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留学生为什么去日本

 

清朝末年为什么留学生大部分去日本留学,这大致是有两方面原因导致的。

一方面,清朝末期,留洋是一个大趋势,特别是科举取消之后,很多人的阶层上升空间就没有了。当时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也成为了很多有识之士的共识,而且回来之后发展空间很大。

比如第一批留美幼童回国的,都为清朝的现代化发挥着自己的巨大作用,他们其中有设计建造京张铁路的詹天佑、担任民国时期总理的唐绍仪和曾任民国外长的梁敦彦等等。但是官派欧美留学的名额有限,个人家庭负担去欧美留学的,实际上对家境有很高的要求,而且语言关是最大的障碍。甚至有很多人水土不服直接就病死在了欧美一辈子回不来的。

所以很多人更倾向于留学东洋,因为日本只明治维新之后,国力发展很快,特别是通过中日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得到了充分的验证。这就使得很多有识之士意识到到日本学习,比起到欧美

学习,可以更为直接有效,少走弯路。更关键的是,日本离中国很近,而且语言关更容易过,降低了学习的时间成本和生活成本,学习效率更高。有的很多东西经过日本翻译过来,可以直接拿过来用。所以那个时期“拿来主义”也颇为盛行。这样一来很多相对社会中低层学子同样可以参与进来,因为日本通行的也是汉字为主,所以学习语言的时间成本也很低,很多在日本学习军事的甚至都只会说一些简单的日语,并不需要太高深的日语水平。

最最关键的是,基本上留学日本和留学欧美归国的留学生们跻身社会上层,和关键职位的机会还是均等的。当时清朝向民国过渡,社会各个层面都需要人才,所以只要你在国外镀过金,机会很多,收入很丰,这和你去东洋留学还是西洋留学关系不太大。

胡适作为庚子赔款官费生从美国学成回国后,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一个月月薪220元大洋;鲁迅自费到日本留学,学成回国之后,担任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今杭州高级中学)生理学化学教员、绍兴中学堂教员兼监学、绍兴师范学校(今绍兴文理学院)校长等职务,月薪180块大洋,但是3年后受蔡元培之邀,到中华民国政府教育部工作,月薪300块大洋。但是后来到了北洋政府的时候老是欠俸,欠了鲁迅4960块大洋,鲁迅一怒之下到大学里去了,扯多了。

另一方面,日本人担心留学生进入政府高层之后,使得整个政府亲美,和美国以及欧洲抢夺生源。

有数据表明清朝从1896年第一批派出对日留学生,虽然比1872年第一批派出留美学生晚了24年,但是最终官派到日本去的留学生超过8000人,是官派留美人数的8倍。另外突然发现有这个赚留学生钱的市场,他们自然不会放过这种商机。自费的甚至达到几万人的规模,而日本专门为中国留学生开办的野鸡大学高达几百所。也算是一种赚钱教育产业吧。

近代到日本学习军事的人非常多,因为强国先强军。后来面对国内革命的浪潮,清政府和日本签署协议,不允许自费去学军事,学其他的不管。常凯申一开始自费到日本上了东京清华学校,在那里,认识了陈其美,为了学军事为革命做准备,就被迫回国考了段祺瑞的保定通国陆军速成学堂,才得以官派自费去的日本学习军事,最终成了孙中山看中的军事人才。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