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谊简介:
贾谊出生于洛阳(河南郡郡治所在地),少有才名,师从荀况学生张苍。汉高后五年(前183年)即以能诵诗书善文闻名于当地,河南郡守吴公将其召致门下,对他非常器重,在贾谊辅佐下,吴公治理河南郡,成绩卓著,社会安定,时评天下第一。
汉文帝登基,听闻河南郡治理有方,擢升河南郡守为廷尉,吴公因势举荐贾谊。汉文帝征召贾谊,委以博士之职,当时贾谊21岁,在所聘博士中年纪最轻。出任博士期间,每逢皇帝出题让讨论时,贾谊每每有精辟见解,应答如流,获得同侪的一致赞许,汉文帝非常欣赏,破格提拔,一年之内便升任为太中大夫。但贾谊的仕途之路却称不上完美,他在汉文帝时期任迁太中大夫,但是受到了周勃、灌婴等人的排挤。后来贾谊为梁怀王太傅,但梁怀王因坠马而死,贾谊感到十分愧疚,最后郁郁而终,年仅33岁。
贾谊作品主要是以散文和辞赋为主,因为他深受庄子和列子的影响,散文风格多为政论文,其文笔朴实、酣畅。
贾谊生平:
01 少年得志
贾谊是西汉初期人,在司马迁的《史记》中,他与屈原同传,仅这一点,他的才华就没边了。他写的《过秦论》,一直是大陆地区高中语文课教材,后三段可是要求背诵的哟。
贾谊18岁的时候,就因能诗会文名闻当地。当地的郡守听说了,就把他召到衙门担任公务员,并非常器重。这个郡守也很有两把刷子,没多久就上调中央担任廷尉,相当于今天的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他没忘记贾谊,向汉文帝大力推荐,于是文帝召他为博士。
当时贾谊才21岁,在所有的博士中最为年轻。每次文帝下令让博士们讨论一些问题,那些老先生们都无话可说,而贾谊打开话匣子,滔滔不绝,而且人人都觉得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博士们大为赞叹,后生可畏,前程无量啊。汉文帝也非常喜欢他,对他破格提拔,一年之内就升任太中大夫。放在今天来说,可是副部级或厅局级的高官。
贾谊刚升官,就迫不急待的想做点事情。他建议皇帝改历法、易服色、订立制度、创设官名。这些搞法完全改变了旧的制度,汉文帝刚刚即位,考虑到老旧大臣的阻力,根本不敢实行。
但此后贾谊提出发展农业生产,加强粮食贮备,以及让受封的诸侯必须到封地去上任等建议,得到了文帝的采纳。
02 忧闷而死
鉴于贾谊突出的才华和优异的表现,文帝想重用他,于是就和大臣们商议,想提拔贾谊担任公卿之职。但绛侯周勃、灌婴等一帮老人不干了,老子出生入死,革命几十年才获得高位,一个乳臭未干的毛头小子就想和我们平起平坐?于是纷纷说贾谊的坏话,“这个洛阳人,年纪轻轻,学识浅薄,只想独揽大权,把政事搞得一团糟。”
汉文帝也没办法,只好表面疏远贾谊,不再采纳他的意见,并任命他为长沙王太傅。这实则是为了保护他,让他离开朝廷这个漩涡。
当时的长沙,地处偏远,离京师有数千里之遥。贾谊心里非常的失望,生怕死在那里,过湘江时,写下《吊屈原赋》。文中有这样的句子:“不才之人尊贵显赫,阿谀奉承之辈得志猖狂;圣贤都不能顺随行事啊,方正的人反屈居下位。”
表面上说是为屈原鸣不平,实际上是发泄心中的怨愤啊。
贾谊做长沙王太傅的第三年,有一只猫头鹰飞入房间,又引发了他的伤感情绪,于是作《鵩鸟赋》抒发不平。文中说,“请问鵩鸟啊,‘我离开这里将去何方?是吉,就请告诉我;是凶,也请告诉我。生死迟速有定数啊,请把期限对我说端详。’”其悲观怨望的心态暴露无遗。
汉文帝并没有忘记贾谊,他完全掌控政局之后,立刻召他回京。贾谊在长沙前前后后,不过呆了两年多的时间而己。
到了京城,汉文帝找他聊天,一聊就是深夜。不久,任命他为梁怀王太傅,这个梁怀王,可是文帝最宠爱的幼子。但倒霉的是,在一次飚马中,梁怀王掉下马来死掉了。贾谊感到自己身为太傅,没有尽到责任,深深自责,经常自个儿哭泣,一年之后,活活把自己哭死了。
贾谊受谪长沙,是因为汉文帝即位不久,而周勃、灌婴等人是跟随汉高祖刘邦打天下的老臣,汉文帝不得不迁就他们。
但贾谊受不了了,一路南行,一路抱怨。他在长沙只呆了三个年头,就两年多的时间,一直在怨怨艾艾。
梁怀王之死,与贾谊并没有直接的关系,文帝也没有怪罪他的意思,他竟然自怨自艾,忧闷而死,列的时候,年仅三十三岁。
不世出的大才,竟然死于一颗玻璃心,可叹!
如何评价贾谊的一生
贾谊英年早逝的原因是因为贾谊的逆商不够,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又怎么可能时时处处都是鲜花和掌声?碰到一时的挫折,就失去耐心、信心和勇气,抱怨这个,抱怨那个,这样的心理素质,能承担多大的责任?
任何困难和挫折,都是对自个儿的磨练,只有通过烈火的洗礼,才能凤凰涅槃,脱胎换骨,获得更持久、更稳定的力量。
成功,不仅取决于是否拥有强烈的事业心、广泛的人脉和强大的专业技能,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拥有一颗乐观豁达、充满勇敢、不惧困难的心。
贾谊完全可以等待几年,以他的实力,完全有机会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而且可以给后人留下更多脍炙人口的作品,但就是因为玻璃心作遂,让一切成为了泡影。
苏东坡的《贾谊论》评价就颇为中肯。
苏轼认为贾谊:“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贾谊想革旧布新即是大志,但他意志力(即我们今天所说的情商)太弱,只要一遇到些挫折就郁郁不振,面对人生道路上的打击没有迎难而上的勇气,也缺乏自我调整心态的能力。才高八斗,有进取的精神却急于求成以致挫败。苏轼云: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故古人云:古今之成大事者,非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