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分晋谁最划算

 

公元前403年,东周洛邑。肃杀威严的宫殿群,规划整齐,气概宏大,令人遥想当年大周王朝权力的极峰。大殿之内,周威烈王坐于龙椅之上,文武百官分两列而立,东周虽然衰败了,朝廷的气势犹在。周朝时期诸侯爵位分为五等,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晋国是侯爵,魏、韩、赵三家却连男爵都不是,只是晋国的卿大夫。周威烈王即命内史作策命,封魏斯为魏侯,赵籍为赵侯,韩虔为韩侯,各赐黼[fǔ]冕圭璧全副。至此晋国彻底瓦解,魏斯、赵籍、韩虔,都成为东周王朝的侯爵,三人后来被称为魏文侯、赵烈侯、韩景侯。

其实在半个世纪前,赵魏韩三家合力击败智伯瑶,瓜分智氏的领土,便已形成土地上的三家分晋。然而三家的封地纵横交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随后长达半个多世纪当中,三家不断交换土地,整合资源,最终形成三个诸侯国。赵、韩、魏三家,在晋国十多个豪门大族的激烈竞争中笑到了最后。在几十年的时间里,他们互相交换土地,让各自的领土尽量连成一片,方便管理。三家分晋,是春秋与战国之交的标志性事件。赵、魏、韩三家在瓜分晋国与相互交易土地的过程中,谁的算盘最精明呢?

晋国控天下之脊,依山带河,我们来看看,究竟有多少富饶和险峻的领土可以瓜分。先将晋国的地块分几个等级:以太行山为界,我们将分别解读,太行山以西、以南、以东的领土。首先是太行山以西,大致对应今天山西省西部范围,领土有河东郡、河西郡、上洛之地、太原郡、代郡。

1、河东郡

河东郡的范围大致是是黄河与太行山之间的区域,这里被魏氏割据。春秋时期晋国的基本盘是河东,秦国的基本盘是关中,中间黄河以西洛水以东的区域称为河西。为区别甘肃的河西走廊,这里的河西又称为西河。河东郡是晋国的核心地带,人口超过100万,毫无疑问是晋国最好的一个地块。晋国的新老国都绛都、曲沃等都在这里。魏氏的都城安邑,也位于河东腹心。吹毛求疵地寻找河东郡的不足,的确也能找到两个小缺陷。

缺陷一是韩氏的都城平阳也在河东,虽然韩人很快就东迁到洛阳盆地的宜阳,但是韩氏始终不能舍弃他们的旧都,魏氏不得已从河东将平阳划归韩氏。另一个缺陷是,晋国的宗室还居住在绛都,晋国的宗庙还设在曲沃。魏氏既然得到河东郡,那么如何处理晋国国君,这个头疼的问题就留给了他们。

2、河西郡

河西郡是夹在黄河与洛水之间的土地,最初为梁国和芮国的领土,后来被秦穆公挥师占领。在春秋中期,晋国从秦国手中夺取一半的河西领土。由于晋国只占到半个河西,因此这一地块人口不足60万,为C级地块。由于河西郡与河东郡连在一起,河东郡又归魏氏,赵、韩当然不会来染指河西郡,因此河西郡也归属魏氏。河西的少梁,是这一地块的中心城邑,这座名城也是战国时期魏秦争夺的重心。晋国的河西郡缺陷很明显,那就是与秦国的土地纵横在一起,谁占据这里,将不可避免地与秦国交战。

3、上洛之地

上洛之地是位于洛阳盆地洛水上游的山地,处于秦岭的东侧,晋国在灭掉伊洛之戎后占据这里。上洛之地与河东郡连在一起,中间是险峻的“崤函通道”。上洛之地与秦国的商於之地相连,战略地位比较重要,但是其人口不足20万,属于D级地块。

4、太原郡

太原郡包括太原盆地,以及西侧的吕梁山,此处为赵氏竭尽全力发展近百年的地块,人口虽然不足100万,但也足够繁荣,属于B级地块。战国时期赵、秦曾就太原郡进行数个回合的争夺,耗时近百年。当太原郡纳入秦国版图后,嫪毐曾获封太原郡,那时太原郡又称嫪国。到了李唐时期,李渊李世民父子,就是以太原郡为基地,最终夺取天下的。

5、代郡

代郡位于太原郡以北,是赵氏灭亡代国而取得的地块。不过此时的代郡地方不大,人口不足20万,是D级地块。到赵武灵王时,赵国大肆北扩,代郡也随之大幅扩大,到达今山西省蔚县,比初时的代郡扩大了好几倍。接着我们来看看太行山以东,大致对应今天河北省南部与河南省北部范围,领土有6邯郸郡、7东郡。

6、邯郸郡

邯郸郡,顾名思义,是以邯郸为核心的地块。这里是卫国旧地,城邑非常多,人口密度也高,人口过100万,是名副其实的A级地块。赵国后来迁都邯郸,是对邯郸郡地位最好诠释。邯郸郡有一块特殊的地方,就是向南凸出了中牟这个城邑。从位置上看,中牟位于漳水以南,划归到南部的东郡更为合理。但是赵氏却死死守住中牟,甚至一度不惜迁都到中牟,来保住这座重镇。

中牟位于太行山东侧,有一条通往太行山的通道叫做“4羊肠陉”,为了这条通往太行山的通道,赵氏一直到灭亡都没有将中牟让给魏氏。

7、东郡

东郡也是卫国旧地,原本是很繁荣的,商朝旧都殷、朝歌都在这里。可惜春秋时期战乱频繁,卫国被迫东迁,赤戎将这里折腾得一塌糊涂。此地退步明显,而且不含中牟,只能算一个B级地块。魏氏接手这个地块后,很快就由西门豹治邺,将东郡建设为一个人口众多、经济繁荣的郡。后来随着魏国迁都到东部的大梁,魏国发展重心东移,东郡变得炙手可热。然后我们来看太行山以南,大致对应今山西省东南部与河南省西北部范围,这里是三川郡。

8、三川郡

三川郡,范围正好是当初东周的范围,包含黄河以南的洛阳盆地和黄河以北的河内。川,是象形文字,指河流的形状。三川,也就是三条河,黄河、洛水和伊水。三川郡除了洛邑还属于东周,其他地盘全部落入晋国之手,毫无疑问的A级地块。韩氏占据三川郡,大有挟东周天子以令诸侯的意味。

9、上党郡

最后我们开看看南太行山的上党郡,大致对应今山西东南部与河北省西南部范围。上党郡,其实就是整个南太行山,人口不多,属于C级地块。韩氏拥有上党郡,坐拥天下之脊,晋国的地缘优势尽被韩国继承。上党郡发生最著名的事件,当属长平之战。那场在南上党进行的大战,是战国之世一场标志性战役。

三大家族瓜分完晋国,我们从土地品质来看看到底谁的算盘更精一些。从评级来看,魏国获得ABCD四个地块,赵国获得ABC三个地块,韩国获得AC两个地块,魏国由于占据着晋国的核心地区河东郡,其所占据的领土和人口比赵韩略胜一筹。

造成这种结局最直接的原因,是晋国最后一任中军将叫魏斯,即魏文侯。晋国军政一体,中军将相当于汉朝时期的大将军兼丞相。魏国自然在分地的时候,吃肥丢瘦,能够赚到许多便宜。赵国由于经历过“赵氏孤儿”事件,曾经被灭族,如今能迎头赶上,成为三家分晋之一的诸侯,已属来之不易。韩国则一直四平八稳,谋求他们的领土扩张,此时韩国的综合实力也不弱。

我们再从地缘的角度来看三家分晋。魏国被太行山分为东西两头,西部为国都安邑所在,河西郡与秦国交织在一起,将不可避免与秦国大战。而东部的东郡并非核心地带,却地处中原,南可以攻楚国,东可以向齐国要土地,这才是发展重点。偏偏魏国东部领土不足,兵员不足,这是魏国战略上的死结。即使后来迁都东部大梁,但是东部的根基没有西部扎实,这是制约魏国的一大因素。同时国土被太行山切分为两部分,东西两线互相支援起来非常吃力,一旦魏国与韩国关系紧张,魏国将东西不能兼顾,这是魏国地缘致命的缺陷。

赵国与魏国一样,被南太行山分割为东西两块,不过细究之下,赵国与魏国又有所不同。赵国东西领土之间,隔着一个中山国,只要兼并中山,赵国地缘形势将会大为改观,后来赵武灵王正是这么做的。赵国东部邯郸郡人口不少,这让赵国最先下定决心放弃太行山以西,迁都到中牟和邯郸,在决心东迁方面,赵国不用魏国那么大费脑筋犹豫不决。另一方面赵国的国土并不与秦国接壤,魏国则不得已去与秦国争夺河西,即使夺下河西全境,又不得不防御秦国的反扑,赵国的地缘虽不如韩国,比魏国还是好多了。

韩国的三川郡和上党郡紧密相连,北有南太行山,南有黄河,依山带河,尽得晋国地缘精髓。韩国的国土比东周最强盛的时候,多一个上党郡,少一个洛邑,它的领土在三晋当中,最像一个国家。韩国的国境,除了与魏、赵接壤,南部在伏牛山与楚国接壤,无论此前还是此后,楚国都未在这个方向对韩国发起进攻,反而在伏牛山上修筑长城,防范韩国。韩国真正有可能发生战争的方向,来自东部的郑国。此时的郑国经历春秋三百年,大起又大落,实力大不如前,早晚会被韩国兼并。直到韩国兼并郑国,领土与楚国更大幅度接壤之后,韩国南线才出现一些与楚国争夺的地域。

韩国的地缘,是三晋当中最好的,韩国人的算盘,也是三晋当中最精明的。日后韩国地缘变的不好,是发生了下面这两件事情之后。一是韩国灭亡郑国,导致韩国的领土与楚国接壤更多,韩楚的矛盾冲突尖锐起来。二是魏国抵不住秦国的进攻,先后丢失河西和“1崤函通道”,导致韩国要直接面对秦国的进攻。从三家对南太行山的控制来看,韩国掌控南太行山的主要通道,而赵、魏则不得已被分割为东西两块。

三家分晋,三家各有各的算盘。魏国老谋深算,中军将魏斯有优先选择权,他当仁不让地占据晋国最核心的河东郡,魏国的人口和面积都在赵韩之上。赵国足智多谋,在分家前靠自身力量发展出太原郡和代郡,很有先见之明拿下邯郸郡,为日后向卫国、齐国、燕国、中山国兼并领土打下基础。韩国察见渊鱼,对地缘的把握有独到见解,不但自身依山带河,尽得晋国地缘优势,而且还将魏、赵分割为东西两块,高明!而且韩国与齐国、秦国不接壤,与楚国隔着伏牛山,可以先稳稳吃下郑国再图发展,精明!

三家完成领土的分割,又如何处置晋国的国君呢?

公元前425年,魏斯上任晋国中军将。魏斯并不是那种低调内敛,虚怀若谷的人物,而是继承他祖上的传统,大开大合,锋芒毕露,他运作每件大事都是惊天动地。魏斯上任中军将第一件事,便令国君往魏、赵、韩三家朝见,君臣尊卑倒置。此时晋国国君为晋幽公,只有绛都和曲沃两地作为食邑。晋国之于魏国,好比梵蒂冈之于意大利,虽然没有威胁,但毕竟也是一个诸侯,而且是前国君、前主公。

晋幽公到旧都曲沃去祭拜祖先,途中带了几位绝色美女,谁料马贼来袭,晋幽公英雄救美被杀。晋国太史(或称魏国太史)在史书上写下一行字:“晋侯淫妇人,为盗所杀。魏斯就这样杀了晋幽公,却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操作上游刃有余。事后魏斯顺利将绛都和曲沃的税收权夺了过来,立晋幽公的儿子公子止为国君,是为晋烈公。大事告捷,魏斯下令宰牛杀马,大宴晋国众臣。魏斯与韩赵两家领晋国军政大事,晋国大臣亲附魏氏的居多,魏氏在三家分晋时占据人才高地。

晋国的国君晋烈公,始终是个烫手的山芋,又该如何处置呢?

魏文侯要让韩国接下这个黑锅,将晋烈公安置在韩国,韩景侯为什么屈尊就卑,默默接受呢?公元前416年,韩国将都城从平阳南迁到宜阳。公元前408年,韩国又将都城东迁到阳翟。短短几年间,韩国暴露出兼并郑国的雄心。阳翟离郑国都城新郑很近,方便出兵。但是若魏国干涉韩国兼并郑国,韩国肯定不能如愿。后来魏国干涉赵国兼并卫国,赵国不但未能拿下卫国都城濮阳,自己的都城邯郸还被魏国大将庞涓攻克。

韩景侯表面上忍气吞声,实际上他是外宽内深,老谋深算。韩景侯派人迎接晋烈公,但他又如何处置晋烈公呢?显然杀掉前国君是不现实的,那样只是损了自己,便宜了魏国和赵国。韩景侯召集群臣商议,最终决定将晋烈公安置在上党郡山区的端氏城中。

绛都城外,晋烈公在韩军的“护送”下亦步亦趋离开,他回头看着绛都巍峨的城墙,心中泛起伤感和忧愁,谁在乎,我的心里有多苦,谁在意,我的明天去何从?晋烈公最终老死在端氏,他的儿子晋孝公,被韩国人迁移到北上党的屯留。今天的山西长治市有个屯留区,用的就是古名。当时韩国新灭郑国,魏国果然没有干涉,韩国人的算盘还是很精明的。将晋孝公从端氏迁到屯留,离韩国的政治经济中心更远了,这一次则有流放的意思。

晋孝公在屯留盆地这个巨大的笼子里,要想走出北上党,那是插翅难飞。晋孝公死后,他的儿子晋静公,很快被韩国贬为庶人。晋国这支灿烂的鲜花,绽放了数百年,终于凋谢。晋静公年少,他连名义上的国君都不再是,而且被韩国人严密监控起来。晋国最后一位国君,被禁止外出,不得娶妻,只有一个老仆陪伴。晋静公在极度郁闷中生活几年便英年早逝,他做梦都在重复着一句话:“尔等身为晋臣,实为晋贼。汝三家终有衰败之日,汝之后人,必遭天谴,不得良死!”

最后来总结一下,三家分晋,赵魏韩的算盘都很精明,但最精的还是韩国。韩国领土连在一起,最像一个国家,还顺势把魏赵分成东西两块。韩国不用直面秦国和齐国,只有一个盘中餐郑国等着它兼并。战国七雄当中,韩国是公认最弱的,但韩国坚挺到战国最后几年,与其他五国一起被秦始皇统一,如果不精明是做不到的。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