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氏鲸(学名:Balaenoptera brydei)背部深灰色,腹面黄白色,平均长度12米,雌性比雄性长0.3米左右,头顶有两个气孔,气孔与头部尖端之间有三个平行突起,鳍相对较小,背鳍突出,呈镰刀状,下颚顶部有两排鲸须板,数量约有300个。
布氏鲸与塞鲸极为相似,主要区别在于塞鲸由上领前端至喷水孔的中央脊线两侧各具一条脊线;布氏鲸由脐部到生殖孔处有一条褶沟;腰椎的棘突均向后倾。
布氏鲸是一种不经常浮在水面上的鲸鱼,它的体表常附着一些浮游生物,也是一种具有掠夺性的鲸鱼。有关其活动细节、交配习惯等方面还没有较准确的研究成果。
形态特征布氏鲸的体型比小布氏鲸大,性成熟体长在雄性至少达11.2m,雌性至少达11.7m。雄性最大体长14.6m,雌性15.6m。布氏鲸的外形与小布氏鲸相似。头部背面有3条隆起的脊,自吻端向后至呼吸孔,中央1条,每侧各1条。侧脊位于头背面中线与侧缘之间,高约1~2cm,其后端变成浅沟。每条脊上有几根毛,下颌前端有2列毛。体背面通常蓝黑色,腹面白色或淡黄色。喉部附近有一暗蓝灰色区域向侧面,向后伸展至鳍肢。许多个体在腹部有1条灰色条带横过脐的正前方。
在有些种群,身上有许多约3×7cm的白灰色椭圆形斑。背鳍高,呈镰刀形,通常成陡角从背部升起。鳍肢窄而略尖,背面和腹面均暗蓝灰色。腹褶40~70条,达到脐或脐后。上颌每侧有鲸须板285~350块。鲸须板大多暗灰色,宽约19cm,长约40cm(不含须毛)。须毛粗、硬,浅灰色或褐色。
头骨很宽、很短,相对较短的吻突前端尖,背腹扁。2枚鼻骨向后渐窄,在后端被额骨的三角形突起隔开。鼻骨的前缘凹人或直。下颌骨粗,内侧有1条显著的深沟。多数颈椎分离。椎式:C7;T13;L12;Ca21~22=54~55(枚)。
注(C:颈椎,T:胸椎,L:腰椎,Ca:尾椎)
栖息环境主要生活在热带和温带海域,在水温高于16.3摄氏度的热带和温带水域终年都可看到布氏鲸类。
生活习性它们不集成大群,北太平洋的布氏鲸类通常单独或2~3头为一群,12头是最大的群。它们的喷潮高约3~4m。通常呼吸4~5次后,做一次长潜水。有时在水下呼气,然后出水,此时几乎无喷潮。极少见到它们在潜水前举起尾叶。平时的游泳速度约2~7km/h,快速时可达20~25km/h,可潜至300m的深度,常看到布氏鲸类跃水。
布氏鲸类主要食大洋性集群的鱼类,如沙丁鱼类、鳗科鱼类、鲱科鱼类和鲭科鱼类。它们也摄食小型甲壳动物如磷虾和桡足类,还摄食头足类和大洋性的红蟹。
保护级别列入《保护迁徙野生动物物种公约》(CMS)附录Ⅱ。
列入《濒临绝种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二级保护动物(1988年12月10日生效,鲸目*其它鲸类)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The IUCN Red List):数据缺乏(DD),2008年评估。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一级。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