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艽图片

秦艽为常用中药,《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现商品分为西秦艽和山秦艽二类。

秦艽

1、西秦艽

别名:大艽,左秦艽,麻花艽,西藏龙胆。

来源:为龙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大叶龙胆的干燥根。

产地:主产于甘肃、陕西、四川、云南。西藏、青海、山西、内蒙、东北等地亦有分布,均为野生。

性状鉴别:(1)萝卜艽型:主根粗大,略呈圆锥形或圆柱形,长约10~28厘米,直径1.5~4厘米。单一而很少分歧。表面灰黄色至棕黄色。质坚实而不扭曲或微扭曲。横断面皮部黄棕色,木质部土黄色。气味特殊,味甚苦而带涩,质量最好。属于这类型的还有鸡腿秦艽(甘肃),牛尾秦艽(四川),大秦艽(山西、内蒙、东北),藏秦艽(根外皮黑色,内部中心白色)等。

(2)麻花艽型:(麻花艽、辫子艽),根粗大,但常数个交错缠绕成辫子状或麻花状。长约达20厘米,直径3~6厘米。体轻而疏松,内常有腐朽的空心。质较次。

以根粗长,独根,色棕黄皮细肉厚,形如萝卜或鸡腿者为佳。

2、山秦艽

别名:小秦艽、狍尾艽。

来源:为龙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达乌鸦里龙胆的干燥根。

产地:主产于山西、河北、内蒙。陕、甘、宁、青、西藏等地亦有分布。均为野生。

性状鉴别:主根细长,体形较上二型为小。长约8~18厘米,直径3~9毫米。未去皮者表面棕黑色或黄棕色,已去皮者表面淡黄色。根头部多为一个或数个合生,分歧多而纤细,残存的茎基留有纤维状的残叶维管束。表面有纵向沟纹,有时呈扭曲状。体轻而松脆,味苦涩。(京津称之为山大艽)

以条粗、质实、涩黄、不带黑皮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三种生物硷,即秦艽碱甲、秦艽碱乙、秦艽碱丙。

药理作用:1、抗炎:能抑制实验性关节炎,有效成分为秦艽甲素。抗炎原理是通过神经系统间接刺激垂体,使促皮质素分泌增加,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从而有助于消炎消肿。

2、解热:前人说秦艽能治潮热,现代实验证明,秦艽确有解热作用。

3、镇痛和镇静。动物实验证明,本品有一定镇痛和镇静作用。

4、抗过敏:有一定抗组织胺和抗过敏性休克的作用。

5、升血糖:有效成分为秦艽甲素,可能是通过释放肾上腺素而起作用。

6、降压:其水浸液等有降低麻醉动物血压的作用。

7、抗菌:对痢疾杆菌、伤寒杆菌、金黄色葡萄菌等有抑菌作用。

炮制:切片,生用。

性味:辛、苦、平。

归经:入胃、大肠、肝、胆经。

功能:散风除湿、通络舒筋、去湿热。

临床应用:1、用于治疗痹症:前人认为本品是“三痹必用之药”,现代广泛用于治疗风湿性和类风湿性关节炎,常配桑枝、威灵仙;如为行痹,痛无定处,则配防风、羌活,方如防风汤。

2、用于治疗中风后半身不遂(脑血管意外后遗的偏瘫),尤其有上肢拘挛者。如表现有血虚,可配当归、白芍、首乌等养血药,方如秦艽当归汤。

3、用于治疗阴虚内热,骨蒸潮热。用秦艽配其它滋阴药(如鳖甲、当归)和清热药(知母、柴胡)等,有助于解退虚热,方如秦艽鳖甲散。

4、用于治疗湿热黄疸,尤其小儿急性黄疸型传染肝炎,配黄芩、苍术等,治疗效果较好。

用量:3~12g,大剂15~18g。

处方举例:1、防风汤:防风9g、秦艽9g、羌活9g、桂枝6g、当归9g、茯苓12g、杏仁9g、桑枝15g、丝瓜络6g,水煎服。

2、秦艽当归汤:秦艽9g、当归9g、白芍9g、首乌12g、白蒺藜6g、钩藤9g、桑枝15g、丝瓜络3g,水煎服。

3、秦艽鳖甲散(《卫生宝鉴》):秦艽15g、鳖甲30g、知母15g、当归15g、柴胡30g、地骨皮30g,共研粗末,每服15g,入乌梅一个,青蒿叶6g,同煎服。

:秦艽的原植物较多,分布地区亦广,历代本草记载和描绘的植物形态方面,均存在有混乱现象。在商品外形上,以品种和产区的不同,也有较大差异。按其形状,分为萝卜艽、鸡腿艽、麻花艽、小秦艽、狍尾艽等,但均为龙胆属秦艽组植物,同等药用。故根据进销习惯归纳为二类、三个类型。

此外,秦艽的原植物在青海还有管花龙胆,新疆有天山龙胆,瓦氏龙胆,狭翘龙胆等分布,在商品上均属于小秦艽类型。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