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式三清代著名学者

本 名:黄式三

字 号:字薇香,号儆居

所处时代:清代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定海厅紫微乡(今舟山市定海区)

主要作品:《论语后案》、《周季编略》等

主要成就:清代著名学者

黄式三清代著名学者主要著作生平经历简介

黄式三(1789~1862),字薇香,号儆居,定海厅紫微乡(今舟山市定海区)人,清代著名学者。黄以周之父。

人物生平

清道光十二年(1832)岁贡生。幼年读书成癖,父病数年,衣食盥洗,必亲自服侍。道光十四年(1834)赴乡试,母突病去世,驰归恸绝,发誓不再应考。终生治学,博览经史诸子百家,斟酌今古,不拘门户之见。30岁后精研《论语》,40岁后考究历代典章制度。50岁后专治《尚书》、《春秋》,60岁后喜读《易经》,暮年更爱言礼,以“礼可以怡情,可以淑性,可以定命”。

梁启超谓有清一代经学,唯(黄)式三一人而已。道光二十年英军侵占定海,式三迁居镇海县海宴乡黄家桥,仿韩愈作《五箴》,讽谕当局,警惕外国侵略野心。同治元年(1862)十月病卒。《清史稿》有传。

主要著作

所著《复礼说》、《崇礼说》、《约礼说》,皆朴实无华。又撰《论语后案》20卷、《诗丛书》1卷、《诗序说通》2卷、《诗传笺考》2卷、《春秋释》2卷、《周季编略》9卷、《儆居集经说》4卷、《书启蒙》4卷、《黄氏熟课》3卷、《古体诗》1卷。

清代黄式三对《后出师表》提出两大疑点

众所周知,三国的盖世奇才诸葛亮不但计谋出众,而且文采也出众,特别是他的前后《出师表》更是三国时期的文章名篇,千百年流传下来。《前出师表》写于公元227年,是诸葛亮兴兵北伐曹魏之前写给蜀汉后主刘禅的。表中陈述他继承先帝刘备的遗志,北伐中原复兴汉室的决心;又可嘱后主励精图治,“亲贤臣,远小人”,依靠忠纯良实之臣下,把国家治理好。《三国志》作者陈寿对此文评价很高,将其收入诸葛亮传和他的文集中。

《后出师表》写于公元228年,是诸葛亮第二次兴兵北伐曹魏之前写给蜀汉后主刘禅的。当时曹魏的大将曹休在石亭(今安徽潜山东北)被东吴名将陆逊打败,魏军东下救援,关中空虚。诸葛亮欲乘此机会再伐中原,但由于第一次北伐的失败,群臣对此举多有疑虑,诸葛亮乃在《后出师表》中分析当前形势,伸张“讨贼之义”,表明自己“鞠躬尽瘁”,以死报国的决心。

然而,对《后出师表》的真实性提出否定意见的首先是清代的一些学者。清代学者黄式三在《做季居集》中说:“世传诸葛亮武侯有前后出师之表…前表悲壮,后表衰飒。前表意周而辞简,后表意窘而辞缍。岂街亭一败,遂足以禠其魄而夺其气乎!以是知后表之为腰也……独不思《赵云传》乎!《云传》日:“建兴五年,随诸葛亮驻汉中,明年,亮出军扬声由斜谷道,曹真遣大众当之。亮令云与邓芝往拒…七年,卒。而后表作于六年之十一月,已言赵云之丧,其谬著矣!”

黄式三在这段话里,对《后出师表》提出了两个疑点:

一个是文气问题,即“前表悲壮,后表衰飒”等等。这个问题是存在的,但这一点不能证实《后出师表》是赝品。因为文章的“悲壮”或“衰飒”是由写文章时的环境和心理等多种因素决定的,不能说一个人只能写文气一样的文章,也不能说两篇文气有差异的文章就一定是两个人写的。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是在两种情况下写就的,《前出师表》是在第次北伐前写的,当时的蜀国“南方已定,兵甲甲已足”,虽然魏国的兵力在整体上比蜀国强大,但诸葛亮兵出祁山,与魏国争衡凉州,还是有把握的。所以他对这次用兵,信心比较足。在这种情况下写的表章,文气自然也比较足。

《后出师表》是在第二次北伐前写的,当时的蜀国,刚经历了祁山兵败、失街亭、斩马谡的打击,诸葛亮自贬三等,虽经近一年的恢复,但军力已大不如以前,在这种情况下写的表章,能不是“悲壮”之余有一点“衰飒之气吗?

这一点为《资治通鉴》作注的胡三省倒很理解,他在《后出师表》的末尾注云:“自祁山之败,亮益知魏人情,故其所言如此。”而且《后出师表》除了“知臣伐贼,才弱敌强”,“然不伐贼,王业亦亡”这几句,有点“衰飒”之气外,其他如力驳各种反对北伐之议,指明 “今贼适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文情慷慨,壮怀激烈,并非都是“衰飒”之气。

就文气而论,除了差异之外,还有许多共同的东西,例如两篇中数引“先帝”,恳恳恻侧,情切意深;又如两篇中自谦屡屡,“庶竭驽钝”(前),“臣驽下”(后),谨慎小心,兢兢业业;再如两篇中写受命以来“夙夜忧叹”(前),“寝不安席”(后),忠款之意,溢于言表。这些共同的东西不很能说明前后《出师表》系出一人之手吗?

黄式三对《后出师表》的第二个疑点是赵云的卒年问题。他认为《三国志蜀书赵云传》说赵云死于建兴七年(公元229年),《后出师表》写于建兴六年十一月(公元228年),其中却说赵云已死。如果《后出师表》真是诸葛亮写的,怎么他连赵云的卒年都不清楚呢?

这个问题清代学者何焯做过分析。何焯说:假若赵云在诸葛亮第二次兴兵北伐时还健在,那么诸葛亮“必(让其)别统万众,使其复所负”,但第二次北伐时,赵云的名字不再出现,因此,赵云很可能死于《后出师表》之前(即建兴六年十一月或十一月之前),《三国志蜀书赵云传》记载的死亡日期,比实际死亡日期拖后了几十天。因为建兴六年十一月与建兴七年一月相差只有几十天。死亡日期,多写或少写了几十天,在现代也是常有的事情,不能以此证明《后出师表》就是伪作。

除此之外,还有人提出《后出师表》中的李服、阳群、马玉、阎芝等均不见于《三国志》,以此反证《后出师表》之伪。但胡三省在《资治通鉴》魏纪明帝太和二年注中已考证李服即王服,“与董承谋杀(曹)操,被诛”,又阳群是蜀将,总任巴西太守。马玉、阎芝等虽然在《三国志》上查不到名字,但三国人物数以千计,有传者仅占少数,也不能据此以否定《后出师表》的真实性。

还有《后出师表》中的名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句话屡为后人引述。现代文学家鲁迅、郭沫若等也曾引用诸葛亮的这句话来激励自己和革命群众。

处于大变动时代的诸葛亮胸怀大志,才华杰出。他为三顾茅庐的先帝刘备所感动,企望扶助刘刘备的继承人刘禅实现国家统一的大业,完成自己的人生理想。只有这等胸怀、这等激情的人才写得出这样的历史名句。

周贞定王姬介简介 除了名字称号历史无任何记载

  周贞定王姬介(卒于前441年),姓姬,名介,中国东周君主,周元王子,在位28年,谥号贞定王。姬介在位期间的公元前453年,晋国的三家大夫赵襄子、韩康子、魏桓子在陆续并吞了其他贵族后,共同攻灭了最后一家贵族智伯,形成实际上的三个国家(赵国、韩国、魏国),晋国国君晋幽公反而要分别向他们朝贡。公元前441年春,姬介病死。姬介死后的谥号为贞定王。

  人物介绍

  姬介(?―前441年),周元王之子,元王死后继位,前468年―前441年在位,周贞定王姬介在位共28年,病死,葬处不明。

  姬介在位期间的公元前453年,晋国的三家大夫赵襄子、韩康子、魏桓子在陆续并吞了其他贵族后,共同攻灭了最后一家贵族智伯,形成实际上的三个国家(赵国、韩国、魏国),晋国国君晋幽公反而要分别向他们朝贡。

人物生平

  公元前441年春,姬介病死。姬介死后的谥号为贞定王。

  周元王死后,其子姬介继承王位,是为周贞定王。

  周贞定王在位期间,没有给历史留下一点笔墨,除了自己的名字和称号,然而他在位二十八年,似乎也不应当完全什么都没干过,只不过,所作的都是些不值得载入史册的事懚罢了。

  当时的天下,旧贵族奴隶主之间的诸侯之争已经被新贵族地主之间的大夫之争所替代,曾经架空了周天子的诸侯们,现在也日益被自己的大夫们架空。架空了诸侯的大夫们,正如架空了天子的诸侯们一样,开始互相兼并,攻伐不断。

  曾经多次扮演周天子保护者同时也经常扮演压迫者角色的晋国国君,就是这样被架空的。大夫们架空了国君之后,互相PK,最后在周贞定王在位的时候,只剩下了韩、赵、魏三个家族。三家的当家人大夫,不仅不去向晋国国君朝贡,反倒要求国君晋幽公来向自己朝贡。

  晋国是北方的霸主,晋国的事情,说明地主阶级替代来的奴隶主阶级,成为了新的统治阶级,已经成为了一个主流。

  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奴隶社会总代表的周天子,当然更加不为人关注了,所以贞定王虽然在位二十八年,却不曾在历史上留下什么事迹。

  谥号争议

  清朝学者黄式三在其《周季编略》中认为周王介的谥号贞定王的说法是一个错误。他指出,《史记·周本纪》中周王介被称为定王,与姬瑜同谥,黄式三认为此处史记是沿袭了《国语》的错误记载。黄式三认为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按照《世本》和《史记》等称周王介为贞王或定王的记载,臆造了周贞定王的称谓,司马贞《史记索隐》就对皇甫谧的做法提出批评。而后世学者多从皇甫谧,黄式三认为应该根据《国语》韦昭注和司马贞《史记索隐》的说法,而称周王介为周贞王。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