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希罗多德
外文名:ΗΡΟΔΟΤΟΣ
别 名:历史之父
国 籍:希腊
出生地:希腊
出生日期:约公元前480年
逝世日期:约公元前425年
职 业:作家、历史学家
主要成就:西方文学奠基人
代表作品:《历史》
历史之父 古希腊著名作家希罗多德简介
希罗多德(希腊语:ΗΡΟΔΟΤΟΣ),公元前5世纪(约前480年─前425年)的古希腊作家、历史学家,他把旅行中的所闻所见,以及第一波斯帝国的历史记录下来,著成《历史》(Ἱστορίαι)一书,成为西方文学史上第一部完整流传下来的散文作品,希罗多德也因此被尊称为“历史之父”。
人物生平
希罗多德(Herodotus,约公元前484——425),伟大的古希腊历史学家,史学名著《历史》一书的作者,西方文学的奠基人。人文主义的杰出代表。
从古罗马时代开始,希罗多德就被尊称为“历史之父”,这个名称也一直沿用到今天。 大约在公元前484年,希罗多德诞生在小亚细亚西南海滨的一座古老的城市。那是古希腊人早年向海外开拓时建立的一座殖民城市。希罗多德的父亲是一个拥有豪富的奴隶主,他的叔父是本地一位著名诗人。希罗多德从小学习勤奋,酷爱史诗。当时,他们城邦的统治者是一个通过阴谋篡夺了政权的家伙。成年后的希罗多德随叔父等人积极参与推翻篡位者的斗争。斗争遭到镇压,他的叔父被杀,他被放逐。后来,篡位统治者被推翻,他一度返回故乡。不久,又再度被迫出走,从此再没有回去过。
游历
大约从30岁开始,希罗多德开始了一次范围广泛的旅游,向北走到黑海北岸,向南到达埃及最南端,向东至两河流域下游一带,向西抵达意大利半岛和西西里岛维持生活,他还长途行商贩卖物品。每到一地,希罗多德就到历史古迹名胜处浏览凭吊,考察地理环境,了解风土人情,他还喜爱听当地人讲述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他把这一切都记下来,并一直随身带着。 公元前445年前后,希罗多德来到了希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雅典。当时的雅典,经历了希(腊)波(斯)战争,政治经济都获得了高度发展,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学术文化更是称雄于希腊世界。希罗多德感到异常兴奋,他积极参加各种集会和政治文化活动,并很快同政治家伯里克利、悲剧家索福克勒斯等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一次他写的诗还得了奖。赢得了大家的赞誉。
写作
希罗多德崇拜雅典的民主政治,对于不久前结束的以雅典为首的希腊城邦,在希腊波斯战争中打败奴隶制大国波斯的侵略,十分钦佩,他不停地向有关的人打听战争的各方面情况,收集了很多的历史资料。 公元前443年春季,雅典人在意大利南部的塔林敦湾沿岸,建立了图里翁城邦,希罗多德跟随雅典移民到了那里,成了这个城邦的公民。他开始将主要精力用来写作《历史》。可惜的是《历史》并没有最终完稿,希罗多德于公元前425年离开了人间。
历史之父
在小亚细亚的西南海滨,有一座古老的城市叫哈利卡纳苏。公元前484年,希罗多德就生在这里。他的家庭是名门望族,父亲是豪富的奴隶主,在当地颇有威望。叔父是著名诗人。富裕优越的环境使希罗多德自幼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从少年时代起,就勤奋好学。特别喜爱史诗。
大约从30岁起,希罗多德开始了长期的漫游。他的足迹东至两河流域,南达埃及最南端,西至意大利半岛和西西里岛,北临黑海沿岸。他每到一个地方,就广泛了解乡土人情,细心考察文物古迹,多方采集各种民间传说,努力搜求各类历史故事。长期的游历不但开阔了他的眼界,丰富了他的知识,而且对他后来写著历史有很大帮相。
公元前447年,希罗多德来到雅典。经历了希波战争的雅典,在政治,经济方面都有很大发展,学术文化更是称雄于希腊世界。他身逢盛世,并与著名政治家伯里克利、悲剧家索福克勒斯等人结下深厚的情谊。他积极参加文化活动,写了不少诗文。受了伯里克利等友人们的鼓励,他决心写一部叙述希波战争的历史著作,传之后世。
公元前443年,希罗多德随同一些雅典人前往意大利,在一个海湾建立的新城——图里奥伊住下来,开始写他的历史著作。
所著《历史》一书,共9卷。1~5卷第28章,叙述西亚、北非及希腊诸地区之历史、地理及民族习俗、风土人情。第5卷第29章起,主要叙述波斯人和希腊人在公元前478年以前数十年间的战争。书名和分卷方法均出自希腊化时代的学者之手。该书也是一部文学作品,书中众多人物性格鲜明,语言生动,亦作《希腊波斯战争史》。在古罗马时代,希罗多德就被誉为“历史之父”。
希罗多德所到过的地方有哪些 他是什么时候开始探险旅行的
继迦太基航海家之后,有史记载的最著名的古代旅行家是希腊的学者希罗多德。他被称为“历史之父”,他是诗人帕尼亚西斯的侄子,帕尼亚西斯的诗是与荷马和海希奥德齐名的。但我们现在不说希罗多德历史学方面的成就,仅仅说他到过的地方。希罗多德出生于纪元前484年小亚细亚的格里卡纳斯城一个很有名望的大富商之家。他的家和各地的贸易往来十分密切,这使他有可能从少年时代开始就被激发起喜欢探险旅行事业。
那时候,人们对于地球的看法意见不一。毕达哥拉斯派已在宣传地圆说了,但希罗多德从不愿意参加学者们所热衷的那些争论。早在年轻时代,他就离开祖国,以详细研究那些遥远的国家。对于这些远方国家,资料匮乏、众说纷纭、矛盾诸多,更引起他的浓厚兴趣。公元前464年,20岁的希罗多德离开了格里卡纳斯。他显然先到埃及,他到过孟菲斯(汉译注:在尼罗河下游,离开罗不远)赫廖包里斯及底比斯(汉译注:在尼罗河中游,现在还保存着遗迹)等城市。这样的旅行使他获得了很多关于尼罗河泛滥的资料。他在自己的笔记里表达了有关这条埃及人民十分敬重的河流泛滥的各种见解。希罗多德说,“尼罗河泛滥时,除了一点城市轮廓,什么也看不到,城市仿佛建筑在水面上。这使人想起爱琴海中的岛屿。”希罗多德谈到埃及的宗教礼仪、祭神及布西尔市隆重庆祝埃西达女神的盛况。现在我们还可以看到这个倒塌了的城市。
希罗多德说到埃及人把野生和家养的牲畜都看得很神圣,因此十分敬重,甚至在它们死后还要举行葬礼。他如真正自然科学家那样的准确描写尼罗河鳄鱼及它的习性,也写到了如何捕捉鳄鱼的方法。大家知道,在尼罗河里有各种动物,如埃及河马、朱鹭及各种各样的毒蛇。希罗多德还描写了埃及人的家庭生活、他们的娱乐和习惯。他们有高度完善的尸体防腐措施。希罗多德说到从第一位国王孟斯开始到希罗多德时代的国家历史、埃及第四王朝之王基奧披斯统治下的金字塔的建造和莫埃里斯湖上的迷宫。该迷宫的遗迹直到1799年才被发现而打开。莫埃里斯湖是人工造成的,湖面上建造了两个金字塔。他谈到建造在孟菲斯的神殿、火神、爱色斯女神及由整块大石雕成的巨型塑像时感到十分稀奇。为了做成这个塑像,两千人在三年之中才把石块从象牙岛运到瑟斯。希罗多德详细地研究了埃及之后,又到利比亚(也就是非洲)(汉译注:那时候把非洲称作利比亚)的其他国家去了,但即使这样,这位年轻的旅行家还认为非洲不会延伸到北回归线以南。他认为腓尼基人可以走遍整个大陆,后经直布罗陀海峡回到埃及。希罗多德列举利比亚各族人民、在非洲沿岸的游牧部落和住在内地的安蒙人(斯瓦人)。非洲内地猛兽遍野。安蒙人在开罗50公里的利比亚荒漠的东北处建立了著名的安蒙宙斯神殿,
该神殿现已倒塌③。他仔细地描绘了利比亚人的生活习惯。说到这个地方生长着各种动物:凶恶的毒蛇、狮子、大象、独角兽(可能是犀牛)狒狒一种“没有头,眼睛长在肚子上的动物”,狐狸、鬣狗豪猪、野生牡绵羊、豹等等。依照希罗多德的看法,利比亚有两种民族:利比亚人和埃塞俄比亚人。他是否真的到过利比亚,历史学家有怀疑。最有可能的是他用埃及人的语言记录下详细的资料。他的确航行到腓尼基的蒂鲁,他对这里做了十分准确的描写,此外也收集了资料简单地写到叙利亚和巴勒斯坦。接着,希罗多德往南走,到了阿拉伯——这是一个被他叫做“亚洲埃塞俄比亚”的国家,位于南阿拉伯部分。他认为这是世界上最南端的有人居住的土地。他说的阿拉伯国在阿拉伯半岛上,照他的说法,这里的人民宗教意识十分浓厚。这个国家盛产珍贵的作物,可以提取乳香和没药。这位旅行家还详细地记叙了怎样从这些植物中提取这种芳香物的方法。接着,我们一下子在亚述、一下子在巴比伦,都看到他的足迹。他首先详细地描写了巴比伦的状况。
那时的皇帝就住在巴比伦已被破坏过的古都奈尼维亚。毁坏过的奈尼维亚城保留至今,它好似一个个小山丘遍布在巴格达东南78公里的幼发拉底河两岸。那时,水深流急河面宽广的幼发拉底河把奈尼维亚城分成两部分。河的一岸建造了坚固的皇宫,另一岸建造了宙斯的神殿。希罗多德说到了巴比伦的两个女皇塞美拉美斯和尼托克里斯,告诉了我们她们为加强自己首都的安全和繁荣所采取的措施。接着说到农业和手工业,说到这个国家种植小麦、大麦、小米、芝麻、葡萄、无花果及其他棕榈科作物。他用描述巴比伦人的风俗习惯,特别是他们的结婚喜庆为结束。为了搜集希-波战争的准确资料,希罗多德在研究巴比伦之后就到波斯去了。他亲自到那些发生过战争的地方,以便得到他所需要的资料。希罗多德书写这部分历史是以波斯人的生活开始的。波斯人和别人不同,他们不会给神以人的形式纪念,不给他们建造神殿,不搞盛大的祭祀,仅在山顶举行仪式。接着,希罗多德说到波斯人的风俗和爱好。他们不爱吃猪肉,爱吃水果,爱喝酒,对外国人的生活习惯感兴趣,生性开朗,尊重军人的勇敢精神,对孩子教育严格,尊重人的生活权利,甚至对奴隶。他们不能容忍谎言和赖债。他们鄙视生了麻风病的人,说生了此病就是“违反了太阳的不幸者”的证据。皮温·德·圣马丁说,希罗多德所指的印度就是今天和阿富汗毗邻的旁遮普境内五条河流灌溉的国家。年轻的旅行家离开波斯王国以后就到那儿去了。希罗多德说,印度是已知的人口最多的国家。有些定居,有些游牧。住在这个国家东部的部落不仅杀害病人和老人,而且还会吃人。住在北方的部落勇敢善战,手工艺很出名,土地里含有许多金沙。希罗多德认为印度是世界上有人居住的最东方的国家。这个国家也像世界另一端尽头的希腊国一样,享有自然界所给的最好礼物:一年四季,阳光明媚。希罗多德不辞劳苦接着来到米底亚国。米底亚人是最早挣脱亚术人桎梏的人民,创造了米底亚历史。米底亚人建起了一系列城墙包围家庭的大城市埃克伯丹(今伊朗哈马丹)。这位希腊旅行家跨过了米底亚和科尔希特的分界山脉,来到亚逊建立功勋的国家。他用自己独特的认真精神来研究这里人民的风俗习惯。
希罗多德显然十分了解里海。他说:“这个海没跟其他任何地方相通。”他还说,西边以高加索山脉为界,东边是大平原,住着马珊格答人,大概属于斯基夫人,阿莱亚斯和戴奥多莱斯·西格雷斯认为可能是赛西亚人(汉译注:赛西亚是亚洲与欧洲东南部一古地区)。马珊格答人敬仰太阳,用羊祭日。也说到流入里海的阿拉克斯河(可能是伏尔加河)后来,他到了斯基夫。希罗多德断言,斯基夫人定居在多瑙河和顿河之间辽阔的土地上,即俄罗斯欧洲部分中相当大的地方。希罗多德把处于塔纳斯河(顿河)岸边的斯基夫民族叫做最强大的民族,人口最多的民族也说到斯基夫的牧民和农民。虽然希罗多德列举了斯基夫族的各个方面,但还不能肯定他是否亲自来过这个位于于,奔德·埃夫克辛海(黑海)以北的斯基夫国。他详细地描述了这些部落的风俗习惯兴致勃勃地来到这个被称为“迎客海”的奔德·埃夫克辛海。希罗多德计算了黑海博斯波尔(汉译注: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4世纪在黑海北岸由希腊殖民地组成的国家)波罗奔基德海(马尔马拉海)、亚速海的大小,计算基本正确。他说到了流入黑海的几条大河:伊斯特尔河(多瑙河)、波利斯芬河(第涅伯河)塔纳斯河(顿河)(汉译注:准确地说顿河注入亚速海,但是亚速海和黑海是相通的,故凡尔纳时代这样说也是可以接受的)他记载了斯基夫民间的许多神话,黑库力士往往都是这些神话的主角。
他最后写到好战的亚马孙女人(汉译注:古希腊有故事传说,在黑海和亚速海岸上有个女人国;在南美洲也有传说,古时候在现在称亚马孙河流域的地方也有女人国)和斯基夫人结婚的故事。他说,照斯基夫的风俗,未杀死一个敌人的姑娘不能出嫁。希罗多德从斯基夫来到福兰克。他说,居住在这个国家里的赫梯人是勇敢善战的人民。接着,他完成了希腊的旅行,在此获得资料以弥补书写历史时的不足。他访问了发生过希-波战争的地方,其中包括色摩比利山口之战(汉译注:公元前480年斯巴达军队在此被波斯军队所歼灭)马拉松长征地和普拉塔战役发生地。此后他回到小亚细亚,沿黑海岸边从事研究希腊的殖民地。28岁的希罗多德回到自己的故乡格里卡纳斯。他,作为一个著名的旅行家参加了对暴君里格达美斯的群众运动,协助这项运动最后终于推翻了暴君。公元前44年,希罗多德参加了雅典节(汉译注:古希腊雅典城最大节日,传说为雅典女神的生日)庆祝会,宣读了他写的旅行事记的一部分,引起热烈的反响。希罗多德的晚年在意大利都灵度过,去世于公元前426年。他给后人留下了著名的旅行事记及其他历史著作。继希罗多德之后50年,有一位赞诺芬同时代人的叫德西亚斯的医生。他写过自己的印度之行,但还没有足够的资料证明他的确去过印度。
希罗多德的个人作品有哪些 有关于他的历史成就分别有什么
个人作品
《希腊波斯战争史》
这部著作最初发表于公元前430年前后,原先并不分卷。后来亚力山大城的校注家们把它分成9卷,每卷都有一个明显的主题,并且分别以希腊神话中的9位缪司(即分管各门艺术的女神)的名字作为各卷的标题。
史学争论
究竟是先完成前半部,还是先完成后半部?对这个问题,史学界历来多有争论。大多数学者认为,希罗多德的写作活动延续了数十年之久:原先他只是同其他纪事家一样,撰写了若干片断的有关古代东方各国的纪事;后来他来到雅典,受到雅典文化气氛的影响,才立志要把希波战争的经过记载下来;当他成功地描述了希波战争的事迹之后,又把自己以前的旧作加以整理、与有关希波战争的叙述汇编在一起、经过加工通顺、再加上导言,于是就完成了这部不朽的传世之作。这部著作前后体例的转换及其成书过程,正是希罗多德从一个普通的纪事家发展成为一个真正的历史学家的具体写照。
局限性
由于所处时代的局限性,希罗多德在书中也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自我矛盾。譬如:在估量史料和处理史料时,他充分表现出了“求真存疑”的批判精神;在分析历史原因时,他坚持人本主义立场;但是在历史观上,他仍然保留了相当多的宿命论的痕迹。他相信人世间的一切确实都由一个超自然的主宰力量操纵着,相信神的启示及其发出的各种预兆,相信奇迹、预言、幻象、梦兆、占卜等等。他在书中提到征兆的地方多达35处。
有时为了神的荣光,为了宣扬自己的伦理道德观,希罗多德竟然不顾历史的真实性原则。譬如:他在第1卷的第29~33节中,有声有色地描述了吕底亚国王克洛苏斯与梭伦就“幸福观”进行对话的情景;实际上这段描写是不符合事实的虚构,因为梭伦赴小亚细亚游历之事,发生在克洛苏斯当政前的三、四十年,这二人是不可能对话的。
然而瑕不掩瑜,《希波战争史》是西方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历史著作,是世界历史文库中的瑰宝,希罗多德也无愧于西塞罗赠予他的“史学之父”的美名。
研究目的
希罗多德研究历史、撰写史著,目的在于训世教诲,即用历史事实来进行道德规范教育。他认为:国家的兴盛和人事的成败都是有迹可循的、因果报应是丝毫不爽的。他的这种重视历史的垂训作用的观点和做法,对后来西方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希罗多德在《希波战争史》的一开头,就明确地说明了他研究历史的目的:“在这里发表出来的,乃是哈利卡纳苏斯人希罗多德的研究成果。他之所以要把这些研究成果发表出来,是为了保存人类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使之不致因为年代久远而湮没不彰;是为了使希腊人和异邦人的那些可歌可泣的丰功伟绩不致失去其应有的光彩,特别是为了要把他们之间发生的战争的原因记载下来,以永垂后世。”
希罗多德撰写《希波战争史》,不仅是为了记述希波战争本身的过程,而且也是为了寻找战争中发生的历史事件的原因;而寻找历史事件的原因的目的,又是为了对人们进行教育。对雅典民主政治的赞美,是他这种观点的具体体现;民主政治优于专制统治,这是他想对世人进行教育的中心内容。在他看来,希波战争实际上就是雅典的民主政治与波斯的独裁政治之间的战争;雅典之所以击败波斯帝国,主要就是因为雅典的公民享有民主和自由,而波斯则是一个专制国家。
通过叙事的手段来表达历史事件、特别是战争和政治动荡的社会原因,这是希罗多德为西方史学树立的一个榜样,后来成了一个长期被坚持的传统。值得注意的是,希罗多德的历史观中虽然有宿命论的成分、相信命运和神意等超自然力量的作用,但是他在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时,仍然立足于人类本身的活动和动机。尤其可贵的是,他在最后一节中着重指出:一个民族的勇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
写作态度
希罗多德在整个写作过程中,始终表现出了执着的求真精神和严格的批判态度。他认为历史就是对过去的研究,其中包括两个基本要素:一是“证言”(或曰证据),即对事实的忠实陈述,不是史诗或戏剧中的神话传说;二是对事实真相的探究。他从各个方面广泛地搜集各种文字的和口头的资料,包括祭司、旅行家、事件目击者等留下的各种记载和描述,也包括各种官方的和私人的文献,把一切他认为有价值的事情都当作历史写作的素材。尽管他在某些地方失于轻信,但是他仍不愧为那个时代少有的、具有批判精神的人。他曾在著作中写道:“我的责任是报道人们所说的一切,但我自己不一定就相信这些全是真实的。我的这项声明适用于我的全部著作。”
他在处理史实的过程中,往往把有关同一事件的不同说法或者记录进行核对,互相参证,并明确地告诉读者:哪些是毋庸置疑的,哪些是可能的,哪些是不可能的,哪些是有争议的、需要暂时存疑的。有时为了证明自己的记述的可信性,他就让历史人物自己说话,并在后面加上自己的简要评注。他的这种诚信不欺的治学态度,正是他那种求真精神的直接反映。
取材广泛
希罗多德撰写的《希波战争史》取材广泛、规模宏大、史料充实、内容丰富,是一部“通史”之作。希罗多德写作的主题是希波战争,但是他并没有将此书写成战争史或军事史。他以极其广阔视野,不仅叙述了希腊的状况,而且把他当时所知道的整个“世界”的历史状况都纳入了自己的写作范围。在他的著作中,埃及、巴比伦、叙利亚、波斯、西徐亚的历史和文化都占有相当多的篇幅。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对各个民族的历史文化都一视同仁:他不仅盛赞希腊文化的辉煌,而且明确指出这些古代东方各民族都有自己的长处、对所谓的“蛮族”文化应当给予充分的尊重,不应该互相抱有偏见或者相互歧视。 希罗多德还认为,希波战争实际上是希腊文化和古代东方文化之间的冲突,不了解这两种文化的特征,就无法深刻理解这场文化冲突的真正因果所在。因此,他在著作中不仅记述了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内容,而且叙述了各国各地区的地理形势、经济生活、民情风俗、宗教信仰等等,几乎无所不包。 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希罗多德的《希波战争史》实际上是一部把文化史和描述性社会学结合在一起的“百科全书”,它不仅是西方史学的奠基之作,而且也是西方历史上第一部文化史著作。
学术思想
希罗多德不仅是一位历史学家,而且还是一位进步思想家。他推崇希腊,称颂雅典,向往奴隶主民主政治。在希波战争问题上,他站在希腊的立场,斥责波斯王的侵略行动,指出其蹂躏他国领土的不义之举。在希腊各邦中,他尽力讴歌的是雅典。他十分推崇雅典的民主政治,热忱歌颂它的民主自由与权利平等。他认为之所以雅典人作战英勇,能打败敌国,原因是雅典公民享有广泛的民主自由,每个人都是为自由而战。
希罗多德虽然称颂雅典,向往奴隶主民主政治,但他对波斯并非一味仇视。他所反对的只是波斯入侵希腊的不义之举,他对波斯的文化也是持赞扬态度。
希罗多德在欧洲史坛最先对史料采取了一定程度的分析批判态度,而不是盲目相信一切传闻。他创造了叙述历史的新方法,把记载史实和加以阐释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于历史事件,希罗多德并没有首尾一贯地解释发生的原因,时而诉诸神的意志和命运,时而认为取决于个别人物的才能,也有时借助于对历史或地理情况的分析。希罗多德虽然推崇雅典民主,但充分肯定古代亚非人民的文化成就。
外界评价
1.希罗多德在史学上首先采用了历史叙述的形式,创立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新的历史编纂方法。其特点是以历史事件为中心,记事系统连贯,叙述生动有趣,把历史真实性与描写艺术性结合起来,为后世的历史叙述体奠定了基础,至今仍被西方奉为正宗,成为编纂历史的通用体裁。
2.希罗多德目光远大,胸襟开阔,表现了对历史的远见卓识。首先他把目光投射到希腊以外的世界。他所写的是希波战争,实际上涉及到当时希腊人听知的世界范围。他十分重视东方诸国的文化,表现了不少明智的见解。他甚至认为东方是一切文化的摇篮,哲学思想、宗教信仰,以至日常生活习惯,他总是对东方的“舶来品”感到神往。
3.希罗多德能注意考证史料,辨别直伪,在西方史学上最先使用了批判方法。在他以前的历史记载很杂乱,他比较各家记载之异同,从中别除不可信的东西,为历史学的发展开拓了新局面。
历史成就
希罗多德的《历史》在希腊史学史上是第一部堪称为历史的著作。全书按内容基本上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叙述了黑海北岸的色雷斯人、希腊城邦及波斯帝国的历史、地理、民族和风俗习惯等,并记述了希波战争爆发的原因。第二部分,主要记述希波战争的经过和结果,从小亚细亚各希腊城邦举行反对波斯的起义,一直到公元前478前希腊人占领塞斯托斯城为止。后来又有人把全书分成九卷,还根据当时的惯例,用古希腊神话中掌管文学和艺术的九位缪斯女神的名字,给各卷命名,所以这部书有时又被称作《缪斯书》。《历史》内容丰富,非常生动地叙述了西亚、北非以及希腊等地区的地理环境、民族分布、经济生活、政治制度、历史往事、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名胜古迹等,为我们展示了古代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民族生活图景,宛如古代社会一部小型“百科全书。”希罗多德从史诗、官府档案文献、石刻碑铭和当时多种著作中,获取了很多资料,更多的是利用他亲身游历和实地调查采访所获得的大量资料。《历史》是西方史学上的第一座丰碑,为西方历史编纂学“开辟了一个新时代”。
治学态度
希罗多德对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的记叙分析有可取之处。关于希波战争,他谴责波斯远征希腊,说波斯“不应当再贪求任何其他土地,不应当再奴役那些丝毫没有招惹它的人们。”认为波斯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它的军队成份太复杂,外加外线作战的困难。雅典之所以获胜,是因为它实行民主政治,每个人都“尽心竭力”为自由而战。希罗多德推崇希腊,称颂雅典,向往奴隶主民主政治,但并没有对波斯一概否定。他反对的只不过是波斯人入侵希腊的不义之举,反对它的君主制度。因此有时他甚至把波斯描绘成英雄的国度,并对它的文化作了选择和歌颂。 《历史》中首次提到了“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历史》记载,约公元前522年,波斯国内集中商议选择政治形式时,有三派分别主张采用民主政治,贵族政治和君主政治,三种意见,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在激烈的争论中,一个名欧塔涅斯的波斯人说:“人民的统治的优点首先就在于它的最美好的名声,那就是,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希罗多德比较重视古代东方的文明和它对希腊的影响。《历史》中记载埃及的太阳历比希腊的历法准确;希腊字母是从腓尼基人那里学来的;希腊人使用的日晷最早是由巴比伦人发明的,等等。 《历史》的文学价值也很高,它常常被认为是西方第一部著名的散文作品。
写作笔法
希罗多德采用了一种在东方文学中常见的结构形式,即在大故事中套小故事,环环相扣,变化无穷,具有迷人的魅力。他还很善于刻画人物,他笔下的国王、大臣、政治家、学者、士兵等等,大多性格鲜明,形象生动。如第一卷,描绘希腊政治家梭伦和吕底亚王克洛斯相见的对话,鼠目寸光的吕底亚王和聪颖贤达的梭伦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得惟妙惟肖。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希罗多德的《历史》,许多地方还带有天命论和宿命论色彩,并且其中也夹杂了许多不足为据的神话传说和无稽之谈,但是,他首创了历史著作的体裁,并为后世保存了大量珍贵史料,其中有些已被近代考古学、人类学和历史学的研究或成果所证实。
希罗多德无愧于“历史之父”的光荣称号。
史学价值
通过《希波战争史》我们可以看出:希罗多德在搜集史料和考证史料方面是一位严肃认真、态度严谨的学者,而在叙事抒情方面又表现出诗人的风范,兼有学者和诗人两者之长。他用爱奥尼亚方言、采取散文的形式进行写作,词汇丰富、文笔华美;叙事简明扼要,文章晓畅可颂且有韵致;同时他还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和故事插叙的描写手法,堪称语文大匠。特别是他对温泉关战役和萨拉密战役的描写,真是气势恢宏、有声有色,是古典历史名篇中的上乘佳作。因此,《希波战争史》一书不仅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而且具有高度的文学价值。更重要的是,它还开创了西方历史写作中的叙述体体裁,成为西方历史著作的正宗。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