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名:先轸
别称:原轸
所处时代:春秋时期
民族族群:晋国
出生地:曲沃(今山西闻喜)
职业:军事家
中国第一位元帅先轸:辅佐晋文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先轸(?—前627年),春秋时期晋国名将、军事家,因采邑在原(今河南济源西北),故又称原轸。先轸曾辅佐晋文公、晋襄公两位霸主,屡出奇策,并以中军主将的身份指挥城濮之战、崤之战,打败强大的楚国和秦国,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同时拥有元帅头衔和元帅战绩的军事统帅。
追随重耳
晋国公子重耳是晋献公的儿子。他从小就喜欢结交士人,十七岁(公元前673年)时就有五位品德高尚、才能出众的朋友。先轸就是其中一个。
前656年,晋国发生骊姬之乱,公子重耳的五位朋友追随他逃到了狄国。
前636年,在宋国、楚国、秦国等多方帮助下,流亡在外十九年的晋公子重耳回国即位,是为晋文公。晋文公即位后重用先轸与狐毛、狐偃、赵衰等人,一时之间晋国国势强盛,贤臣良将蔚然于晋室。
这个时候,齐已无力争霸,秦又偏处西隅,只有楚国和晋国有力量争取中间地带从而称霸。所以,晋楚城濮之战是决定春秋中期局势的关键性战役。
城濮败楚
公元前633年,楚国组织诸侯联军攻打宋国,宋派人向晋求救。
晋是否救宋是建立霸权的关键问题。如果不救宋,不仅失去宋国,也将失去其他小国对晋的信任。救宋,楚国实力比晋国强;而且晋国距离宋国较远,并且有曹国、卫国——两个楚国盟国隔在中间,劳师远征,困难很多。文公因此犹豫不定。先轸向文公进言,认为必须出兵援救宋国,这关系着晋国的前途,而困难是可以克服的。他向文公分析救宋的重要意义:报答宋国对曾流亡的文公所施的恩惠,解救宋国因为背楚附晋而遭到的危难,树立晋国在诸侯心目中的威信,奠定晋国建立中原霸权的基础,全部在此一举。狐偃赞成他的看法,并且提出攻曹、卫以解宋国之围的建议。于是,于是文公下定决心,出兵援宋。
晋国将军队分为上、中、下三军,先轸为下军佐,辅佐下军主将栾枝。
前632年,晋军借道不成之后绕路渡河,侵曹,伐卫。晋军用先轸的计谋,在几天内攻陷了卫国的五鹿(今河南濮阳县南)。
二月,晋国中军主将郤縠去世,文公任命先轸为新的中军将。
三月上旬,晋军攻入曹国都城。这时,宋国国都被楚军包围,被迫再次向晋告急。晋文公想要与楚交战,却为身后的齐、秦两国态度不明而感到进退两难。先轸提出建议:可以指使宋国贿赂齐国、秦国,让齐、秦替宋求情,劝楚撤兵;同时晋国再扣住曹国国君,将曹、卫的部分土地划分给宋国,以此激怒楚国,迫使其拒绝齐、秦的调停。这样齐、秦二国既接受宋国贿赂,又被楚国驳了面子,必定会与晋国合作,共同讨伐楚国。文公很高兴,采纳实行了先轸的建议。
一切都按先轸的计划进行着。楚成王决定知难而退,他撤回大军,把统帅子玉留在宋国驻扎,嘱咐他不要出战晋军。但是以善战闻名的子玉却执意请战。楚王十分不满,又拿他没办法,于是只给他派了少数兵力。
子玉为求胜利,想出一个计谋。他派出使者来到晋国,提出只要晋国放过曹、卫,退还土地,楚军就解除对宋国的包围。狐偃听后很愤怒,认为子玉作为楚臣,却要用一个宋,来与晋国君主换取曹、卫两国,是对国君无礼,应该马上攻打楚军。而先轸却看出了子玉的如意算盘:子玉这一句话就使对宋、曹、卫三国都一下子安定下来。而如果晋国拒绝,就是得罪这三家,也等于抛弃了之前要救援的宋。楚国得到三项恩惠,晋国却得到三项怨仇,怨仇太多,晋国还怎么称霸?不如将计就计:一面针对曹、卫急于复国的心理,允许其秘密复国,并乘机离间其与楚的关系;一面囚禁楚国使者,激怒楚国。先打起仗再说。文公听了很高兴,立即照办。于是曹、卫二国各自派使者与楚国断绝了关系。
子玉果然大怒,率军撤围北上攻打晋军。文公听从狐偃的建议,遵守当年与楚王的诺言,让军队后撤九十里,暂时避开楚军锋芒,同时也为了取得有利的地理位置。即成语“退避三舍”的出处。子玉不顾众人意见,执意要追击晋军。 历史上有名的“城濮之战”就此展开。
四月初,晋、齐、秦、宋四国的军队来到卫国的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驻扎。 几天后,晋军在城濮以南的有莘与楚军对阵。晋下军佐胥臣用虎皮蒙马,率先攻击楚军战力较弱的右军,右军溃败退却。同时晋上军将狐毛竖起将、佐两面大旗向后退去,下军将栾枝用车拖曳树枝,扬起尘土,伪造出撤退的假象。楚左军果然步步紧逼,导致孤军突出,暴露了侧翼。先轸便率领中军拦腰袭击楚左军,伪退的晋上军也迅速折回,向楚左军发起反击。楚左军也溃退了。楚军全部遭遇惨败,子玉立即收回败退的军队,撤出了战场。城濮之战至此结束。
战后,晋文公朝觐天子,会盟诸侯。周天子正式命晋文公为侯伯。晋国终于实现了“取威定霸”的政治、军事目标。而楚军统帅子玉则在不久后的回楚途中引咎自尽。
城濮之战一改自古以来固定的战争模式,创造了战场机动用兵,集中兵力打击敌人的先例。决战当中,晋军针对楚军部署及其主帅骄躁轻敌的特点,采取避强击弱,佯退诱敌,各个击破的战法,最终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成就了晋国中原霸主的地位。
争议:这段历史有少许疑点,因此也有学者做出假设:此战中晋军实施的所谓战法可能只是因为迷路而歪打正着的结果。其依据有二:《左传》中提到此战中晋中军曾因遭强风而迷路,陷入沼泽并且丢失了一杆军旗,这可能就是狐毛另竖将旗的原因[26] ;《国语》中提到城濮之战之前,又或者过程中,先轸曾因某种原因打算撤军,是楚王孙启为他分析了楚军有几大致败的因素,才使先轸改变主意决定出战,最终获胜。
全歼秦军
前628年冬,晋文公逝世,晋襄公继位。秦国乘其霸业动摇的时机,发兵私越晋国国境,长途奔袭郑国,没料想在半路上被郑国发觉,于是秦军临时改变计划,灭掉了晋的邻国滑国后便返回了。
晋文公还没下葬,晋国的霸权便遭重大挑战。面对这种情况,先轸当机立断,率先主张阻击秦军。而襄公与栾枝等都认为,没报答秦国出兵平乱、拥立晋文公的恩施,反而攻打他们的军队,会愧对死去的先君。先轸力排众议,认为不为友邻君主吊丧已经是于礼不合,而秦国更不顾忠臣谏言,为贪婪而趁机动兵,在不借道的情况下擅自越境,企图攻灭晋国的同姓国,既然秦国这样狂悖无礼,晋国也不需要再讲什么恩施了,今日攻秦正是接下先君的重托,为了子孙后代着想。必须马上出兵阻击秦军。于是晋国紧急动员军队,把丧服染成黑色,用先轸的意见在崤(今河南陕县东南)的狭路设伏,拦截秦军。四月中旬,秦军经过崤,遭到晋军伏击而惨败。这一战,秦军孟明视等三名主将被俘虏,军队也全军覆没,甚至有记载称秦军没有一个人逃脱。史称“崤之战”。
崤之战是历史记载中第一场伏击战,从此之后战争基本改变了约期阵列而战的运动会形式,进入了战争艺术时代。
争议:先轸在秦国强大之前抓住战机,狠狠打击了这个潜在的敌人,挫败了秦国控制晋国并且进取中原的战略企图,秦国从此后只好向西发展;而同时,此举也提前激化了秦、晋的矛盾,以至于两国公开决裂,为秦、楚联盟埋下种子,加上北方的戎、狄乘机侵扰,最终造成晋国三面受敌的战略局势。因此后世对先轸这次的决策褒贬参半。
怒斥襄公
晋襄公的嫡母怀嬴是秦穆公的女儿。她请求将俘获的三名秦将释放回国,让秦国去惩罚、杀死他们,以免两国结怨过深。襄公答应了,随即将三人释放。
先轸朝见襄公,问起秦国囚犯,襄公告诉他已经释放了。先轸勃然大怒:将士们不知多少花费力气和生命才擒获的敌军主将,却因为妇人的几句巧言而在转眼间被轻易赦免!像这样毁伤自己的战果,长敌人的志气,晋国要不了多久就会灭亡了!先轸越说越气,头也不回,狠狠啐一口唾沫就离开了。襄公醒悟了,急忙派人追赶,但为时已晚,秦将已经渡河。
先轸一时盛怒,不顾尊卑而口不择言,又当着襄公的面“不顾而唾”。然而襄公却没有责怪先轸,甚至还反过来为了释放战俘的事向先轸道歉。先轸越发自责。
免胄殉翟
同一年,狄人攻打晋国,晋国出兵抗击。八月,晋军在箕(今山西蒲县东北)击败狄军,俘获一名狄军首领,史称“箕之战”。战后,先轸脱下头盔铠甲,冲进狄军中战死,以此讨伐自己冒犯襄公的罪过。狄人将先轸的首级送还给了晋国,其面色如同活人一般。
先轸以死明志,这是坚守清白的古人的作风,是他高尚精神的体现.
先轸死后,其子先且居继任中军将,成为晋国主帅。
前596年,也即先轸死后不到三十年,先氏子孙先榖因惧罪而逃奔狄国,并且阴谋伐晋,最终被灭族。先氏家族从此退出了晋国政坛。
先轸是个怎样的人?他的战绩如何?
晋国发生了骊姬之乱,重耳带着一众家臣狐偃、赵衰、先轸等逃亡于晋国之外。此后十九年时间,重耳辗转于翟国、卫国、齐国、曹国、宋国、郑国、楚国、秦国等国。先轸是晋国臣子,为晋文公重耳的亲近重臣,曾跟随重耳逃亡将近二十年,对重耳有护佑之功。重耳归国后,登上君位,大大封赏了那些跟随他历经风霜磨难的臣子们,先轸被重耳封为了下军佐。
公元前632年,春秋霸主之楚国发兵攻打与之争霸的宋襄公,宋国不敌楚国,求救于晋。当年晋文公重耳落难于宋,幸得宋襄公收留,宋襄公在楚宋相持的危机时刻也将落难的重耳尊为上宾,礼遇之,重耳将宋之恩暗自记在心里。晋文公上朝的时候就将宋国向自己求救的这件事告诉了大臣们,先轸进言晋国必须帮助宋国,他认为“报施救患,取威定霸,于是乎在矣。”也就是说,晋文公想要报答宋国的恩情,想要争夺霸主地位,就是这个机会了!
先轸的看法有两点可以依据,他认为宋襄公当年对晋文公有恩,晋文公理应报答;另外,晋国如今要和楚国争霸,诸侯国中唯有晋楚实力最强,晋国不打败楚国,何谈霸业?晋文公听了先轸的进言,很认可先轸的观点,也觉得应该发兵救宋。但是相救宋国还要考虑用什么办法才最有效果,毕竟宋国现在的形势很危急,晋国去得慢了,说不定宋国就给灭掉了。
这时候先轸又提出了意见,他认为晋国直接发兵救宋的效果并不大,而且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晋国要想从这次和楚国的对抗中胜出,一定要好好运用“国际关系”。曹、卫两国是楚国的盟友,先轸提出晋国应该发兵攻打这两个国家。楚国若见曹、卫遭难而不救,就会失信于诸侯,难以维持霸主之位,所以楚国一定会调转兵力救曹卫,宋国的危难也就解除了。接下来,晋文公就让狐偃将上军、郤縠将中军、栾枝将下军,三军从晋国出发侵略曹卫两国。
晋国的军队很快就来到了卫国边境,他们向卫国借道,卫国不允。于是晋军就从卫国的南方渡过了黄河,开始攻打曹卫两国。先轸在这次行军中也充分展现了他出色的军事谋略才能,他用先声夺人的计谋,率领本部的军队攻击卫国,命令士兵们在经过的树林插满旗帜。卫国人以为晋军数量众多,士气大降,先轸部队则轻松攻占了五鹿,俘虏了卫国大夫昭子,占领了戚田。
可是,当晋国在攻打曹卫的时候,宋国方面又向晋国发来了急报,说是马上就快挡不住了。晋文公也很着急,若是自己没能成功拯救宋国,威信荡然无存不说,还会和宋国交恶。先轸脑筋一转,又向晋文公献策,他认为宋国此时可以放弃让晋国直接发兵,他建议宋国应该去收买齐、秦两个大国,让齐秦两国帮他劝说楚国。楚国此时马上就要胜利,一定不会听从齐秦两国的游说,那么齐秦两国和楚国就会交恶。晋国前线所得到的曹卫的国土,将会分给宋国,鼓舞宋国军民对抗楚国的决心。再说了,曹国国君已经被晋军虏获,楚国不能看着不管的。
楚国拒绝齐秦的劝说,导致齐晋达成了联盟,楚成王不是傻子,也知道自己闹得过了,就要收兵回国了。可是楚国大将子玉却不认可,非要大战一场。楚成王劝他不听,只好交给了他少数的兵力。子玉手中兵力不多,只好想了一条计策,就是劝晋文公放了曹国国君,让曹卫复国,自己立马就放弃攻打宋国。狐偃听后很生气,当即就反对了这件事,先轸却认为晋文公应该答应子玉的要求,晋文公若是不应,就会成为灭亡宋曹卫三国的凶手的。
子玉率兵和晋军大战,先轸担任这次战役的指挥官,在他反间、佯攻、诈败的战术中,子玉大败自杀。晋国打败了楚国,奠定了霸业之基础。晋文公死后,秦穆公对晋国无礼,先轸率领军队大败秦军,擒获了秦军三员大将。在对战翟国的时候,先轸觉得自己犯了错,不穿甲胄而深入战场,作为主将的先轸死了,可是这场战争却是晋国胜利了。翟国敬佩先轸的血性,将先轸的头颅送还给晋国。
先轸有儿子吗?先轸的儿子是谁?
春秋时代,晋国大夫赵衰评价先轸“先轸有谋”,于是晋文公封先轸为元帅,先轸在城濮之战和肴之战中立下不世战功。先轸属于前无古人的那一类将才,在先轸之前,春秋时期的战争往往以击溃敌人为目的,而先轸之后,则逐渐演变为歼灭战。先轸一马当先,率先开始了以灵活多变的战术扰乱敌军,不但趁机追击敌人,还将敌人全部消灭,在军事历史中,先轸的地位很高。先轸如此优秀,那么先轸的后代们能力如何呢?先轸是否有儿子,他的儿子是谁,有什么历史事迹吗?
公元前656年,晋国公子重耳受后母骊姬所害,被自己的父亲晋献公所逼,不得不做出了离开晋国,到翟国投奔的决定。在翟国待了十二年后,重耳的弟弟夷吾又来迫害他,重耳只好离开翟国,再一次逃离祸乱。受尽颠沛流离之苦的重耳终于得到了秦穆公抛来的一根橄榄枝,秦穆公主动提出愿意帮助自己回到晋国,还允诺会助重耳夺得晋国君位。重耳在秦穆公势力的介入下,成功回到了晋国,他赶走了自己的侄子,派人杀掉了他,自己坐上了君位。在位期间,重耳重用曾跟随自己流亡的五位贤士,即狐偃、赵衰、贾陀、先轸、魏犨五人。这五人中,狐偃和先轸都具有十分优秀的军事才能,魏犨因武力强壮而出众,赵衰和贾陀则是文臣。
先轸有了晋文公重耳的重视,再加上自身所具备的卓越的军事谋略,在晋文公和晋襄公时代,先轸家族成为当时的显赫家族。先轸是有儿子的,而且还不止一个。在先轸死后继承了先氏一族的是先且居,这对父子都是善战的将才,也都被识人荐才的赵衰举荐过。先轸还有一个儿子则是先縠,是终结了先氏家族荣盛的终结者。
先来说一说先且居吧,他可是先轸后代中最为出色的了,所以才能够享有和父亲平齐的地位和名声。历史上对先且居的记载并不多,但是我们依然可以从片段中看出来先且居在晋国举足轻重的地位。
公元前632年晋楚之间的城濮之战,先且居作为先轸之子,在军队中负责佐军之事,也就是管理司法的。城濮之战,成就了先轸,先轸因此而声名大噪,先且居也在此战中崭露头角。先氏父子在晋国的地位和权力无人能及,就连狐偃也不能。公元前629年,担任上军主将的狐毛去世了,晋文公想要让赵衰来担任这个职位,可赵衰却向晋文公推荐了先轸的儿子先且居。赵衰认为先且居不但参加了城濮之战,而且表现优异,先且居在职期间,既奖赏有功劳的将士,也奖赏用道义协助君主的将士,更奖赏那些表现得称职的将士,执法严明。因此,赵衰建议晋文公封先且居为上军将。如果晋文公晚年时期真的和狐偃有过争权的现象,那么先氏父子无疑就是晋文公故意亲近的,先氏父子同时担任六正,在三军中父子俩分别位列第一、第三的名次,在晋国上下一百多年的历史里面,只此一例。
可是,在晋襄公执政时期,先且居就因病去世了,先且居去世以后,他的儿子先克继承了先氏家族。
先轸的另外一个儿子叫做先縠,此人是继先克之后的先家掌权人,据说是先且居的弟弟。先克时期,先氏一族以及其他五贤士的后代赵盾、狐射姑等人要和晋国的元老级家族和大臣们争夺朝中权势。晋襄公最初的决定是重用老臣家族的人,新人集团则次之。先克是新人集团中辈分最低的,其他都是他父亲那一辈的人物,他的年龄也比他们小很多,他是支持新人集团的坚决拥护者。当晋襄公决定要任用老臣时,先克首先提出,希望晋襄公不要忘记狐偃和赵衰等功臣的功劳,晋国能有现在,这几位大臣功不可没。晋襄公因此改变了看法,重用新人政治集团。先克将先氏的地位保住了,使得先氏一族始终在晋国处于一二阶级的家族。可是先克死后,先縠的时代来到。由于先縠胡作非为,既没有继承先轸的才能,也没能有谋略,导致了晋国在前线伤亡惨重,先氏一族从此没落。
先轸的历史地位如何?他有多厉害呢?
先轸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同时拥有元帅头衔和元帅战绩的军事统帅。在兵家历史上,先轸的出现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先轸之前,战争最高也就曹刿论战的水平,而先轸之后,歼灭战、各种兵法战术的运用,使得战争变成了一种“艺术”。那么,先轸到底有多厉害呢,为什么他会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呢?
春秋时代的一天,公子重耳遇到了勃鞮的追杀,他叫上了先轸、赵衰、狐偃、贾陀、魏武子就逃跑去了。就这样,先轸跟着老大重耳开始了长达十九年的逃亡之旅。在这漫长的十九年中,他们的母国晋国发生了几件大事,晋献公死了,骊姬、奚齐、卓子死了,晋惠公夷吾继位了,晋怀公继位了。两位新继位的国君都给晋国带来了不小的伤害,因为他们为了巩固权力,在晋国上下掀起了大兴党狱之风。其实,他们的这种做法也为重耳的回国打下了基础,他们将所有不利于君王的因素都除掉了,弄得自己一身腥臭,最后大家反而期盼重耳回国继位。秦穆公决定帮助重耳,于是重耳带着先轸等人结束了逃亡生活,回到了他们的母国晋国。
回国以后,老大重耳大大赏赐了几个跟着他闯南闯北的兄弟们,先轸也在其中。公元前634年,宋国投奔了晋国,于是宋国以前的老大楚国不乐意了,就纠结了楚军,并且联合了陈、蔡、郑、许四国一起围攻宋国。宋成公的父亲宋襄公曾经和楚国争霸,就因为没有成功,所以很多年来一直被楚国欺压。宋襄公对晋文公有恩,宋成公就投奔了晋国,在危急时刻向晋国求救。
晋文公为了报恩,也为了和楚国争霸,答应了帮助宋国。晋国有上中下三军,晋文公派出了晋国的精锐之师,各军将领也是晋国的将才,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先轸就在其中,原本他只是辅佐中军的下军佐,中军将郤縠去世了,于是晋文公将先轸提拔为中军将。在开战前,先轸就提出了侵曹伐卫来援救宋国的策略,这是发生在春秋时代的一场“围魏救赵”,先轸能够想出这一招,从侧面营救了宋国。
除了发兵救宋以外,先轸还提出,要营造有利于晋国的国际环境,毕竟晋国现在什么盟国也没有,攻打宋国的有五国,而帮助宋国的只有一个晋国而已。于是,先轸建议宋国去贿赂齐秦两个大国,让齐秦为宋说话。齐秦为了宋国而规劝楚国,楚国不听。先轸早就想好了退路,他料定楚国不会听从齐秦的劝说,定然和齐秦结仇,齐秦是大国,说不定就会站在晋国这一边。就算他们不站在晋国这一边,被楚国惹怒了以后,也不可能站在楚国那边的了。就这样,原本只有晋国一国救宋的,就变成了齐晋联合抗楚的地步。先轸在前线利用了旗帜、虎皮、树枝,反间、佯攻、诈败的战略战术,打赢了前线攻击曹卫的战争,并暗中将曹卫拉到了晋国的阵营中来。就这样,晋国的小伙伴一路增加,而楚国则被小伙伴们抛弃,国际关系变得紧张起来。
楚成王决定退兵,子玉不肯,子玉还想出了逼晋国放过曹卫两国。先轸早就和曹卫达成了协议,曹卫背叛了楚国,子玉大怒。当晋楚两军对上的时候,先轸谨记当年楚成王对晋文公的恩惠,按照承诺退避三舍,实则也是为了占据有利地形。在这次作战中,先轸作为指挥者,领导将士们先是佯装不敌而逃,引诱子玉露出阵营的薄弱点来,然后先轸再收网攻打之,最后取得大胜。
这一场战争确定了晋国的霸主地位,楚国这个老牌的霸主失败了。先轸作为元帅,带领士兵们作战的过程中运用了多种战术不说,各种计策之间连贯性极强。除了军事谋略上,在国际关系这类外交政治上,先轸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是春秋时代难得的成熟的集军事家、政治家、外交家于一身的人物。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