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仁明朝官员

本 名:王之仁

别 称:王九如

所处时代:明朝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北直隶保定

主要成就:拥立鲁王监国朱以海

爵 位:兴国公

官 职:定海总兵

明朝官员王之仁生平简介,史书记录

王之仁(?-1646年)字九如,北直隶保定人,传为崇祯末年东厂提督太监王之心堂兄弟,官苏松总兵。南明弘光时官至浙江定海总兵,统水师。清兵下浙东,曾奉表投降,旋为民众抗清义举所感动而悔之,乃积极拥立监国鲁王,进封武宁侯。

历史记录

鲁监国元年(1646年)六月清军渡钱塘江,当江上师溃,众军皆遁,唯之仁一师坚守驻地。当见事不可为,乃率领部分兵员乘船数百艘,携带大批辎重由蛟门航海到舟山,打算同明肃虏伯黄斌卿会师共举。没想到黄斌卿竟炮击王之仁,趁火打劫抢走王之仁的兵船。王之仁对黄斌卿的背信弃义痛恨不已,把家属九十三人的坐船凿沉,全部溺海而死,自己留下一条大船。竖立旗帜,大吹大擂的直驶吴淞江口。当地清兵以为他是前来投降的明朝高官,不敢怠慢,立即转送南京。

王之仁见到招抚江南大学士洪承畴时,慷慨陈词,说自己是“前朝大帅,国亡当死,恐葬于鲸鲵,身死不明,后世青史无所征信,故来投见,欲死于明处耳!”洪承畴一开始以己度人,还以为王之仁只是效法自己松山故智,作秀而已,于是以礼相待,婉言劝他剃发投降。王之仁断然拒绝,大骂洪承畴“反面事仇,先帝赠若官,立庙祠若、祭若,荫若子;若背义亡恩,操戈入室,平夷我陵寝,焚毁我宗庙,若通天之罪,过李陵、卫律远矣”。洪承畴又羞又愧,无地自容,下令将他杀害。

史书记录

据《明季南略》记载:兴国公王之仁,载其妻妾并两子、幼女、诸孙等尽沉于蛟门下;捧敕印北面再拜,投之水。独至松江,峨冠登陆;百姓骇愕聚观。之仁从容入见内院洪承畴,自称‘仁系前朝大帅,不肯身泛洪涛;愿来投见,死于明处’。承畴优接以礼;命剃发,不从。八月二十四日(丁酉),见杀。闻之仁骂承畴曰:‘昔先帝设三坛祭汝,殆祭狗乎’!

已经投降满清的王之仁为何又回归南明?

  王之仁,老家在现在的河北省保定市,据说是明朝崇祯年间朝中东厂提督太监王之心的族弟。明朝灭亡时,王之仁官居浙江防倭总兵,清军南下时降清,后来又反正归明。

在时间上,王之仁是南明历史上叛清反正较早的一位级别较高的大臣。

一、反正始末

弘光元年(1645)五月,弘光皇帝被叛将田雄、马得功等人胁迫,向清王朝屈膝投降。建立仅仅一年的弘光朝廷宣告覆灭,南明王朝再次到了择立新君的关键时期。

不甘心失败的南明官绅,于六月初八日,在杭州城拥立潞王朱常淓监国。但是,潞王这厮却是个扶不起的阿斗,仅仅监国六天,清军兵临城下,贪生怕死的他就赶紧主动向清王朝投降了。

尽管君王无能,可明朝的官绅却不甘心做亡国奴。郑遵谦发动绍兴府官绅起来造反,杀死清朝委任的知府等官吏,宁波府生员董志宁等人也发起了反抗清朝民族压迫的斗争。董志宁等人发动的抗清斗争热潮,损害了一心降清的明朝原太仆寺卿谢三宾的利益,他派人到定海,找到已经降清的原明朝防倭总兵王之仁,希望借助他的兵力剿灭董志宁等抗清民众,许诺以千金相酬。

在宁波府的原明朝刑部员外郎钱肃乐支持抗清复明,也派人来争取王之仁的支持,希望他叛清反正,重新回到明朝这边,坚持抗清。

王之仁对双方的邀请均答应下来,让他们的使者先回去。

王之仁如约按期来到宁波府,参加抗清复明的集会。

谢三宾见王之仁驾到,一颗悬着的心总算落地了,幻想着王之仁带来的军队将抗清民众剿杀时的情形,不由得喜上心头。

王之仁一落座,便从靴子里抽出一封信。

众人疑惑地看着他,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只见王之仁当众将信里的内容读了出来。众人大惊,原来读的是谢三宾写给他的,想借助他的兵力剿灭宁波府反清复明民众的信。

谢三宾又惊又怕,奔上前去,想夺回自己写的那封信。

王之仁下令将谢三宾抓住,问钱肃乐:“杀他祭旗,如何?”

谢三宾听此,吓得瘫了,一边痛哭,一边跪下求饶,并说愿意出一万两白银充作军饷。众人考虑到谢三宾好歹也曾是同僚,就把他放走了。

此后,王之仁就算是公开叛清反正了,重新回到了明朝抗清阵营中。曾经追随潞王监国却不愿随潞王降清的明朝总兵方国安率部一万多人赶到钱塘江东岸,与王之仁的队伍联合抗清,抗清阵营实力得以增强。

二、拥戴鲁王

潞王朱常淓降清后,南明又面临着无国君的尴尬境地。当时,许多明朝的宗室王爷都跟着福王、潞王降清了,浙江一带只有台州的鲁王并未降清,最后被残明势力选中。

这年闰六月十八日,原明朝兵部尚书张国维等人劝鲁王就任监国,十日后再次劝进。

鲁王朱以海于七月十八日到达绍兴,宣布就任明朝的监国,改明年为监国元年,算是建立了南明的又一个小朝廷。

王之仁因为拥立有功,赐封为武宁侯,不久晋升为兴国公。

可是,这边鲁王才就任监国,南边传来唐王在福建称帝,建立隆武政府的消息。监国小朝廷内一片纷乱,有的大臣主张以和为贵,接受这既成的事实,承认隆武皇帝,与之一起抗清;但是,王之仁等人认为不能承认隆武皇帝,因为一旦承认,就要接受其领导,还是自主作战为好,以保住现有的地位。

后来,隆武朝廷与监国朝廷发生了矛盾,甚至兵戎相见,直接导致了抗清团体内部分裂,抗清实力被削减,王之仁等人是要负责任的。

为了与隆武朝廷争正统,王之仁督兵主动出击,相继收复了浙江一些府县,扩大了监国政权的领地和影响力。

这年八月,王之仁率部进攻省会杭州。之前,他就派人联络上了杭州附近的几股抗清义军,约定共同进攻省城。到这一天,王之仁迟迟不见义军来会合,有些疑惑,但是又不肯放弃这个机会,就指挥军队进攻。

省城里的清军大多是明朝投降过去的军队。王之仁派人到城下谩骂守军,希望激怒他们开城交战。不料,守军不为所动,只用红衣大炮轰炸明军。明军不敌,只好撤退。

十二月,王之仁等人派兵渡过钱塘江,再次进攻杭州。清朝总督张存仁督军迎战,将明军打败。此战,明军损失副将十一人,副将以下四十八人,被杀士卒六千多人。

经此大败后,王之仁建议固守钱塘江,不要轻易再渡江作战,等待时机。

三、杀身成仁

鲁王监国元年(1646)二月,清朝多罗贝勒博洛以征南大将军职衔领兵南下,进攻浙江。

五月,博洛带领的八旗军渡过钱塘江,击败扼守钱塘江的方国安部军队,明军惨败。鲁王被迫乘船航行海上,一如当年南宋的赵构故事。

六月初一,博洛占领鲁王监国的大本营绍兴,鲁王的宫眷、世子被俘虏。方国安等人见此,认为大势已去,慌忙降清。

王之仁不甘心失败,带领兵船数百艘,欲去舟山群岛,想联合隆武帝治下的黄斌卿,一同抗清。黄斌卿知道王之仁的部众超过自己,怕他来后反客为主占领了自己的地盘,就开炮轰炸王之仁部的兵船,炸沉近百艘,未被炸沉的尽为黄斌卿所夺。

王之仁对黄斌卿做下这令亲者痛仇者快的罪过之事十分愤恨,知道事已不可为,就把家属乘坐的船凿漏而沉,残兵遣散,监国颁发的大印抛入海中,自己驾驶一艘船,去南京见洪承畴。

洪承畴很高兴,劝王之仁降清,许以高官厚禄,被他拒绝。王之仁正色道:“我乃明朝大帅,国亡当殉国,恐葬于大海,身死而不为后世所知,特来投见,欲死于明处耳!”

洪承畴还不泄气,一心劝王之仁剃发降清,被他大骂一顿:“当年先帝以为你殉国了,追赠你高官,为你立庙祭拜,照顾你的妻子,你却忘恩负义,认贼作父,引狼入室,毁我宗庙,杀我民众,如此通天之罪,你可比李陵、卫律还伟大啊!”

洪承畴听此,简直无地自容,登时羞恼成怒,下令将其杀害。

王之仁:坚持民族大义,以身殉国

从明末农民起义,李自成的大顺军占领北京,明代崇祯皇帝在北京景山古槐上自缢身亡,宣告了明朝的结束。吴三桂为红颜一怒引清兵入关,大清王朝建都北京,实现了明、清的朝代更替。但历史远非这么简单,明代皇帝的后裔,不甘退出历史的舞台汉,人们的正统观念对异族政权建立,也给予了坚决的排斥。当时,明朝的势力,仍控制着中国的半壁江山。因此在中国南方地带,先后有弘光、隆武、鲁监国、永历几个皇帝(或皇室)代表明王朝政权依然存在。一直延续到清康熙年间,历史上称之为“南明”。本文故事的主人公王之仁,就出现在南明“鲁监国”时期。

王之仁(?-1646年)字九如,保定人。传为崇祯末年东厂提督太监王之心堂兄弟。南明弘光时官至宁绍总兵,统水师。清兵下浙东,曾奉表投降,旋为民众抗清义举所感动,乃积极拥立监国鲁王,进封武宁侯。虽因与诸军争地争饷事,为朝臣所侧目,然奋勇抗清,最后以身殉国,留下千古佳话。

坚持民族大义,效忠明室

朱元璋的第22子朱桱的八代孙朱聿键,继“南明”的“弘光”政权之后,于1645年闰6月27日,在福州即位做皇帝,建立“南明”的第二个政权——“隆武政权”。

浙东一带,由于反清势力发展,也急需一位明朝宗室出任监国。朱元璋第十个儿子朱檀的第九代传人朱以海继位鲁王,本该在山东,却因清兵追剿逃到南方。1645年6月18日,朱以海在浙江出任监国,仍用弘光年号。1646年改元,用鲁监国年号。南明这两个平行的政权出现,预示着皇室的激烈纷争,极容易出现自相残杀的情况。

朱以海监国,得到了方国安、王之仁等拥有兵权的实力派的拥护。朱以海因为哥哥在山东被清军杀害,因此对清军十分仇恨,是铁杆的抗清派。清军进入浙江后,朱以海坚持不降清,后来在浙江举起抗清的大旗,有时亲自到前线去,流亡的时候,也经常在船上办公。朱以海的政权和朱聿键的政权一样,有先天缺陷——没有自己的“政治班底”。下属各为其主,各为己利。这样,权力很容易被架空,所以出现了“唐鲁之争”。唐、鲁是朱聿键、朱以海曾经的封号。

朱聿键登基比朱以海早,而且朱聿键还得到了南方多个省的支持,按道理来说朱以海应该“退位归藩”。但拥立朱以海的都是大学士,他们不甘心。当时手握大权的张国维、王之仁等极力反对。

朱以海曾经决定“退位归藩”,离开绍兴去了台州,他这的要退位了。可是在1645年10月,王之仁亲自带兵把朱以海从台州又“迎”回了绍兴,王之仁告诉朱以海,这个监国你当也得当,不当也得当。于是朱以海接着当他的监国。人们见过刀架在脖子上让皇帝退位的,还没见过刀架在脖子上逼着你当皇帝的,可是在南明这种现象出现了。

有了唐鲁之争,事情就复杂了。

朱聿键派去浙江犒师的特使被朱以海的部将杀害,并抢走了朱聿键的十万两白银,杀人越货,做得有些过分。

唐鲁之争,朱以海君臣们认为如果能攻下南京,那么鲁监国的地位马上就能上升。可南京在清兵手中,于是朱以海和他的下属们开始酝酿打南京的主意。而要想打南京,那就得先要拿下杭州。于是在1645年8月,王之仁、方国安带本部人马攻打杭州。可是在杭州城下,南明军连着吃败仗,方国安的儿子也战死在杭州城下。他们拿下杭州,再图南京的计划遭遇重创。

1645年12月,方国安和王之仁不死心,重整部队,再次攻打杭州。朱以海作为皇帝,亲自到前线鼓舞士气,本以为可以振奋军心,结果这一次,南明军的表现还像上次一样,败绩连连。南明军不但攻城失利,而且清军还发动了猛烈反击,南明军损失惨重。朱以海政权从此以后,再无进攻的力量了,只能退而防守。

唐鲁之争严重地削弱了南明抗清的实力。南明唐鲁之争,也是满清政府最想看到的。那边朱以海被赶下了海,而这边朱聿键的日子也不好过。

王之仁在唐鲁之争中,坚定地站在鲁监国朱以海一边。如以刀相逼,令其做皇帝,死心塌地为鲁监国出兵打仗,不怕失败,连连出击等做法,看似过分,有人说他是出于私心,谋求己利。其实未必,前后印证,全面估衡,王之仁所为实是出于对明王朝的忠诚和对明政权抗击清军的厚望,强烈的民族气节使然。

韬光养晦,坚持抗清

在鲁监国崛起之时,时任浙江防倭总兵的王之仁,正在鲁监国的领地。在清兵即入浙江之后,不知出于什么原因,王之仁业已投降清朝,清兵首领贝勒博洛也命他继续担任原职。

史家对王之仁的这一所为,评说纷纭。是反复无常,还是韬光养晦?莫衷一是。

在南明历史上,很多人本来是小人,后来大义凛然,抗击清军;有的本来是好人,却投降变节。请问谁是好人?谁是坏人?真说不太清楚,历史也真不好读懂。其实,那是我们在带着感情读历史,如果你放下自己的感情再读历史,你会发现历史其实很简单——历史就是人和事。我们看王之仁,不难,看他的行动,以事实说话,便可论定。

当时,浙江宁波发生大规模反清运动,与降清的官员谢三宾发生冲突。谢三宾,为了保住家人性命,派人带自己的亲笔信到定海找王之仁总兵,请求出兵镇压。镇压谁?镇压反清的军民。而且密信中说:“将军以所部来,斩此七人,事即定矣。某当一千金为寿。”要求他处死七人,送他千金,以利益相诱。当时反清的盟主、原刑部员外郎钱肃乐,也派人来策反王之仁。王之仁安抚钱肃乐的使者,又答应谢三宾的使者:“十五日至鄞县,共议之。”十五日,王之仁果然率兵前去鄞县,召集诸位乡老,会于演兵场。谢三宾自以为得计,高兴得不得了,认为反清派钱肃乐等人必定血溅演兵场无疑。不料,坐定之后,只见王之仁不慌不忙从靴子里取出谢三宾的密信,当场朗读起来。谢三宾大惊,急忙冲上前去,想夺回密信。王之仁大声喝令士卒:拿下谢三宾。谢三宾行贿赂的丑行败露了。王之仁回头对钱肃乐说:“是当杀以祭纛否?”要用他的人头祭旗。谢三宾一看,大事不好,头将落地,马上跪地求饶,磕头如捣蒜,苦苦哀求。历史资料是这样记录的:谢三宾“哀嚎跪阶下,请输万金以充饷。乃释之。”谢三宾自愿拿出万金,做部队的粮饷,才得以活命。

王之仁,憎恨投降派,由此可见一斑。

王之仁兵力充足,又有了丰富给养,他参与反正,使宁波的反清局面,一时间迅速扩大展开,对周边各县也发生了很大影响。

毁家纾难,以身殉国

1646年(顺治三年二月,鲁监国元年)清廷命多罗贝勒博洛为征南大将军。博洛是努尔哈赤的孙子,属于第三代女真皇族将领,相对于第二代皇族将领来说,博洛的作战经验明显不足。于是多尔衮给他派了作战经验丰富副手。博洛领兵南下,进攻浙江、福建。5月,由苏州,抵杭州,主力步兵一路前行,所到之处,南明军望风披靡,抵抗也是软弱无力。1646年5月29日,方国安和王之仁苦心经营的钱塘江防钱被清军攻破了。朱以海紧急收缩兵力,至此誓保浙南的计划破产。清军打来,当天晚上朱以海就离开了绍兴,经台州乘船在海上逃跑了,开始了流亡皇帝的生涯。

5月30日,博洛帅清兵开始攻打绍兴,在清军强大的攻势下,6月1日绍兴既被清军破城,鲁监国所封的越国公方国安,一年前在杭州城下还表现得非常有骨气,现今在绍兴变成了软骨头,领兵马500名,步兵7000名,不战而降,投降了清兵。

不只是方国安投降了,投降的还有新建伯王业泰、内阁大学士方逢年、谢三宾、宋之普,还有吏部尚书、兵部尚书、刑部尚书以及依附于方安国的弘光朝兵部尚书阮大铖等,副将有更是不计其数了。

皇帝跑了,主帅带着将士投降了,孤立无援的兴国公王之仁看到大势已去,不禁泪水纵横,仰天长叹:“毁天下者,方国安也!敌兵数万屯北岸,倏然而渡,孤军何以迎敌?惟一死而已!”

他横下一条心,率领兵员乘船百艘,载大批辎重、武器,由蛟门航海到舟山,打算同隆武帝所封的肃虏伯黄斌卿会师,公同举兵,以为反清大计。黄斌卿伪装答应,出海后,便出尔反尔,突袭王之仁,夺去了他的近百艘船只,消灭了他的好不容易逃出绍兴的残军。王之仁对黄斌卿背信弃义的行为,恨之入骨,他看到无人可信,他将自己的全家眷属,包括孩子,共计93人乘的船只凿沉,全部溺海而亡,将鲁监国所颁发的敕印也扔进大海,自己留一条大船,树立旗帜,直驶吴淞江口。当地清兵以为他是前来投降的明朝高官,迎接款待,被送到松江府。吴淞总兵不敢怠慢,立即又将他送到南京。王之仁穿蟒衣,乘大轿,器宇轩昂,直入南都,王之仁见到招抚江南大学士洪承畴。于是,王之仁慷慨陈词,说自己是前朝大帅,国家灭亡,不该活着,但恐怕葬身大海被鲸鱼吃掉,身死不明,后世历史没有可信的记载,所以前来投见,死在明处。洪承畴已降清,想使他回心转意,婉言劝说剃发投降。据《明季南略》记载:王之仁怒火万丈,开口大骂洪承畴:先帝为你立祠庙,荫庇你的子孙,你却忘恩负义,操戈入室,反面事仇,“昔先帝三坛祭汝,殆祭狗乎?”这就是骂他是“忘恩负义的狗汉奸!”洪承畴羞愧满面,无地自容,便恼羞成怒,狠狠地下令:处死王之仁人。

王之仁死前,据说留有绝命诗二首。其一云:

黄沙白浪起狂飈,

力尽钱塘志未消。

半世功名垂马革,

全家骨肉付江潮。

诗题四壁生如在,

大笑秋空死亦骄。

三百年来文字重,

祗今惟有霍嫖姚。

诗抒写了王之仁效忠朝廷,戎马一生,坚守气节,以致毁家纾难而在所不辞的英雄气概。他自比汉代征讨匈奴、立功万里的大将军霍去病(后世也以他武将官职称他霍嫖姚),可见其心志。世间终是有男儿!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