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赶路一天走多远:需要准备什么东西吗

 我们现在想出去走走了,可以做飞机、高铁、火车或者自驾游,不管什么都是很方便的,而在那个时候人们很多都是徒步走的,这样的话感觉是很远的,那么他们走一天能走多远呢?需要准备哪些东西呢?

  在古代由于交通不发达、道路曲折,城市之间的人口往来一般只限于近处的来往,而对于南辕北辙的道路几乎很少有平民南下,因为它花费的成本是巨大的,那么到底有多巨大呢?

  我们且以唐朝的北京到沈阳这段距离来算,全程以七百公里计。唐朝最贵的出行方式莫过于马车,乘马车虽然颠簸,但是,速度却得到了保证。按照马车在官道上的标准速度,每天马车大约能行进三十五公里。若乘客没有特别多的行李,那么,车夫收取的价格是每五十公里一百文。

  当然,如果乘客有很重的行李,每五十公斤行李还要加收一百文。假设马车匀速行走,七百公里路要走二十天,再加上在旅途中的休息时间,起码要二十五天。车夫收取的路费大概要一千四百文,若要加上这二十五天的食宿,大概要准备二两银子,这才够用。

  按照唐朝的购买力来换算,二两银子差不多相当于现在的四千块钱。在唐朝,一个“北漂”的游子,若想要回到七百公里之外的故乡与亲人团聚,从幽州前往沈州,若想尽快到达,选择速度最快的马车作为出行方式,那么,就得准备相当于如今四千元人民币的路费。

  有很多身体不好的官员就是在漫长的旅途中饱受颠簸,最后病死在半路上。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好的交通工具就非常的有必要了。根据一个寓言说,很多贫穷的人出门只能步行,并没有马车或者骏马可以用来代步,而富有的人出行会坐着四匹马拉动的马车,看来贫富差距在古代的时候就已经十分明显了呀。

  去到稍微远一点的地方,就需要带一个月的干粮,如果要是去1000里以外的地方,最少也要带三个月的干粮,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古代平民出远门,是有多复杂。

  如果背着斤的干粮,未免也太沉了。何况他们还要赶路,那个时候可不是人人都坐马路的,一些土路,一些经常走的路,也只不过进行简单的修缮,走起来更很困难的。而且那个时候的鞋子也没有现在的质量好,大多数都是农家自制的,最早的时候是草鞋,再到后来有了布鞋。

  书里还专门记载过他出行的样子,战国策中用了一句话无罢车驽马,桑轮蓬箧来形容他。这句话大概就是说,他出门的时候连用桑木和干草编制的马车都坐不起,只能背着一个用竹草编织的书包,自己靠步行前进。

  古代考生有多难

  以离我们年代较近的明清朝代为例,那时刻的考试大年夜约略是分为童生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种考试,这四种考试环环相扣循规蹈矩。想要去参加殿试,就必须先过会试,想要才加会试,就必须先过乡试,一样只有过了童生试,才有资格参加乡试。

  考生得到会试资格后,到当地政府立案,可能付出赶考资金一份,大年夜也许10两银子,同时可能付出“火牌”一枚(用于到驿站雇车)。

  从赶车启程到首都,假如路子没有大年夜大的变化,艰深最多5个月都是可能到达的。这里要多说一句,官方给你发的这个火牌好处很多的,不只可能免费付出马车一辆,而且还自带写有吏部会试黄旗一壁。

  将此旗插在马车之上,可能避免一些宵小毛贼的惦记而耽误韶光,终究这也是属于官方公务用车了。说到这里,大家该当就明白前人是如何考试,考试又要耗损多少韶光在路上了。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