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友定元末著名将领

本 名:陈友定

别 称:陈有定,陈国安

所处时代:元末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福建明溪人(归化)

去世时间:1368年

主要成就:元末将领

元朝最后的忠臣,一代枭雄陈友定

元朝的疆域之广一直令人艳羡,但是相对于满清的统治能力其却相差甚远,同样是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元朝国祚仅仅持续了97年,而满清国祚却差不多持续了将近300年,二者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别呢?不过尽管元朝统治不得人心,但是还是有不少汉人忠于它的,其中一个名为陈友定的人就始终对元室不离不弃。由于元末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所以福建和浙江向大都运送漕米就成为了一件困难之事,像占据浙江的张士诚和方国珍等人就常常以漕运不畅的理由拒绝向大都运送粮食,而陈友定此人却另选海路向大都运送粮食,为此元顺帝还特意下旨褒奖。

因为陈友定在元末一心一意忠于朝廷,所以其在朝廷的支持下很快就掌控了福建八郡。虽然掌控一省之地很是威风,但是他很快就迎来了陈友谅的注意,要知道陈友谅可是当时长江以南第一大势力,当其占据湖北江西之后自然要顺势攻下福建,为此陈友谅特在1358年命手下三位大将南下进攻福建,其中邓克明部在初始时进攻极为顺利,但是后来却因大意惨遭陈友定奇兵袭击大败,尤其是在黄土寨的战役中,邓克明部下将领邓益更是被陈友定生俘,陈友谅见事不可为,只好名邓克明领兵后退。

陈友谅是什么人呢?从他后来与朱元璋的反复交战就可以看出其是一个性格颇为固执的人,对于此次未能攻下福建当然也是铭记于心。在1360年的时候陈友谅杀死了天完皇帝徐寿辉,随后立国号“汉”,自称皇帝。当上皇帝之后的陈友谅第一件事就是报复陈友定,1361年陈友谅再次名邓克明率军攻打福建,但是这一次依然遭到惨败,打的邓克明一路溃退到了江西境内才堪堪稳住阵势,自此陈友谅也就不再轻易攻打福建了,他知道这个和他名字一字之差的家伙确实不好惹,再加上北面和东面还有朱元璋、张士诚等威胁,所以陈友谅收回了南攻重心。

1363年自感地盘越来越小的陈友谅亲率大军及家眷共60万进攻南昌,但最终在鄱阳湖遭遇惨败,一场大战下来陈友谅中箭身亡,太子也被朱元璋俘虏,虽然陈友谅还有子嗣,但是再也难以挽回颓势了,1364陈理率众投降朱元璋,随后被朱元璋迁往高丽定居。陈友谅一系灭亡之后,想要一统天下的朱元璋自然也将目标盯向了福建,在1365年朱元璋与陈友定发生激烈战斗,期间双方互有胜负,在朱元璋俘获陈友定部将不久,陈友定也俘获了朱元璋爱将胡深并且还将其斩杀,本来朱元璋是想不惜财物将胡深换回的,可没想到陈友定却斩杀了胡深,对此朱元璋自然殊堪痛恨。

1367年朱元璋再次派出大军南攻陈友定,此次明军水陆并进围困了福州城,走投无路的陈友定在妻妾女儿后想要服药自杀,但是后来却被救下,其在朱元璋召见他的时候仍然不改忠心元朝态度,大怒之中的朱元璋将他与他儿子陈海一起处死。

姑且不论历史上的元明之区别,单就陈友定而言算是做到了一个为臣的气节,此外他还是元末官方少有的能征善战之人,接连打败过陈友谅与朱元璋也足以告慰生平了。刚开始时小编是认为陈友定和陈友谅是有特殊关系的,可是后来一查才发现二人只是同姓,不知道朱元璋在攻打陈友定时会不会想到当初的陈友谅呢?

同为宁死不屈的一代忠臣,为何文天祥能被世人谨记,而陈友定却无人知晓

公元945年,正值五代乱世。一位名叫刘琼的将军驰援末代“闽王”——天德帝王延政,抵达将乐县时,听说王延政已在建瓯投降了南唐。一时间,国破,无主,士兵们要拥立刘将军为王,但是,“琼义不肯受,自刎死” (《十国春秋"闽七"列传》)。

过了423年,已是元末明初,一个名叫陈宗海的将军从将乐赶赴南平。他听说父亲陈友定——福建最高行政及军事长官——被明军抓获,就独自空手前往陪死。面对压境的大兵,他曾叩头劝父亲向朱元璋投降,“以存宗祧。”友定不听,拂袖而起。宗海说:“父为忠臣,子岂不能为义士耶?”果然,一听说父亲“被执,自将乐来就死”,结果一起被杀(《清流县志》)。

从刘琼到陈氏父子,忠义之风让人思绪飞扬。

刘琼为了闽国殉身,“部将收其尸葬山麓,乡人建祠祀之”。而陈氏父子为了元朝献身,却享受不到这种待遇。为什么呢?黄袍加身而能义不肯受,乃至自刎,刘琼所为不止于忠,而有大义在;陈氏父子宁死不降,尽忠而已。但是,忠臣受祀并不少见啊,怎么死得如此壮烈却无声无息?这可能与他们维护的是元朝有关。

正是元军,追杀宋帝,直逼得他跳海。正是这个元朝,成就了著名忠臣文天祥。正是这个文天祥,在陈友定死难的92年前,护送赵宋皇室逃难,路过陈友定的第二故乡——明溪,留下了两首与忠义有关的诗:一首给神,一首给人。

此神是惠利夫人,叫莘氏圣七娘。明朝正德年间的归化(明溪)知县杨缙刚上任时,拜了文宣王庙、城隍庙,又拜夫人庙。他问,这个夫人出自什么朝代,为什么要祭祀她?当地人说:夫人曾有“月下吟”,是五代时的人,很灵验。关于《月下吟》,说的是原先巡司驿边上有座莘氏圣七娘墓,某夜旅客听见有人吟诗,“辞甚悲惜”,就叫她多吟几遍记下了诗。第二天,客人把这事告诉附近的人,并把那诗写在了墙上。乡人由此对莘氏产生敬意,在墓前建庙,祭祀。——知县杨缙读了《月下吟》:

妾身本是良家女,幼习女工及书史。

笄年父母常爱怜,遂选良人作鸳侣。

五季乱兮多寇盗,良人被命事征讨。

因随奔逐道途间,忽染山岚命丧夭。

军令严兮行紧急,命既殁兮难收拾。

数尺孤坟空寂寞,独将骸骨葬明溪。

屈指经今二百年,四时绝祀长萧然。

未能超脱红尘路,妾心积恨生云烟。

他觉得诗很可疑,不相信这种民间传说。但是,当他读汀郡志及本县志,看到文天祥谒夫人庙留题的一首诗,不禁“悚然,抚卷一唱三叹。”从而相信夫人庙有来历,文天祥的诗就是见证。——其诗写道:

百万貔貅扫犬羊,

家山万里受封疆。

男儿若不平妖虏,

惭愧明溪圣七娘。

为什么呢?杨县令说,文天祥是“故宋之忠臣烈士,赤心义胆以身报国者”,不会凭空乱写的。还说,文天祥赞颂夫人之贤,夫人之贤会更出名,同样,夫人庙也会因这首诗而更出名(《归化县志》)。

文天祥对明溪显然也产生深远的影响。吴西全先生在《文天祥艰难的明溪之行》一文写道,文天祥护送宋端宗赵昰及其母杨淑妃兄妹路过明溪夏阳乡渔帘村时,杨淑妃轿门的垂帘被风吹落,村民张幼厚代为拾起。因此,他们以皇帝的名义,钦赐“御帘”一词作为村名,以示表彰(此事记入了张氏族谱)。文天祥还即事成诗一首:

山村何取御帘名,

大宋南征重此行,

珠箔忽因风卷去,

芳名留与世荣恩。

在明溪及邻县清流,留有文天祥此行的许多遗迹,如紫云村的“大宋南征”“显盖紫云”(文天祥亲笔题匾),翰仙镇的钦赐村名“国母漈”,清流嵩溪镇的钦赐山名“国母岽”、村名“国母洋”和文天祥题联“山高不碍乾坤眼,屋小能容宰相身”。这些遗迹在民间成了传说,但又有据可证。皇帝高不可攀,偏却曾经流落此地,这就成为本地的荣耀,人们口口相传,津津乐道。因为忠臣文天祥的参与,宋末元初的这番明溪、清流之行就成了忠义之旅,而与文天祥同行的宋端宗皇帝,他为惠利夫人题的匾额恰恰是“五季忠贞”!

更何况,此行还留下一个惊天动地的悲壮故事:迫于形势,杨淑妃在明溪县盖洋镇雷西村的杨家,与民户“认亲”,在此潜伏。如果就此平静地终了一生,当然不是不可能,但是,杨淑妃,这个一路上被称为国母的女子,终究在国破之后聚众起义反元了!这何异于以卵击石?失败是注定的,但是,诚如文天祥说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她放弃了苟且偷安,选择了以身殉国(《福建通志》)。

在这样一块忠义铭刻在心的土地上,陈友定也讲忠义是不奇怪的。

陈友定的生年不详,又名有定,字永卿,又字安国。他祖籍福清,祖父迁到当时属于汀州清流县的明溪,安家在大焦。这人小时候是个孤儿,头长瘌痢,又穷,靠给仓盈(现清流县嵩口)富家罗氏帮工为生。某天丢了鹅,不敢回去,就在邻居王家门口躲着。老王梦见猛虎蹲在门前,一看是友定,认准他不是等闲之辈,就把女儿嫁给了他,还送钱给他做生意,可惜,送了四次亏了四次,血本无归,友定只好仗着体壮,去明溪寨当兵。

《清流县志》说,陈友定为人勇沉,喜欢游侠击剑,很讲义气,大家对他又敬又怕,都争着听他指使。至正十二年(1352),南方红巾军起义,宁化县的曹柳顺也起兵占据了曹坊寨,拥众数万,侵犯邻县。这天,他派了八十人来明溪索讨马匹,友定设计把他们全杀了。曹柳顺大怒,亲率步骑兵几千人,说要血洗明溪。友定率壮丁千余人下山,一下冲进柳顺军营,一路追杀到曹坊,竟然把曹柳顺抓了回来。接着,陈友定又把周边巨寇的寨堡一一扫平。

就这样,陈友定当上了明溪寨巡检,后又因战功从清流县尉升上延平路(南平市)总管,直到至正二十六年授福建行省平章政事,成了福建的最高首领,前后才花了十三年时间。

陈友定忠于元朝。陈友谅围攻建瓯,城中粮食将尽,元朝守将完者帖木儿急檄陈友定解围。友定竟然只率数十骑就敢突围入战!因为军阀混战,南北交通中断,但陈友定的进贡不断:每年通过海道,将粮食运到登、莱等州,转送到大都,虽然路途损失太大,运到的仅十之三四。当友定抓住了明将胡琛时,胡琛对他说,像你这样的人,朱元璋见了一定会重用。友定大笑:“己既被执,又欲诱人以不忠欤?”1368年,明军攻入福建,围困了延平(南平)。明明大势已去了,陈友定却杀了招降使者,把他的血滴入酒中,与诸将“慷慨饮之,誓以死报元”。但是,先是决策失误,惹得“将士怨甚”,后又因军器局走火,明军以为有内应,急攻之下竟然攻破了城。这时,陈友定对副手们说:“公等善为计,吾自死元耳。”说完“你们自己看着办吧,我要为元朝去死了”,就一手按剑,一手举碗,“仰药而尽”,而副手中的蒙古将领却开门投降!

似乎是为了再次证明陈友定的忠诚,当明军抬着尸体出城时,遇到了一场雷阵雨,陈友定竟然复活了,还吟诗一首:

失势非人事,

重围戟似林。

乾坤今已老,

不死旧臣心。

在京师,朱元璋亲自审问他:“元已降,若为谁守?”陈友定愤骂:“已矣无多谈,安能加死我乎?”意思是说,到这地步就不必多说了,除了杀死我,你还能怎么样?气得朱元璋大骂:“村汉!村汉!”

陈友定是个蠢汉?还是忠臣?烈士?按王世贞的评论,陈友定是“人杰”。汀州府志有诗赞道:

明溪起义破红巾,

移填延平保七闽。

拒战不知天命去,

临危无愧古忠臣。

那么,这是个不识时务者?一个认死理的忠臣?元朝统治中国不到百年,留下的野蛮和残暴却是刻骨铭心的,以至元末,义旗一举,八方响应,庙堂轰然倒塌,应了一句老话:其兴也勃,其亡也忽。这样的朝廷,犯得着他去拼命吗?更让人不解的是,在明溪这地方,才92年过去,文天祥抗元的事迹竟然对他不起作用了!他铁定了心护元,而且至死不变。——或也许,陈友定崇拜的偶像正是文天祥,他也忠君,就像文天祥那样坚定不移。只是一朝天子一朝臣,他忠的不可能是宋帝,只能是元帝。

但是,文天祥是谁?“故宋之忠臣烈士,赤心义胆以身报国者”。生活在他强大的影响氛围里,不抗元而反倒护元,谁能理解呢?宋亡了,还有遗少在,忠义有人念着;元亡了,就像一阵风吹过,新兴的明朝如同宋的近亲,谁去念叨元臣的忠义呢?

陈友定,你注定是寂寞的!

陈友定,元末割据势力的头目,和陈友谅没有任何关系

陈友定,一名有定,和陈友谅不是弟兄,陈友谅是湖北沔阳人,他是福建福清人,寄籍在汀州路清流县。

他是农家子弟,在一个姓罗的家里当佣工,娶了罗家的女儿。丈人爷给他钱,让他做买卖。他赔了本,投身到“明溪寨”里当一名忠于元朝的所谓“义兵”,对本地的“妖贼”(弥勒教的分子)作战有功,被任为明溪乡的巡检(警官)。其后,升官,做了清流县的县尹(县长)。《明史》是这样说的。《新元史》不说他当了县尹,而说他当了“县尉”(尉是专管军事的官)。这一年,是至正十七年。

次年,他升为汀州路总管(知府)。这也是根据《明史》。倘若依照《新元史》,我们便应该说他是在“延平”当总管了。至正二十一年,陈友谅派了一个邓克明来打福建,破了汀州(长汀)与延平(南平),围攻建宁(建瓯)。陈友定击败邓克明,收复这三处地方。元朝政府升他为“福建行省参知政事”。

其后,他吞并了福清路宣慰使陈端孙的地盘,平定了兴化与泉州两路蒙古将帅的内哄,又消灭了据有漳州的福建行省“左丞”罗良,便被元朝政府顺水推舟,升为“福建行省平章政事”,当了全福建的长官了。(左丞,不是左丞相,而是参知政事下面的官。元朝的行省可以设右左二丞相,也可以不设,平章政事总是设的,平章政事之下,有参知政事;参知政事之下,有右丞与左丞。)

至正二十三年,陈友谅对朱元璋作战,阵亡。至正二十五年,陈友定派人进攻朱元璋的处州(浙江丽水),失败,朱元璋叫胡深还击,打下了浦城与建阳,中伏破俘,陈友定将胡深放在一个铜制的驴子上,用火烤死。

至正二十七年十月,朱元璋大举讨伐陈友定,陆路由胡廷瑞率领,从江西进入杉关,拿下邵武、建阳。水路由汤和率领,出温州台州海口,进入福州海口,占领南台,受守将陈同之降,在福州的蒙古人曲出,不战而走,柏帖木儿战死。

次年,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莆田等十三县都降了汤和,胡廷瑞也攻下了建宁(建瓯)。这时候,陈友定已在延平(南平)准备坚守。汤和派了人去说降,被陈友定杀了,用血渗在酒中,与部将同饮。汤和由福州西进。把延平围了十天,破城。陈友定自杀未死,被捉,押到应天(南京)。朱元璋问他:“元朝已经亡了,你替谁守?你又为什么杀了我的胡将军(深),与我的使者?”他说:“完了,不必多谈。除了叫我死而外,你更能把我怎样?”于是,朱元璋就将他处斩。福建的其他地方,不久都入于朱军的掌握。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