前檐下和中和殿的后檐下分别陈设着中和韶乐和丹陛大乐,两殿之间的丹陛正中搭一座黄幕卷帘棚,名曰“反坫”,内设大铜火盆、盐碟方盘、宽桌高椅,保和殿设宴六十席,用羊63只,乳酒、黄酒35瓶,凡入宴的王公大臣、侍卫及执事官员俱身着蟒袍补服,额附近族中有顶戴的均穿朝服,由鸿胪寺堂官引导至皇太后宫门外行礼,然后都到保和殿丹陛上恭候。
吴应熊知道,那些额驸在悄悄议论自己,不无讽刺,因为他是惟一的汉人驸马,他们以为他高攀了。实则他又何尝愿意做这个驸马呢?他不在乎别人的讥讽,更不理会别人的妒羡,他的心已经死了,走在这里的只是一个傀儡,一领会自己走路叩头的袍子。
他不记得顺治在何时升座的,不记得自己是怎么样随众行礼,不记得喝了多少酒,吃了多少肉,不记得宴会上那些满族歌舞,不记得人们怎样对他奉承恭喜,不记得宴会结束后他如何到内右门外向着皇后宫的方向行三跪九叩之礼。他麻木地做着这些,灵魂已经不在身体里。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