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之际,宫廷杂技愈来愈衰落,不再搞较大规模的杂技组织。
明代的教坊很小,仅供皇室娱乐之用,经常演出一种类似宋代队舞的杂艺,又似杂剧的《过锦戏》,其中串演有一些杂技、幻术的内容。吕毖《明宫史》记载:
过锦之戏,约有百回,每回十余人不拘,浓淡相同,雅俗并陈,全在结局有趣,如说笑话之类。又如杂剧故事之类,各有引旗一对,锣鼓送上,所扮者备极世间骗局丑态,并闱阃〔kun捆〕拙妇騃〔ai皑〕男及市井商匠刁赖词讼,杂耍把戏等项,皆可承应。
从这段话中可知,在过锦戏中主要是以滑稽形式,装扮社会上各种市俗的情态,供人发笑,中间偶有“杂耍把戏等项”,只是个调料,使人稍稍换换口胃而已,有点类似今日风行之“小品”。
从《宣宗行乐图》和《新年元宵景图》这两幅反映明代宫廷生活的巨卷来看,射箭、击球、投壶、钻圈、蹬竿、狮子舞和幻术,是为明室所欣赏的节目。
清初统治者因明末义军中多杂技艺人,所以待之极残酷,不少艺人遭歧视、充军或残杀。清廷没有设置专门演出杂技的组织。清兵入关并以武力统一国土后,由于他们擅长骑射和角力,所以使马术和相扑得到较大的发展,而更多的杂技艺术,只有在“冲州撞府”的流浪卖艺人手中加以发展。
明代王圻编写的《三才图会》,是今存的一部最早的专门描绘杂技的图像。其中的《高縆图》、《吞剑图》、《缘竿图》、《走火图》、《秋千图》、《弄瓯图》等,生动地反映了明代杂技艺人在露天卖艺时表演绳技、剑技、竿技、烟火盒子、柔术等的图景。
清末吴友如在《吴友如时事画》中,有一些专门描绘杂技的图画。《清代风俗图》中的《顶碗》、《板凳石》、《蹬梯》、《踢毽子》、《耍坛子》、《驯猴羊》、《农民斗牛》、《耍花盘》、《杂拌子》、《变戏法》等,都是专门描绘清代民间杂技演出的生动图画。《点石斋画报》中《拖钩雅戏》、《出人头地》、《春郊斗马》等也是与杂技艺术有关的图画。
图29 缘竿图(左)与走火图(右)(见《三才图会》)
图30 高縆图(见《三才图会》)
图31 杂技图(见《三才图会》)
《三才图会》、《吴友如时事画》(或《吴友如画宝》)、《清代风俗图》、《点石斋画报》等,对我们研究和了解明清时期以至先秦至明清间的古代杂技艺术,是十分珍贵的美术文献。
(穷奇网 www.71101.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