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刘濞
刘濞(前216年—前154年),沛郡丰邑(今徐州丰县)人,汉高祖刘邦之侄,西汉诸侯王,性格剽悍勇猛。公元前196年,二十岁的刘濞受封为沛侯,后英布谋反时,刘濞随刘邦大破英布军,公元前195年,封刘濞为吴王,管辖东南三郡五十三城。由于西汉皇帝奉行黄老之道"无为而治",使刘姓宗室诸侯王的势力日益壮大,日渐骄纵,刘濞在封国内大量铸钱、扩军,并广纳能人异士,以扩张势力,图谋篡夺皇位。
汉景帝刘启继位后,采纳了御史大夫晁错的建议,诸侯王犯了错就削夺他们的封地。于是刘濞联合楚、赵等七国以“清君侧”,“诛晁错”为名,公开叛乱,史称“七国之乱”,在三个月内被汉军主将周亚夫与汉景帝的弟弟梁王刘武联合击败,参与叛乱的7王全部被杀,6国被除,只有楚国另立新王。
二、唐朝——安禄山
安禄山,从突厥逃到大唐后,被唐玄宗李隆基所赏识,被委以重任,官至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随着权势越来越大,安禄山野心膨胀,加上目睹了大唐的政治腐败,起了反叛之心,想自己 做皇帝。
而他原本就与宰相杨国忠不和,这给安禄山提供了出师有名的有利机会。天宝十四年,安禄山联合史思明,以“清君侧”,“诛杨国忠”为名,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成功的在洛阳称帝,算是成功了一半,但是称帝没多久,却被自己的儿子安庆绪杀害。
三、元朝——孛罗帖木儿
这一次的“清君侧”事件发生在元朝,发动者是一个叫做孛罗帖木儿的人, 他是元朝的一个将领,在战场上为元朝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后来这一位将军被卷入了宫廷之争,被皇太子削官。后来孛罗贴木儿就打着“清君侧”的名义,攻入大都,但是没有多久,皇太子又打回来了,孛罗帖木儿战败,最后的下场可以预见。
因为元朝统治腐朽日久,天下大乱,元朝的统治已经岌岌可危。孛罗帖木儿便是元末时期镇压起义的重要将领答失八都鲁的儿子,原本父子都在为维持元朝的统治而奋战,在与红巾军的作战中立下汗马功劳。
四、明朝——朱棣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后,大肆分封自己的子嗣为王,这些藩王上马治军,下马治国,权势大得很,公侯大臣进见亲王都得下跪。朱元璋死后,遗诏皇太孙朱允炆登基为帝,次年改元“建文”,史称“建文帝”。由于藩王势力日益膨胀,拥兵自重,多行不法,朱允炆接受了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的削藩建议。
周、代、岷、湘、齐诸王先后被削夺,燕王朱棣本来就想自己当皇帝,因此极为不满,他以“清君侧”,“诛齐、黄”为名,起兵反叛。
历史上成功的农民起义
隋朝
主要有长白山起义及由瓦岗农民起义引发的各地起义,主要有河北之窦建德、刘黑闼,江淮的辅公袥、杜伏威,河南的李密、陇右的薛仁杲、幽州的罗艺、洛阳的王世充、陇右的李轨、巴陵的萧铣、朔方的梁师都等都相继败死,最终由李唐一统天下。
唐朝
陈硕贞起义 , 唐中期西原人民起义 , 袁晁起义 , 方清、陈庄起义, 裘甫起义, 庞勋起义, 王仙芝起义, 阡能起义
黄巢农民起义,是唐末民变中,历时最久,遍及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场农民起义,黄巢之乱转战华中、华东、华南等省广大地区,动摇了唐朝的统治。但由于长期流动作战,没有稳定的后方,缺乏经济上的保障和群众基础,最终败亡。
明朝
明末农民起义以李自成和张献忠起义为主要力量,张献忠在四川建立大西政权,但最终败死。李自成占据西北,建立大顺政权自称皇帝,后又攻破北京,正欲一统天下之时却最后败死。最终清军在睿亲王多尔衮的率领下入关并统一天下,建立延续两百多年的清王朝。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