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仪(697-782),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父亲郭敬之,历任绥、渭、桂、寿、泗五州剌史。郭子仪体 貌俊伟,以武举成绩优异,补左卫长史。累迁单于副都护、振远军使。他长期供职北方,过着戎马生活。天宝八载(749)任横塞军(今内蒙乌拉特中旗)使、左 卫大将军。天宝十三年(754),郭子仪年近花甲之年,任天德军(内蒙五原)使,兼九原太守、朔方节度右兵马使。
郭子仪生活的时代,是唐代最后一个盛世,唐玄宗的开元时代,而他得以踏上官场的经历也非常的根正苗红,武则天统治的时代,为了跟文科举相对应,也同时开放了武科举,而郭子仪就是武科举早期的代表人物,而且拿到了武状元。这样一个身份在重视军事和以开拓疆土为荣的唐代,是一份非常不错的履历,于是郭子仪就一步一步的开始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前进。
如果这么走下去,郭子仪可能也会跟自己的前辈高仙芝,封常清,或者哥舒翰等人一样,在未来于边疆建立业绩,最后成为唐代名将的代表人物之一。这样虽然也不坏,但毕竟少了几分传奇色彩,历史对郭子仪这种优秀的人才显然不会很客气。
天宝十四年 (755),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任命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灵武郡太守,由北路东进,屡败叛军,斩叛将围万顷,继而收复云中(大同)、马邑(山西朔县), 向东进入东陉关,这一连串的战绩,使郭子仪得到御史大夫的官职。
宝应二年(763),历时七年之久的安史之乱被平定。当年十月,吐蕃又攻入关中,占据奉天、武功,整个京师为之震动。代宗急令郭子仪为关内副元帅,出镇 咸阳,郭子仪长期闲居在家,出征时仅随行人马二十人。
吐蕃二十万人,布营数十里,已渡过渭河,直逼长安。不久吐蕃攻入长安,代宗出逃。郭子仪率军前往商 州,在商州招集逃亡士卒,得四千人,军势才稍为旺盛。他从蓝田出发,虚张声势,夜间点燃无数火把,吐蕃以为唐军众多,惊惧弃城而去。郭子仪进入长安,京城 这才安定。代宗从陕州回到长安,慰劳郭子仪说:“我早没有重用爱卿,才到了如此地步。”
郭子仪是武举人出身,但是早年并没有受到重用。传说,他20岁的时候,在河东服役,曾经犯过军纪,按律应当被处斩。在押赴刑场的途中被当时的诗人李白发现。李白见他相貌非凡,凛然不惧的样子,觉得杀了他实在可惜,他认定此人将来一定会大有造化,会成为一个国家的栋梁之才。于是便以自己的官职担保,救下了郭子仪,当然,这只是传说,没有太多历史依据。
安史之乱结束后,唐朝内部的矛盾被激化了 ,唐朝将领仆固怀恩叛变,联合回纥、吐蕃攻打唐朝。郭子仪很快就率兵平息了此事,后来仆固怀恩不甘心失败,又勾引吐蕃、回纥、吐谷浑以及山贼继续攻打大唐。足智多谋的郭子仪这一次决定智取,郭子仪亲自去见回纥首领,与他们联合起来,终于在伤亡人数降到最低的情况下击退了叛军,平息了混乱的局面。
郭子仪戎马一生,不仅战功赫赫,还深受百姓爱戴。郭子仪85岁时去世,唐德宗十分悲痛,后来他还被追赠太师,谥号忠武。不仅如此,郭子仪在后世也受到了很高的评价,是一位非常难得的将才。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