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md-3对易性癖的诊断标准如下:
1、期望成为异性并且被别人接受,常常希望通过外科手术或者激素治疗而使自己的躯体尽可能与自己所偏爱的性别一致;
2、转换性别的认同至少已经持续2年;
3、不是其他精神障碍的症状,或者染色体异常有关的症状。
是什么促使易性癖者想要以另外一种性别生活呢?这个问题不好获得。研究认为,易性癖与遗传,生理,心理,环境因素有关。因为易性癖者的解剖学特征与其性别认同或者性别角色之间不协调,尽管他们拥有某种性别的解剖学特征,但是他们认为自己属于另外一种性别,这种矛盾让他们感到焦虑,并且希望摆脱现在的性别特征,加入到另外一种性别的人群中。想由男性转变成为女性的易性癖者把自己知觉为女性,由于命运的作弄,他们才会带着错误的性器官出生在这个世界。而另外一些想变成为男性的女性,认为自己是一个困在女性身体中的男性。一个易性癖的博士曾经说:在我的一生中,我一直非常确信我是被指派到了一个不适当的性别-男性中,在我的内心我知道自己是女性。研究认为易性癖者与睾丸酮有关的基因不同,一些易性癖报告自己在3-4岁就感到不同,不是生活方式问题的选择。易性癖是一个医学问题,“你生来就如此,你没有选择”。Anne认为性欲目标倒错是原因。在心理和社会因素上,精神分析强调父母等抚养人的关系对性心理的影响。认为易性癖是因为没有解决分离焦虑引起。认为与母亲过多亲密接触,不是担心分离,加上父亲没有能力阻止男孩子的过度女性化。行为主义认为重视父母教养和观察学习在易性癖的原因。易性癖者的父母对儿童表现的交叉性别行为不仅没有阻止,而且许多情况是明确鼓励,造成生理的性别和后天习得的性别认同冲突。
生理决定论是性别认同的先天观念的力量,性别认同的生理决定另是性别生理本质主义。以生物学为基础,提出生理即命运的口号,强调男女生理上的差异是他们性别认同的决定因素,认为男女有激素,解剖学和染色体的不同,才表现男性的男性气质,女性的女性气质。现代医学认为,并不是精子与卵子结合的那一刻决定胎儿的性别,实际上,早期胚胎发展成为女性和男性内部器官潜能。怀孕7星期后,如果没有胎儿雄性激素分泌,即使是性染色体为xy的个体,也不能发展成为正常男性,而且这个时候的雄性激素还决定了胎儿的男性性别认同,如果不足就产生女性性别认同。如犹太人的割礼显示,割礼失败的事故,导致男性Yīn茎缺失,父母即使做了性别手术或者激素治疗,并且作为女性抚养,他们仍然表现明显男性特征。研究认为,性别认同是很大程度上在子宫就决定了。性别认同在怀孕前3个月就决定了,尽管直到几年以后孩子才会语言表达性别认同。“当大脑暴露于睾丸酮子并被男性化后,再对这个个体说你是女孩子是完全没有用的”。但是研究认为,xx染色体和卵巢并不是女性行为模式的必要条件。社会建构主义是持性别认同后天的主导力量。认为性别是社会和个人共同建构的结果。认为每个人的成长都是基因和环境的共同作用的结果,人类许多差异都不是来自一个基因,而是许多基因相互作用。社会性别是以生理性别为基础的社会建构,人生为男女,并没有天生的性别认同,他们是在成长过程中获得性别认同的,在经过社会的建构后才成长为男人和女人。所谓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但是后天获得的,女性主义者波伏瓦的表达是:人不是生而为女人,而是变成女人的。父母及社会的期望会使他们对婴儿采取不同的对待方式,影响婴儿的反应方式,因为社会期望会形成社会压力,两性中大多数成员就产生一种明确的归属于某种性别群体的性别认同感,自觉采取一些符合社会期望的行为。一般儿童在18个月前对自己的行为,爱好还没有性别倾向,2岁以后儿童行为爱好的性别倾向就比较明显。如果儿童到一定年龄还不能从心理上儿童自己的性别,不能使自己的性别的心理体验与他的实际性别一致,而是一味去模仿异性的穿着,言行,举止,那么到了一定程度也就存在性别认同障碍的可能。极端本质主义认为一切都是生理决定的,极端社会建构论认为一切都是社会建构的,不存在后天的自然事实。一个是自然基础,一个是养育作用。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