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名:李揆
字 号:字端卿
所处时代:唐朝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郑州荥阳
出生时间:711年
去世时间:784年
李揆是什么朝代的?李揆人物简介,轶事趣闻
李揆(711-784年),字端卿,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人,唐朝宰相。给事中李玄道玄孙。
少聪敏好学,善于属文。开元末年,举进士,补陈留尉,累拜中书舍人。乾元初年,兼礼部侍郎,迁中书侍郎、同平章事、集贤殿崇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封姑臧县开国伯。入拜国子祭酒、礼部尚书,加左仆射。兴元元年卒,终年七十四,追赠司空,赐谥号为恭。
轶事典故
相国李揆当年考中进士,被调集在京城,听说宣平坊有个叫王生的善于抽签算命,便前去询问自己的前程。王生每算一卦,就要收取五百文钱,但前去算卦的人仍然很多,每天都从辰时算到酉时,仍然有挨不上号而白跑一趟的。李揆带着一匹细纱作为礼物,很早就赶去了。王生为他算卦后说:“您是问您的文章,能选授什么官职吧?我算您能得河南道的一个县尉。”李揆自负才华出众,不应当做这样一个小官,神色气愤要走。王生又说:“您不要不高兴,几个月以后,还能当左拾遗,前途正是不可限量的。”李揆仍余怒未消。王生又说:“若同我说的一样,希望您能来一趟。”果然李揆考书判未中,补缺被派到汴州做陈留县尉。这时才知道王生的话有了验证,又赶到王生那里求教。王生从书案下取出封好的信,大约有十几张纸那么厚,交给李揆说:“您官拜左拾遗时,可拆开此信,不然会有灾祸。”李揆收起信后赶往陈留。采访使倪若冰因为李揆有才华,又出身名门望族,留他在府中帮忙。正赶上郡府有事需要向朝廷请示,想找一个和朝中有交往的人,没有比李揆更合适的,于是就派他去了。唐玄宗开元中期,各郡府姓李的官员向上呈报文书,都先拜见宗正。当时李璆是宗长。正逢朝廷百官为皇帝上尊号,李揆拜见李璆。李璆早就听说李揆有才华,就请他代为起草三篇上报给皇帝的文书,一篇一篇地向上呈报。皇帝召见李璆说:“百官上报的文章,没有能赶上你的,我非常欣赏。”李璆磕头谢恩说:“这三篇文章不是我写的,而是我的侄子陈留尉李揆所写的。”皇帝下令召见李揆。当时李揆正寄居在怀远坊姓卢的姑姑家,听说皇帝召见,不敢出来,直到知道皇帝是要选拔重用他,便去见皇帝。皇帝命令大臣考其文章诗词。当时陈黄门出了三个题目,一个是《紫丝盛露囊赋》,一个是《答吐蕃书》,另一个是《代南越献白孔雀表》。李揆自午时做到酉时完成。封好后又请示说:“前两篇没有什么遗漏,后一篇或者还有遗漏和疑问之处,我想写得再详细明白一点。遂允许其拆封,李揆又涂改了八个字,在旁边加了两句注释,然后呈报给皇帝。第二天被授予左拾遗。十天后,他拆开王生给他的信一看,自己写的三篇应试文章都在里面,并且连涂改加注的地方也完全一致。立即驱车赶往宣平坊去见王生,然而王生已不知去向。
家族成员
根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李揆出身于陇西李氏姑臧房,是凉武昭王李暠的后裔。李暠曾孙李承,仕北魏为荥阳太守,封姑臧侯,子孙号为姑臧房。李承四世孙李玄道,仕唐为秦王府学士。李玄道之孙李亶,官至给事中。
【旧唐书·李揆传】原文及翻译,李揆字端卿,祖籍陇西成纪人
旧唐书
《旧唐书•李揆传》
李揆字端卿,祖籍陇西成纪人,而家于郑州,代为冠族。少聪敏好学,善属文。开元末,举进士,献书阙下,诏中书试文章,擢拜右拾遗。乾元初,兼礼部侍郎。揆尝以主司取士,多不考实,徒峻其堤防,索其书策,深昧求贤之意也。其试进士文章,曰:“大国选士,但务得才,经籍在此,请恣寻检。”由是数月之间,美声上闻,自此颇承恩遇,遂蒙大用。时京师多盗贼,有通衢杀人置沟中者,李辅国方恣横,上请选羽林骑士五百人以备巡检。揆上疏曰:“昔西汉以南北军相摄,故周勃因南军入北军,遂安刘氏。皇朝置南北衙,文武区分,以相伺察。今以羽林代金吾警夜,忽有非常之变,将何以制之?”遂制罢羽林之请。
揆在相位,决事献替,虽甚博辨,性锐于名利,深为物议所非。又其兄皆自有时名,滞于冗官,竟不引进。同列吕諲,地望虽悬,政事在揆之右,罢相,自宾客为荆南节度,声问甚美。惧其重入,遂密令直省至諲管内抅求諲过失。諲密疏自陈,乃贬揆莱州长史同正员,揆既黜官,数日,其兄皆改授为司门员外郎。后累年,揆量移歙州刺史。初,揆秉政,侍中苗晋卿累荐元载为重官。揆自恃门望,以载地寒,意甚轻易,不纳,而谓晋卿曰:“龙章凤姿之士不见用,麞头鼠目之子乃求官。”载衔恨颇深。及载登相位,因揆当徙职,遂奏为试秘书监,江淮养疾。既无禄俸,家复贫乏,孀孤百口,丐食取给。萍寄诸州,凡十五六年,
其牧守稍薄,则又移居,故其迁徙者,盖十余州焉。元载以罪诛,除揆睦州刺史,入拜国子祭酒、礼部尚书,为卢杞所恶。德宗在山南,令充入蕃会盟使,加左仆射。行至凤州,以疾卒,兴元元年四月也,年七十四。
译文
李揆,字端卿,祖籍陇西成纪,安家于郑州,世代是显贵的豪门世族。少年时聪敏好学,善于写文章。开元末年,应试进士,向皇帝建言献策,皇帝下诏让中书省考察他的文学才能,破格任命为右拾遗。乾元初年,兼任礼部侍郎。李揆认为过去主管科考的部门取士,大多不考查他们实际能力,只是提高标准,索查他们读过的书籍,完全违背求取贤才的意图。他在应试文章中写道:“作为大国选士的目的,只求得到真正的人才,考试时可把经籍放在眼前,
请他们任意查找。”因此几个月之后,对他好的评价传到皇上耳中,从此后很受皇上的恩遇,于是被重用。当时京城盗贼横行,有的在当街杀了人把尸体扔到水沟中,此时李辅国专权,他上奏皇上请求选调五百名羽林骑士以备巡视。李揆上疏说:“过去西汉时用南军、北军统辖管理京城,所以周勃才有机会从南军进入北军诛灭吕氏,才安定了刘氏天下。皇朝设置南衙北衙,把文官和武官加以区分,用来互相侦察监督。现在用羽林军代替金吾卫军巡夜,
假如突然有不同寻常的变故,将用什么控制局面呢?”于是皇上没有采纳用羽林军巡夜的请求。
李揆在宰相职位上,决断大事,提出兴利除弊、官吏进退的主张,虽然非常博学善辩,但他生性热衷于追名逐利,深受人们非议。还有他的哥哥李皆在当时本来就有名望,却停留在闲散官吏的位置上,他竟然不加推荐。同列的宰相吕諲的地位名望虽然与李揆悬殊,但处理政事的能力却在李揆之上。吕諲被罢相后,以宾客的身份做荆南节度,声望非常好。李揆惧怕他再入朝当宰相,于是密令直省机构到吕諲所属的地方捏造吕諲的过失。吕諲密奏皇上陈述了自己的实情,皇上就贬李揆到莱州做职务同正员的长史。李揆罢官后,过了几日,他的哥哥李皆改任为司门员外郎。后来过了几年,李揆通过考核被任命为歙州刺史。当初,李揆当政时,侍中苗晋卿多次推荐元载担任要职。但李揆自恃是名门望族,认为元载出身贫寒,心中很是轻视,不任用他,且对苗晋卿说:“风采出众的贤士不被任用,而贫贱穷酸的小人却来求取官职。”元载怀恨很深。等到元载登上相位,乘李揆应当调职时,就上奏朝廷让李揆做秘书监,到江淮养病。李揆既没有禄俸,家境又贫乏,老少百余口人,靠乞讨维持生活。他像浮萍一样漂泊于多个州郡,共十五六年,当地的郡守长官对他稍有轻薄,就又迁居,所以他搬迁的地方,大约有十多个州。元载因罪被杀后,朝廷任命李揆为睦州刺史,又入京担任国子祭酒、礼部尚书,被宰相卢杞所嫉恨。德宗皇帝驾幸山南时,命令李揆充任与番邦
会盟的特使,加封左仆射。他们一行完成使命回到凤州时,李揆因病而死,死时是兴元元年四月,享年七十四岁。
李揆怎么读?李揆是谁?他是哪个朝代的人?
李揆[lǐ kuí],字端卿,荥阳(今河南荥阳)人,生于公元711年,卒于公元784年,享年七十四,谥曰恭。李揆出名主要是在唐肃宗时期,因为肃宗对其的称赞。据史书以及《李逵传》对他的记载,可以看出李揆是一个风姿优雅,举止温文,容貌出色的男子,一举一动之间都能吸引不少人。
旧唐书《李揆传》中有这么一段记载,“揆美风仪,善奏对,每有敷陈,皆符献替。肃宗赏叹之,尝谓揆曰:“卿门地、人物、文章,皆当代所推。故近人称为三绝”。开元末进士,出身名门望族,是唐朝肃宗、代宗、德宗年间的礼部侍郎、尚书,世称唐第一人士。
虽说我们不知道李揆这个人,但是在民间,尤其是陇南地区,他就出名多了,武都汉王大平山尚爷庙碑记载:唐代名人、礼部尚书李揆在平定西番之乱后,退居陇南武都郡旧城里,去世后安葬在武都大平山,其母被诰封为九天圣母。荣誉很高,而且,李揆的祠堂现在于大平山村恢复,在陇西、敦煌、武威和陇南的许多地方有他的塑像,民间纪念活动形式接近于关公、岳飞。他在地区的声望可不比张说之类的低,在多个地区能有其塑像,这是在历史上的文官中很少见的。
李揆的奏对出名主要在对抗李辅国一事上,当时京城很多盗贼,很猖獗,甚至直接劫财之后将人杀了放在沟渠中,李辅国借此机会,上奏向皇帝要羽林骑士五百人来巡查京城,抑制猖獗的盗贼,实则是想渐渐蚕食控制羽林军。李揆知道后,直接上奏皇帝:”昔西汉以南北军相摄,故周勃因南军入北军,遂安刘氏。皇朝置南北衙,文武区分,以相伺察。今以羽林代金吾警夜,忽有非常之变,将何以制之?“皇帝听了之后也觉得有道理,就把李辅国的建议给驳回了。
但是李揆的官路也走得不顺畅,决事献替,虽甚博辨,性锐于名利,深为物议所非。他本人虽然政治才能不错,但是非常喜爱于追求名利。当时他的兄长有威望有名声,滞留在一个闲散的位置上,作为弟弟的李揆竟不加以引荐,这让他的美名蒙上了一层污点。人长得虽好,却太在意名利了。当时与他同列宰相的人——吕諲,这个人虽然地位名望比不上李揆,但是处理政事的能力却比他高,之后吕諲被贬,但是在被贬之地声望渐起,李揆怕他再回来做宰相,就直接捏造吕諲的过失,可惜,这些东西是能随意捏造的吗?假证据比不上真证据啊,况且皇帝还没有真的宠爱他到闭目塞听的地步,于是喜闻乐见地被贬官了。
元载也恨他,当初有人给李揆推荐元载,但是李揆却以”风采出众的贤士不被任用,而贫贱穷酸的小人却来求取官职“为由回绝了。李揆相位被贬,元载也就抓住了机会,让李揆做秘书监,去江淮养病,至此,李揆的俸禄也没了,家境贫乏,老少百余口,靠着乞讨维持生活,到处漂流,长达十五年。
德宗时期,宰相为卢杞,这个人长得很丑,但是口才好,经常能说动皇帝,陷害忠良,对于李揆这种自恃清高的人尤其讨厌。有一次,卢杞直接上奏德宗,让李揆去番邦签订盟约,李揆以”年老多病,怕路途遥远,恐难达成使命“为由拒绝,卢杞听到这么说,眼睛滴溜一转,说:”出使番邦一定要挑选熟悉政务、善于应对的大臣,此事非李尚书不可,如果以李尚书如此年纪还肯为明廷出使番邦,那么朝中这些比李尚书年轻的,谁敢不为朝廷效命呢?“一句话把德宗说得很是动心,既夸了李揆,又迫使他不得不出行。
李揆经历一番舟车劳顿之后,到达了番邦,番王问:”听说贵国有位人称大唐第一的李揆,可是阁下么?“李揆怕番王会借故强行挽留,就骗番王说:”那个李揆怎么肯来呢?“由此躲过了番王的刁难。所以说啊,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枪打出头鸟,李揆本人出色的确出色,但是没有一个强硬的靠山,就必须得低调做人,伴君如伴虎,官场复杂,李揆的情商完全不够。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