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称:索菲娅·阿列克谢耶夫娜
外文名称:Sophia Alekseyevna
别名:索菲娅公主
国籍:俄罗斯帝国
民族:俄罗斯人
出生地:莫斯科
出生日期:1657年9月17日
逝世日期:1704年7月3日
职业:俄罗斯帝国公主,摄政
信仰:东正教
俄罗斯历史上的一位女摄政:索菲娅·阿列克谢耶夫娜
索菲娅·阿列克谢耶夫娜(1657年9月17日-1704年7月3日)俄罗斯公主,沙皇阿列克谢一世之女,彼得一世的姐姐,俄罗斯历史上的一位女摄政,俄罗斯帝国公主。
彼得一世亲政后,她试图夺权不成,被彼得放逐为尼直至死。母为玛丽娅·伊利尼奇娜·米洛斯拉夫斯卡娅皇后,1657年出生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是米洛斯拉夫斯基外戚集团的核心人物。1682年摄政;1689年被送往新圣母修道院并在那里度过余生。她即是金庸小说《鹿鼎记》中索菲娅公主的原型。
索菲娅是沙皇阿列克谢一世与第一个妻子玛利亚·米洛斯拉夫斯卡娅的三女。1682年其弟新沙皇费奥多尔·阿列克谢耶维奇夭折,索菲娅为了维持母亲的家族米洛斯拉夫斯基家族的地位,借射击军的力量发动火枪手政变,立伊凡五世和彼得一世同为沙皇,自己任摄政。她当上摄政后将当时年仅10岁的异母弟彼得及其母一族放逐到皇村;又由于伊凡五世低能体弱,与瓦西里·戈里津共掌大权。
不久后就在同年,反对派发动叛乱,索菲娅和政府被迫从克里姆林宫逃到圣三一圣谢尔盖修道院。为此她名义上被迫让出摄政位子给伊万·霍文斯基,但在射击军的支持下,她仍保有实权。
1689年彼得一世完婚并准备亲政,但索菲娅并不打算还政。射击军首领沙克洛维蒂更是建议她直接称女沙皇。但是由于射击军大多在彼得居住的莫斯科郊外,密谋为彼得知晓。索菲娅自知不保,派使者向彼得求情,要求彼得照顾皇族情分。彼得不为所动,处决了沙克洛维蒂并流放戈里津。索菲娅本人受元老院说服,在不进行正式仪式的情况下进入新圣女修道院。
十年后,射击军密谋乘彼得在国外之机迎索菲娅复权。但彼得很快赶回平乱。索菲娅因涉嫌其中,被令正式为尼,且除复活节之外连其他修女都不得见,六年后去世。
索菲娅主政时对逃亡农奴的一些让步曾引起地主不满。此外在她当政期间俄国主要发生的大事有:1686年与波兰签订互不侵犯条约;1689年与清朝签订《尼布楚条约》;征讨当时还属于奥斯曼帝国的克里米亚半岛等。
身世
索菲娅公主是米洛斯拉夫斯基外戚集团的核心人物,费多尔三世和伊凡五世的亲姐姐。1671年,米洛斯拉夫斯卡娅皇后去世,沙皇娶了纳塔利亚·基里洛夫娜皇后为续弦,次年生下彼得一世。
1676年,阿列科协沙皇去世。费多尔三世继承王位,米洛斯拉夫斯基家族掌权。此时索菲亚韬光养晦,退居幕后,1682年费多尔去世,索菲娅才联合母族,准备拥护伊凡五世。但根据一些主教的建议,彼得一世被推上王位。索菲亚唆使射击军叛乱,迫使纳塔利亚交出摄政权,伊凡五世和彼得一世同时成为沙皇,并且由索菲亚摄政。
索菲娅摄政七年,伊凡五世被留在克里姆林宫,彼得一世和皇太后避居普列奥勃拉任斯科耶。在此期间,她发动了对克里米亚的远征,但无功而返。公主不惜以奖赏莫须有的功劳为手段笼络射击军。在官方的文件中,她的称号是"公主陛下"。
1689年,互相猜忌的沙皇和摄政女皇进行了最后的摊牌,结果以索菲亚的惨败告终。米洛斯拉夫斯基家族失势,公主被送往新圣母修道院并在那里度过余生。
索菲娅公主摄政期间并无大的作为,但她的名字却并不令人感到陌生。这主要是因为她的对手是鼎鼎大名的彼得大帝,另外,公主是个聪颖、好弄权势的人,然而她不缺乏野心,缺乏的是政治手腕。
造反
索菲娅公主是沙皇阿列克谢一世的女儿。阿列克谢一世子女众多,奇怪的是,儿子个个体质虚弱,女儿却都体格健壮。他的头5个儿子中,3个早夭,太子费奥多尔患有"坏血症",小皇子伊凡不仅体弱,智力也远逊于他人。所幸的是,续娶的新皇后娜塔利娅给老沙皇生了个健康的儿子,取名彼得,他就是后来俄罗斯帝国的一代名君--彼得大帝。在小说中,索菲娅被描绘成一个肌肤雪白、容貌美丽、精明狡猾、生性放荡的女人,但真实的索菲娅却长得黑粗高大,性格凶狠狡诈。
1682年4月,年仅20岁的沙皇费奥多尔去世,由于没有子嗣,两位皇弟伊凡和彼得成为皇位继承者的候选人。索菲娅支持同母弟弟伊凡,皇后娜塔利娅自然支持亲生儿子彼得。由于俄国传统的"杜马会议"站在了皇后一边,最终10岁的彼得成为沙皇,娜塔利娅也当上了摄政。
野心勃勃的索菲娅岂肯甘居人下?很快,莫斯科的射击军为她提供了一个夺回权力的机会。当时,射击军负责守卫京城莫斯科,相当于中国的"御林军",射击军原本享有许多特权。但是,沙皇费奥多尔在位时,他们的许多特权被取消,军官们也开始克扣军饷、欺压士兵。这些都引起了射击军的强烈不满。沙皇死后才三天,射击军因粮饷久久未发而进宫请愿,结果娜塔利娅事后却把16名射击军军官撤了职,并处以笞刑。索菲娅趁机散布谣言,称射击军的困境是娜塔利娅造成的,还说娜塔利娅杀害了伊凡皇子。射击军听信谣言,把仇恨的矛头对准了娜塔利娅家族,发动了一场宫廷政变。
早晨,莫斯科城内的警钟发出了令人毛骨悚然的哀鸣,射击军冲进皇宫,展开大屠杀。他们按索菲娅的命令,疯狂地寻找娜塔利娅的哥哥伊凡·纳雷什金,因为索菲娅说他是加害伊凡皇子的头目。听到射击军暴动的消息后,纳雷什金吓得躲进壁柜里,藏在堆积如山的被褥下,搜寻的士兵一次次从他躲藏的地方经过,但没有发现他。于是,狂怒的暴乱士兵扬言:"不杀死纳雷什金,就将全部权贵杀死!"莫斯科的贵族朝臣们被吓坏了,他们跪着向娜塔利娅皇后求情。娜塔利娅只好忍痛献出了自己的哥哥。结果,暴乱士兵揪着纳雷什金的头发,把他拖到广场上,先施以酷刑,又用长矛乱戳,最后将还有一口气的纳雷什金大卸八块,他的头、手臂、腿分别被钉在木桩上。 接着,射击军军官要求加冕伊凡为沙皇,与彼得共同执政。否则,他们还将进行更大规模的杀戮。"杜马会议"同意了这个荒谬的要求。于是,俄国历史上出现了彼得一世和伊凡五世两个沙皇同时掌政的怪事。"杜马会议"还决定由25岁的索菲娅担任女摄政。索菲娅终于达到了目的。
摄政
身为摄政,索菲娅自然掌握实权,两位小沙皇只不过是装点一下门面,只能在宗教仪式和外交场合上走走形式。小彼得更是被赶出皇宫,与母后一起迁居城外的皇村。但索菲娅并不满足于这种姐弟三人共主帝国的局面。尤其是七年之后,当彼得长成一个高大英武、才能出众的青年时,她更感到自己的专权已面临威胁。上一次,她抓住机会,成为女摄政;这一次,她要制造机会,夺位当俄国第一位女沙皇。
1689年,彼得完婚。按照皇室传统,沙皇结了婚就应该亲政,摄政必须交权。但索菲娅毫无让位之意,甚至用"公主陛下或大公"的尊号签署官方文件,俨然要做女沙皇。在7月8日举行的一场宗教典礼上,索菲娅决定给彼得一个下马威。她挑衅性地参加了只有男人才可以参加的教徒游行,手捧十字架和圣像,趾高气扬地走在游行队伍的前面。彼得看了怒不可遏,当即骑马离开。此后不久,双方再次公开反目。这次冲突是由欢迎戈里津从克里米亚远征归来的庆祝典礼引起的。这次远征并不成功,但索菲娅却要大张旗鼓地嘉奖戈里津,目的就是要拉拢握有兵权的戈里津。为了表示抗议,彼得拒绝参加庆祝活动。索菲娅认为这种行为是对她的直接挑衅,双方的关系已完全破裂,冲突一触即发。
不久后,索菲娅得到密报:彼得已经武装了两个军团,准备向莫斯科进攻。索菲娅紧急召见了射击军总监沙克洛维蒂,授意他制定一项政变计划。沙克洛维蒂召开了射击军指挥官参加的秘密会议,宣读了攻打皇村和逮捕彼得及其谋臣、军官等的计划。
然而就在行动前三小时,少数指挥官动摇了。他们将政变计划报告给彼得。彼得立即带几个心腹逃到一座修道院。次日,倒戈的军官带领一些部队赶了过来,彼得的亲信也筹建了一支雇佣兵团前来支援。有了这几支部队,彼得信心大增。他派人给在莫斯科的所有军官发出命令,要他们不得擅自行动,否则一律处死。射击军不愿冒险同支持彼得的军队发生武装冲突,他们开始违抗索菲娅的命令。
彼得还致函哥哥伊凡,说明了自己铲除索菲娅的原因和决心,信中写道:"皇兄陛下,吾兄弟业已长成,你我身侧仍有某无耻之徒越俎代庖,执掌我国家大权,视吾辈如同等闲,是可忍,孰不可忍!"这封信让他获得了伊凡的支持,也让宫廷斗争最终落幕。这样,彼得几乎未费一枪一弹就挫败了索菲娅的宫廷政变。索菲娅则被迫前往莫斯科近郊的新圣母修道院当修女,并在那里走完了自己的后半生。彼得及其亲信掌握实权后,痴呆的伊凡只在名义上履行沙皇的职责,直到1696年逝世。此后,彼得大刀阔斧地进行了俄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改革,从而成为一代雄君。
从长公主到沙皇御姐:揭秘历史上真实的女摄政索菲娅公主
《鹿鼎记》第三十六回中出现的“鄂罗斯国摄政女王苏飞霞固伦长公主殿下”,美艳风流,被金庸称作“犵鸟蛮花”。她与韦小宝相遇在中俄边境的雅克萨城,结下一段雾水姻缘。历史中,这位公主确有其人,她的原型就是俄国历史上的女摄政索菲娅公主。
小说中索菲娅公主,身材高挑、白肤高鼻、金发碧眼,有着一双纤纤玉指,美艳聪慧,不负她名字的希腊语义“智慧”。其实,历史上的她体态肥胖、满脸横肉,黑粗高大,活脱脱悍妇一名。只生性放纵、毛发茂密两点,与小说描述相合。
索菲娅,1657年出生,是沙皇俄国罗曼诺夫王朝第二任沙皇阿列克谢一世与第一任妻子玛丽·米洛斯拉夫斯卡娅所生的长女,在同母的六个姐妹中,算是出类拔萃的一位。母亲生下的男孩,大部分夭折,只剩下身患败血症的费多尔和先天弱视的伊凡。1670年,母亲去世。过了两年后,父亲娶了20岁的娜塔丽·纳雷什金娜,1672年5月30日,索菲娅的同父异母弟弟彼得出生。
1676年,老沙皇去世,14岁的长子费多尔继任沙皇。整个米洛斯拉夫斯基家族恢复了在宫廷中的权势。包括已故沙皇的遗孀和幼子彼得在内的纳雷什金家族被赶走了。费多尔拖着久病的残躯,有时不得不在卧榻之上,处理政务。1682年,多病而意志薄弱的费多尔去世,年仅20岁,没有留下子嗣。皇位在15岁的伊凡和10岁的彼得中产生。当时沙俄还没有王位继承法,两个皇嗣母亲的家族,即米洛斯拉夫斯基家族和纳雷什金家族,开始了争夺王位的斗争。纳雷什金家族因为得到了大主教和领主们的支持赢得胜利。10岁的彼得坐上沙皇宝座,由母亲娜塔莉摄政。这一年,索菲娅21岁。
按照礼法,莫斯科的公主们被禁锢在一个称作“泰廊”的修道院中,与祈祷为伴,受的教育很少。她们不被允许下嫁沙皇的臣民,也不允许外嫁给异国王子以免背叛自己的宗教。索菲娅与其他公主截然不同,她学习波兰文,读波兰书,公开在交际场合出现,甚至在有外国人参加的场合出现。
小说里,韦小宝凭着戏文里听来的小计谋,控制火枪营,帮助索菲娅坐上女摄政的位子。这火枪营就是历史上,索菲娅公主夺权时所倚仗的射击军。
射击军是俄国历史上第一位沙皇伊凡四世创建的一支军队,又称弓箭队、火枪队,共分编成二十个团,每团一千人,大部分驻扎在莫斯科。射击军因战功卓著享受着优厚的待遇。阿列克谢一世在位时,射击军士兵已经长期领不到薪饷、并受贵族出身的射击军官压迫,怨声载道。
极具权力欲的索菲娅,对拥立异母弟弟彼得为沙皇和后母摄政,心怀不满。1682年5月15日,索菲娅公主和党羽制造了纳雷什金家族绞死皇太子伊凡的消息,射击军得知后发动军事叛乱,冲向克里姆林宫。虽然士兵看到了彼得的母亲、皇后纳塔利娅·纳雷什金娜领着伊凡和彼得两兄弟出现,证实伊凡没有被害。但是已经被煽动的情绪和受压迫的仇恨没有中止他们的进攻,纳雷什金家族的主要成员被杀。屠杀一直持续到深夜。
射击军的五月事变之后,俄国发生了广泛的群众运动。纳雷什金家族不得不让位给米洛斯拉夫斯基家族。公主索菲娅利用混乱局面夺取了政权。她答应了射击军的全部要求,把过去三十五年的欠饷发给他们。依照射击军的要求,贵族组成的议会杜马推举病弱低能的伊凡为第一沙皇,10岁的彼得为第二沙皇,索菲娅为摄政王。
索菲娅和米洛斯拉夫斯基家族得到了政权,莫斯科的实权却落在以射击军政厅总监伊万·安备列耶维奇·霍万斯基为首的军队手里,他们还要求在红场上立“纪功碑”以记载他们在五月事变中的功绩。索菲娅表面上忍气吞声,忽视霍万斯基的傲慢无礼,一一满足军队的要求,私下开始网罗贵族。
1682年8月,索菲娅带两个小沙皇到谢尔盖圣三一修道院,一面召集贵族的民团,一面命霍万斯基前往,在途中派人将他逮捕并就地处决。接着,索菲娅任命自己的心腹瓦西里·戈利岑为民团的总指挥,摆脱了受制于人的局面。
索菲娅摄政时期,沙皇伊凡平庸无才,彼得和母亲及其亲信住在莫斯科近郊的离宫,远离朝政。混迹在乡村里、披头散发、一身粗犷的彼得,终日和同辈的游伴们做军事游戏。这让索菲娅放松了警惕,她得意地认为,这位四肢发达、勇武好斗的同父异母弟弟,并未抱有多少统治世界的愿望。
索菲娅最亲信的人是她的“首要大臣”瓦西里·瓦西里耶维奇·戈利岑公爵,也是她的情人,就是《鹿鼎记》中雅克萨城出现的三十岁左右、身材魁梧的年轻军官高里津总督。小说中的他英俊倜傥,有勇有谋。
历史上,戈利岑是一位开明、仁慈的贤臣,会几国外语,崇尚欧洲文明。他胸怀大志,有意改革。因为索菲娅害怕改革会引起保守的实力派领主的不满,危及权力,他的改革理想统统没有实现。瓦西里·戈利岑的堂弟鲍里斯·戈利岑,恰好是陪彼得做军事游戏的儿童兵团的一员,后来成为彼得一世的主要谋臣。
索菲娅摄政后期,宠臣戈利岑带兵两次出征,接连失利,开始动摇政权和民心。1687年,俄国和波兰签订一个永久和平条约:确认了俄罗斯几十年对外扩张的成果,包括对基辅的占领;同时,俄国保证立即对土耳其的藩属克里木开战,因为土耳其在黑海封锁了俄国,而克里木的鞑靼/">鞑靼人也在不断地侵犯俄国南部疆土。1687年,不顾军民的反对,索菲娅命令戈利岑公爵率十万大军,远征克里木,在南方草原遭遇鞑靼人火攻,加之沼泽遍布,受挫班师回朝。1689年初春,戈利岑又一次率军队进攻克里木,围攻鞑靼人的军事要塞,又铩羽而归。贵族们对因战争引起的困难和毫无意义的损失公开表示不满,拥护彼得的人日益增多。
同年,戈利岑在外交领域又做了一件让本国利益受损的事情。他与清朝签订了《涅尔琴斯克条约》(即中俄《尼布楚条约》),承认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阔地区是清朝领土。俄国还保证拆毁雅克萨城堡,把军队撤离中国领土。随着戈利岑军事和外交上的败绩,他在索菲娅面前也逐渐失宠。
在外交和军事的失利前夕,索菲娅急于取代沙皇的位子。1689年,皇家成员做完弥撒后,索菲娅不顾彼得的反对,执意代替伊凡沙皇参加了只有男性可以参加的迎神队伍,手举圣像的她俨然像一个君主。索菲娅从手下的报告中得知,彼得在市民中日益得人心。索菲娅按捺不住,预谋在1689年8月7日,围剿彼得住的村子。但消息走漏,彼得逃到谢尔盖耶夫三圣修道院。索菲娅率军队前去围攻,遭到支持彼得的军队阻挠,修道院坚固的防御工事也难以进攻。
索菲娅又施计,想诱使彼得到莫斯科和平谈判。彼得拒绝,他还通过传令官命令所有的射击军拒绝服从索菲娅。索菲娅想要亲自率军队前往,质问彼得,先要争取军队的支持。但当年陪彼得游戏的娃娃军团,在他的用心经营下,已经锤炼成一支不可小觑的军事力量。索菲娅恩威并施的演说没有感动军队,越来越多的人弃她而投奔彼得。
在这关键时刻,索菲娅带几个卫士亲自前往修道院,劝弟弟彼得返回莫斯科,共掌大权,但吃了闭门羹,灰溜溜地回到了莫斯科。随后的几天,贵族及军团、主教、射击军的几个团纷纷归附到彼得身边。9月7日,在射击军的威逼下,索菲娅交出她的新宠臣夏克洛维兹上校,上校在四天后被斩首。
索菲娅众叛亲离,向弟弟投降。彼得几乎未费一枪一弹就挫败了索菲娅的宫廷政变。此后索菲娅被监禁在诺沃捷维奇修道院,默默无闻熬完后半生。戈利岑因为堂弟鲍里斯·戈利岑的求情,被削爵、流放到北方的村落。
韦小宝的俄国情人索菲娅公主到底长什么样?
“韦小宝见那女子一头黄金也似的头发,直披到肩头,一双眼珠碧绿,骨溜溜地转动,皮色雪白,容貌甚是美丽,只是鼻子却未免太高了一点,身材也比他高了半个头。韦小宝从来没见过外国女子,瞧不出她有多大年纪,料想不过二十来岁。她笑吟吟的瞧着韦小宝,说道:“你,小孩子,摸我,坏蛋,嘻嘻!”
看过原著的这段的朋友肯定记忆尤新,韦小宝为逃避神龙教追杀跑到俄罗斯,碰到了到西伯利亚来玩的俄国索菲亚公主,靠着拍马屁成为索菲亚公主的“中国小孩情人”。
《鹿鼎记》中的索菲亚公主,金发碧眼,肤色雪白,身材高挑,性格坚韧,野心勃勃,而且风流放纵,朝中大臣多是她的情人。
小说里的内容很大程度确实是事实,真实历史上的索菲亚公主确实野心勃勃,善于交际,不过要是韦小宝真的要成为她的情人,恐怕韦爵爷会哭出来。
因为索菲亚公主长相据说更接近下面这张画:
真实的索菲亚公主是个满脸横肉、黑粗高大的女人。
韦小宝:...............辣块妈妈的!!
“韦小宝心想:“满清来中国抢江山,鞑子兵搞‘扬州十日’,杀人放火,奸淫掳掠,老皇爷就此做成了皇帝。他妈的,我叫他们搞‘莫斯科十日’,搞得天下大乱,越乱越好。和尚打伞,无法无天!若不如此,怎抢得到皇帝做?”对苏菲亚道:“ 你叫大家进莫斯科城打仗,杀人、放火,答应他们做将军大官,有很多很多金子银子,大家抢美女做老婆!”
《鹿鼎记》中,韦小宝靠着看戏文听评书学到的一点中国历史上的政变经验,就成功的帮索菲亚公主率领火枪军政变成功,但历史事实当然不是那么简单,索菲娅公主能政变成功,其实至少有四点原因:
一,实际在康熙同时代的莫斯科,最强大的力量是俄国禁卫军-----射击军,这只军队当时已经逐渐军阀化,索菲亚公主成功的拉拢了他们的主要军官。
二,索菲亚的竞争对手:小沙皇彼得年仅10岁,还没有能力进行同样的政治较量。
三,索菲亚公主在军队和民众中大举造谣,说前沙皇是被毒死的,还要毒死射击军的军官。
四,索菲亚公主在政变成功后,搞了个鸿门宴,很快把原来的盟友 射击军高级军官干掉了。
从这段历史来看, 真实的索菲亚手段残酷,对政治的敏感性也强,即使是在中国历史上也算是“枭雄”,她的名字就源于希腊语“智慧”这个单词,索菲亚年仅25岁就夺取了国家大权,担任女摄政王,把持国家五年之久。
身为女性,做为君主的一大缺陷,是无法和军人一起摸爬滚打住在一起,无法通过自己的亲历亲为培养自己的军队班底。哪怕到了今天,英国皇室都规定王子必须有在军队里服役的经历。而索菲亚公主却限于她的性格身份注定无法做到这点。她可以利用军队,却永远无法掌握军队。
索菲亚公主在担任摄政王后五年被迫下台,被关进修道院度过了余生。
她之所以最后失败,其实很大程度也只是因为她运气不好,碰上了世界历史上很可能是个人能力第一的帝王----彼得大帝。而这位大帝则是从小和军人一起长大的。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