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剧白派有什么特点

白派是评剧表演艺术家白玉霜创立于20世纪30年代的一个评剧艺术流派,白派评剧表演艺术主要在北京、天津、锦州等地传承,锦州市已将其作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

简要介绍

评剧的白派艺术是久在北京且影响最大的评剧流派之一,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是评剧老艺人白玉霜创立的,经小白玉霜、刘萍到王冠丽已历经四代。白派艺术以其低回婉转、大气端庄的演唱风格,在评剧诸多流派中独树一帜,影响深远。

艺术特色

评剧白派表演艺术戏路宽广,青衣、花旦、老旦等行当的表演均独具特色。白派唱腔低回婉转,身段优美端庄,演唱风格典雅大气,表演风格质朴大方。白派艺术中的唱、念、做、舞各具特色,唱腔中呈现出的“水音”独特优美,在评剧诸多流派中独树一帜,影响深远。

20世纪30年代,评剧艺人白玉霜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大胆的改变了评剧女演员走高音的习惯,把旋律明显降低(F调),发挥了她中音和低音区浑厚的特长。她发展了反调慢板,用以表达剧中人悲哀之情;她首先把以北京音为主的普通话用于唱念之中,使评剧得以流传全国。并以低回婉转的演唱、细腻传情的表演,赢得了广大观众,从而形成了流传广泛、影响深远的评剧流派——白派。

解放后,为适应演现代戏的需要,小白玉霜在保持白派低调低腔、注重韵味的传统特色外,把唱腔的音域扩展了。由白玉霜的“5-3”扩展到两个低音5-i,还从京剧、河北梆子、京韵大鼓、京东大鼓以及牌子曲中吸收营养,溶于自己的唱腔之中。她用中音表达人物叙述时的感情,用中低音交替表达人物抒情时的感情,用高中音表达人物激昂时的情绪,唱腔、表演时时处处为刻画人物服务。

不仅如此,小白玉霜在正、反调的自然转换、板式节奏的灵巧变化以及旋律的华彩流畅等方面,都有新的创造,把白派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创始人

白玉霜是评剧白派艺术的创始人,原姓卢。她幼年时被卖给李卞氏,8岁念小学,11岁开始学京韵大鼓,后被早期评剧演员孙凤鸣发现收为徒弟学唱评剧,并起艺名白玉霜。在她24岁的时候,由她领衔的李家班更名为华北剧社来到北京演出《马寡妇开店》、《花魁从良》、《双蝴蝶》、《秦香莲》等戏,后因为演出《拿苍蝇》得罪了当时的北平市长袁良,被逐出北平。

辗转来到上海,接触了欧阳予倩、洪琛等进步文人之后顿开眼界,艺术上更加纯熟。与赵如泉合演《潘金莲》大获成功,“评剧皇后”的头衔开始发光。随后,白玉霜主演了第一部评剧故事片《海棠红》,从此声名远扬。可就在其大红大紫的时候,白玉霜却突然抛却了都市的繁华和权贵的追捧,和戏班内打铙钹的李长生私奔。后来白玉霜因病去世,年仅35岁。

短短的一生中,她演出了二百多出戏。后来白玉霜的养女小白玉霜继承其母的白派艺术,在白玉霜出走的期间,被李卞氏推上舞台,从此走红,有《闹严府》、《秦香莲》、《杜十娘》、《李双双》、《小女婿》等一系列广为流传的经典剧目。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