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名:陆坚
别 称:黄公望
字 号:字子久,号一峰
所处时代:元朝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常熟县
出生时间:1269年
去世时间:1354年
主要作品:《富春山居图》《九峰雪霁图》
主要成就:“元四家”之一
信 仰:道教
黄公望简介 元代时期著名画家元四家黄公望生平
黄公望(1269~1354),元代画家。本姓陆,名坚,汉族,江苏常熟人。后过继永嘉府(今浙江温州市)平阳县黄氏为义子,因改姓名,字子久,号一峰、大痴道人。中年当过中台察院椽吏,后皈依"全真教",在江浙一带卖卜。擅画山水,师法董源、巨然,兼修李成法,得赵孟頫指授。所作水墨画笔力老道,简淡深厚。又于水墨之上略施淡赭,世称“浅绛山水”。晚年以草籀笔意入画,气韵雄秀苍茫,与吴镇、倪瓒、王蒙合称“元四家”。擅书能诗,撰有《写山水诀》,为山水画经验创作之谈。存世作品有《富春山居图》《九峰雪霁图》《丹崖玉树图》《天池石壁图》等。
元代著名全真派道士、画家。字子久,号一峰道人,又号大痴道人,平江常熟(今属江苏)人。本姓陆,名坚,幼年父母双亡,族人将其过继给浙江行省永嘉州(今温州市)平阳县黄氏为子,因改姓黄,名公望,字子久。其山水画宗法董源、巨然,由此生发,自创一格;创浅绛山水,画风雄秀、简逸、明快,对明清山水画影响甚大,为“元四家”(外三家为吴镇、王蒙、倪瓒)之首。元至倪瓒元(1335年~1340年)中,浙西廉访徐瑛辟为书吏,被诬入狱,出狱后师事金月岩入全真道。曾住持万寿宫,提点开元宫。后往来松江、杭州等地,卖卜为生。晚年住于杭州筲箕泉,86岁时逝世。《道藏》收入金月岩编、黄公望传《纸舟先生全真直指》一卷、《抱一函三秘诀》一卷,阐述全真派内丹原理和功法。
一度曾以卖卜为生。后参加了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全真教,更加看破红尘。由于长期浪迹山川,开始对江河山川发生了兴趣。为了领略山川的情韵,他居常熟虞山时,经常观察虞山的朝暮变幻的奇丽景色,得之于心,运之于笔。他的一些山水画素材,就来自于这些山林胜处。他居松江时,观察山水更是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有时终日在山中静坐,废寝忘食。在他居富春江时,身上总是带着皮囊,内置画具,每见山中胜景,必取具展纸,摹写下来。富春江北有大岭山,公望晚年曾隐居于此,他以大岭山为师,曾画有《富春大岭图》。纸本,水墨,纵33厘米,横636.9厘米,开始创稿于至正七年(1347年),时断时续,历经数年,至正十年,他83岁,为此图作题时,尚未最后竣稿。此图描绘富春江两岸初秋景色,坡陀起伏,林峦深秀,笔墨纷披,苍茫简远,是当时社会上摹本有十余种之多。到此本之前,但已被烧成两段(后人分别名之《剩山图》和《无用师卷》)。现《无用师卷》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剩山图》藏于浙江博物馆。
但也确实学过荆、关、李成因当时董源的名气还不如荆、关、李的名气大,所以,大家都强调他学荆、关、李的一面。他自己既强调学董,也屡屡提到荆、关、李,恐怕也有趋向时尚的意思在内。后来论者只说他学董,乃是根据他们所见到的黄公望画的实际加以陈述的,倒是更符合实际些。
传世作品有《富春山居图》、《富春大岭图》、《溪山雨意图》、《快雪时晴图》、《九峰雪霁图》、《丹崖玉树图》、《天池石壁图》、《九珠峰翠图》、《水阁清幽图》、《洞庭奇峰图》等。
《富春山居图》作者黄公望生平简介 黄公望是怎样的人
《富春山居图》作者黄公望,出生于公元1269年,去世于公元1354年,是元代著名画家和全真教道士,字子久,号一峰道人,又号大痴道人。
黄公望原本的名字叫陆坚,因为幼年的时候父亲和母亲双双离世,族人于是将他过继给永嘉洲平阳县一位姓黄的人家。此后陆坚改名黄公望,字子久。
元朝至元年间,黄公望被浙西廉访徐瑛辟为书吏,此后在徐瑛手底下工作了一段时间。官场黑暗,争权夺利的情况时有发生,官员因为这种政治争斗入狱的不胜枚举,黄公望便是其中一个。黄公望当书吏当的好好的,尽职尽责,也没有出现什么纰漏,最后却因为被人诬告,最后被逮捕下狱。
出狱之后,黄公望对黑暗的官场充满了失望,于是拜师金月岩,进入全真教。曾住持万寿宫,提点开元宫。后往来松江、杭州等地,卖卜为生。
本来对于黑暗混沌的现世就已经存在不满,等到进入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全真教之后,黄公望更加的看破红尘。他开始游览四方,浪迹天涯。因为长期出入名山大川,黄公望开始对江河山川产生兴趣。这也是为什么,黄公望的画作大部分都是名川大山的原因。
黄公望痴迷于山川,为了更好的领略山川的情韵,在居住在一地的时候,当地山川仿佛成了他的情人一样,让他流连忘返,见之不忘。
居住在玉山的时候,朝起晚睡,全身心的沉浸于大自然之中,观察虞山的朝暮变幻的奇丽景色,得之于心,运之于笔。
居住在松江的时候,黄公望对山川的痴迷已经到了如痴如醉,思之如狂的地步。沉浸于观察山水的他,经常在山中静坐就是一日,而且这种情况还是连绵不绝,废寝忘食。
居住在富春的时候,总会在身上背着一个皮囊,理念装满了他绘画用的画具。走到山中,但凡见到山川中美丽的景色,他都会铺开画卷,将所见摹写出来。富春江北有大岭山,公望晚年曾隐居于此,他以大岭山为师,曾画有《富春大岭图》。
《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一生绘画的最高成就,这幅画起稿于至正七年,期间断断续续,历经数年,到至正十年,黄公望为这幅图作题之时都还没有最后竣稿,而那个时候黄公望已经八十三岁,绝对是他技艺最精湛的时候。
《富春山居图》描绘富春江两岸初秋景色,坡陀起伏,林峦深秀,笔墨纷披,苍茫简远,是中国古代山水画作的瑰宝。不过可惜的是,后来因为人为的原因,《富春山居图》最后吧诶烧成两段,后人分别取名为《剩山图》和《无用师卷》。
黄公望虽然在画作上的成就很高,但实际上他开始学画山水的时候,已经五十岁了。最开始的时候,黄公望学习赵孟頫、董源、巨然、荆浩、关仝、李成等人的技法。到了晚年的时候,或许是对山川成竹在胸,有了自己的独到见解,所以画法大变,自成一家。
黄公望晚年住于杭州筲箕泉,在活到八十六岁的时候高寿去世。
怎么评价元代画家黄公望?关于黄公望的小故事
黄公望是元代著名画家,早年的时候曾经被聘为小吏,中年当过中台察院椽吏,后来因为被人诬告下狱,出狱之后拜师金月岩,加入全真教。看破红尘的黄公望,此后沉浸于山川之中,用自己的画笔记录名山大川,终成一代山水画大家。
黄公望五十岁的时候开始学习画山水,最开始的师从赵孟頫、董源、巨然、荆浩、关仝、李成等,学习这些人的绘画技巧,到了晚年的时候自成一派,成为山水画大家。《富春山居图》是他一生绘画成就的最高代表,历代学者对这幅画评价都十分之高。他不仅仅是山水画作中的精品,同时也是画中瑰宝,无愧于“中国十大传世名画”的称号。
黄公望之所以在山水画中有这样大的成就,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他的痴,对山水的痴迷,对自然的痴迷。全身心沉浸于自然山水之中,手中的画笔成为表达自己观感的工具,寄托自己的情感,所以才有了《富春山居图》、《富春大岭图》等名画的问世。
黄公望早年因为被人诬告下狱,出狱后看破红尘,纵情于山水。没到一个地方居住,第一时间看的就是当地的山水,为了能够更好的观察这些山川,他甚至终日静坐山中,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正是他的这份专注,使他能心有山川,现于笔下。民间流传他甚至因为作画,差点丢了性命。
至正七年的时候,七十九岁的黄公望来到浙江富阳。他很快就被“无处不画图”的富春山水吸引,此后决定在此居住,将这美丽的景致描绘出来。
一天中午,黄公望和往常一样到富阳城东面的鹳山矶头,观察山水,并将之描绘出来。在他正陶醉于山水之时,突然被人给推入江中。黄公望还没有看清犯人是谁,那人就已经急急忙忙的走了。
推黄公望的人,正是张闾的亲属。张闾是黄公望任职书吏时候的上司,官至江浙行省平章政事的高位。后来因为贪污舞弊掠夺田产而逼死了九条人命,被捕下狱,黄公望也因此受到牵连。
黄公望在狱中的时候,供出了张闾的罪行,使张闾受到严惩。虽然在出狱之后,黄公望因为心灰意冷,加入全真教,此后纵情山水,但是张闾的亲属却对他的举报一直怀恨在心,伺机报复。
推黄公望的人正是张闾的外甥王其达,他得知黄公望一人住在富春,于是来到富春,趁黄公望在江边作画的时候,将人推入江中。
也幸好当时有一位叫何树平的樵夫路过,将黄公望给救了起来。何树平因为不放心年迈的黄公望一人,于是将人带到了自己在江边山上的居处。
何树平的家在一个一个叫庙山坞的山沟里,这里三面环山,一面临江,酷似一只淘米的竹编筲箕,所以称为“筲箕泉”。风景秀丽,树木葱茏,山峦起伏,真真是世外桃源般的地方。黄公望一到这儿,就被这里的美丽景色给吸引,安心的在这里住了下来。
黄公望沉浸于此地山水之中,一开始还 不敢去远的地方,害怕引来张闾亲属的报复,久而久之,发现并没有异状,便开始满山的转悠,但凡是难得一见的胜景,黄公望都会立刻拿出画具,将自己眼前的景色记录下来。
当然为了感谢何树平和村民们的帮助,黄公望将自己所绘画作交由何树平贩卖,标价十两银子起底。为了避免麻烦,黄公望还隐姓埋名,在当时绘的画上面没有署真名,落款是“大痴道人”。
黄公望在这里住了半年之久,才心满意足的离开。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