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功臣排名

 李世民二十四功臣,是指唐朝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唐太宗为怀念当初一同打天下的诸多功臣而命画家阎立本在凌烟阁内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排名是国人最为热衷的话题之一。谁先谁后、谁被忽略,往往是时人和后人茶余饭后最为热议的话题。

  按照排名如下:

  一、赵国公长孙无忌。二、河间王李孝恭。三、 莱国公杜如晦。四、郑国公魏征。五、梁国公房玄龄。

  六、申国公高士廉。七、鄂国公尉迟敬德。八、卫国公李靖。九、 宋国公萧瑀。十、褒国公段志玄。

  十一、 夔国公刘弘基。十二、蒋国公屈突通。十三、勋国公殷开山。十四、谯国公柴绍。十五、 邳国公长孙顺德。

  十六、郧国公张亮。十七、陈国公侯君集。十八、 郯国公张公瑾。十九、卢国公程咬金。二十、永兴公虞世南。

  二十一、邢国公刘政会。二十二莒国公唐俭。二十三、英国公李勣。二十四、胡国公秦叔宝。

  至于秦琼为何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排名垫底,燕过紫禁城认为有如下三个原因:

  1、排名规则

  历朝历代,有很多关于功臣的官方榜单。比如西汉的麒麟阁十一功臣、东汉开国的云台二十八将、宋的昭勋阁二十四功臣等等,以及诸如汉初三杰、明初功臣群等等,当然还有本题中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如果仔细研究不难发现,虽然历朝历代的排名没有明确的、一成不变的规则,但细心的人往往可以总结出三个规律:

  (1)文大于武:在功绩、地位类似的情形下,文官的地位往往高于武官。这大概与帝王心中对政治、内政治理、后勤等工作更为重视有关。比如,刘邦的萧何、刘秀的寇恂、曹操的荀彧、朱元璋的李善长等等。普通人在看他们的传记中,总认为这些人的传奇性、精彩性与呼风唤雨的统帅们差距巨大,但实际上,这些人往往被君主委以安定后方、转运粮草的重任。没有稳定的后方、没有充足的粮草,再多的猛将也注定失败。

  (2)帅大于将:这一点毫无疑问。勇将再勇,依然要受“帅”的节制与指挥。一个可以领到方面军、集团军作战的统帅性武将,地位一定高于冲锋陷阵的勇将,这就是为何韩信高于周勃、樊哙;耿弇、冯异高于盖延、马武;徐达高于常遇春的重要原因。

  (3)亲贵大于非亲贵:封建时代,从身份地位来说,亲贵之人的地位往往优先于其他非亲贵之人。比较典型的例如凌烟阁中的李孝恭,尽管许多战役实际由李靖指挥,他的功绩和军事能力也不如李靖、李勣等,但因为亲贵宗室身份的原因,高居凌烟阁第二位。

  总结:对于秦琼来说,不是文官、不是统帅,也没有亲贵身份,只是冲锋陷阵没有背景的纯武将。自然和凌烟阁其他功臣相比,排名要靠后了。

  2、玄武门之变

  其二,“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是贞观十七年李世民亲自下令纪念的,与其说纪念“唐之功臣”,不如说是纪念“李世民之功臣”更加贴切。我们看到,凌烟阁功臣中,在玄武门之变之前、之中或之后,发挥了谋划、攻击或牵制的重要作用的人占了很大比例,比如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高士廉、尉迟恭、段志玄、张公瑾等等。

  总结:而秦琼,虽有史料记载参与了玄武门之变,但并没有特别出彩的记录,发挥的作用比上面这些人来说要小。

  3、建国后作为

  其三,秦琼的主要功绩,都发生于唐朝统一的过程中。在唐朝统一后,因为百战负伤太多,秦琼大部分时间在养伤,并于甄选凌烟阁功臣的公元643年之前的五年(638年)便已去世,而当时大部分凌烟阁功臣依然健在并发挥作用。从这一点上来,秦琼排名靠后也是可以理解的。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