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称:宋齐丘
别名:宋超回,宋子嵩
国籍:南唐
民族:汉族
出生地:江西南昌
出生日期:887年
逝世日期:959年
职业:左右仆射平章事
南唐时期宰相:宋齐丘的简介
宋齐丘(887年-959年),本字超回,改字子嵩,豫章(今南昌)人。世出洪州(今南昌)官僚世家,祖居庐陵(今吉安)。烈祖建国(九三七)以为左丞相,迁司空,卒年七十三,谥缪丑。为文有天才,自以古今独步,书札亦自矜炫,而嗤鄙欧、虞之徒。历任吴国和南唐左右仆射平章事(宰相),晚年隐居九华山。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在乾道六年七月二十三日《入蜀记第三》中写道:"南唐宋子篱辞政柄归隐此山,号'九华先生',封'青阳公',由是九华之名益盛"。
齐丘好学,工属文,尤喜纵横长短之说。烈祖为升州刺史,齐丘因骑将姚克赡得见。暇日陪燕游,赋诗以献曰:养花如养贤,去草如去恶。松竹无时衰,蒲柳先秋落。烈祖奇其志,待以国士。从镇京口,入定朱瑾之难,常参秘书。因说烈祖讲典礼、明赏罚、礼贤能、宽征赋,多见听用。烈祖为筑小亭池中,以桥度,至则撤之,独与齐丘议事。率至夜分,又为高堂,不设屏障,中置灰炉而不设火。两人终日拥炉,书灰为字,旋即平之。人以此刘穆之之佐宋高祖。然齐丘资躁褊,或议不合,则拂衣径起,烈祖谢之乃已。义祖独恶其人,每欲进拔,辄不果,浮沉下僚十余年。义祖末年,议者多请以徐氏诸子执国政。烈祖闻之,欲自请出镇,齐丘请徐之。
俄而义祖殂,自殿直军判官擢右司员外郎,进右谏议大夫兵部侍郎。居中用事,且倚为相。齐丘自资望尚浅,或不为国中所服,乃告归洪州改葬,因入九华山。累启求致仕不许。元宗已为大将军,烈祖以吴主命,命元宗躬往迎之,于是齐丘托不得已而起。遂拜中书侍郎,迁右仆射平章事。烈祖出镇金陵,以元宗入辅,委齐丘左右之。
初,烈祖权位日隆,举国皆知代谢之势。吴主谦恭无失德,烈祖惧群情未协,欲待嗣君,与齐丘议合。已而都押衙周宗,揣微指请急至都,以禅代事告齐丘。齐丘默计:大议本自己出,今若遽行,则功归周宗。欲因为钓名,乃留与夜饮,亟遣使手书切谏以为时事未可。后数日,驰至金陵,请斩宗以谢国人。烈祖亦悔,将从之,徐玠固争,才黜宗为池州副使。玠乃与李建勋等遂极言宜从天人之望,复召宗还旧职。齐丘由是颇见疏忌,留为诸道都统判官,加司空,无所关预,从容而已。数请退,烈祖以南国给之。俄而齐国建,犹以勋旧为左丞相,而不预事。李德诚周本自广陵持吴帝诏来,行传禅,齐丘谓德诚子建勋曰:尊公吴室元勋,今日扫地矣。独称疾卧家,不预劝进。既受禅,徐玠为侍中,李建勋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周宗为枢密使。齐丘但迁司徒,中怀不平。及宣制至布衣之交,忽抗声曰:"臣为布衣时,陛下亦一刺史耳!今为天子,可不用老臣矣。"烈祖优容之。尝夜燕天泉阁,李德诚曰:陛下应天顺人,惟宋齐丘不悦。因出齐丘讽止劝进书。烈祖却之曰:子嵩三十年故人,岂负我者。齐丘顿首谢。
自是为求媚计,更请降让皇为公侯,绝吴太子琏婚。久之,表言备位丞相,不当不闻国政,又自陈为人所闻。烈祖大怒,齐丘归第白衣待罪。而烈祖怒已解,谓左右曰:"宋公有才,特不识大体尔,孤岂忘旧臣者。"命吴王璟持手诏见,遂以丞相同平章事。后复委任兼知尚书省事,与张居咏李建勋更日入阁议政。契丹耶律德光遣使来,齐丘阴谋间契丹,使与晋人相攻,则江淮益安。密请厚其原币遣还,至淮北,谮令人刺杀之。契丹与晋人果成嫌隙。齐丘亲吏夏昌图盗库金数百万,特判传轻典。烈祖命斩昌图,齐丘惭,称疾求罢省事,许之,遂不复朝谒。帝遣寿王景遂劳问,许镇故乡。始入朝,因召与宴饮。齐丘酒酣,辄曰:"陛下中兴,实老臣之力,乃忘老臣,可乎?"烈祖怒曰:"太保始以游客干朕,今为三公,足矣。"齐丘词色愈厉曰:"臣为游客时,陛下亦偏裨耳,今不过杀老臣。"遂引去。烈祖悔,明日手诏曰:"朕之性,子嵩所知。少相亲,老相怨可乎?"拜镇南节度使。至镇,起大第,穷极宏丽。坊中居人,皆使修饰垣屋。民不堪其扰,有逃去者。初赴镇,烈祖曰:衣锦书行,古人所贵,赐以锦袍,亲为著之,遂服锦袍视事。
揭秘:南唐第一名臣宋齐丘为什么会被活活饿死?
宋齐丘(887年-959年),本字超回,改字子嵩,豫章(今南昌)人。世出洪州(今南昌)官僚世家,祖居庐陵(今吉安)。烈祖建国(九三七)以为左丞相,迁司空,卒年七十三,谥缪丑。为文有天才,自以古今独步,书札亦自矜炫,而嗤鄙欧、虞之徒。历任吴国和南唐左右仆射平章事(宰相),晚年隐居九华山。
真实的历史上,因为总揽朝政时间过长,又大搞党争。
在南唐紫金山之败后,李璟要找替罪羊,加上他当年在李璟当太子时没少打小报告-他拥立陈王那段也是史实。
遂使李璟动了杀心。
顺便说一句,李璟和李煜从行为上而言,说是昏君并不为过。
虽然表面上诗词风流,但杀起手下大臣来也是毫不手软,尤其是到了李璟朝后期,紫金山一战被柴荣杀的大败,丢掉江北十四州,李昪打下的基业被挥霍殆尽。
李璟忽然发现南唐竟然已经千疮百孔,素来引以为豪的富庶也成了过眼烟云,以至于他不得不动用德昌宫的内帑来修复江宁的城墙。
这时的李璟,似乎成了崇祯的化身“百官有罪,罪不在朕”,与“五鬼”间的关系也不再如往日般亲密。
而杀宋齐丘是这出大戏的高潮部分。
再此之前,枢密副使李征古,中书舍人陈觉也因此大败被贬官外迁,不久被诛,他们死在宋齐丘之前。
加上之前不知死因的魏岑,因败于吴越而被俘的查文徽在被放回不久后也死掉。
冯延巳冯延鲁兄弟则被贬官,不复重用,他们在宋齐丘死后不久也死了。
但因为史料不够,(其实是我懒得去翻生肉资料)后面四个人的死因并不明确,到低是被赐死还是自然死亡,暂且存疑。
当时先罢了宋齐丘的官将其逐出京城,送归故乡九华山。
宋齐丘当年得意时经常给李昪李璟脸色一看,一有不如意就上表请求回九华山修道。
李昪出于爱才,李璟出于权谋无不苦苦挽留,宋这才继续上朝。
时间一九,李璟肯定是恨得要死,这不机会就来了。
《江南余载》“宋齐丘至青阳,初命穴墙给食,俄又绝之,馁者数日。中使谓齐丘曰:“俟令公捐馆方供食耳。”以絮塞其口,遂卒。卒时有黑气起,直贯九华山。”
大意是,宋齐丘到了青阳,一开始还在墙上开了洞给他递送食物,(可见此时已经处于圈禁状态,),然而又不给了,饿了几天,宫中使者对他(家人说)“等老家伙死了,才供给你们饮食”,其家人便以棉絮塞他口鼻。
《江表志》的记载更简洁“齐丘至青阳,绝食数曰。后命至,家人亦皆菜色。中使云:“令公捐馆,方始共食。”家人以絮掩口而卒,有黑色一道舟中起至贯九华。”
捐馆原意只官员自愿放弃官邸,后来便被用作官员死亡的代称。
陆游的南唐书上则说“幽死”,那就是被囚禁而亡。
《钦定(多么令人感到熟悉的词语)续通志》则明确说是被赐死的
《江南野史》说是自缢而死。
总之,宋齐丘确实是不得好死。
尤其是死后还被扔了个恶谥,丑谬。
怙威肆行曰丑,
名与实爽曰谬。
二字的恶谥,前者批判了宋的品性,后者则剥夺了宋在南唐中所起到的实际历史作用。
能让李璟发出这样的恶谥来,衔怨之深可见一斑。
同时宋齐丘当日的跋扈也不难想象。
南唐第一谋士:宋齐丘的一生
徐知诰能够凭借养子的身份一揽大权,最终坐上南唐开国皇帝的宝座,与其自身的努力分不开,但是有一个人也不能忽视——南唐丞相宋齐丘。
宋齐丘,字昭回,后改字子嵩,原籍庐陵(今江西吉安),随父移居洪州(今江西南昌)。
如不是宋齐丘劝徐知诰隐忍待机,恐怕历史就要改写了。
宋齐丘的身世可谓是倒霉透顶。
其父宋诚本是唐末镇南节度使钟传的副手,算是名副其实的“官二代”。
可郁闷的是,他爹死得早,没亲没故的宋齐丘只好投靠了钟传。钟传一看,这孩子挺好,照顾照顾也是应该的。就在宋齐丘19岁那年,洪州遭到吴国军队攻击,钟传阵亡,“官二代”一下子成了流浪儿。
这种大起大落的身世,倒是没有让宋齐丘对人生失望,他依然坚信自己有飞黄腾达的一天。
等他遇到徐知诰的时候,他就更加坚信了这一点。
909年,徐温掌权。
徐知诰被任命为升州(今江苏南京)刺史,开幕府,纳贤士。
宋齐丘感到机会来了。与他人不同的是,宋齐丘“面试”时只说了二十个字,“养花如养贤,去草如去恶。松竹无时衰,蒲柳先秋落。”
一首别致的小诗,让徐知诰很是欣赏,于是便留宋齐丘在身边。
看见自己的养子收留了一个雄才多谋的人在身边,这让徐温很不高兴,他认为这种乱世,这种人留在身边始终是一个祸患。
于是徐温开始摸宋齐丘的底,打听到他寄住在石头大师的寺院内,立即拜托大师留心观察。宋齐丘嗅觉敏感,很快体会到徐温的用心,以韬光养晦之计自保,借酒色混淆石头大师的视听。这是宋齐丘的拿手好戏,喝得摇摇晃晃的,还拿些花街柳巷的淫词俚曲给和尚看。石头大师向徐温汇报:“姓宋的小子原来是个酒色狂徒,不值得忧虑。”
虽然自己主子的爹不喜欢自己,但是宋齐丘还是耐下性子来辅佐徐知诰。
918年,徐知诰被养父调任润州(今江苏镇江),徐知诰很不高兴,想辞职不干了。
这时,宋齐丘用拨火棍在炭灰上画了润州、扬州的简图,扬州旁注上“徐知训”三个字。徐知诰思索片刻,会心一笑,次日即启程赴职。
宋齐丘的意思其实是说,徐温将亲生儿子徐知训放在吴国的首都扬州,此人志大才疏,必会出事,而润州与扬州仅一江之隔,扬州若有事,可以迅速摆平。
果不其然,没过多久徐知训被大将朱瑾所杀。扬州大乱,火光冲天。徐知诰在润州得报,立即引军渡江,杀了朱瑾,平息动乱。
从此,徐知诰的继承人地位稳固,宋齐丘自然跟着平步青云。
927年,徐温身死,徐知诰独揽大权。
宋齐丘也当上了宰相。
又过了十年,吴帝杨溥脱下黄袍,让位徐知诰。宋齐丘献策,将废帝一家幽禁在泰州。
徐知诰改名李昪,成为南唐开国之君。
他虽然不是徐温的亲儿子,可脾气秉性却是一模一样。
在乱世生存久了,徐知诰发现不能让宋齐丘这个怪才太过耀眼,必须时不时打压一下,挫挫他的锐气和傲气。
可是,宋齐丘又是个暴脾气,忘记了官场上不可有个性,如果不低调、孤芳自赏,就会带来伤害。
他忘了以前礼贤下士的叫徐知诰,现在做皇上的是李昪——已然是李唐王室的子孙,承袭的是大唐王朝一脉——这主意还是宋齐丘出的呢。
徐知诰封官,对当年的“首席参谋长”宋齐丘,给他加司徒的空衔,位高,但无权,不准他参与政事。
宣读拜官制书,徐知诰称宋齐丘为“布衣之交”时,宋齐丘不顾朝礼,大声道:“臣是布衣时,陛下也不过是一名刺史,今做了天子,可以不用老臣了。”
他随即拂袖而去。
宋齐丘“拂袖”也不是一次两次了——
徐知诰镇守润州时,在府邸后花园里的池塘上修建一座亭子,搭上木板。他与宋齐丘常在亭中议事,命人撤去木板,所议何事,外人不得而知。又或者,他们在堂上置一座灰炉,终日拥炉而坐,用炉灰写写画画,旋即抹去,将保密工作做到了极致。
宋齐丘性格急躁,“或议不合,则拂衣径起”。
史书上这样写徐知诰当时的反应,“烈祖(徐知诰死后的庙号)谢之,乃已”。
宋齐丘以为发个牢骚,耍个小脾气,皇帝肯定给个面子。
谁知皇帝已经不是当年的刺史了,不吃这一套。
宋齐丘无可奈何,只好回家喝闷酒。
943年,徐知诰中毒而死,儿子李璟即位。
李璟,也就是我们熟悉的南唐中主,“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的作者。他的宰相,是“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作者冯延已。
冯延已是宋齐丘的学生,才识远逊于师父。
不过,李璟也是才具平平,与冯延已倒是君臣相得,而担心宋齐丘计谋老辣,给自己下绊子。
于是,宋齐丘只好慨叹着“鸟尽兔死,弓藏犬烹”,归隐九华山了。
冯延己写写花间词还行,执政能力实在太差。
他当政期间,南唐先是进攻湖南,又进攻福建,以干戈为儿戏,“外乏师旅,内竭帑藏”。
南唐人恨极了冯延己,以及李璟宠爱的其他几位文臣——陈觉、魏岑、查文徽,称作“五鬼”。
他们都是宋齐丘的学生,又被称为“宋党”。
不可否认的是,当时南唐党争激烈。“宋党”的坏名声,有被对手抹黑的成分在内。敌对一派,以翰林学士常梦锡为首,孙晟、韩熙载等人为骨干。韩熙载,就是《韩熙载夜宴图》里的主人公。
此时,中原政局一变,后周世宗柴荣上台。
柴荣少年英雄,是五代君主中的佼佼者。历史学家的说法是,如果他多活十年,天下就是姓柴的,根本没有时任殿前都虞侯(相当于皇家侍卫队队长)赵匡胤什么事。
在位六年,柴荣南征北战,西败后蜀,北破契丹,南取南唐江北十四州。
“淮甸疆境弃如土芥”。李璟愤恨不已,将冯延己等人也如土芥一样抛弃了。
宋齐丘成了被殃及的池鱼,皇帝一纸诏书,将他软禁在九华山。
最后的一击来自敌党。
钟谟出使后周求和,回到金陵,告诉皇帝:“对方说了,‘朕与江南分义既定,然宋齐丘不死,殆难保其久永’。留着宋齐丘,总是个祸害。”
这显然是个谣言,栽赃嫁祸于柴荣。
但李璟相信了,随即命人断了宋齐丘的粮食供应。
959年正月,绝粮七日之后,宋齐丘被活活饿死,享年七十三岁。
他生前曾说:“至于千恳万端,只为饥寒两字。”
人们说,这是“自谶”。
还有一说,涉及因果报应——
因宋齐丘之策,杨吴废帝一家幽居泰州。李璟继位后,想想不放心,派人杀了废帝一家,就连幼童也未幸免。庐州(今安徽合肥)人李家明,时为乐部头(宫廷乐队领队),为讽词道:“安排唐祚革强吴,尽是先生作计谟;一个孩儿撂不得,让皇百口合如何?”宋齐丘见了,“惭感乃止”。而他晚年得子,也夭折了。
据说,宋齐丘机变如神,“可当十万兵”。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