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民国时期的记载统计,当时中国的学生还是很多选择出国发展,大约有10万留学生外出留洋,但是最终大部分的人都选择回到国家,为什么会有如此明显的差距?绝大部分的留学生完全放弃国外的条件,直接选择回国发展,要知道当时的中国根本就不如现在的繁荣昌盛,为什么会有如此反常的现象,难道真的是赤子之心吗?其实最主要的是因为下面的原因。
政府的邀请
早在民国之前,当时的清政府虽然已经没落,但是仍然想找机会崛起,同时也知道知识分子的重要性,所以很早就已经对于留学生展开大门,并且也下诏留学生可以回国考试。之后再按照考试结果,也同样可以授予相应的出身。
当时之所以这么做,主要就是为了能够减轻革命的力量,但是对于这些从小就接受教育的学生来说,无疑就是进入到政界最快的一种方式。譬如说,在袁世凯时期当时报名的留学生有250名,最终有6成以上全部都被录取,有些进入中央各部担任官职,有些进入中央部门学习,在等待一两年之后基本上都能够担任重要的职务。
回国可以成教授
这些回国的人学历非常的高,学到的知识也是比较先进,所以相比国内当时落后的情况,回国之后基本上都能够成为学校的教授。当时的社会情形非常的紧迫,特别是高层次人才更是稀缺,其实本身就如此。
比如说当年胡适也曾经在美国读书,但是在还没有拿到毕业证书的情况下,北大早就已经向他发出邀请,要知道当时的胡适才只有20岁出头,如此的待遇,相信很多人都没有办法拒绝。
除了他之外,也有很多人有过相似的经历,比如顾维钧也曾经有过相似的经历,当时在还没有拿到博士学位的情况下,袁世凯就已经抛出橄榄枝,邀请他成为自己的总统秘书,相信任何一种人在面对眼前的机遇时,都不可能会无动于衷吧。
待遇水准有差别
其实在清朝末年时候,大部分的人对于自身的文化早就已经丧失信心,也认为只有西方强大的军事,才能够真正让国家进入繁荣富强的阶段,那么到底谁能够承担此重任,肯定也就是留学生,当时就是寄希望于留学生学的先进知识,从而能够发明出一样先进的武器。
但是当时本身就有这样的一种现状,西洋留学的根本就看不上东洋留学的,东洋留学的也在心中鄙视本土上学,所以在薪酬上就有着明显的一种对比,渡过一层金的这些留学生,可拿到的薪酬直接超过本土学生的三倍,比如说英国留学归来之后最起码可以拿到200块左右的月薪,但是本土的大学生却只有60块,如此的差别也是非常明显的,自然也会吸引很多留学生回到国内。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