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无论当时到底有多少家自成一派的学说,实际上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仅仅只有十二家,即儒家、道家、法家、兵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阴阳家、名家、医家和小说家,至于其他诸家,其实有不少都只是从这十二家中再行细分出来的学说而已,当然也有一些已经遗失在了历史长河中。
儒家
儒家,又称儒学、儒教、孔孟思想、孔儒思想,其以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强调仁与礼相辅相成,重视五伦与家族伦理,提倡教化和仁政,抨击暴政,力图重建礼乐秩序,移风易俗。
儒家的思想核心是仁、义、礼、智、信、勇、诚、恕、忠、孝、悌,儒家经典则主要是《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和《春秋》,代表则有孔子、孟子、荀子等。
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起,儒家便成为了我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学派,对我国传统文化影响极深,中国传统的责任思想(以天下为己任)、忠孝思想(仁、义、礼、智、信)、恕的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伦理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与儒家思想密不可分。
法家
法家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以春秋时管仲、子产为先驱,后经战国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人发展逐渐成为一派。至战国末期,韩非综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势”和申不害的“术”,以集法家思想学说之大成。
法家在经济上主张废井田,重农抑商、奖励耕战;政治上主张废分封,设郡县,君主专制,仗势用术,以严刑峻法进行统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则主张禁断诸子百家学说,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岁月,法家高度集权的思想,的确是极为可行的富国强兵之路。
法家的代表著作有《商君书》、《韩非子》、《申子》、《慎子》等,代表人物则有管仲、韩非、商鞅、李悝、申不害、李斯等。
道家
道家,又称“道德家”,春秋时由老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智慧,遂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自成一派的理论体系。该派以“道”为核心,认为大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提出了道生法、以慈守雄、刚柔并济等政治、经济、治国、军事策略。
政治上提倡“无为”、“顺应自然”,即不妄为,不胡作非为,为所欲为。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西汉初期,为恢复久经战乱的社会经济,统治者便采用了黄老学派的治国思想。
道家的代表著作有《老子》、《逍遥游》、《列子》等,代表人物则有老子、庄子、列子等。
墨家
墨家由战国初期宋国人墨翟所创,乃是一个纪律严密的学术团体,其首领称“钜子”,其成员到各国为官必须推行墨家主张,所得俸禄亦须向团体奉献。墨家学派有前后期之分:前期思想主要涉及社会政治、伦理及认识论问题,关注现世战乱;后期墨家在逻辑学方面有重要贡献,开始向科学研究领域靠拢。
这一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便是视人如己,兼爱则是爱人如己。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反对侵略战争;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反对铺张浪费;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重视继承前人文化。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后又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和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
墨家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墨翟、禽滑厘、田鸠、孟胜等,代表著作则有《墨子》、《胡非子》、《随巢子》等。
不过,由于墨家思想具有独立的政治属性,因此在汉武帝“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墨家便不断遭受打压,逐渐失去了存身的基础,最终逐渐走向了灭绝。
兵家
兵家的鼻祖是春秋晚期军事家孙武,其所著的《孙子兵法》则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到了战国时期,孙武的后代孙膑继承发扬了他的军事思想,反对空谈仁义,提出“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这与战国的形势相适应,他主张:“事备而后动”,写成了《孙膑兵法》。
由于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之间战乱频繁,且逐渐开始摆脱固有的战略束缚,诡道开始占据战争的主流,于是不少军事家便开始总结军事方面的经验教训,而他们便是兵家的典型代表,所著的书籍则被称为兵书。此外,兵家可细分为兵权谋家、兵形势家、兵阴阳家和兵技巧家四类。
兵家的代表人物有孙武、司马穰苴、孙膑、吴起、尉缭、公孙鞅、赵奢、白起等,代表著作则有《孙子兵法》、《司马法》、《孙膑兵法》、《吴子兵法》、《尉缭子》等。
纵横家
纵横便是合纵连横,乃是指那些战国时期以纵横捭阖之策游说诸侯,从事政治、外交活动的谋士,他们朝秦暮楚、事无定主、反复无常,为了达到目的堪称不择手段。他们的活动对于战国时政治、军事格局的变化有重要的影响。
该学派的主旨主要有两点,所谓合纵便是“合众弱以攻强”,所谓连横则是“事一强以攻众弱”。战国时南与北合为纵,西与东连为横,公孙衍力主燕、赵、韩、魏、齐、楚合纵以拒秦,张仪则力破合纵,连横六国分别事秦,纵横家由此得名。
纵横家的代表人物有鬼谷子、公孙衍、张仪、甘茂、司马错等,代表著作则有《鬼谷子》、《战国策》等。
杂家
战国末期至西汉初期的综合学派,以博采各家所长,“兼儒墨,合名法”为特点,“于百家之道无不贯通”。杂家的出现是统一的封建国家建立过程中思想文化融合的结果。杂家虽只是集合众说,兼收并蓄,然而通过采集各家言论,贯彻其政治意图和学术主张,也算是自成一派。
战国末期,经过激烈的社会变革,封建制国家纷纷出现,新兴地主阶级便要求在政治上、思想上的统一。在这种呼声下,学术思想上出现了把各派思想想融合为一的杂家,杂家的产生,大体上反映了战国末学术文化融合的趋势。
杂家的代表人物是尸佼、吕不韦,代表著作则是《尸子》、《吕氏春秋》。
农家
农家,又称“农家流”,是在先秦经济生活中注重农业生产的学派,此派出自上古管理农业生产的官吏,他们认为农业是衣食之本,应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农家学派主张推行耕战政策,奖励发展农业生产,研究农业生产问题。农家对农业生产技术经验之总结与其朴素辩证法思想。
该派奉神农为师,主张劝农耕桑、以足衣食,推行耕战政策,奖励发展农业生产,研究农业生产问题。由于儒家轻商农,东汉中期以后农家迅速衰落。
农家的代表人物是许行,代表著作则是《神农》。
阴阳家
阴阳家因提倡阴阳五行学说,并用它解释社会人事而得名。这一学派,当源于上古执掌天文历数的统治阶层,阴阳的概念最早见于《易经》,"五行"的概念最早见于《尚书》,到战国时代阴阳和五行渐渐合流,形成一种新的观念模式,便是以“阴阳消息,五行转移”为理论基础的宇宙观。
阴阳学说认为阴阳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正反两种对立和转化的力量,可用以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原素组成,其间有相生和相胜(葜)两大定律,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
阴阳家的代表人物便是邹衍,他综合阴阳和五行,根据五行相生相胜说,把五行的属性释为“五德”,创“五德终始说”,并以之作为历代王朝兴废的规律,为新兴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理论根据,其代表作便是《邹子》。
名家
该派萌芽于春秋末期,郑国大夫邓析为先驱。作为一个学派,名家并没有共同的主张,仅限于研究对象的相同,而各说差异很大,主要有“合同异”和“离坚白”两派。
所谓“合同异”,即认为万物之“同”与“异”都是相对的,皆可“合”其“同”、“异”而一体视之。所谓“离坚白”,即认为一块石头,用眼只能感觉其“白”而不觉其“坚”,用手只能感觉其“坚”而不觉其“白”。
名家的代表人物有邓析、公孙龙、宋钘、尹文、恵施等,代表著作则有《公孙龙子》、《邓析子》、《尹文子》等。
医家
方技家以医学为理论基础,但研究范围远宽于医学,当包括后世之医家与方士。房中、神仙二家后世多归入道家。方技家甚至还由治身及治国,《艺文志》指出其有“论病以及国,原诊以知政”的特点。后世“方技”一词则泛指医、卜、星、相之术。
《汉书·艺文志》录有“方技三十六家,八百六十八卷”,今大多亡佚,只有《黄帝内经》流传下来,现分为《素问》、《灵枢》二书。
医家代表人物,远古有岐伯、俞拊,战国有扁鹊、秦和,汉初有仓公,其中以扁鹊最为知名,代表著作则是《难经》。
小说家
小说家,指的是记录民间街谈巷语,并呈报上级者,然而小说家虽然自成一家,但被视为不入流者,刘歆列九流十家,惟小说家不在九流之列,影响甚小。然而小说家反映了古代平民思想的侧面,这点却是其它九流学派都无法所能代替的。
小说家的代表人物是虞初,代表著作有《伊尹说》、《黄帝说》、《周考》等。
以上便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主要的十二个流派,而在这十二个流派中,又以儒家、法家、道家影响最为深远,其他各个流派则大多已经消失于历史长河,很难再独立为派。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