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当时亚洲最强大繁荣的国家,唐朝可以称得上是万国来朝,在长安城的街头,不仅可以看到东方文化的含蓄内敛之美,也可以看到西域文明的豪放外向之景。因而,当时的唐人对于“美”的定义是多元化且开放的,相对于固定死板的审美模式,唐人审美不注重外在形式,而看重精神上的洒脱以及秀美飘逸之感。
有很多人认为唐朝以胖为美,其实这是带有主观印象的偏见观点,事实上,唐人虽然对于体型要求不像之前的朝代那样要求蜂腰削肩,但也不是将“肥硕”也列入“美”这一行列的。
能够给人们带来唐朝以胖为美这种错觉的,大概是因为文人称杨玉环为“环肥燕瘦”来形容她的美艳。而在唐朝留存至今的壁画中,我们也能够看到,画像上的女子大多都是丰腴饱满,雍容华贵,因而人们才觉得唐人认为身材较胖的女子才是一种流行的美。
其实,带给人们这种刻板印象来源最多的,大概就是李隆基的宠妃杨玉环了,世人大多觉得杨贵妃是大腹便便的肥美妃子,但其实历史上的杨玉环并不是这样。按照史书中的描写,杨玉环虽说称不上骨质纤纤,但也绝对不是“肥胖”二字形容的。
根据前人的记载,杨玉环更像是脱离了历朝历代骨感美的局限,是一位纤秾合度、肌肤细腻白嫩,肥瘦相宜的美女,比较类似当今微胖的定义,肉长在了该长的地方。
这种美相对于前朝对“瘦”的病态追求,是更加符合人体构造的,这不仅在国内盛行,就连国外对“美”的定义,也是偏向于丰腴曼妙的女子躯体。
从文艺复兴时期的学院派绘画以及宗教神话的壁画之中可以看到,西方画家对女子乃至圣母形象的描绘,很少有纤瘦细弱的形象出现在纸上,相对于其他国家在绘画方面偏向固定形式和扁平化的描述,这些女子大多丰满,有的甚至还有小肚子和赘肉。
但不可否认的是,相对于完美二字来讲,画家对这些神明的描绘拉近了人与神的距离,让普通女子对自己的身材更加自信,这也是美学对社会生活的一种反作用。
同样地,在唐朝流传至今的美人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其实唐人描绘美人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是丰腴的,唐初的画家描绘宫女以及贵妇形象的时候,还局限在瘦弱苗条的框架之内,直到中唐时期,画中女子的形象才有所转变。
中唐时期最出名的、能够展现唐代女子风貌的画作之一的,便是周昉的《簪花仕女图》了,这幅画大概也最符合今人对唐朝女子以胖为美的印象,画中的女子们形态各异,但面若银盘,肩头圆润,也没有纤纤细腰。
然而要注意的是,如果按照艺术作品多会进行夸张渲染的表现手法来讲,如果当时唐朝真的以胖硕为美,那么画中人的形象不会仅仅打到这种地步,并且相对于身材来讲,这幅画注重的是衣带当风这种飘逸洒脱之感,而不是简简单单的身材描绘。
总结:不仅如此,根据历史记载,李隆基曾命令高力士从贵女中为太子选妃,而最终的人选在史书上被描述为“白皙细长之女”,因而可以得知,相对于身材来讲,唐人更加喜欢高挑白皙的女子。
在物质生活并不发达的古代,普通百姓家中的女子大多身材矮小,因而高挑的女子相对于矮个子女孩来讲更加显胖,这大概也是后人认为唐朝以胖为美的误解来源之一。事实上,唐朝的审美与其说是崇尚个人追求,不如说是整个王朝都向往着热烈明艳、大气秾烈。这种追求不仅是唐人文化自信、追求强大和浩瀚壮阔的表现,也是大唐盛世在文化方面的底蕴彰显。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