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时期留学是什么样子的

 

近代中国的留学概念是从19世纪晚期才形成的,被称为“中国留学生之父”的容闳一直被视为中国人留学海外的标志性符号,后来的“留美幼童”回国后更是改写了中国近现代史。

中国留美幼童指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派留学生。公元1872年到1875年间,由容闳倡议,在曾国藩、李鸿章的支持下,清政府先后派出四批共一百二十名学生赴美国留学。这批学生出洋时的平均年龄只有十二岁。这批留美生中从事工矿、铁路、电报者30人,其中工矿负责人9人,工程师6人,铁路局长3人;从事教育事业者5人;从事外交行政者24人;从事商业者7人;进入海军者20人。总之,除早亡、留美不归和埋没故里者外,大都在不同的岗位上为中国的现代化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然而向前追溯,留学这个词早在隋唐时期就出现了,只不过那时的留学生都是来中国留学。

大约在公元600年前后,日本的圣德太子开始向隋朝派出使节和学生,系统的到中国学习文化,隋朝也是中国首次大批接受外国学生的朝代。留学生一词就是在这个时候由日本首创的,用以区别在中国短暂学习一段时间后便返回日本的「还学生」。但由于时间短暂,学习不完整、不系统,还学生在日本的地位是远不及留学生的。

进入唐朝后,日本向中国派遣留学生的风气更盛,这时他们还有了统一的名字——遣唐使。在贞观时期,日本对遣唐使的派遣达13次之多,而留在大唐学习的留学生最多的时候有六百多人。大唐对日本留学生开放了最高标准的国子监六学,公元九世纪,日本人正是以汉字为基础创造了日语的假名。

唐朝几代帝王对留学生的各种投入处处尽显着大唐作为天朝上国的自豪感,主持大唐礼仪的鸿胪寺官员经常要承担留学生的教学和辅导工作。而日本的这些留学生一般没有固定的学习时间,几年到几十年的都有,最著名的阿部仲麻吕更是直接在大唐做到了从三品的左散骑常侍。

“留学僧”在唐朝也是一群真实的存在。这些日本僧人来唐朝系统学习与宗教相关的文化知识,这些“留学僧”回国后与留学生一样,都会受到天皇的格外重视。尽管唐朝也派使者到过日本,但由于“撮尔岛国不值一学”的想法,这些人并不能成为“留学僧”。鉴真的六次东渡实际上是有违唐朝国禁的私人行为。

唐朝之后,中国的大门仿佛就关上了,里面的人出不去,外面的人进不来。

清朝道光年间,一个叫容闳的男孩降生在广东的一个贫苦之家,机缘巧合之下,他进入澳门一所教会学校上学,来自美国的校长回国时,将他也带回了美国,并继续供他读书。三年后,容闳进入耶鲁大学,并获得文学学士学位,成为耶鲁大学史上第一个中国毕业生。

容闳大学毕业后,首倡、策划、促成和领导了近代中国第一代官费留美学生的派遣,这些学生史称“留美幼童”。他们平均年龄只有12岁,先后分4批,共120人。然而他们原定15年的留学计划中途夭折,有94人被召回,回国后还遭到了各界的谴责。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