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闻天(1900.8.30—1976.7.1)
江苏南汇人(今上海川沙)。青年时代在吴淞水产学校和南京和海工程专门学校求学。1919年在南京参加少年中国学会,开始发表社会评论。1920年于沈泽民同赴日本,自修日文,攻读哲学。次年回国,任职于中华书局。1922年赴美,在旧金山华侨报纸《大同日报》任编译,同时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莱分校图书馆自修。1924年初回国,应聘到重庆四川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川东联合县立师范任教。这时曾主编综合性周刊《南鸿》,因宣传新思想,出到第6期被当局查封。1925年5月返沪,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0月赴苏联中山大学学习。1928年入红色教授学院,同时参与第三国际东方部工作。1931年回上海。从此,一起担任中央领导工作。
1919年起在报刊上发表散文、诗、译文和评论。1924年6月起,长篇小说《旅途》在《小说月报》连载。这是新文学早期著名的长篇小说,写青年从爱情捆扰中振作起来走向实际斗争,描写细致,语言流利,当时颇得赞誉。另有三幕剧《青春的悲哀》也较著名。
1932年担任中央领导工作时曾化名歌特在党内刊物上发表重要论文《文艺战线上的关门弟子》,批评了当时的“左”倾错误。这篇文章对于研究30年代文学运动极有价值。
1959年庐山会议受到错误批判,被撤消领导职务,“文革”期间更受到迫害,1976年7月因心脏病逝世。1979年得到平凡昭雪。他写的政治经济等方面论文,已编有《张闻天选集》出版。
张闻天简历生平事迹
张闻天(1900-1976),江苏省南汇县(今属上海市)人,原名应皋(也作荫皋),曾化名洛甫,字闻天;张闻天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理论家、忠诚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张闻天同志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1934年10月参加长征并出席遵义会议,对确立毛泽东的领导地位起了重要作用。
1900年8月30日出生在江苏省南汇县的殷实农户家庭。少年时期,他先后在族侗私塾、康家宅小学和汇南小学读书。1914年,张闻天考入浦东中学,1916年,进人吴瓶水产学校,1917年,去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攻读,受《新青年》影响倾向革命。
五四运动爆发后,投身于学生运动,并开始从事文艺创作和翻译,评介外国文学名著,后在南京加入少年中国学会。
1920年至1923年,先后到日本东京、美国旧金山学习和工作。1925年6月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冬被派往莫斯科中山大学、红色教授学院学习,并任助教、翻译,同时兼任共产国际东方部报道员。1931年2月回到上海,不久担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同年夏,共产国际决定成立临时中央,他被指定为临时中央政治局委员及政治局常委。
1933年初,随中央机关从上海迁入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1934年1月,在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2月,在中华苏维埃二大上当选为中央政府人民委员会主席。1934年10月参加长征。
遵义会议前夕,拥护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在遵义会议上,根据毛泽东的意见作了批判“左”倾军事路线的报告,为会议的成功召开作出了贡献。会后,根据中央政治局常委分工代替博古负总责。长征途中,同张国焘分裂主义进行了坚决斗争。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8年5月,兼任延安马列学院院长。
1942年,到陕北和晋西北农村作了一年多的农村调查。曾长期兼任党中央宣传部长、西北工作委员会主任、《解放》周刊主要负责人、《共产党人》编辑,作了大量宣传教育工作。
1945年在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抗战胜利后,到东北工作,1946年春任合江省(今在黑龙江省内)省委书记;1948年春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常委兼组织部长,并任东北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次年调任辽东省(今在辽宁省和吉林省内)省委书记,为东北根据地的开辟和建设作出了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到外交战线工作。1951年4月出任驻苏联大使。1954年底回国任外交部第一副部长。
1956年在中共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他还是第一、第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1959年在庐山会议上,因为支持彭德怀的正确意见,受到错误的批判,被打成“彭、张、黄、周反党集团”的骨干成员。此后离开外交部门,从事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的研究。
“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坚持原则,坚决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阴谋集团进行斗争,并遭到迫害。
1976年7月1日在江苏无锡病逝。
张闻天两任妻子三个子女今何在
张闻天和他的妻子、子女们
对一些摆阔气的人,他总是敬而远之。对身边工作的人员和亲属,他也要求得格外严格,甚至有时显得过分。他对三个亲生子女的要求和处理,在高级干部中,可能是空前绝后。他参加革命后,家里留下两个女儿,从小在家劳动。
18岁时,张闻天在父母的包办下与当地一个善良勤劳的女子卫月莲成了亲。婚后不久,回到南京继续求学并积极参加‘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东渡日本,又远赴美国。回国后,他把全部精力都放在文学创作上。1925年,他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
卫月莲先后为张闻天生下两个女儿:大女儿张维英和二女儿张引娣。
此时,张闻天为了革命工作又去了上海。自此,解放前便一直没有回过家。身为农村妇女的卫月莲只得带着两个年幼的女儿在老家艰难度日。张闻天离家参加革命时,其大女儿张维英才三岁,小女儿张引娣则刚刚出生。后来,国民党知道卫月莲是张闻天的妻子,常被国民党政府传讯,并要她讲出丈夫的去向。日伪统治时期,她曾被抓去关进大牢,遭到虐待摧残,幸得她在共产党领导下的淞沪五支队的弟弟卫民搭救才脱离虎口。上海解放前,国民党南汇县县长在一次会议上叫嚣,共匪头子张闻天的家属就在这里,应予满门抄斩。
母女三人闻讯后,吓得都不敢在家里住,只得东躲西藏的过日子,有好几个月干脆露宿在野外。当时,担惊受怕的卫月莲因感染风寒险些丧命
在革命的征程中,张闻天结识了同样留学莫斯科,在瑞金担任少共中央局巡视员的刘英。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张闻天和刘英结了婚。
张闻天的第二次婚事是毛泽东一手促成的。刘英是湖南人,与毛泽东很熟悉,长征途中毛泽东介绍她俩认识。红军到了陕北,两人要结婚。毛到他们的窑洞大声说:“你们结婚不请客,我这个介绍人可不承认呀。”
刘英(1905—2002),女,原名郑杰,张闻天同志夫人,湖南长沙人。刘英是中国共产党第七、八、十四、十五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特邀代表,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她还曾担任第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之际,她不顾91岁高龄,担任了《长征——世纪丰碑》组委会副主任委员,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先后接受多家新闻媒介的30余次采访。她饱含深情,寄语后人,为弘扬长征精神,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她热情关心支持妇女保健、儿童教育等福利事业,并主动带头捐款4万多元。
刘英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2年8月26日23时4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7岁。。
他的独生子虹生,1962年被他送到新疆建设兵团劳动锻炼,一去就是十五六年,直到去世时也没回来。
张闻天共有一儿三女,大女儿张维英已年近90,生活在上海,是位没有退休金的寻常百姓。二女儿张引娣,1953年曾在外交部当打字员。1955年,中央号召各直属机关精简机构,张闻天让女儿带头离开外交部机关,回到上海,在自行车厂做普通职员。
张闻天和刘英的独生子张虹生,在父亲的鼓励下,去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种过田、赶过大车、放过牛。父亲去世时,儿子都没有见到父亲最后一面。张闻天平反后,张虹生被安排在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一直干到1997年退休。
张闻天和刘英1961年还领养了一个孤儿,现在北京生活。
张闻天夫妇与张虹生
张闻天晚年与两个女儿合影
张闻天之子张虹生
从张虹生记事起,张闻天无论是担任省委书记还是驻苏大使、外交部副部长,从未利用手中的权力为他的儿子谋过一次私利。1957年党中央第一次发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张闻天鼓励儿子带头到河北茶淀农场劳动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