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常清(?-756年),唐蒲州猗氏(今山西临猗县)人,唐朝名将,玄宗时官至御史大夫。常清年少时,曾随外祖父流落在安西(今甘肃安西县)胡城,每天坐在城门楼上读书,积累了广博的知识。外祖父死后,常清成为无依无靠的孤儿,生活非常贫困。三十多岁时,遇都知兵马使高仙芝。开始诸多幕僚都嫌弃他丑,不愿接纳常清。他仍不气馁,晓理喻义,谈吐自如,仙芝看到他意志坚决,才高义重,便收他为随从。
开元末年(741年),达奚部落背叛,高仙芝领二千骑追击,大获全胜。天宝六年(747年),常清随仙芝破小勃律,因功授庆王府事参军,任节度判官,赐紫金鱼袋。不久又加封朝散大夫,专管四镇仓库、屯田、田杖、支度、营田等事。天宝时年(751年),高仙芝任河西节度使,奏请封常清为判官。天宝十三年(754年),入朝任御史大夫,不久又任北庭都护、伊西节度使。
封常清生性节俭,能吃苦耐劳,治军赏罚严明,上下敬畏。天宝末年(755年),安史起兵。玄宗任常清为范阳、平卢节度使,在唐代的东京(今洛阳)招募六万兵士征剿安禄山。但因仓卒,未经操练即行迎敌,加之禄山人多势众,常清虽奋勇当前斩敌数十,终被击败。后因监军边令诚诬告仙芝及常清。皇帝遂令诚诛杀二人,常清临刑前上书皇帝不可轻视安(即《封常清谢死表闻》),然后饮药而死,全军兵士无不为之痛哭流涕。
早年经历封常清是蒲州猗氏县人,他的外祖父因犯罪被流放到安西(治龟兹,今新疆库车)充军,担任胡城(今哈萨克斯坦奇姆肯特东)南门的守军。封常清少年时便跟外祖父生活在一起。外祖父颇读诗书,常在城门楼上教他读书。在外祖父的指导下,封常清学识广博精深。外祖父死后,封常清无所依靠,从此过着清贫的生活。
自荐投军封常清三十多岁时投到安西四镇节度使夫蒙灵詧的麾下。当时将军高仙芝担任都知兵马使,颇有才能,有一次出兵,身边有三十多名侍从,而且衣服鲜艳漂亮。封常清也想成为高仙芝的侍从,便慷慨激昂向高仙芝投书一封,毛遂自荐。但封常清的形象却非常差,不但身材细瘦,而且还斜眼、脚短跛足。高仙芝见到封常清后,嫌他相貌丑陋,不愿接受。
第一天失败后,封常清没有灰心,于第二天再次投书。高仙芝不胜其烦:“侍从已录取够了,哪里用得着又来呢?”封常清发怒说:“我仰慕您的高义,愿意侍奉您,所以没人介绍自己来了,您为什么一定要拒绝呢?看容貌录用人,会把子羽看错,您还是考虑一下吧。”高仙芝还是没接受他,他就每天到门口来等候,高仙芝没办法,就把他录取到侍从中。
为作捷书天宝初年,达奚各部叛乱,从黑山以北,直到碎叶城(亦称素叶城、索虏城,在今俄罗斯伏龙芝市北楚河南岸楚伊斯阔叶附近,一说在今俄罗斯托克马克附近),唐玄宗李隆基诏令夫蒙灵詧前往平叛。夫蒙灵詧派高仙芝率领两千名精锐骑兵从副城向北,直至绫岭下截击叛军。达奚部因行军劳顿,人和马都疲劳,因此几乎被唐军全部俘获或杀死。
封常清在帐中私下写好捷报,捷书中详细地陈述井眼、泉水、驻军地点、胜敌的情况和战术,条理分明。高仙芝想说的,封常清都周到地替他讲出来,高仙芝因此大为吃惊,便马上采用。回军后,夫蒙灵詧迎接、慰劳他,高仙芝已解下奴袜带刀拜见,判官刘眺、独孤峻等争着问:“此前送来的捷报是谁写的?您帐下怎么有这样的人才?”高仙芝回答说:“是我的侍从封常清。”刘眺等人很吃惊,对封常清施礼让座,并和他谈话,认为他是奇才。从此,封常清于是逐渐有名气。以击败达奚之功,授任叠州(治合川,今甘肃迭部)戍主,仍任判官。此后以军功累授镇将、果毅、折冲。
天宝六年(747年),封常清随高仙芝击败了依附吐蕃的小勃律国(在今克什米尔西北部)。十二月,高仙芝取代夫蒙灵詧出任安西四镇节度使。封常清因从战有功,高仙芝便奏他为庆王府录事参军,充节度判官,赐紫金鱼袋。不久,又加朝散大夫,专门负责四镇的仓库、屯田、甲仗、支度、营田等事宜。以后高仙芝每次出征,常令封常清为留后使。
节度留后封常清有才学,办事果断,而且治军极严。封常清任留后使时,高仙芝乳母之子郑德诠已为郎将,乳母也住在内宅,高仙芝对郑德诠更是视如兄弟,家皆委任于他,所以郑德诠在军中的威望很高。封常清每次办事回来,诸将都前去拜见,唯独郑德诠傲漫无礼,瞧不起封常清,有一次甚至骑马从常清身旁走过。
封常清到了使院,派人把郑德诠召来,每经过一道门,就让人把门关住,见面后,封常清起来对郑德诠说道:“常清起自细微,预中丞兵马使傔,中丞再不纳,郎将岂不知乎?今中丞过听,以常清为留后使,郎将何得无礼,对中使相凌!”并喝斥他道:“郎将须暂死以肃军容。”
于是将郑德诠杖打六十,然后又将郑德诠脸朝下拖出。高仙芝的夫人和乳母闻讯后,在门外号啕大哭,想要救郑德诠,但已来不及了。她们又把情况告诉了高仙芝,高仙芝看后,吃惊地说:“已死矣!”等到高仙芝见到了封常清,高仙芝没说一句话,封常清也不谢罪。封常清又杀了两个犯了罪的大将,军中都畏惧封常清。
天宝十年,高仙芝改任安西节度使,表奏封常清为判官,王正见为安西节度,表奏封常清为四镇支度营田副使、行军司马。天宝十一年,王正见去世,以封常清为安西副大都护,摄御史中丞,持节充安西四镇节度、经略、支度、营田副大使,知节度事。天宝十三年入朝,摄御史大夫,赐给封常清一子五品官,赐第一区,去世的父母皆赠封爵。不久北庭都护程千里任右金吾大将军,仍然命封常清权知北庭都护,持节充伊西节度等使。封常清性勤俭,每次出征或乘骑马,私马不过一两匹,赏罚严明。
征讨大勃律天宝十二年(753年),封常清率军进攻大勃律国(今克什米尔巴勒提斯坦)。进至菩萨劳城(今克什米尔中部一带)时,唐先头部队屡次获胜,封常清欲挥军乘胜追击,这时斥侯府果毅段秀实进谏,认为:“贼兵羸,饵我也,请备左右,搜其山林。”封常清采纳其建议,派兵搜索,果然发现伏兵,唐军大败其众。大勃律此战失利后,被迫归降,封常清率军凯旋。
交战叛军天宝十四年,封常清入朝,十一月,拜见唐玄宗于华清宫。当时安禄山已反叛,唐玄宗指责安禄山反叛负恩,谁可以征讨?封常清说:"安禄山率领敌兵十万,侵犯中原,中原太平很久了,人不知战。然而事有逆顺,形势会有变化的,我自请赶赴东京,开府库,招募骁勇之兵,挑着马杖和马鞭渡河,很快就可以取得安禄山的首级进献朝廷。"唐玄宗此时正在忧虑中,壮其言。第二天,唐玄宗任封常清为范阳节度,让他募兵东讨。当日,封常清骑马到东京洛阳招兵,不多日就招到士兵六万,但都是些雇工和粗俗鄙陋之人。
封常清接着斩断河阳桥,在洛阳坚守。十二月,安禄山渡河,攻陷陈留,进入罂子谷,叛军的兵锋更锐。叛军先锋到葵园,封常清派遣骑兵与叛军交战,杀死叛军数十百人。叛军主力此时来到,封常清退入上东门,与叛军战又不利,叛军鼓噪从四城门进入,杀掠人吏。封常清又与叛军战于都亭驿,还是不胜。封常清再退守宣仁门,又失败。于是从提象门入,砍倒树木以阻碍叛军。封常清退至谷水,西奔至陕郡,遇到高仙芝,封常清把战况告知高仙芝,二人觉得难以与叛军正面交锋,于是高仙芝退守潼关。
死后遗恨唐玄宗听说封常清兵败,便削其官爵,让他以白衣在高仙芝军中效力,高仙芝命封常清巡监左右厢诸军,以助自己。高仙芝率军东征时,监军边令诚曾向高仙芝建议数事,高仙芝不从,使边令诚怀恨在心。高仙芝退守潼关后,边令诚入朝奏事,向玄宗反映了高仙芝、封常清败退之事,并说:“常清以贼摇众,而仙芝弃陕地数百里,又盗减军士粮赐。”玄宗听信边令诚的一面之辞后,大怒不已,于十八日(即公元756年1月24日)派遣边令诚赴军中斩高仙芝与封常清。
边令诚到了潼关,先把封常清叫来,向他宣示了敕书。封常清说:“常清所以不死者,不忍污国家旌麾,受戮贼手,讨逆无效,死乃甘心。“当初封常清兵败时,想奔赴朝廷,到了渭南,朝廷有命要他赶赴潼关,封常清当时就写了表文待罪。等到这天临刑之时,封常清把此表文交给边令诚呈送唐玄宗。
表文:”中使骆奉仙至,奉宣口敕,恕臣万死之罪,收臣一朝之效,令臣却赴陕州,随高仙芝行营,负斧缧囚,忽焉解缚,败军之将,更许增修。臣常清诚欢诚喜,顿首顿首。臣自城陷已来,前后三度遣使奉表,具述赤心,竟不蒙引对。臣之此来,非求苟活,实欲陈社稷之计,破虎狼之谋。冀拜首阙庭,吐心陛下,论逆胡之兵势,陈讨捍之别谋。酬万死之恩,以报一生之宠。岂料长安日远,谒见无由;函谷关遥,陈情不暇!臣读《春秋》,见狼瞫称未获死所,臣今获矣。
昨者与羯胡接战,自今月七日交兵,至于十三日不已。臣所将之兵,皆是乌合之徒,素未训习。率周南市人之众,当渔阳突骑之师,尚犹杀敌塞路,血流满野。臣欲挺身刃下,死节军前,恐长逆胡之威,以挫王师之势。是以驰御就日,将命归天。一期陛下斩臣于都市之下,以诫诸将;二期陛下问臣以逆贼之势,将诫诸军;三期陛下知臣非惜死之徒,许臣竭露。臣今将死抗表,陛下或以臣失律之后,诳妄为辞;陛下或以臣欲尽所忠,肝胆见察。臣死之后,望陛下不轻此贼,无忘臣言,则冀社稷复安,逆胡败覆,臣之所愿毕矣。仰天饮鸩,向日封章,即为尸谏之臣,死作圣朝之鬼。若使殁而有知,必结草军前。回风阵上,引王师之旗鼓,平寇贼之戈鋋。生死酬恩,不任感激,臣常清无任永辞圣代悲恋之至。”
封常清死后,尸体陈放在一张粗席子上面。高仙芝回到官署后,边令诚带着100名陌刀手,对高仙芝说:“大夫亦有恩命。”高仙芝听后立刻下厅,边令诚遂宣示敕书。高仙芝说:“我退,罪也,死不辞;然以我为减截兵粮及赐物等,则诬我也。”对边令诚说:“上是天,下是地,兵士皆在,足下岂不知乎!”这时被招募的新兵皆排列在外,对高仙芝非常信任。
高仙芝大声说:“我于京中召儿郎辈,虽得少许物,装束亦未能足,方与君辈破贼,然后取高官重赏。不谓贼势凭陵,引军至此,亦欲固守潼关故也。我若实有此,君辈即言实;我若实无之,君辈当言枉。”士兵皆呼:“枉。”声音震天。但边令诚不听。高仙芝又看了看死去的封常清,叹息道:“封二,子从微至著,我则引拔子为我判官,俄又代我为节度使,今日又与子同死于此,岂命也夫!”言毕赴死。
唐玄宗的这一错误处置不仅自毁长城,还引起了军心的动摇,也使唐廷丧失了两员具有作战经验的大将,对平定安史之乱造成了严重的不利影响。事实证明,封常清退保潼关的战略是十分正确,如果这一计划得以实施,战争绝不会旷日持久。但也只不过是唐廷犯的第一个战略错误而已,后来的哥舒翰、李泌、郭子仪、李光弼等将帅都提出过重要的战略计划,但都被唐廷先后否认了,这都是唐廷的腐败无能造成的。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