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七子都有谁:成就最高的是谁

 建安年间有七位著名文学家,合称“建安七子”,分别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七人。他们对诗、赋、散文的发展,都曾作出过巨大的贡献,很多人只知道建安七子与“三曹”均被视作汉末三国时期文学成就的代表,但是关于他们你又知道多少呢?

  建安七子与“三曹”往往被视作汉末三国时期文学成就的代表,以写五言诗为主;但是这七个人中,孔融与曹操政见不合,其余六个人虽然各自经历不同,但都亲身受过汉末离乱之苦,后来投奔曹操,地位发生了变化,获得了安定、富贵的生活;所以他们多视曹操为知己,想依赖他干一番事业,这也是为什么他们的诗和曹氏父子有许多共同之处的原因。

  孔融

  其实,孔融一开始就犯了一个大忌,那就是“莫问国事”,孔融正史因为没有弄清这一点,才导致最后被曹操所杀。董卓在位时,总是意图废掉汉少帝,当时孔融就经常与他“言辞激辩”,一天到晚“匡扶汉室”,董卓被阻挠的多了,心里自然不爽,于是怀恨在心的董卓就通过手段把孔融派到“黄巾军”最为猖獗的北海为相,这也就是“孔北海”称号的由来。

  在大势面前,孔融妄图以一个人的力量,或者说以文士的力量,对抗这一伙军阀,但是正所谓“秀才遇上兵,有理说不清”,在那个年代,拳头大才是硬道理,嘴巴再能说,也是拼不过刺刀的。

  王粲

  字仲宣。东汉末文学家。山阳高平人,“七子”之一。少有才名。汉献帝初平元年,董卓劫持汉献帝迁长安,其父时任大将军何进长史,王粲随父西迁,在长安见当时著名学者蔡邕,深为蔡邕所赏识。

  建安十八年,曹操晋爵魏公,魏国建,王粲官任侍中。二十二年,从曹操南征孙权,北还途中病卒,终年四十一岁。

  徐干

  徐干,字伟长,北海人,建安七子之一。少年勤学,潜心典籍。汉灵帝末,世族子弟结党权门,竞相追逐荣名,徐干闭门自守,穷处陋巷,不随流俗。

  建安初,曹操召授司空军师祭酒掾属,又转五官将文学。数年后,因病辞职,曹操特加旌命表彰。后又授以上艾长,也因病不就。

  阮瑀

  阮瑀 ,字元瑜,陈留尉氏人,建安七子之一。所作章表书记很出色,名作有《为曹公作书与孙权》。年轻时曾受学于蔡邕,蔡邕称他为“奇才”。

  所作章表书记很出色,当时军国书檄文字,多为阮瑀与陈琳所拟。后徙为丞相仓曹掾属。诗歌语言朴素,往往能反映出一般的社会问题。诗有《驾出北郭门行》,描写孤儿受后母虐待的苦难遭遇,比较生动形象。

  陈琳

  (?-217年),字孔璋,广陵射阳人。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生年无确考,惟知在“建安七子”中比较年长,约与孔融相当,陈琳著作,据《隋书·经籍志》载原有集10卷,已佚

  应玚

  应玚(?--217年),东汉末文学家,字德琏,东汉南顿县(今项城)人。建安七子之一。擅长作赋,有文赋数十篇,代表性诗作《侍五官中郎将建章台集诗》;他的作品辞情慷慨,深刻反映了汉末社会和人民流离失所的痛苦,体现了他企盼国家统一的愿望

  刘桢

  (186―217),字公干,东汉末年东平宁阳人,东汉名士。其祖父刘梁,官至尚书令,其人博学有才,警悟辩捷,以文学见贵,《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4卷,《毛诗义问》10卷,皆已佚。

  成就最高的是哪位

  建安七子成就最高的是王粲,他在文学上的造诣非常高,写的诗词也非常符合当时“建安文学”的精神,是当之无愧的建安七子之首,而且他还跟曹植并称为“曹王”。

  王粲写的诗词非常深刻,也是最能表达哀思的,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七哀诗》与《登楼赋》,如果你不知道他为什么能够成为这七个人当中的第一,读完这两篇文章就懂了。而且你也会明白他的境界是一般人不可能达到的。

  其实不光是在诗词上,他在官场中的成就也非常高,在曹操的麾下当官,而且还曾经随他南下,但是受到重用。曹操虽然生性多疑,杀人不眨眼,但他还是比较爱才的,见到才高八斗的名士还是会以礼相待的,毕竟他也是文学的一大爱好者。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