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子野南朝史学家、文学家

中文名:裴子野

国 籍:中国(南朝)

民 族:汉

出生地: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县)

职 业:史学家、文学家

信 仰:佛教

主要成就:与裴松之、裴骃合成“史学三裴”

裴子野南朝著名文史学家生平简介,有哪些成就?

裴子野(469—530),字几原,祖籍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县),寓居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南朝齐梁间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太中大夫裴松之曾孙。官至鸿胪卿。因曾祖裴松之于宋时任吴兴郡故鄣令而留寓,故宅在今安吉县境内。南齐时,裴子野曾任诸暨县令,在县不行鞭罚,县民有争,以理晓喻,史称“百姓称悦,合境无讼”。裴松之受诏续修何承天《宋史》未成而卒,子野据沈约《宋书》删撰为《宋略》20卷以竟先业。沈约览后叹道:“吾弗逮也。”南梁时,裴子野任著作郎,掌修国史及起居注。不久,因其博识,升通直员外郎。梁武帝称子野“其形虽弱,其文甚壮”,诸诏诰敕令皆命其撰稿。后官至中书侍郎。在朝廷任官十余年,默然静守,安贫乐道,仅起茅屋数间,妻儿常苦饥寒。晚年笃信佛教。著作甚丰,有抄合后汉事40卷、《众僧传》20卷、《方国伎图》1卷、文集20卷等。

幼年时期

裴子野出生于世族家庭,曾祖裴松之,南朝宋太中大夫,曾为《三国志》作注;祖父裴骃,南齐中郎外兵参军,著有《史记集解》,都是著名史学家;父裴昭明,南齐通直散骑常侍。裴子野出生后母亲病逝,由祖母殷氏抚养。殷氏“柔明有文义,以章句授之”。不幸,在他九岁时,祖母也去逝了。裴子野悲痛万分,哀毁过人。

少年时期

裴子野聪颖早慧,勤奋好学,少年时代就以善于著述文章闻名。年轻时即开始步入仕途,初任南齐武陵王国左常侍,后为江夏王参军。南齐中兴二年(502年),父裴昭明去世,裴子野辞官回乡。正在这时,南齐王朝也被萧梁王朝替代了。

青年时期

萧梁初始,梁尚书仆射范云很赞美裴子野的文才、品行,准备上表推荐他,可惜未奏就突然去世了。当时文学家任昉颇负盛名,很多文人投靠到他门下,请求推荐仕官,唯独裴子野不愿走这条捷径,为此任昉很恼火,不在朝廷为他说好话。过了很久,裴子野才任安成王参军,兼廷尉正。廷尉是掌刑狱的机构,一次廷尉上奏一件判狱,裴子野不在场,同僚们代他签了名。谁知,梁武帝对此案很不满意,把办案的人全撤了,裴子野也在其中。有人劝他把事情真相讲明,可官复原职。裴子野笑着说:“丢官固然可惜,我岂能靠诉讼辩解当官呢?’他在家呆了很久,终无悔意。著名无神论者范缜在朝中任国子博士,与裴子野素未相逢,却很敬佩他的学识和为人,上奏请朝廷将自己的官职让给裴子野。朝廷以裴子野资历太浅为由,未予采纳。过了很久他才任尚书比部郎,仁威记室参军,后又任诸暨(今浙江诸暨)令。任职期间,以理取信于民,“百姓称悦,合境无讼。”数年后,裴子野被吏部尚书徐勉推荐为著作郎,掌修国史及起居注。后又兼中书通事舍人,掌中书诏诰,不久又迁中书侍郎。梁大通元年(527年)转鸿胪卿、领步兵校尉。中大通二年(530年),死于任上,终年六十二岁。

中年时期

裴子野仕官期间,忠子职守,任劳任怨,且为政清廉,是—尘不染的清官。他把朝廷的俸禄分摊给生活困难的亲戚朋友,自己则与妻子恒苦饥寒,居住在数间茅草屋内,“唯以教海为本”。晚年信奉佛教,严守戒律,病重期间“遗命俭约,务在节制’。裴子野死后,梁武帝为之流涕,亲下诏书,称“文史足用,廉白自居。谥曰贞子”。据说过去,五品以上的官职才有谥号, 裴子野“以令望见嘉”破了先例。裴子野下葬,湘东王萧绎亲自写墓志铭,藏在墓葬中,邵陵王萧纶为他立墓志,立于墓道中,“羡道列志, 自此始焉”。子裴謇,官至通直郎。

【梁书·裴子野传】原文翻译,裴子野,字几原,河东闻喜人

裴子野,字几原,河东闻喜人,晋太子左率康八世孙。兄黎,弟楷、绰,并有盛名,所谓“四裴”也。曾祖松之,宋太中大夫。祖骃,南中郎外兵参军。父昭明通直散骑常侍子野失而倘孤为祖母所养年九岁祖母亡泣血哀恸家人异之少好学善属文。起家齐武陵王国左常侍,右军江夏王参军,遭父忧去职。居丧尽礼,每之墓所,哭泣处草为之枯,有白兔驯扰其侧。天监初,尚书仆射范云嘉其行,将表奏之,会云卒,不果。乐安任昉有盛名,为后进所慕,游其门者,昉必相荐达。子野于眆为从中表,独不至,昉亦恨焉。久之,除右军安成王参军,俄迁兼廷尉正。时三官通署狱牒,子野尝不在,同僚辄署其名,奏有不允,子野从坐免职。或劝言诸有司,可得无咎。子野笑而答曰:“虽惭柳季之道,岂因讼以受服。”自此免黜久之,终无恨意。二年,吴平侯萧景为南兖州刺史,引为冠军录事,府迁职解。时中书范缜与子野未遇,闻其行业而善焉。会迁国子博士,乃上表让之。有司以资历非次,弗为通。寻除尚书比部郎、仁威记室参军。出为诸暨令,在县不行鞭罚,民有争者,示之以理,百姓称悦,合境无讼。俄迁中书侍郎。大通元年,转鸿胪卿,寻领步兵校尉。子野在禁省十余年,静默自守,未尝有所请谒,外家及中表贫乏,所得俸悉分给之。无宅,借官地二亩,起茅屋数间。妻子恒苦饥寒,唯以教诲为本,子侄衹畏,若奉严君。末年深信释氏,持其教戒,终身饭麦食蔬。中大通二年,卒官,年六十二。谥贞子。

(节选自《梁书·裴子野传》)

【译文】

裴子野,字几原,是河东郡闻善县人,晋朝太子左率裴康的第八代孙。兄裴黎,弟裴楷、裴绰,都有盛名,称为“四裴”。曾祖裴松之,是南朝宋的太中大夫。祖父裴骃,是南中郎外兵参军。父亲裴昭明,是通直散骑常侍。子野出生后母亲就去世了,由祖母抚养,九岁那年,祖母去世,他悲痛泣血,家人感到诧异。年轻时好学,擅长写文章。起家入朝为齐武陵王国左常侍,右军江夏王参军,因父亲去世离职。服丧期间的行为完全符合礼节,每到墓所,哭泣处草都为他枯萎,有白兔顺伏在他身旁。天监初年,尚书仆射范云称赞他的品行,将要上表向皇上推荐他,恰逢范云去世,此事未成。乐安人任昉有盛名,受到后辈的仰慕,在他门下求学的人,任昉必推荐引进。裴子野是任畴的表兄,却不去拜见,任昉也怨恨他。很长一段时间以后,裴子野被授以右军安成王参军,随即迁任缣廷尉正。当时,刑事判决文书是由三方官员共同签署,有一次裴子野不在,同僚就署上他的名字,奏章没有批准,裴子野受牵连被免职。有人劝他去向有关官员说明事实,就可以无过错。裴子野笑答:“我连与世无争的柳下惠的做法都感到羞耻,怎会企求诉讼得胜而受赏呢?”自此被罢免很久,始终没有恨意。二年,吴平侯萧景任南兖州刺史,引进他任冠军录事,萧景调离后他被解职。当时中书范缜与裴子野没有交往,听闻他的品行业迹也褒扬他。恰逢范缜升迁为国子博士,(范缜)立即上表推让裴子野。有关部门认为从裴子野的资历来看,他不符合按惯例提升的条件,没有通过。不久裴子野被授以尚书比部郎、仁威记室参军。出任诸暨县令,在县任时不实行鞭罚,百姓有争执时,向他们明示道理,百姓称赞,全境无诉讼事件。不久迁任中书侍郎。大通元年,转任鸿胪卿,随即兼任步兵校尉。裴子野在皇宫任职十多年,静沉缄默,洁身自爱,不曾有什么要求,母亲家与父亲家亲戚贫困,就把所得俸禄全分给他们。没有住宅,借用官地二亩,盖草屋数间。妻子儿女经常受饥寒,而他只以教诲为本,子侄敬畏他,像侍奉父亲一样。晚年深信佛教,严守教规,终身只吃素食。中大通二年,在官任上去世,时年六十二岁。谥号为贞子。

裴子野是个怎样的人?该怎么评价裴子野?

  裴子野著有《方国使图》《宋略》《集注丧服》等作品,曾任著作郎、通直员外郎、中书侍郎等职。为人安贫乐道,为官清正廉俭,人品和修养为人赞颂,堪称古代秘书人员的楷模,梁武帝赞他“文史足用,廉白自居”。

裴子野是个怎样的人

裴子野的个人品德和修养,也堪称古代秘书人员的楷模。裴子野在中书省工作十几年,一直担任中书通事舍人这一官职,后来梁武帝又很赏识器重他,说他是个大权在握的人,应不为过。但他能正确对待和使用手中的权力,从不用它来谋一己之私利。

据史书上记载,他为官清正廉洁,不谋私利,从没有向组织上提过什么要求,或请求解决什么困难。他的外祖母家里和表兄弟家里生活十分穷困,他就拿自己的俸禄接济他们。由于俸禄大都给了亲戚,自己家里的生活也就过得相当艰难。他生活俭朴,淡泊自守,终身“饭麦食蔬”,以致妻子“恒苦饥寒”。对于妻子的叫苦,他总是温言劝喻。说来更让人难以相信,他在朝廷里当这么大的官,家里却连住房都没有,后来借了两亩官地,建了几间茅屋,才得以栖身。他的孩子和侄子,对他“奉若严君”,十分敬畏。他去世前,还反复告诫子女,要“俭约,务在节制”。其高风亮节,连梁武帝都十分感动,闻其死讯而流泪,下诏即日举哀,赞誉他“文史足用,廉白自居”。

如何评价裴子野

裴子野具备了文史学家的修养和素质,以知识渊博令人折服。当时梁西北境外有滑国及白题二国,遣使臣朝贡。这二国从汉代以来就很少与汉族交往了,朝中没有人知道他们来自何方。裴于野见使者后,思索片刻便说:“汉颍阴侯斩胡白题将一人。服虔注云:‘白题,胡名也。’又汉定元侯击虏,八滑从之,此其后乎。”在场的众臣听后都很佩服他的广闻博识。此后裴子野奉敕撰著《方国使图》,记录邻近20余个国家的物产和风土人情。

裴子野博览群书,著述文章,以文速见长。梁普通七年(526年)准备出师伐北魏,梁武帝敕裴子野写讨魏檄文,他在朝中当堂挥笔著文。梁武帝观后说:“其形虽弱,共文甚壮。”至此,梁朝的大小檄文均由裴子野执草。有人问他文速之道,裴子野回答说:“人皆成于手,我独成于心”。

《喻虏檄心》:“朕谓其君是恶,其民何罪,矜此涂炭,用寝兵草。今戎丑数亡,自相吞噬,重以无旱,弥年谷价腾踊,丁壮死于军旅,妇女疲于转输,虐政惨刑,曾无惩政。”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