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属于什么称号:中国帝王的称号解释

 

中国古代帝王的称谓有庙号、谥号、尊号和年号 。唐太宗里的“太宗”是唐朝第二位皇帝李世民的庙号

  庙号

  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宗庙中被后世子孙供奉祭祀时所称呼的一种名号。庙号分为“祖”、“宗”两种,“建国立业的称祖”,“守城之主称宗”,“祖有功而宗有德”。比如汉高祖刘邦、明太祖、唐高祖李渊这些都是建国立业的皇帝,所以称为祖,一般一个王朝只有一个祖,而元、明、清三个朝代比较特殊。

  1. 元朝两祖:元太祖成吉思汗,建立了大蒙古国庙号称为祖;元世祖忽必烈,在大蒙古国基础上建立了元朝,是元朝的开国皇帝所以也称祖。

  2. 明朝两祖:明太祖朱元璋,明朝的建立者;明成祖朱棣,因为他夺了自己侄子的皇位,使得自己的子孙可以传承天下,所以他以后的皇帝表示感激他也就成了祖。

  3. 清朝三祖:清太祖努尔哈赤,后金政权的建立者;他的孙子清世祖顺治,因为定鼎中原,开启了清朝对中国的统治,也被称为祖;清圣祖康熙皇帝,继位后灭三藩、收复台湾、签订《尼布楚条约》,名为守城,实则开疆,功劳太大所以也被称为祖。

  谥号

  人死之后,后人根据这个人生前的事迹给予这个人的评价的文字成为谥号。谥号长短不定,有的一两个字,有的二十多个字,有给皇帝的也有给大臣的,一般分为表扬类、同情类、批评类等。例如汉武帝,“武”就是他的谥号,“克定祸乱曰武”。楚怀王,“怀”属同情型谥号,“慈仁短折曰怀”,隋炀帝,“炀”属批评型谥号,“好内远礼曰炀”。常见的还有“文”,“经天纬地曰文”;“景”,“布义行刚曰景”等等。

  古代著名人物的纪念馆或墓碑上,刻的都是谥号而不是名字,比如晚清名臣左宗棠墓碑刻着“清太傅大学士属靖侯左文襄公之墓”,文襄就是他的谥号。

  年号

  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亦可以作为表示年份)。一般由皇帝发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如唐高宗有14个;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个年号。

  到目前仍然使用年号国家是日本,现在的明仁天皇1989年即位,今年2017年是日本的平成29年;中国台湾用的民国纪年属于年号的一种变型,不算传统意义的年号。

  尊号

  古代皇帝、皇后、皇太后在世时的尊称。比如武则天,尊号“则天大圣皇帝”,则天就是她的尊号而不是名字,因为古代女子只有姓氏,没有名;慈禧皇太后,“慈禧”就是她的尊号。

  古代历代皇帝称谓特点

  1. 古代帝王的称谓有名字、年号、庙号、谥号,当然还有“皇帝”或“王”。

  2. 古代帝王在秦朝以前称王(诸侯国的君主一般称公),在而秦朝以后称皇帝。

  3. 历朝皇帝一般都有谥号(秦朝除外),刚开始谥号都比较短,后来谥号变得越来越长。大多数皇帝的谥号都是尊谥,只有极个别的皇帝是平谥或贬谥。

  4. 从汉朝以后,绝大多数皇帝都有庙号,一般第一个皇帝称祖,以后即位的皇帝称宗,这几乎是历朝皇帝的惯例,而且不同朝代的皇帝庙号有很多是相同的,但是每个朝代的最末一个皇帝往往没有庙号。

  5. 从汉朝开始有年号,但在宋朝以前,每一个皇帝在位期间,有时有好几个年号,而明、清的每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

  6. 对不同朝代皇帝的习惯称谓是不一样的,在汉朝习惯以谥号称呼,随着谥号长度的增加,从隋唐以后开始称呼庙号,而到了明清开始称呼年号。

  唐太宗“太宗”是什么称号

  从古代帝王称谓的变化中,我们仿佛看到了中国五千年的文明的变迁。中华民族在历史的岁月中,历经磨难,饱经风雨,却始终屹立在世界东方,除了中华民族具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更重要的是我们拥有灿烂的文化。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