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名:陆凯
字 号:字敬风
所处时代:东汉→三国(孙吴)
民族族群:汉人
主要作品:《吴先贤传》《太玄经注》
主要成就:讨平山越,屡谏孙皓
籍 贯:吴郡吴县
官 职:左丞相
爵 位:嘉兴侯
典 故:陆凯贵盛
三国时吴国重臣陆凯生平简介,陆凯有多厉害?
陆凯出身于江东名门吴郡陆氏,是丞相陆逊的侄子。吴大帝黄武(222年—229年)年间,陆凯曾担任永兴县长、诸暨县长,所任职之处都有治绩。
后转拜为建武都尉,并统领军队。陆凯虽身任武职,但仍手不离书,尤其喜爱《太玄经》,论评推衍该书的含意,用蓍草卜筮便见应验。
致身军旅
赤乌五年(242年),陆凯任儋耳太守,与将军聂友率兵三万进讨朱崖和儋耳二郡,战后因功转拜建武校尉。
五凤二年(255年),陆凯又率军在零陵讨伐山贼陈毖,成功将陈毖斩杀,因功任巴丘督、偏将军,封爵都乡侯。
同年,又转为武昌右部督。当时寿春正发生毌丘俭、文钦的叛乱,吴国亦派兵前往援助,陆凯随军出征。后改拜为荡魏将军、绥远将军。
位列宰辅
永安元年(258年),会稽王孙亮被废,由孙休继位。陆凯改拜为征北将军,假节,遥领豫州牧。
元兴元年(264年),吴景帝孙休病死,由孙皓继位,陆凯又改拜为镇西大将军,都督巴丘军事,领荆州牧,进封嘉兴侯。
甘露二年(266年),孙皓派大鸿胪张俨和五官中郎将丁忠至西晋都城洛阳为司马昭吊丧。张俨在归途中病逝,而丁忠回来后则向孙皓建议应趁西晋没有防备而袭取弋阳,但陆凯劝阻,认为西晋力量强大,灭蜀后向吴国求和只是了储备力量,而这样袭取弋阳郡不见得有什么利益。孙皓听从陆凯的建议,并与西晋断交。
同年,吴国改元为宝鼎,陆凯迁任左丞相。
节概梗梗
孙皓不喜欢别人看自己,朝臣觐见时,没有人敢抬头。陆凯劝谏道:“君臣之间没有不相识的道理,如果发生不测,大家就不知道该如何寻找您了。”于是孙皓才允许陆凯可以抬头看自己。
孙皓迁都武昌时,扬州地区百姓对逆流供应武昌用度深感痛苦,而且当时政事颇多失误,百姓贫穷匮乏。陆凯於是上奏要孙皓不应迁都,亦要当一个体恤平民生活的贤君,认为这样做不但可以令人民生活改善,亦可增强国力。最终孙皓还都建业。
而殿上列将何定是佞臣,但深得孙皓宠信,陆凯却当面斥责他说:“你看前前后后奉侍君主不忠诚,倾覆混乱国政的人,有哪一个能善终天年的?你为什么专门干那些佞媚奸邪的坏事,堵塞君主的视听?应当自我勉励改正。不然的话,会看到你有无法预料的灾祸!”何定因而痛恨陆凯,想去中伤他。但陆凯却不以为意,用心公事,上疏指示都不作修饰,由心中表现出他的忠诚和恳切。
临终进言
建衡元年(269年),陆凯病重,孙皓派中书令董朝问陆凯有什么遗言要交待,陆凯上言说:“何定不可以重用,应让他担任京城以外的职务,不应把朝廷大事委托他。奚熙是个小官,却在浦里建起自己的田园,想恢复严密的旧规模,也不可信任。姚信、楼玄、贺邵、张悌、郭逴、薛莹、滕修以及臣的族弟陆喜、陆抗,他们或者清白忠诚勤奋,或者资质才智丰茂超人,都是国家的栋梁,朝廷的贤良辅臣,希望陛下对他们着重留神和考虑,向他们询问时务,使他们各尽忠诚,补正陛下出现的一些过失。”不久,陆凯即病逝,享年七十二岁。
孙皓对于陆凯多次直言劝谏甚至违逆旨意其实十分不满,加上何定的多次恶意中伤,就对他更为愤恨。但陆凯始终是重臣,难以用法律去惩罚他,而其族弟陆抗当时亦是大将,所以惟有容忍。
凤凰三年(274年),陆抗去世。次年,陆凯一家便都被孙皓迁往建安。
孙皓虽然残暴无度 却不敢动左丞相陆凯
司马炎风风火火的带领西晋王朝奔向小康生活,然而江南的孙氏朝廷却日渐的衰落下去。就在蜀汉灭亡的第二年,也就是司马炎建国的头一年(公元264年),吴国的第三任皇帝孙休英年早逝,享年三十岁。
国不可一日无君,吴国上下当前的计划就是马上迎立新皇帝,但是孙休的儿子年幼,吴国丞相濮阳兴与孙休宠臣张布担心难以支撑大统,两人对此非常的发愁。就在这个时候,曾经担任过乌程县令的左典军万彧就向二人建议,孙权的孙子乌程侯孙皓遵守法度,又勤而好学,才干突出。
网络配图
万彧将孙皓一阵天花乱坠的胡乱吹捧之后,濮阳兴和张布心里也有一些小激动,但还是拿不定主意,他们找到孙休的皇后说明了迎立孙皓的想法,皇后说:“我一个妇人,怎么知道国家社稷的考虑呢?只要吴国安好,孙氏宗庙有依靠就好了。”就这样孙皓就正式成了吴国的第四皇帝,当然也是最后一任。
孙皓刚刚继位之初,还算老实,下令抚恤百姓,裁减宫女,做得还算有声有色,并还封上大将军施绩、大将军丁奉为左右大司马,张布为骠骑将军,濮阳兴加侍中、青州牧,陆凯为镇西大将军,陆抗为镇军大将军。但是没过多久,孙皓就原形毕露了,该吃的吃,该玩的玩,还大搞建筑工程,搞得吴国民不聊生,生灵涂炭。
此时的濮阳兴和张布有些后悔迎立了孙皓,有人悄悄的给孙皓打了小报告,孙皓大怒,派人灭了濮阳兴和张布的三族。其实这两个人也不坏,张布还曾帮助孙休密谋联合大将军丁奉诛杀权臣孙綝,吴国大权重新回到皇帝手中。然而濮阳兴和张布作为国家重臣,朝廷宰辅,不能够识才尊贤,确实是一个国家的悲哀啊!
东吴宝鼎元年(公元266年),孙皓任命陆凯担任左丞相,万彧担任右丞相。在《汉晋春秋》中记载,吴国当时有望气的人说荆州有王气,因此孙皓就在荆州大兴土木,准备迁都。
望气是中国风水学中的重要理论,通俗一点就是看风水,当然望气不仅仅限于看风水,气色呈红色则大富大贵,呈黑色就会大祸临头。如果通望气之术的人说,某个地方有王气的话,皇帝就会在这个地方建都,所以古代帝王建制称帝之前,或者是大兴土木时都会让风水学家来望一望气。例如《三国演义》中曹操称王时,有大臣说魏晋之地有王气,于是曹操就加为魏王;孙权在江东时,有人说建业有王气,于是孙权就在建业城的基础上修筑了石头城,最后还在建业建都。
孙皓听说荆州有王气,大吉之兆,非常的高兴。但其实当时扬州的百姓生活过得很贫困,物质很缺乏。左丞相陆凯就上表说:“武昌非常的危险,地贫民乏,不是一个安国养民的地方,不能作为王都,而且有民间‘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宁还建业死,不止武昌居’的说法。”陆凯的良言却没有被孙皓采纳。
网络配图
后来永安(今浙江武康镇)县的山贼施但聚众数千人造反,劫了孙皓的弟弟永安侯孙谦为主,到了建业的时候,有一万多人参加造反队伍,孙皓派丁固、诸葛靓平定了叛乱。没过多久,孙皓还都建业。
孙皓在历史上的荒淫无道、残害忠良是出了名的,平时和他关系好的万彧也未幸免于难。孙皓当皇帝后,万彧也跟着鸡犬升天了,和陆凯开始分别担任左右丞相。但万彧比较不识时务,自恃功高,干预孙皓寻欢作乐,惹得孙皓非常的不高兴。有一次孙皓出去游玩还没有回来,万彧和名将留赞之子商议废掉孙皓,但不小心走露了消息。孙皓回来后,就摆了个鸿门宴招待万彧和留平,赐二人毒酒,幸好孙皓的侍者私自减少了二人的酒量。不过两人觉察到了不对劲,服用了解药才没有死,但万彧回家后就自杀了,留平也在家中忧郁而死。
孙皓还酗酒好色,骠骑将军张布被杀后,两个女儿被送到了孙皓的后宫,整天供他作乐。孙皓宴请群臣,每个大臣必须要喝掉七升酒,等这些大臣喝得醉醺醺的时候,孙皓就命令侍臣嘲弄他们,以此为乐。当时有个叫韦昭的大臣,是吴国的史官,但酒量很小,孙皓在酒桌上作弊,帮他换了茶水,对他很优待。韦昭生性刚直,不愿给孙皓的父亲孙和作纪,惹怒了孙皓,就把韦昭抓进了牢房给处死了。
由于在史书中一般只有帝王才能够作纪,而孙和仅是南阳王,没有资格作纪。如此可以看出,孙皓对韦昭好是别有用心的,古代皇帝一般都怕史官一支笔。
如果说孙皓喜欢杀人,那也就不见怪了,但他却脱离了一般的杀人水平。东吴灭亡之后,孙皓到洛阳被封为归命侯,晋武帝就问孙皓:“听说你在吴国的时候,剥人面、刖人足,有这回事吗?”孙皓回答说:“作为人臣而失礼于君主,他们就应当受这种刑罚。”虽然孙皓的回答不失风度,但是足见孙皓的冷血残酷。
网络配图
陈寿在《三国志》中记载,有个叫贺邵的官员,吴国名将贺齐的孙子,以直谏而闻名,对孙皓说他自从登基以来,法令苛刻,赋税沉重,百姓饿得吃糟糠,孙皓听了之后,对贺邵很不满意。有一次贺邵和楼玄在一起悄悄的说笑话,孙皓就诬陷两人诽谤国事,免去两人的官职流放到岭南,楼玄在岭南自杀。
贺邵虽官复原职,却突然中风了,就没有去上任。孙皓就怀疑贺邵是装病,就用锯子去锯贺邵的头,贺邵到死都没有说一句话。孙皓用这种残忍的方式杀死大臣,臣子不安,民心不附,怎么会不亡国呢?
孙皓虽然残暴无度,但也有他不敢杀的人,那就是左丞相陆凯。陆凯跟这些生性耿直的大臣一样,受到孙皓的嫉恨,陆凯不仅是东吴重臣,还是陆逊的侄子,陆逊之子陆抗又拥有重兵,陆氏家族是江东四大家族之一,势力很庞大,孙皓对陆凯还是有所忌惮。陆凯死的时候,向孙皓推荐了大臣姚信、贺邵、楼玄、陆喜、陆抗、滕修以及东吴最后一任丞相张悌。
东吴朝堂昏暗,皇帝嗜杀无德,赋税沉重,饿殍遍野,孙吴被西晋王朝所灭,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不过由于当时的陆抗和陆凯还在世,加上司马炎忙于北方边疆的战事,让东吴政权苟延残喘到了公元280年。
三国历史典故的由来: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
出自《三国志》,该句出自《吴孙皓初童谣》,原诗是这样的:
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
宁还建业死,不止武昌居。
三国时期,地处东南的吴国是立国时间最长的国家。但在孙权病亡前后,统治集团内部在继承权问题上就乱开了。朝官分成拥嫡、拥庶两派,为废、立太子斗争非常尖锐。公元252年,孙权去世,内部矛盾很快表面化,宗室和大臣间彼此屠戮,长期进行争权夺势的斗争。孙权之后,由孙亮、孙休先后称帝,为时不长。公元264年,由孙皓执政。这个吴国的末代皇帝凶顽残暴,穷奢极侈。他用剥面皮、凿眼睛、灭三族等酷刑杀人。后宫已有数以千计的宫女,还在民间掠夺少女。甚至明令年年上报“将吏家女”的名册,女孩子一到十五、六岁就要“简阅”一番,供其挑选。暴虐的政治,苛酷的剥削,激起人民不断起义,终于将吴国推进覆灭的深渊。
在吴国历史上曾有过多次迁都事件。公元211年,孙权从吴迁都秣陵,并改名建业(即今南京),后来随着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孙权迁都鄂,改名武昌。229年,又还都建业。很有进取精神的孙权,十分重视这两个军事重镇,通过建都,使两地经济日臻繁荣;尤其是建业,成了南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到孙皓时代,公元265年,他在西陵督阐的建议下,也来了一次迁都。什么原因呢?据说“荆州有王气”。而建业宫殿已破旧。这个贪欲无度的暴君但求享尽人间欢乐,于是吹吹打打地从建业搬到武昌,并下令扬州地区的人民远道从长江送去供享乐的一切耗资。沿江人民怨声载道,苦不堪言。
“政事多谬”,加上“公私穷匮”,虽然孙皓还在醉生梦生之中,可国政已是风雨飘摇、岌岌可危了。左丞相陆凯是孙权留下的旧臣,对孙权的治国之道有切身感受,对孙皓的腐配专横有冷静观察,算得是个统治集团中的清醒者。凭借旧臣身份,还敢于直言疏。《吴孙皓初童谣》就是陆凯在武昌劝孙皓时引用的一首童谣。陆凯在这个奏疏中,痛陈国衰民弱之现状,力劝孙皓“省息百役,罢去苛扰,科出宫女,清选百官。”孙皓当然十分不悦,只是慑于陆凯的“宿望”,才没有加害于他。
《吴孙皓初童谣》仅短短四句,却从中透露出了人民的苦难、怨恨和不平。尽管武昌有美鱼可烹食,有房屋可停居,但百姓宁愿到建业去,即使在那里只能饮水充饥,以至如履死地,也心甘情愿,在所不辞。为什么呢?就因为武昌为孙皓所居,人民苦于暴政久矣,已不能共存于一处。当然,这里还有一层深意,那就是建业曾是孙权的古都,人民向往建业,实是怀念创业皇帝孙权。当时为了备战,孙权虽然也曾强赋厚税,然而他个人尚能自持节俭。在倡导发展农业生产时,他不但赞同陆凯开垦农田的命令,而且主动提出他和儿子们亲自受田耕种,“亦欲与众均等其劳也。”
公元247年,建业宫年久失修,武昌宫已用了二十八年,这些材料不能再用,建议采伐新材以筑新宫。孙权不许。认为正是战争期间,百姓负担已重,如若再有通伐,就会妨损农桑。坚决让臣下搬来武昌宫材瓦改作太初宫。对比孙皓的暴虐贪残,人们能不痛恨万分吗?童谣正是通过向往建业、远避武昌这种直率的语言责孙皓。以宁死而不愿留居武昌的激愤之声,揭露了当时“苛政猛虎”的血淋淋社会现实,控诉了孙皓集团的滔天罪恶,抗议了他们的胡作非为。
当时永安山区的农民忍无可忍,在施但领导下发动了一场起义。初则数千人,发展到万余人,直杀至建业城里,给孙皓政权以极大威胁,就在这种怨人怒的境况下,孙皓不得已于266年冬天灰溜溜地还都建业,一方面血腥镇压施但义军,一方面以此平息朝野反抗。但是,他的骄奢淫欲并就此收敛。一到建业又耗费数以亿计的资财筑起了一座显明宫,“大开园囿,土山楼观,穷极伎巧。”陆凯也曾强劝,而孙皓至死不悟,终于弄到财竭国亡的地步。
这首歌谣为陆凯作为例证引用于奏疏中,但保留着民谣朴实生动的面貌。它用强烈对比的手法,从正反两方面突出反封建暴政的主题思想。相近的句式,相近的韵脚,成为在民间口相传、不胫而走的有利条件。
毛泽东同志《水调歌头·游泳》中的名句:“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显然是从“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点化而来的。然而其意义、意境与原诗全然不同。毛泽东同志的诗句简洁地说明了自己的行踪,在极短的时间里从长沙来到武昌,“才”、“又”两字紧相照应,显现人民领袖风尘仆仆、为革命奔波为人民造福的形象;又用“饮水”和“食鱼”的句式,抒发对两地人民的深厚感情。显得活泼生动,亲切感人。
毛泽东同志善于用典。他能把典故融化进自己的诗篇,把它们的意义加以发展或改变,赋以新的内容,并不着痕迹,使没有读过原文的人也能看懂。这种刷新原故事的意义,增强诗词的气魄,赋予旧故事以新的血液,新的生命,使其为自己的写作目的服务。应该是对照阅读《吴孙皓初童谣》后使我们受到的启发。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