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名:韩宜可
字 号:字伯时
所处时代:明代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浙江山阴
主要成就:耿直敢言,弹劾不避权贵,为明代言官典范
官 职:监察御史
韩宜可跟朱元璋斗了三十年 关键时刻死里逃生
明朝的官员们,公认最惊险恐怖的事情,莫过于从明太祖朱元璋手里逃命。
因为这位中国历史上出身最草根的帝王,一个原则更至始至终:宁可错杀,绝不放过。
本着这一原则,他执政三十年的洪武年间,这个大明王朝经济重振的激情建设年代,也是官不聊生的恐怖岁月。连番整肃风暴,每次大案都是数万官员落马。就连大明乡村的田间地头,经常灿烂金黄的庄稼地上,满是穿囚服玩命干活的苦汉子:全是接受劳动改造的干部。
在这样的年月里,犯到朱元璋手中想生,就真叫一个难。比如明初最伟大学问家宋濂,只因自家孙子和大奸臣胡惟庸吃了几顿饭,便被下了死牢。之后朱元璋的儿子朱标苦苦哀求,结发妻马皇后气的绝食,这才闹得朱元璋稍抬手把死刑改成了流放。那年头,这都是逃生成功的奇迹了。
可偏有一个人,却真正创造了更大的奇迹:明明下了死牢,眼看一条命没跑。不用朱元璋的老婆孩子帮着绝食哭闹,朱元璋就亲自急匆匆跑来纠偏,亲手把他从死亡线上拽出来。
这件奇迹,在《国朝献征录》里,更写得像神话一样:朱元璋复核死刑犯,偏巧认出了他。正惊讶间,却猛然一阵轰鸣,只见天上电闪雷鸣,半天干打雷不下雨。朱元璋傻看了半天,立刻满脸严肃冲他拍板:难道你有冤枉?刚说完这话,轰隆的雷声立刻停止,于是平安得救。
这位创造奇迹的幸运儿,就是被朱元璋曾送绰号“快口御史”的韩宜可。
而刨去神话色彩说,幸运从朱元璋手下逃生的韩宜可,之所以能被朱元璋迅速认出,并非因为他多么会来事得宠。恰恰相反,这是一个三十年里,经常惹朱元璋上火生气的男人。
一:明朝言官祖师爷
幸运逃生的韩宜可,放在大明朝,更有一个公认的荣耀:明朝言官祖师爷。
这位祖师爷多传奇?在号称士风刚烈的明代言官群体中,三百年间涌现胆大包天的牛人无数。但无论是单枪匹马横扫腐败分子的顾佐,还是曾大骂万历皇帝吃喝嫖赌的雒于仁,甚至是曾上《治安疏》气疯嘉靖皇帝,晚年更成为南京言官界大佬的名臣海瑞,都不约而同,对韩宜可这位老前辈,表达过由衷的赞叹。
典型如海瑞,当年骂了皇帝下了诏狱,在暗无天日的牢房里受够折磨,却还不忘了吟诵韩宜可的诗篇来自勉。人生最黑暗的岁月,正是韩宜可的精神陪他度过。
更常见的场景是,明朝三百年间,当有御史惹恼了皇帝,被拖出去杖责的时候,好些人给打的皮开肉绽,嘴上却依然强硬。说就是打死了我,我也要做快口御史韩宜可。每当重复这个姓名,便是一场战斗力爆表的场景。不夸张说,这个闪光的姓名,是大明言官中最锋锐的宝剑,每次高高举起,就可召唤无穷的力量。
之所以有如此大威力,是因为这位看似平凡的人物,人生的业绩实在给力:招惹朱元璋。
在整个洪武时代,招惹朱元璋,堪称是最胆大包天的事情。放在被朱元璋赋予特权,可以大胆揭发言事的言官群体,虽说比其他大臣稍微安全,却也同样高危。比如御史王朴,只因跟朱元璋顶了几句嘴,就被问了死罪。被杀了还不算,编《大诰》时又把他的事迹编进去,硬给加了个诽谤罪。
就在这样的政治高压环境下,号称“快口御史”的韩宜可,却真心创造了大明言官界的最大业绩:不懂察言观色,不怕坐牢杀头,更不体察领导心思,不会作秀唱双簧,从来都是忠诚敢言,多次犯言直谏,闹得朱元璋的愤怒指数,不断突破历史新高。
最说明他业绩的,就是他的绰号“快口御史”。这是当年朱元璋亲口“封”的。但“快口”这个词,放在洪武年间绝不是好词,相反是骂人常用词,意思类似于香港枪战片里的“喷子”。不是被气到一定程度,朱元璋也说不出这词。
招他落下这个诨名的,就是著名的弹劾胡惟庸事件。当时还是朱元璋极度器重提拔胡惟庸的年月,有一天,胡惟庸与御史大夫陈宁以及中丞涂节,三人亲热围坐在朱元璋身边聊天,君臣其乐融融的景象正热闹,偏韩宜可蹿出来煞风景。当着朱元璋的面,大骂胡惟庸结党营私专权误国。
这场景放在当时,说是骂胡惟庸,却十足打朱元璋的脸。被打脸的朱元璋,当场气的不行,因此也有了那句名骂:快口御史,敢排陷大臣耶!换成现代白话就是:这个喷子竟然敢骂我的大臣!
被朱元璋骂过,后果自然严重。韩宜可当场被锦衣卫拿下。不过好在朱元璋还算冷静,事后又把他释放,打发到陕西按察司工作。这番顶牛朱元璋的英勇表现,也立刻令他名满天下。平日出门办事,沿途都有人围观。走到哪里都有人背后指指戳戳,说这就是那个被皇帝骂成喷子的家伙。
但在韩宜可勇敢的一生里,这番顶牛只是个光辉的开始。而后他的官场表现,却可用一句话来形容:生命不息,顶牛不止。
到了陕西没多久,韩宜可接着又干出一件顶牛的事。当时陕西正全省严打,抓了一大批犯人,准备押送到朱元璋老家凤阳开荒种地。
这桩可以顺便拍朱元璋马屁的美事,程序走到韩宜可这里就强硬叫停了。不但叫停,韩宜可还写信给朱元璋说:现在陕西官员办案,都是不分轻重,一抓一大片,应该重新审核,纠察其中有没有冤假错案。一切要以法律为准绳办案。
这一番猛喷,以很多野史笔记的说法,据说朱元璋气的在宫里大骂,说都把这人打发到陕西去了,还是封不上他那张嘴。但无论野史正史,这次猛喷的后果,却是记录一致:朱元璋欣然接受了韩宜可的意见,下令重新复查,果然查出了大批无辜者,洗清了好些冤屈。因此民心大安。
从来不吃亏的朱元璋,能够忍住韩宜可的猛喷,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很了解这个人。韩宜可的老恩师,一向被朱元璋器重的钱宰,平日里小心谨慎唯唯诺诺,但唯一一次向朱元璋开口求情,却正是这次为了韩宜可。
而对这家伙的履历,朱元璋也清楚:从来就是个既有个性又认真的人。当年元朝征召他,因为愤恨元朝腐败的不可救药,因此坚决不去。入明后先做山阴教谕,出名的治学认真,后来跑到楚王府做秘书,同样干的兢兢业业。
所以这个人的顶牛行为,说到底还是认真负责任,堪称大明言官界最亟需的人才。所以本着人才难得的原则,还是可以忍。
自那以后,韩宜可彻底来了精神,工作中更是火力全开,只要发现不法行为,犯到自己手里的,就是铁面无私严办,犯不到自己手里的,更是火速上奏揭发。不管权位再高,官位再大,却没他韩宜可不敢惹的人物。多年忠诚敢言,更迅速给自己拉了一个仇人榜。和他有过节的人物,既有北方各路藩王,也有各色权贵重臣。也因此更落了一个响亮绰号:天下第一敢言。
这番英姿飒爽,不但当时名扬一时,更被后世诸多言官效仿。好些人说起韩宜可,都称赞他胆大包天,敢惹权贵骂重臣。但如果仅这么说韩宜可,只能说后世那些言官同行们,不过学了个皮毛。
因为韩宜可最得朱元璋敬重的一条,不是他的敢骂,而是他的讲原则。
二:言官中的业界良心
说到这一条,不得不说说明朝言官的负面形象。这群明朝历史上最勇敢的官,却也恰恰是最招人讨厌的官。
因为这些人虽说敢骂人,但好些人却也只会骂人。以明末名将卢象升的愤懑呼号:言官发展到明末,已经严重眼高手低,自己什么都不会,别人干活却指手画脚。而且越是关键时刻,他们越是乱说话捣乱,好些还不惜夸张造谣,就为博自己出位。用民间老百姓话说,就是一群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浑人,十分没原则。
这种没原则的歪风,在明朝好些时候,都刮的格外厉害。比如当年明孝宗朱佑樘上台后,很想励精图治,下诏鼓励言官提意见,还特意补充说明一句:你们讲话一定要摆事实讲证据,决不能没原则的乱说。没想到收上来的奏折,绝大多数都是不分青红皂白的乱说。逼得少年早熟的明孝宗,只得费劲权谋心思,借助“两京之狱案”恶整,才算暂时杀下这股歪风。
而放在诸如边关战争等国家大事上,不讲原则的言官们,不但常给前线添乱,还尽给后世添堵。比如万历年间抗倭援朝战争期间的丁应泰,明明离前线万里,却长期造谣乱骂。比如明朝碧蹄馆大战死了上万,蔚山大战死了好几万,抗倭援朝战争死了几十万之类的谣言,全都是这位“直臣”亲口发明。
不但当时流传一时,还被日本历史学家照单全收,近代还常被右翼军国主义分子拿来吹牛。堪称其中极品。
但如果看看身为祖师爷的韩宜可,就会清楚知道:朱元璋苦心设立的言官制度,并非为了培养那些没原则的极品。他想要的,正是韩宜可这样的良臣。
因为韩宜可人生中一个重要信条,就是对事不对人。无论骂的多厉害,却既不为私人恩怨,更不为个人荣耀升迁。始终一心为国,铁骨铮铮。
而且比起明朝言官们火爆刚烈的形象来,大胆的韩宜可,生活中却是位十分温和淡定的人,就算下了牢狱,都是该吃就吃该睡就睡,听说要用刑,也像没事人似的,把看守都震傻。每次面对朱元璋,不管这位铁腕帝王如何发飙,他这里都丝毫不慌不忙,慢条斯理的说事。
特别令后世诸多言官自愧不如的,就是韩宜可每次骂人时所写的奏折,不但文风厚重,而且言之有据。每篇都条理清晰,证据确凿,都是摆事实讲道理,从不搞人身攻击。有时候一些重臣被韩宜可批评了,嚷嚷着要理论,朱元璋二话不说,直接让人把奏折送了去,要这些苦主驳斥,接着这帮人就清一色哑火。因此他“以锄奸显忠为己任”,战斗力常年生猛。
但最见证他品格的,还是令他名扬天下的胡惟庸。早年他不管不顾,大骂风头正盛的胡惟庸,也惨被下了牢狱,后又被胡惟庸各种阴招穿小鞋,恶治了好些次,却始终没低头。特别是他那件被下了死牢上了刑场,又幸亏被朱元璋捞出来的奇迹,以很多明朝学者的观点,就是胡惟庸搞的鬼。
可仇结得如此深,后来胡惟庸垮台倒霉,先前被恶治的大臣们,纷纷有冤报冤有仇报仇,参与到揭批胡惟庸的热潮来。却偏偏韩宜可又不识时务,再次上书顶牛朱元璋,竭力反对株连无辜,而且请求严格复查每一个获罪案犯。在他的这番努力下,终于救回来一些无辜。
而且就是在这场血雨腥风中,他又干出了一件十分顶牛朱元璋,却令朱元璋深受感动的事情:胡惟庸案后,一家获罪官员的妻子十分美貌,朱元璋论功行赏,就把这美妇赏给了韩宜可。谁知韩宜可对这皇恩浩荡,立刻顶牛精神发作,不但推辞不受,而且还振振有词,把朱元璋一顿教育:开明的君王,处置犯人都不会祸及妻儿,更何况糟糠之妻不下堂,别人家的老婆再漂亮,我也坚决不能要。
这番不识时务的顶牛,反而深深打动了朱元璋。以朱元璋的赞叹说:韩宜可不但能指出我的过错,更不被美色所诱惑,真是古今难得的清流良臣啊。
而这次顶牛,也获得了一个美满的后果:这种把别人家老婆随便送人的判决,立刻及时叫停。那些犯官家属们,也得到了抚恤和安置。
但这次韩宜可以德报怨胡惟庸的行为,立刻为自己招来了谣言。有一种谣言说的有鼻子有眼:韩宜可这人十分虚伪,平时伪装简朴,其实家里有的是钱,成天山珍海味,奢侈无比。
这话传到朱元璋耳朵里去,立刻也就怒了。要放在明朝中后期的帝王身上,碰上这种事,更是由不得不信,明朝中期以后,言官们一个通用品质,就是严于律人宽以待己,自己在家吃喝嫖赌玩的嗨,皇帝随便出格一点,就喋喋不休管个不行。被人戳了画皮,也十分嘴硬,常说我就算品德不好,也有权利监督你。
放在明初,以朱元璋拿着放大镜看干部的性子,多少也将信将疑。更打算抓个道貌岸然的腐败典型。因此招呼不打,就突然杀到韩宜可家,却出乎意料的,看到了令他终生难忘的一幕:韩家屋子里的桌椅板凳,用的全是元朝年间的旧货,最年轻的也有快二十年岁数。全家老小穿衣服更是补丁打补丁,吃的更是粗米蔬菜。所谓山珍海味骄奢淫逸,简直子虚乌有。
穷到如此掉渣,朱元璋也严重怀疑,不禁说了句“你是不是知道我来,就把钱藏起来了”。不想韩宜可不慌不忙,又顶了朱元璋一次:大摇大摆的把家里所有的箱子都打开,翻箱倒柜,竟都见不到几个钱。然后轻轻松松告诉朱元璋:我从来不攒钱,也没钱可攒。
这是韩宜可人生当中,最令朱元璋感慨的一次硬顶。以至于朱元璋再次赞叹,说全国的官员,都应该像你一样啊。说罢后的朱元璋,下令把这件事写进《邸报》,由通政司发布全国,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好好学习。
至此,入仕十四年的韩宜可,以其坚定的原则和刚正的品格,成功书写了明朝言官面对朱元璋时最辉煌的奇迹:越顶牛,越感动。
三:从此成为传说
虽然很有原则,但即使在不大敢说话的洪武时代,韩宜可招来的攻击,依然非常多。比如以治理西北著称的名臣费震,就曾批评韩宜可,说你骂人骂的痛快,就是不知道别人干活有多难。
费震这个指责,用来形容明朝中后期的好些言官,是相当恰当的。明朝中后期言官的一个毛病,就是看人挑担不累,自己挑担就废。好些以擅骂人著称的言官,自己亲自去干事,更常干的一塌糊涂。比如萨尔浒之战中被后金痛打的杨镐,败掉沈阳的袁应泰,都是这类眼高手低的角色。
但用来指责韩宜可,却是十分错误的。在整个明代的言官里,韩宜可都堪称难得的全能人才:既能骂,也能干。具体行政做事,更是独当一面的好手。
他首先公认高水平的,就是文采。除了骂人的文章写的好,外交文章更写的好。朱元璋的好些国书和出征檄文,就是由他亲自起草,写得气势澎湃,字里行间全是大国风采。后来郑和下西洋前,还特意命人找出来,行前认真抄录学习。
写了不少好文章后,韩宜可终于在洪武十四年,获得了一次重要的工作调动:就任山西右布政使。在还没有巡抚制度的洪武年间,这就是山西省的二号人物。
在这个新岗位上,韩宜可任职时间不长,工作却十分卖力认真。以《献征录》里的说法,到任之后不但大力打击官场潜规则,严惩了一批腐败分子,更大力抚恤百姓,从各类公务开支中省出费用,用以充实预备仓。当时山西专门收容孤寡的养济院数量,以及储备救济粮的预备仓,建设成绩都名列前茅。所谓“百司肃然,上下属目,翼见真儒之用”,正是韩宜可的出色业绩。
但出色了没一年的韩宜可,还是遭到了人生最沉重一击,在毫无任何征兆的情况下,突然获罪被贬,与同僚山西参议王景一道,被撤职发配到云南临安建水县充军。
至于这场风波的原因,在正史记录中绝口不提。地方志的说法,则是五花八门。比较一致的说法,是《献征录》和《两浙名贤录》里的说法,是由于参议王景在征税工作中犯了错要被重办,韩宜可认为处罚过重,再次上书顶牛。没想到就这一个小事,反而给顶大了:非但没救了王景,自己也一道给发配。
这件事充分说明,在体察圣意方面,韩宜可毫无进步。朱元璋一辈子十分恨的,就是小吏贪污。但凡碰到类似事,都是一抓一大片,逮着尾巴就顺藤摸瓜往大了办。比起当初骂胡惟庸来,这事才是真正逆了龙鳞。韩宜可的倒霉,也就顺理成章。
一直刚正不阿,敢斗权贵顶牛皇帝,闯过多次大风大浪的韩宜可,却在这件小事上,栽了一个大跟斗。
这次跟斗栽的有多狠?他和王景甚至栽出了大明历史记录:头两位被贬官到云南的明朝士大夫。当时的云南,是大明刚刚收复的国土,以少数民族为主,生活穷困且民风凶悍,在世人眼里,可谓穷山恶水的绝路。发配到这地方,人生前途基本全废。
而对于这场凄风苦雨般的打击,与王景结伴走上充军路的韩宜可,心态却一直非常好。一路上干的最多的,就是给王景朗诵自己最爱的名篇:范仲淹《岳阳楼记》,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与王景共勉。
行至云南,这二位更做出了一件“雷事”,郑重的挥毫泼墨,以满腔的情怀,为自己提前写下一篇墓志铭。两篇墓志铭的风格文采各有不同,主题却一样壮烈澎湃:即使人生已经毫无希望,即使仕途已经终止,即使命运注定让我终老于此地,那么就让这墓志铭做一个见证。我依然会全力以赴的实现理想,任何绝境之下,都不会虚度光阴。
气不萎达,生知命寿,乃夷我铭,其藏阙期。这是韩宜可在自己墓志铭中的豪言,也是他人生最后一段年华的见证。
而这心态豁然开朗的二位,在这贫穷落后的云南临安卫,以之后十五年的时间,完成了另一件光耀千秋的大业:推广文教。自洪武十六年,临安卫设立府学后,韩宜可与王景,就成为府学第一代老师。就如早年在山阴担任教谕一样,昔日的铁骨直臣韩宜可,再次回复到模范教师的角色上。
在这新岗位上,韩宜可的业绩也同样优良。最令当地官民动容的是,他公正对待每一个学生,既不搞民族歧视,更不以身份出身论人。而且哪怕是学生家长过意不去,送来各种礼品,他也分文不收,全数退回。教学工作中,他更是一心一意,哪怕当地文化落后,学生悟性有限,他也极有耐心,凡是学生问问题,都是知无不言。即使有时候学生文化低,听不明白,他就更不厌其烦反复讲,以当地地方志的记录说,有一次下课,他被学生们包围着问到深夜,说话说得满嘴都生疮。依然非常欣慰的说:看着你们这样好学,做老师的真是高兴啊。
于是,勤勤恳恳不计报酬教书的劳改犯人韩宜可,不知不觉间,就成了洪武年间感动云南的人物。就连明朝开国功臣,镇守云南的西平侯沐英,对他也十分敬重。经常抽空就来探望,每次不但恭恭敬敬请教学问,举手投足更向韩宜可行弟子礼。
更被打动的,却是当地的官民百姓。这个素来民风凶悍的地方,起先刚设府学的时候,老百姓集体抵制,哭着喊着不来。经过韩宜可与王景二人多年努力,不但当地少数民族家庭都纷纷读书识字,好多人更哭着喊着来拜师。当地的民风更从此大好,变成知书达理的淳朴乐土。连犯罪率都连年创新低。
同样高速发展的,更有当地的文明水平,有明一代,临安府共涌现出五十二位进士。这个曾经“刀耕火种,刻木为符”的落后地区,后来成为明代“科第人才盛于诸郡”的文化胜地,韩宜可更是奠基人。
这事的意义,往小了说,是发展了边境地区的教育事业。往大了说,真个为维护大明的统一做出了卓越贡献。
而且更值得一提的是,即使地处在这样的边陲绝地上,韩宜可也没忘了老本行:惹朱元璋生气。著名的蓝玉大案爆发后,远在云南教书的韩宜可,听闻了朝中的血雨腥风后,竟不顾自身安危,再次上书言事,认为朝廷的诛杀太过酷烈。这份几经辗转的上书,再次把朱元璋气的不行。不过在几位文臣的劝说下,消了气的朱元璋,还是摆摆手作罢了。
而在朱元璋过世后,登基后的建文帝朱允炆,经过礼部侍郎陈性善的举荐,终于重新启用韩宜可。先下诏封他为云南参政,接旨后的韩宜可还没动身,第二道圣旨又紧跟着来了:参政别干了,赶紧去南京。您现在已经是都察院左副都御史了。
但经过十五年的流放生涯,韩宜可曾经旺盛的生命,此时已到了尽头。他接旨后兴奋不已,一路紧赶慢赶。以云南地方志的说法,他临行前对友人说,这次出山,一定要把未曾给洪武皇帝朱元璋讲完的话,全给新皇帝讲出来。从整顿吏治到选拔人才,再到发展文教,他样样都有兴奋到激动人心的勾画。
然而就在他的车架行至杭州时,他的身体却再也支撑不住了,像一只燃烧殆尽的火把一样,沉默的熄灭下去。那一夜的情景,也成为有关他最后的传说:天空中有一颗灿烂的流星滑落,驿站里所有的马匹都在悲哀的嘶鸣。
以《明史》的说法,是“宜可当之”。这奇异的景象,正是有关他人生最后的荣耀与传说。
在韩宜可过世八年后,即永乐四年,云南临安府学子张文礼考取进士,成为云南历史上第一位登第学子。对这位填补历史空白的年轻人,永乐皇帝朱棣十分感兴趣,还特意问他师承何处。当张进士郑重回答,自己的恩师正是韩宜可时,朱棣立刻惊呼,是当年先皇称赞过的快口御史吗?而后明王朝拨出专款,在云南与浙江两省,为韩宜可大力立庙纪念。这位洪武年间铁骨铮铮的直臣,从此成为大明三百年间,言官集体仰慕的传说。
硬怼朱元璋三十年的韩宜可为何能独得老朱的喜爱?韩宜可是怎么死的
明朝的言官,在历史上可谓是一种奇葩的存在。用现在的话来说,他们就是一群不怕死的“喷子”,以“因言获罪”为荣,搞得明朝皇帝们十分狼狈。
朱元璋当政时那是神挡杀神,佛挡杀佛的。然而就有这么一位大臣,硬怼了老朱三十年还活的美滋滋,甚至在犯事后被杀头时,老朱还亲自到死刑场上救下了他。
今天就为您述说这位奇葩人物的三两事,以飨读者。他的名字,叫韩宜可。
一
稍微对明史了解一点的应该都知道胡惟庸,在他作死前其实是很受老朱宠爱的。
话说老朱某天心血来潮,把胡惟庸御史大夫陈宁以及中丞涂节叫到宫里闲扯,正当君臣四人一幅其乐融融,聊着哪家妹子漂亮的时候,当时正任监察御史的韩宜可站出来对着胡惟庸就开喷了:老朱,胡惟庸这个家伙就是个十足的小人,专权结党,你要再放纵他,国家就要完了。
旁边的人顿时就对韩宜可惊为天人:卧槽,老韩,你厉害。老朱当时就怒了:你个喷子敢污蔑我的宰相!当场就让锦衣卫把韩宜可拿下打入死牢,正当其他官员为这个愣头青默哀的时候,结果第二天老朱又把韩宜可给放了,然后打发到陕西任职去了。
这件事瞬间就登上了京城热搜榜第一,无数官员在底下默默灌水,这可是有史以来第一个硬顶朱魔头后能安稳活着的牛人啊,韩宜可在大明的官场算是出名了,就连出门都有人在边上围观:你看,这就是那个硬顶老朱被老朱骂喷子后,还活着的牛人。按理说能从老朱的屠刀下活命,之后就该老老实实的,结果这位韩大人偏不,在奇葩的路上一往无前。
二
正当“韩大人惹了朱元璋后活着”的热度慢慢过去的时候,一件来自陕西的消息再度引爆了京城,老朱在宫里当场掀了桌子。怎么回事呢?
原来是陕西省抓严打抓了一大批犯人,准备送到老朱的老家凤阳开荒种地。然后被发配到陕西的韩大人看不下去了:你们这群渣渣,为了拍马屁连节操都不要了。
于是就给老朱上了一封奏折,在里面批老朱说:你看看这群官员为了给你拍马屁都成啥了,不分情况就抓了一大批人,也不审审里面有没有冤假错案。老朱看完好悬差点一口气没上来,瓜娃老子给你脸了,发配到陕西都堵不住你这张嘴,这和老子有个屁的关系。
正当满朝大臣准备看老大表演杀人的时候,结果老朱下令按韩宜可说的办,重新复查,果然查出来一批冤假错案。
这之后,韩宜可就在硬刚老朱的路上跟脱缰的哈士奇似的一去不复返了,时不时上封奏折批批老朱,把老朱给恨的牙痒痒,但韩宜可偏偏又说的是对的。所以韩宜可成了洪武朝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惊艳了当时大臣们的氪金狗眼。
三
但有句老话说的好: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有一次韩宜可的同僚王景犯错被治重罪,结果韩大人认为判罚过重,于是又日常怼了一次老朱,结果这次老朱没忍,直接把他发配到了云南(那时的云南才刚刚收复,可以说是穷山恶水)。
结果韩宜可安然自若的到了云南,还给自己写了篇墓志铭,然后在云南广施教化,数年后,云南的科教成绩惊呆了老朱,于是就打算把韩宜可召回来。正准备颁旨时老韩又作死了,当时正值蓝玉案牵连了无数大臣,朝堂上杀的腥风血雨。远在云南的韩宜可给老朱上了封奏折,内容大抵是你个昏君杀那么多人啊之类的。
朱看到了气疯了:老匹夫你当朕的刀不利乎!!在几位辅政大臣的好劝歹劝下才没治罪,不过召回的旨意自然是不了了之了。
四
后来老朱驾崩后,朱允炆下旨让老韩去金陵做督察院左副都御史,兴奋的老韩和身边的人说一定要把没给太祖高皇帝说完的话告诉新皇帝,要建言的内容从吏治到文教,上至国家下关黎民,这时的韩宜可高兴的像个小孩子。
离去时云南百姓举境相送,然而在归程的路上,年老的韩宜可在车马颠簸中去世了,那些话也未能告诉新皇帝。据后人载:那一天,有一颗流星从天边滑落,随行的车马倶哀鸣不已。
后续
八年后,一个叫张文礼的人考场登科成了云南史上第一名进士,登基已四年的朱棣听说后很感兴趣,就召见了这位年轻人。
当问到张文礼师承何人时,张文礼整理衣冠后郑重回答说是当年的韩宜可大人,朱棣惊道:是当年那位被我老爹骂是喷子御史的那个人么。
后来,明朝专门拨出专款在云南和浙江建造韩宜可的庙以供奉他,而韩大人也成了大明三百年间言官的传说偶像。
杀官无数的朱元璋,为何偏偏对天天怼他的韩宜可不曾下手
在中国古代,有一类官员相当生猛,虽然官职不是太高,却敢怒怼皇帝,甚至为了一些事情,敢撸起袖子与皇帝争辩,他们就是谏官。比如包拯,曾多次与宋仁宗争辩,每次都怼道仁宗没脾气,一边擦拭脸上的唾沫星子,一边称赞包拯为朝廷着想。
明朝建立后,虽然也有不少谏官,却几乎没人敢怒怼明太祖朱元璋,否则分分钟被拉出去砍了。众所周知,明朝官员俸禄较低,若能够得到皇帝的赏赐,那简直是祖上冒青烟了,肯定会屁颠屁颠的接受。
然而,却有这么一个大臣,在做监察御史期间,当皇帝赏赐给他美女时,他却果断拒绝,这让明太祖朱元璋相当高兴。另外,此人性格相当耿直,在其他大臣都选择明哲保身时,他却丝毫不怕被杀头,屡次冒死直谏。让人意外的是,尽管他经常怒怼皇帝朱元璋,却能得以善终,此人就是韩宜可。
韩宜可,浙江绍兴人,明朝初期的大臣,为官清廉,最早的时候只是个地方官,后来被提拔为监察御史。虽然只是个正七品的小官,却可以经常见到皇帝,并且提出一些建议。当时丞相胡惟庸恃功怙宠,飞扬跋扈,其他大臣对此也心知肚明,却因惧怕胡惟庸的权势,没人敢上书弹劾。
后来,韩宜可得知此情况后,连连上书明太祖朱元璋,并列举了胡惟庸的一些罪行,希望以此将他弹劾,同僚都非常佩服他这种不怕死的精神,但也认为他这次必死无疑,居然敢得罪丞相胡惟庸。果不其然,胡惟庸没有受到惩罚,而韩宜可却被锦衣卫打入大牢,差点被判处死刑。
幸亏朱元璋认为韩宜可是个不错的官员,在不久后,就下令将他释放,并官复原职。按照常理来说,吃过苦头的韩宜可应该有所收敛,变得稍微有些圆滑,但他的接下来的事迹更让人瞠目结舌。当时朝廷抓了一批犯人,本来打算送到朱元璋的老家凤阳去修建宫殿,韩宜可却上书阻止,并觉得这些人当中肯定会被冤枉的。
本来此事已经得到皇帝朱元璋的批准,满朝文武没一个敢有异议,唯独韩宜可特立独行,同僚们都为他捏把汗。结果,朱元璋听从了韩宜可的建议,对这些人重新审判,果然审出了不少冤假错案,从此对他更加器重。
后来,朱元璋认为韩宜可劳苦功高,就准备将一名犯罪官员的妻女赏赐给他,以表示对他功劳的肯定。韩宜可果断拒绝,并且说道:“罪人不孥,古之制也。有事随坐,法之滥也。况男女,人之大伦,婚姻逾时,尚伤和气。合门连坐,岂圣朝所宜!”
听了韩宜可的话,明太祖朱元璋相当高兴,并且称赞道:“一般大臣受赏,无不欣然接受,今韩宜可不为女色赏赐所动,真是清正肱股之臣啊!”有一次,别人诬陷韩宜可生活奢侈,朱元璋就选择了微服私访,亲自到他家一看究竟。
来到韩宜可家后,看到一家人挤在几间破房子里,且都穿着带补丁的衣服,家里的锅碗瓢盆都很破。朱元璋微笑着问道:“老韩啊,你是不是偷偷把钱藏起来了?”韩宜可立马将家里了的箱子都拿出来,当场倒空给皇上检查,并且说道:“微臣从不藏钱,也没有钱可藏。”
第二天上朝的时候,朱元璋当着满朝文武的面,极力地称赞了韩宜可的廉洁,并且不许有人再因此事诬陷他,否则定当严惩。另外,朱元璋还说道:“处世为官,应当抑奢侈,弘俭约,戒嗜欲;以利天为利,利民为利才是啊!”纵观洪武年间的那些大臣,敢怒怼朱元璋的寥寥无几,敢于直谏却能屹立不倒的,更是屈指可数,而韩宜可则是其中一位。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