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季兰唐代诗人

中文名:李季兰

别 名:李冶

国 籍:中国

民 族:汉族

出生日期:713年

逝世日期:784年

职 业:诗人,道士

信 仰:道教

代表作品:《感兴》《相思怨》《蔷薇花》朝 代唐朝

有唐代”李清照“之称的是谁?唐代才女李季兰的简介

据《唐才子传》记载,李季兰幼时“美姿容,神情萧散,专心翰墨,善弹琴,尤工格律”六岁时作《蔷薇》诗曰:“经时未架却,心绪乱纵横。”“架却”谐音“嫁却”,她父亲认为此诗不祥——小小年纪就知道待嫁女子心绪乱,长大后恐为失行妇人。于是将她送入剡中玉真观出家,改名李季兰。李季兰每日做诗、弹琴倒也清净自在。转眼间她已经十六岁了,对观中生活渐渐觉得寡淡无味,向往外面的世界。当时有许多文人雅士来观中游览,见有一个清秀的小道姑,就常与她逗笑,李季兰每每以秋波暗送,故人称“风情女子”。

李季兰与当时的名士朱放、皎然、崔焕、肖叔子、陆羽、阎士和等人也交往甚好,经常谈诗论词,互相视为知己。李季兰的诗名越传越广,有她引发的诗友会集活动也是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直至广陵(今江苏扬州)。广陵是文人荟萃的地方,李季兰的名气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诗人刘长卿赞誉她是“女中诗豪”,高仲武夸她“形气既雄,诗意亦荡,自鲍昭已下,罕有其伦”。天宝年间,唐玄宗闻知她的诗才,特地召见她赴京入宫。此时的李季兰已经四十多岁,这可是极大地殊荣,但她的容颜已随着岁月衰退,她不免喜中有伤,作诗道:“无才多病分龙钟,不料虚名达九重;仰愧弹冠上华发,多惭拂镜理衰容。驰心北阙随芳草,极目南山望归峰;桂树不能留野客,沙鸥出浦漫相峰。”从此定居长安,晚年还被唐德宗称为“俊妪”。然而建中四年(783年)发生泾原兵变,大将朱泚自立为帝,占据长安。李季兰与朱泚交往甚密,书信频繁,所以朱泚终于被平定后,李季兰被捕,遭到唐德宗责怪说她何不学严巨川作诗“手持礼器空垂泪,心忆明君不敢言”,然后将她扑杀处决。

《唐才子传》:季兰,名冶,以字行,峡中人,女道士也。美姿容,神情萧散。专心翰墨,善弹琴,尤工格律。当时才子颇夸纤丽,殊少荒艳之态。始年六岁时,作《蔷薇诗》云:“经时不架却,心绪乱纵横。”其父见曰:“此女聪黠非常,恐为失行妇人。”后以交游文士,微泄风声,皆出乎轻薄之口。夫士有百行,女唯四德。季兰则不然,形气既雄,诗意亦荡。自鲍昭以下,罕有其伦。时往来剡中,与山人陆羽、上人皎然意甚相得。皎然尝有诗云:“天女来相试,将花欲染衣。禅心竟不起,还捧旧花归。“其谑浪至此。又尝会诸贤于乌程开元寺,知河间刘长卿有阴重之疾,诮曰:“山气日夕佳。”刘应声曰:“众鸟欣有托。”举坐大笑,论者两美之。

天宝间,玄宗闻其诗才,诏赴阙,留宫中月余,优赐甚厚,遣归故山。评者谓上比班姬则不足,下比韩英则有余,不以迟暮,亦一俊媪。有集,今传于世。论曰:《诗》云,“《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苦之心焉。”故古诗之道,各存六义,然终归于正,不离乎雅。是以昔贤妇人,散情文墨,斑斑简牍。概而论之,后来班姬伤秋扇以暂恩,谢娥咏絮雪而同素;大家《七诫》,执者修者;蔡琰《胡笳》,闻而心折。率以明白之操,徽美之诚,欲见于悠远,寓文以宣情,含毫而见志,岂泛滥之故,使人击节沾洒,弹指追念,良有谓焉。噫!笔墨固非女子之事,亦在用之如何耳。苟天之可逃,礼不必备,则词为自献之具,诗有妒情之作,衣服饮食,无闲净之容,铅华膏泽,多鲜饰之态,故不相宜矣。是播恶于众,何《关雎》之义哉历观唐以雅道奖士类,而闺阁英秀,亦能熏染,锦心绣口,蕙情兰性,足可尚矣。中间如李季兰、鱼玄机,皆跃出方外,修清净之教,陶写幽怀,留连光景,逍遥闲暇之功,无非云水之念,与名儒比隆,珠往琼复。然浮艳委托之心,终不能尽,白璧微瑕,惟在此耳。薛涛流落歌舞,以灵慧获名当时,此亦难矣。三者既不可略,如刘媛、刘云、鲍君徽、崔仲容、道士元淳、薛缊、崔公达、张窈窕、程长文、梁琼、廉氏、姚月华、裴羽仙、刘瑶、常浩、葛鸦儿、崔莺莺、谭意哥、户部侍郎吉中孚妻张夫人、鲍参军妻文姬、杜羔妻赵氏、张建封妾盼盼、南楚材妻薛媛等,皆能华藻,才色双美者也。或望幸离宫,伤宠后掖;或以従军万里,断绝音耗;或祗役连年,迢遥风水;或为宕子妻,或为商人妇。花雨春夜,月露秋天,玄鸟将谢,宾鸿来届;捣锦石之流黄,织回文于缃绮,魂梦飞远,关山到难。当此时也,濡毫命素,写怨书怀,一语一联,俱堪堕泪。至若间以丰丽,杂以纤穠,导淫奔之约,叙久旷之情,不假绿琴,但飞红纸,中间不能免焉。尺有短而寸有长,故未欲椎埋之云尔。

“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才女李季兰的爱情故事

李季兰季兰,名冶,以字行,峡中人,女道士也。美姿容,神情萧散。专心翰墨,善弹琴,尤工格律。当时才子颇夸纤丽,殊少荒艳之态。始年六岁时,作《蔷薇诗》云:“经时不架却,心绪乱纵横。”其父见曰:“此女聪黠非常,恐为失行妇人。”后以交游文士,微泄风声,皆出乎轻薄之口。夫士有百行,女唯四德。季兰则不然,形气既雄,诗意亦荡。自鲍昭以下,罕有其伦。时往来剡中,与山人陆羽、上人皎然意甚相得。皎然尝有诗云:“天女来相试,将花欲染衣。禅心竟不起,还捧旧花归。”其谑浪至此。又尝会诸贤于乌程开元寺,知河间刘长卿有阴重之疾,诮曰:“山气日夕佳。”刘应声曰:“众鸟欣有托。”举坐大笑,论者两美之。天宝间,玄宗闻其诗才,诏赴阙,留宫中月余,优赐甚厚,遣归故山。评者谓上比班姬则不足,下比韩英则有余,不以迟暮,亦一俊媪。有集,今传于世。

寂寞如这长夜里的歌声。如果,如果人生可以从新来过,她想,她绝对不会写那个什么“经时为架却,心绪乱纵横”的诗来。她那个善于联想的父亲就不会因为这一句话把她送进道观了。她这一辈子从此不得不在青灯古佛前消磨。

少年最美好的时光,她听着自己美丽的生命在春天寂寞生长。一年又一年,她已经从一个孩童长成了少女。那一展眉,那一抹笑都如小河流水晶莹。

她不甘心自己如此华美的年华就这样一生憔悴。她想爱,爱一个人。

可是这个世间,哪里有值得她钟情的男子?也是春天繁花盛开的季节,连路边的空气都新鲜得有些令人心醉。她偷偷的去剡溪中划船漫游。一个年轻的男子,布衣草鞋,神情俊朗,他借船畅游小溪,她含笑不拒。两人乘着如酒的景色谈诗论画,临流高歌,爽朗的笑声不时惊飞一对对水鸟。夕阳漫不经心的照下,他和她依依惜别:

古岸新花开一枝,岸傍花下有分离。

莫将罗袖拂花落,便是行人断肠时。

一次的偶遇,她的心如湖水投入了石子荡起了层层涟漪。人相知,贵在天性。她想如果一生能有这样的良友相伴,日子又怎么会像青灯下的孤寂?

此后,他留恋花丛。她也喜欢有一个人和她谈诗词喝酒,赏景吟月。她庆幸自己的心终于有了一个可暂时存放的角落,虽然他给她的只是那么一小部分。她年轻的心却因为相遇知心的喜悦变得有些轩敞起来。他外出做官,她挥泪而别。从此种下了两地相思。她为他抚琴伤心,坐在清冷的月光中任思念划过胸膛烈烈的燃烧——

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

别后相思人似月,云间水上到层城。

她等他,像妻子那样痴痴等待丈夫的到来。可是,他一去鱼沉水阔。虽然偶尔也有些信件过来,但他事务的繁忙或者另有所托,总是无法满足她焦急等待的心。

她怨,她恨,她怀念,她相思。日日夜夜,经年累月。别后的那么想念被相逢的喜悦冲淡。但是相逢只在梦里罢了,她刻骨的思念也不能等来他的一次回眸——

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海水尚有涯,相思渺无畔。

携琴上高楼,楼虚月华满,弹着相思曲,弦肠一时断。

初尝爱情的感觉,让她的心里种下了太多的希冀。可是现实生活的背离,把她的心慢慢冷冷。那种冷如把热腾腾的心放在刺骨的冰水中。初时是躁动的喧哗,后来是空寂的想念,再后来那渺茫的相思使她日日不能入睡,携琴上高楼,月圆人断肠,寂静的夜里那撕心裂肺的感觉蔓延,旋绕……

哪个人是真心的为你?明明是刻骨的那个,他却给你深深的伤害。因为你的在意,他每一个不经意也许都酝酿成间歇的痛楚。唉,毕竟“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啊……

在苦海无边的相思深处,她对着青灯终于幡然醒悟。为什么不让自己过得洒脱些,而只是为了一个男子把一个女人折磨成那样子。

从此她变得豪放通达,日日放歌纵酒,朝朝高朋满座。她戏谑那才子河间名士刘长卿有“阴重之疾”——他为了减少痛苦整日用布兜担着,她借陶渊明的诗“山气日夕佳”来笑话刘长卿的疝气病。刘长卿脱口而出:“众鸟欣有托。”于是举座大笑。他们日日玩着这样文字游戏。

他们都走了,喧哗后的寂寞如这古寺的灯,一丝丝的烤着她的心。那个男子总是静静的站在她的背后,他为她烹茶赋诗,和她谈文论画。他们有相似的遭遇共同的爱好,彼此真诚的爱怜,心也慢慢的变得平淡。

唐朝诗人李季兰在诗坛上占有一席之地,天赋异禀,出口成诗!

李季兰是唐朝著名的女诗人,容貌俊秀,弱龄早慧,十一岁成为了女道士,在道观清静平淡的生活中,用写诗来丰富日常的生活。李季兰的诗传世不多,有很多都是遣怀诗,《相思怨》是其中比较有名的作品,是一首表达相思之情的佳作。

李季兰《相思怨》翻译

李季兰在道观与孤灯、黄经长伴是日子中,逐渐出落为一个风仪玉立的少女,不安分的心被道观的清规戒律束缚着,芳心无以寄托,心中饱受煎熬的春情似乎只能在花开花落间暗自感叹。百无聊赖之际,李季兰抱着琴登上高楼,抚琴以排解内心的激荡,吟诵《相思怨》一首。

李季兰《相思怨》欣赏

李季兰《相思怨》翻译:世上的人都说海水太深,却不及相思的一半,海水是有边际的,但是相思渺茫,无边无际。带着满心的相思和琴走上高楼,楼中空虚,月却是圆满的,抚一首相思曲,相思情到断肠时,只好停到手中的哀弦。

这首情意慢慢的《相思怨》据说是写给知己陆羽的,两人的感情十分深厚。抛开为谁而作,这首诗的本身所表达的浓烈的爱情就让人大为感动。遗憾的是,李季兰的道士身份决定了她的情始终都不会有结果,那些与她相恋的男人介意世俗的成见,不可能娶她。即使李季兰一生不缺爱情,也只能承受着数次的分离。

李季兰《相思怨》解析

李季兰《相思怨》颇有古风,又有民歌的用语习惯,通过浅白的表达方式营造了深远的意境。这个意境中有欲接近天的高楼,圆满的月光照射到楼中,显得楼中更为空荡,女子轻轻地抚相思曲,音调凄冷哀伤,萦绕在空虚的高楼,诉说着绵延不绝的相思。忧伤到深处,琴弦断了,女子肠断于哀调戛然而止之际,黯然神伤。

李季兰《相思怨》解析

诗中,女子初尝爱情的滋味,给予了太多的期望,得到的确实无尽的相思。头两句将海水与相思作比较,表述了海水的深远远不及相思,从“半”字看出深度的差距。三四两句更进一步确定了两个意象比较得出的结论,并从深度延伸到了宽度,较之于有边际的海水,强调相思的无边无尽。

五六两句中,女子为了排解渺茫的相思,抱琴来到了高楼,却不知面对的是空荡的高楼,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圆满的明月,加重了女子的落寞与忧愁。末尾两句,相思之情受到了周围物象的影响,使得女子的思绪出现混乱,在曲子抚到高超之际,思肠跟着琴弦崩断了,更突出了相思的深刻。

李季兰作为唐朝最为出色的女诗人之一,留下的诗作不在多,而在于精,每一首都耐人寻味。《相思怨》作为李季兰的经典之作,是她在道观无聊的生活中创作的,透露了她当时饱受无穷的相思的折磨,无奈之下在空空的高楼中抚琴,在弦断时思肠寸断。


大唐才女李季兰是怎么死的?李季兰不曾死于爱情,却死于声名!

薛涛八岁时,她老爸指着梧桐树让她作诗,薛涛朗朗吟来:枝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顿时让她爸受到极大的惊吓,以为里边很有些“迎来送往”的意思,长大了恐怕是个坏女孩。场景转换到若干年后,梧桐树变成了蔷薇架,一个叫李季兰的六岁小女孩偎在她爸爸怀里,用同样稚嫩的声音念道:“经时未架却,心绪乱纵横”。这个爸爸也吓了一大跳,“架却”谐音“嫁却”,莫非小妮子春心萌动?将来难保成为一个失节妇人。

这位父亲担心不幸成真,十一岁那年,李季兰成了一个女道士,在唐朝,这个群体巍为壮观,它是“单身女子”的别称,连公主们也纷纷换上道袍,在修炼的名义下及时行乐,李季兰们则是被命运驱谴到此,为大唐王朝的娱乐业添砖加瓦。好在天分使她能够小小地做些突破,比如和鱼玄机前辈一样,把自己培养成一个诗人。

李季兰诗写得不错,但后世声名却不如薛、鱼两位大,她的生平里,缺乏一场传奇的爱情。她更多的时候是在谈恋爱,谈恋爱和爱情是两回事,前者刀光剑影且斗且舞,后者一唱三叹柔肠寸断,前者是群戏,花团锦簇,后者一个人就可以上演,无尽凄凉。关于李季兰有限的资料里,都反映出,她对前者热情高涨,对后者涉足不多。

她的绯闻男友是茶圣陆羽,却和陆羽的好朋友皎然有段典故,也不知道她到底对这和尚干了什么,让对方留下了一首诗:天女来相试,将花欲染衣;禅心竟不起,还捧旧花归。想必是李美眉小试了一下身手,皎然会了意,却不接招,很礼貌地写了一首诗回过来,看似客气周到,我却觉得这里面有男女间相戏相谑的味道。同样是唐僧,皎然和那玄奘并不是一路人。

李季兰也不是那痴情的女儿国国主,对于男女这件事,她有着清醒得令人寒冷的认识,鱼玄机那句“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还有着如许的愤恨与不甘,李季兰的名句则是一副坦然的藐然: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一切不过如此。

她更乐于和大家逗乐子,调戏皎然就属于这个范畴,更著名的,还是她和刘长卿之间的那个段子,刘诗人患有疝气,李季兰笑道:山气(疝气)日夕佳?这刘诗人倒也诙谐,针对她的职业回答:众鸟欣有托。妙在这两句都出自陶渊明的名篇,如此引用可谓“恶谑”了。

她的故事,不缠绵,也不典雅,但我却喜欢其中的喜乐,在才女堆里,是唯一的例外。才女们总是忍不住将有限的人生投入到无限的爱情纠葛中,注定只能收获眼泪、惨伤与寂灭。

李季兰清醒地过了大半生,却在晚年遭遇到一件足以冲昏头脑的大喜事,她日益积攒起来的名声上达圣听,居然被玄宗皇帝接进宫里住了一个月,还被赞为一“俊媪”,换成现在的称呼,就是“玉婆”。

那是李季兰一生中最为辉煌的时刻,简直可以和她那位被称做“诗仙”的本家媲美,当此际,她一定记不起另外一位本家的告诫:世上事总是福祸相倚。她晚年时,有个叫朱泚的人发动叛乱,自立为王,为了证明他篡位的合法性,少不得要一些知名人士为他证明。李季兰也在其列,被迫写了首迎合的诗,反叛平息后,唐德宗无论如何不能容忍她的这次不忠,“遂令扑杀之”。

且不说要求一个风尘女子忠贞节烈何等荒唐,只说李季兰不曾死于爱情,却死于声名,看来,做女人难,做单身女人更难,做单身名女人还不算难上加难,做古代的单身名女人才是最难啊!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