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定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国号仍是周,因之前的周朝国都在洛邑之西,所以称呼周平王之前的周朝为西周,周平王之后的为东周。
洛邑洛邑,是周朝都城洛阳的古称,洛阳“八方之广,周洛为中,谓之洛邑”,是当时世界最大城市之一。《尚书》称“土中”、“洛师”、“洛邑”、“新邑洛”、“东国洛”。何尊铭文称“成周”、“中国”、“王城”等。洛邑瀍水两岸分布有周朝成周城和王城两座都城。
洛邑为周武王定鼎中原之地,周成王“宅兹中国”之处。周武王迁九鼎,周公致太平,营以洛邑为都,是为成周。武王伐纣成功后,就着手在国家的中央建立新都,于公元前1046年建立周王朝。两年之后,武王疾殁,周成王继位。接着,周公奉旨东征平叛,营建都城成周城。西周时期王城(洛邑)为周朝的宗庙宫殿区,成周城为殷遗民聚居区。东周时期,周平王迁都洛邑,至周敬王时发生“王子朝之乱”,周敬王动迁避居瀍水东的成周城。
成周城的营建,在《尚书》、《逸周书》、《史记》以及出土的周代何尊铭文中,都有详细的记载。这些诰文,集中总结了商、周时期都城构筑的指导思想,即:都城以政治功能为主,是周天子获取政治权力和实施政治统治的工具,因此,都城的位置必须选择在天下的中央,天子要从天下的中央地区,治理天下所有的民众,都城成周洛邑的选址和兴建,是商周时期这种筑城思想最成功的体现和实践。
人口
夏、商、周三代,地处中原地区的洛阳是人口比较集中的地区,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人口渐增。至公元前650年,到周襄王时,国都洛阳居住人口达11.7万人,为当时世界上最大城市之一。
都城
武王伐纣取得成功之后,于公元前1046年建立周王朝。两年之后,武王疾殁,成王(武王之子)继位。接着,周公奉旨东征平叛,营建洛邑。关于周公营建洛邑一事,学界有两种不同看法:或曰周公营建洛邑有两个,一个是王城,一个是成周城;或曰洛邑即成周,成周当即指王城。笔者以为第一种观点是正确的,因为它既符合史书上的记载,又被考古发现所确证。
《尚书·洛诰》云:我卜河朔黎水。我乃卜涧水东,湹水西,惟洛食。我又卜湹水东,亦惟洛食。意思是说,周公先是占卜了黄河以北的黎水,不吉;然后渡过黄河来到洛邑,占卜了涧水以东、湹水以西的地方,得到的是吉兆;又占卜了湹水以东的地方,同样是得到了吉兆。据此可知,周公营建洛邑实际上建了两座城:一座王城,一座成周城。王城与成周均在今洛阳市内。
《汉书·地理志》亦曰:“雒阳,周公迁殷民,是为成周。……居敬王。河南,故郏鄩地。周武王迁九鼎,周公致太平,营以为都,是为王城,至平王居之。”这一记载说明,周公营建洛邑包括王城和成周城。王城为“新都”,周武王迁九鼎于此;至周平王迁都洛邑时,又定都于王城。成周城为殷朝遗民所居;至东周时期,周敬王为避王子朝之乱迁都于此。
洛邑王城,自周公摄政五年三月至十二月,从动工到初步落成历时半年之久。《洛诰》中记载着“新邑”王城建成后所举行的庆功大典。周公对成王曰:“王,肇称殷礼,祀于新邑,咸秩无文(紊)。予齐百工,伻(使)从王于周(新邑)。”
此是说:王啊,你开始用殷礼(即先周所沿袭的大礼)接见诸侯,在新都祭祀文王,这些礼节是非常隆重而有条不紊的。我整齐地带领百官,使他们在旧都熟悉仪礼之后,再跟从王前往新邑。同年十二月戊辰这一天,成王率领百官来到新邑王城,向先王举行隆重的冬祭,用赤牛一头祭文王,又用赤牛一头祭武王;继之是王与助祭者同至太庙,以杀牲燎祭先王;然后王又步入太室,举行以酒灌地而求降诸神之大礼。
周公营建洛邑的目的有两个:一是由于洛邑居“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为此而要把新邑建成全国的政治和经济中心;二是周王朝接受三监和武庚叛乱的教训,决定迁殷顽民于洛,并屯兵“八(师)”,以加强对殷民的统一监督管理和统治。
上述记载说明,周公营建洛邑的两座城,其王城是诸侯朝见国王和西周贵族居住的地方;成周城是驻防军队、安置殷民的地方。王城之地,即为周公所卜兆的涧河以东、湹河以西的地方,在今之洛阳市老城区和西工区东半部一带;成周之地,即为周公所卜兆湹河以东的地方,位于今洛阳市白马寺西和西北一带。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